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麦 收(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麦 收(散文)


作者:千海江 童生,836.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10发表时间:2022-12-01 18:54:20


   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我最喜欢是夏天麦收的时节,因为一到麦收,家里便可以吃上白面,一改往日的只吃苞谷面,或一半苞谷面一半白面的现状。对于我来说,麦收不仅是能够吃饱肚子的季节,更是乡亲们庄稼丰收的象征。
   那时在我们豫北家乡,每年在农作物上是收获两季的,夏季主要就是麦收,是年度最重要的收成。家乡人都叫这季所种的麦子成为“冬小麦”。所谓冬小麦,就是秋天种进去,经历一个漫长的冬天,逾年夏季收获。
   在漫长的冬天里,迎风摇曳的冬小麦苗,在辽阔的、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就像一张张万米绿色的地毯,毫无遮拦地铺盖了的整个平原大地,远远望去,无边无垠,很是壮观。
   我记得到了年末岁尾,对于这些冬小麦来说,还要上一次化肥,上化肥是需要人工来完成的。在麦笼里,一人用锄头刨坑,另一人往坑里丢一把化肥,然后再用土埋上,前头挖坑,后面填坑,一次一垄,两个人一结合,多一人不行,少一人也不行。
   此刻的天气已经是很冷,劳动时是手冻脸冻耳朵冻脚冻,但化肥还是要坚持上完,以希望来年因化肥的鼓劲小麦有个好的收成。
   那时种地全是人工操作,我的印象是,麦种是社员们一垄垄、一畦畦拉篓耩进去的,唯有犁地半机械化,是牛马拉犁代替人工犁地,犁完地再用牛马拉着耙,将凸凹不平的地耙平,之后仍然全是人工劳作,这是乡亲们种地感到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
   化肥上进麦地里,并未万事大吉,还要用机井水漫浇一遍,否则这化肥可能就等于是白上了。浇地时,在柴油机突突的转动声中,抽水泵被连在柴油机上的皮带转动着,那清澈冰凉的机井水便喷涌而出,先流进水池,再流进垄沟,最后随着垄沟流进块块麦畦。乡亲们往往穿着胶鞋,拿着个铁锨,在麦地里四处跑来跑去,将垄沟和畦里外溢的水挡来掩去,唯恐哪里因为地势坡度的原因而浇灌不上。有时是利用晚上时间浇地的,还要拿上一把手电筒,借着月光和手电筒光,这也只是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一口机井一台抽水机几家在用,就不可能都轮在白天,晚上轮到谁家时,也就只能是这样。
   化肥上进后的这次漫灌,似乎成为一种惯例,此后就不再浇水,直到第二年的开春才浇。
   虽然是冬小麦,冬天里还不能生长的太快,因为长太快了也不行,担心第二年减产,因为需要它长的快的时间还未到,冬天只希望它能够进入“冬眠”。
   记得有一年,冬天似乎来得晚了几天,气温普遍有点高,天该冷了却不冷,小麦苗在那几天还在疯长,这可把乡亲们吓坏了,这还了得?有社员盘算着用牛套上石磙对小麦苗进行碾压,以阻止它的快速生长,但最终这办法没有用上,因为也就几天天气温度就突然骤降,进入霜冻,小麦也因温度原因没有再疯长。
   当然,在临冬之前,乡亲们倒是希望有一场漫天大雪,将所有的冬小麦进行覆盖。这样,厚厚的积雪像层棉被一样盖在麦苗之上,有利于冬小麦“冬眠”。
   开春了,冰雪融化,万物复苏,草木发芽,天气显得格外的温暖,麦苗尽情的吸吮着雪水和机井水的滋养,乡亲们是只怕麦子因“冬眠”而一蹶不振,这时的冬小麦长势喜人,郁郁葱葱,散发着千里清香。
   垄沟里的水不停地在流淌,春风和煦,阳光撒在大地上,麦苗几乎是一天一个样,完全从“冬眠”中苏醒,以顽强的生命力,昂着头向上直窜。从三月阳春到四月底,也就两个月的时间,这冬小麦简直是在跨越着生命的世纪,脱胎换骨地变化。
   消失了一个冬天的布谷鸟,不知是从哪里飞出来了,在田野的上空,飞来飞去,不时发出“嘎咕、嘎咕”的叫声,那嘹亮的叫声,响彻豫北大地,给人们渴望到来的春天带来了欢快的生气。
   家乡人每当听到布谷鸟的叫声,都会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念叨着这句民谚:“嘎咕、嘎咕,大麦先熟,小麦熟到五月端午!”
   来到地里,除了布谷鸟的叫声,就是从机井房传来的柴油机马达抽水浇地的声音。这时的冬小麦,多半是机井浇水,不再上化肥,也不需要锄地松土。汩汩的机井水流进了麦垄,流进了片片麦畦。
   每天,随着布谷鸟的阵阵清脆般的叫声,麦子由翠绿慢慢变为金黄,那青色麦子的也慢慢散发出即将成熟的特有的气息。风一吹,麦浪犹如波涛一样翻滚荡漾,整个黄河北岸的豫北大地,一派丰收宜人的景象。
   此刻,经历了一冬天的乡亲们紧蹙的眉头也舒展开了,脸上也浮现出即将到来的丰收的喜悦和微笑。
