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家园】儒与谋的完美化身---刘基(随笔)

编辑推荐 【家园】儒与谋的完美化身---刘基(随笔)


作者:惠风 白丁,8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11发表时间:2022-12-02 12:03:28

儒与谋的完美化身--刘基
   刘基(公元1311年7月1日-公元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出身于名门望族。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曾任职:元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浙东行省都事、明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只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其遗作有:《郁离子》、《天说》、《诚意伯文集》
   刘基初入仕途时,元明交替已初见端倪,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但他仍然把对现存朝廷的忠诚作为济世拯民的基点,所以有人称他为“元朝的忠实臣僚”也并非为过。
   举世皆浊,唯基独清,刘基是不可能容于朝廷的。所以刘基虽然学贯天下,而在元断断续续为官十余年,沉沦于僚属,一次被贬,三次辞官,势所难免。
   作为“帝师”、“王佐”和主要谋臣,可以说,朱元璋的决策有刘基的影子,刘基也自然成了朱元璋的一部分。
   刘基助朱元璋成了明皇朝的开国皇帝,首先不是因为他的才华,他的谋略,而是他的忠诚。由于他的忠诚取信了朱元璋,所以他的才华和谋略才得以施展,目标才得以实现。
   朱、刘之间是君与臣的关系,远近亲疏主要取决于朱元璋。朱元璋是一位十分精明练达的政治家,他倚重淮西集团,但淮西集团持有过重的权力又常使他感到不安,刘基渊博的学识、卓荦的才华、刚烈的性格常常使淮西集团擅权植党时有所忌惮,朱元璋往往又借助于刘基等人求得权力平衡,巩固自己的统治。
   在刘基看来,为国即等于为民,为民即等于为国。刘基曾经提出“利民为忠”的思想,主张“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在朱元璋面前,多次疾呼“生民之道,在于宽仁”。这与儒家主张“仁政”是一脉相承的。
   --编者题记
   元末烽火:没落王朝和三次辞官
   14世纪50年代的中国,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期。这时候的元代官场非常黑暗,刘基的一腔报国的志向与才学在此时受到极度的压抑,他愤愤不得志,遭遇了三次辞官的坎坷仕途。
   出仕与第一次辞官
   刘基出生在浙江处州府青田县南田山(今浙江省文成县)武阳村一个书香地主家庭里。
   刘基的虚心好学和出众才智,不仅使他学就和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而且使他年轻时就在家乡出了名,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元统元年(1333)23岁的刘基赴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他便步入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仕途生涯。
   14世纪50年代的中国,正是元王朝政权逐渐走向全面崩溃的时期。元王朝建立半个世纪以来,用极端野蛮落后的方式统治中国,对广大人民进行了无情的屠杀与残酷的剥削,人民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于是中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农民起义与暴动,元王朝岌岌可危。一面是贪婪昏聩、醉生梦死;一面是水深火热、揭竿而起。在这样的情势下,刘基步入宦途,就迫使他要么与元朝统治阶级合作,沆瀣一气,最后同归于尽,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人民一边,共同埋葬贪婪残暴的王朝。作为一个崇尚气节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刘基选择了后者,尽管那里布满了荆棘。刘基考中进士后,先是在家闲居3年。至元二年(1336),才被元朝政府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作为天子门生,他还是无限感激元朝皇帝赐给他这一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实现自幼立下的宏图大志。所以他一出仕就抱定要用自己的全部的才华和忠诚,去干一番大事业。
   县丞虽然是个辅佐县令的小官,基并没有因为位卑职微而敷衍塞责,他勤于职守,执法严明,很快就做出了政绩。他深入乡间,体察民情,发现高安县一些豪绅地主勾结贪官污吏,无法无天,骗人钱财,夺人妻女,杀人害命无恶不作。刘基倾听百姓的哭诉后,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经过明察暗访,掌握了真凭实据后,对几个劣亦昭著的豪强恶霸,坚决予以严惩。并对县衙内贪赃枉法的官吏也进行了整治,高安县的社会风气很快就有了好转。刘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当时的大学问家揭溪斯就曾对人说:“刘基是魏征一流的人物,英雄豪迈之气还要超过魏征,将来必是治国安邦的大才!”