   要收割了,酷暑的阳光是那样的炽烈,照在人们的身上,像是要将乡亲们身上的油晒出来一样。但社员们不畏酷暑,头上戴着草帽,脖子上搭着条毛巾,拿着镰刀,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来到田间,挥舞着镰刀,汗流浃背地忙着收割。
   那时村里还没有收割机,麦子是全人工的收割,一镰刀一镰刀地割下来,铺在地上,让太阳光晒个半干后,再一车一车地拉到麦场上堆成垛,待全部收割完集中到场上后再摊开,由生产队的车把式用马骡子套上石磙,对摊开的麦子进行碾压,一遍又一遍的,不知多少遍,直到麦秆成为麦秸,麦秸变得柔软,不再扎手,再用叉将麦秸秆儿挑到一起,下面便漏出厚厚的一层,夹杂着碎麦秸的暗红色的麦粒来。
   扬麦的场景是一副生动的图案。
   扬麦的最好办法,是要借助点风力,扬出的麦粒就会很干净,麦秸是麦秸,麦粒是麦粒,堆好的麦粒用袋子一袋子一袋子装起来,再一车车拉进仓库,用席子卷着囤积起来,颗粒归仓,以备哪天生产队队长一声令下,社员们就拉着小车,或赶着马车,将这些囤积的麦子送到粮站,排着队去交公粮。
   当时,我不知道每个生产队要向国家交多少公粮,只知道交完公粮后,剩下的粮食,生产队里按平时每家每户记的工分多少,人口多少,分给每家每户。
   在麦收的季节,我忘不了割麦时的情景,也忘不了拉麦时的情景,更忘不了拉到场上碾麦的情景,个个都是社员们热火朝天的劳动画面,也暗叹过去生产力落后给农民所带来的万分辛苦,也暗叹过去农民用汗水和双手解决了多少人的吃饭问题。
   现在,每当我回到家乡,还不时能看到那些废弃在墙旮旯处的碾压麦子的石磙,还有那推磨磨面的石磨。
   因为麦收季节正值夏季,加上天气异常地炎热,担心下雨麦粒会生芽,要抓紧时间抢收,这段时间社员的劳动强度最大,也是最紧张、最劳累的。因此,为了能够让孩子们尽量能够为家里面减轻些负担,学校学生们的放假时间也尽量安排在最忙的麦收季节。麦收完了,麦地里开始上草肥,这时,孩子们可以帮家人推个车子使把劲儿,也可以帮家人在地里撒个草肥。因为接下来麦茬之后的土地就又要种水稻了。
   还有,麦子收完弄到场上了,大片的麦地里会留下不少的麦穗,对于辛苦了一季,流了不知多少汗水的乡亲们来说,永远不会让这些麦穗被犁到地里的。这时,以生产队为单位,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由生产队里的老师带着,要到地里集合拾麦穗。
   天热干渴,孩子各自带着瓶水,大多用的是酒瓶子,上面有时候还缠根长线,水喝完没有了就到附近的机井边,用线吊着瓶子在机井里灌一瓶。
   拾麦穗时,孩子们三、四个排成一排,并排拾行,拾好的麦穗放成一堆,以便集中拉到场上。
   那时组织大家拾麦穗,大概是一个学生出勤一次,能挣三工分,表现好的每人还奖励一个含片儿或一粒人丹,所奖东西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但对于孩子们确实莫大的鼓舞,孩子们拾起麦穗来,可谓是欢天喜地,争先恐后,整个麦地里叽叽喳喳地笑声一片。
   秋天虽然仍然是收获的季节,但似乎没有夏季麦收时节那么热烈,但秋天同样要参与收割,仍然是人工的。所不同的是,水稻不用碾场,而是有了打稻机,除了水稻外就是收苞谷。
   相比之下,没有收麦时那么辛苦和劳累,但此刻,作为学生们来说,秋收还要帮助生产队里摘棉花。摘棉花是论斤记分的,每斤可能是一个工分,已记不大清楚了。总之,在收获的季节,学生也是没有闲下来的,能参与劳动就参与劳动,这是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在暑假里的不同区别。
   时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也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乡的土地分给了每家每户,“单干”正式拉开帷幕,家家有了各自的土地,虽然也有麦收,但是那土地归集体所有时的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却没有了。
  

共 32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麦收》,叙述了豫北家乡,每年在农作物上是收获两季的,夏季主要就是麦收,是年度最重要的收成。在漫长的冬天里,迎风摇曳的冬小麦苗,在辽阔的、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就像一张张万米绿色的地毯,毫无遮拦地铺盖了的整个平原大地,远远望去,无边无垠,很是壮观。其中,详尽地叙述了小麦的管理和收成,令人记忆尤新!极力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22-12-01 19:42:48
  感谢老师赐稿丹枫,祝写作愉快!敬茶!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