   至元五年(1339),瑞州路新昌州(今江西宜丰)发生一起人命案。此案初审裁定死者为自杀,但原告不服,呼冤上诉。因案情涉及青田县一豪门大户,瑞州路总管想到敢为民请命的刘基,便将此案交刘基复审。刘基通过审阅案卷,调查勘验,查明是一起蓄谋杀人案。此间豪绅多次托人向刘基行贿,利诱不成就采取威胁的手段。更棘手的是,此案初审原判的官员是元朝第一等级、持有特权的蒙古贵族。刘基不惧强暴,不畏权势,他如实上报,秉公执法。终于处决了凶犯,蒙古族大员也以渎职罪而被罢官。刘基不避强权为民伸冤之事,一时成为远近美谈。
   元朝末年,官府衙门受贿成风。刘基清正廉洁反受同僚们的嫉恨和排挤。尤其是得罪了蒙古族官员,他们对刘基更不能容,群起攻击,造谣毁谤。刘基秉性耿直,决不随波逐流。他看到在这种环境中自己很难有所作为了,于是毅然投劾辞职。至元六年(1340)刘基回归青田老家,闭门读书。
   第二、三次辞官
   刘基的第一次入仕在地方上已经有了一些作为,他此时已经是声名在外了。辞官回家不到3年,江浙行省以儒学副提举第二次起用他,授行省考试官。但这次当官与前次一样,并未长久。到任后不久,他见不平事激愤直言的脾气又犯了,上书揭发了监察御史失职的事。上锋斥责他多管闲事,所言不实。一气之下,他又辞职而去。在心灰意懒中,他移居杭州,寄情山水,在西子湖畔、武林山麓,饮酒赋诗,遣兴自娱。
   可是,当时的天下已是烽烟四起,反元义军已呈燎原之势,刘基的家乡在战火中化成一片瓦砾。刘基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对义军极其仇恨。此时台州人方国珍在海上举兵,朝廷命浙江省着力防范。至正十二年(1352),浙江行省又以浙东元帅府都事之职再次起用谙熟兵法韬略的刘基。
   刘基虽对元朝政治极为不满,但为君主、朝廷效忠的愚昧正统思想并未泯灭,在踌躇一番后,他还是出了山,与官府一气,参与镇剿方国珍的机宜。针对方国珍常以浙东宁波为跳板进袭内地的情况,刘基提出建筑宁波城墙,以防方国珍攻占的对策。筑城后方国珍果然不敢轻易进犯宁波了。至正十三年(1353)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耳升刘基为行省都事,召至杭州,商议招抚方国珍事。原来,方国珍在海上举兵起事后不久,就接受朝廷招安,授定国尉,但他不安此职,仍多次下海反元,迫使朝廷不断加官招抚。这次方又重演故伎,以起兵要挟朝廷。刘基从维护元朝统治的立场出发,反对一味招安。他认为对方氏之乱应剿抚两法互济并用,方氏兄弟时降时反,意在谋得高位厚禄,对此不能姑息,宜捕斩之;其部下大都是胁从者,则宜招安之。帖里帖木耳觉得言之有理,便禀报朝廷,按此计而行。刘基用这一分化瓦解之计,镇压方国珍义军的策略,确实险恶。方国珍知后自然也很惊慌,立即暗中派人给刘基送去金银丝帛,希望他放弃剿捕之计,宽行招谕之法。刘基拒绝贿赂,坚持自己主张。
   方国珍只好改变方法,以重金直接贿赂大都朝中大官,很快打通关节。朝廷不但招了方国珍的安,而且还斥责刘基主张剿捕方氏之计,是伤朝廷好生之仁,擅作威福,责令江浙行省将刘基羁管于绍兴。对朝廷一片忠心,得到的却是如此报应,这对刘基无疑又是当头一棒。
   此时,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几乎遍布全国。至正十六年(1356)浙江山民也爆发起义,江浙行省遂又以都事起用在绍兴的刘基。此时的刘基已越发认识到朝廷的不可救药和自己的报国无门了,他在一首赋中写道:“上壅蔽而不昭兮,下贪婪而不贞;权不能以自制兮,谋不能以独成;进欲陈而无阶兮,退欲往而无路;忠沉沉而不白兮,心摇摇而不固。”充分表达了刘基内心的愤懑和绝望之情。他无意再留恋官场。在敷衍一阵之后,终于在至正十八年(1358)第三次辞官回家,归隐青田。
   刘基本是个满腹经纶、才气横溢的名士,年二十已进士及第,原希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但宦海20余年,几经沉浮,终不能得意。追昔抚今,他感慨万千,于是在归隐青田老家后发奋著述,写下了一部重要的传世著作《郁离子》。这是一部仿《庄子》以寓言体为主的散文集。他借书中主人翁郁离子之口,发表自己对政治、教化、世态、人情等方面的看法,而其主要精神则是分析批判元朝弊政,总结经世治国经验,以为后世借鉴。因此这书实际是刘基本人经验、理想和世界观的总结与反映。
   开国功勋:从红巾起义到大明定鼎
   正当刘基在家埋头著述之时,浙东局势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也彻底改变了他在乡间默默著述的隐居生活,使他终于有机会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发挥才智,成为功冠一代、名流千古的明代开国文臣。朱元璋的出现正是这一契机的开始。
   归依朱元璋
   淮西红巾军朱元璋自至正十二年(1352)濠州起兵后,利用刘福通在北方抗击元军之际,挥兵向南进发,一路上下滁州、取太平、占金陵,建立了根据地。随后又进军安徽,直逼浙江,连下婺州、衢州、处州等地,在不到6年工夫里,就从一个小小九夫长变为一方之雄。他不但自己英勇骁战,善于组织指挥,而且重视招罗知识分子来为自己服务。尤其在听纳名儒范常、陶安、朱升、唐仲实等禁屠杀、安人心、占金陵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等策略和建议后,势力和声望有很大提高,便更尊重有识之士,每到一地总要求访当地名士,召请他们出来。占据处州以后,朱元璋听说浙东名士刘基正隐居青田老家,便派人携带重币聘请刘基出来。作为元朝的臣子,投奔义军,这是一种背叛失节的行为,对于名儒刘基来说,这个决心实在难下。于是他便以身体有疾,风烛残年的老母需要进孝,两个儿子尚未成年需要教养为理由婉言拒绝了。
   朱元璋只得再次派江南名士、处州路总管孙炎前往青田邀聘。看到元王朝的不可救药,体会到朱元璋的诚意及群雄中只有朱元璋成得了气候的事实,他终于认定应聘出山、辅佐朱元璋建立大业,乃是自己的进路。因此不再犹豫,打点行装,于至正二十年(1360)农历三月由青田间道到达金陵。
   刘基一到金陵,朱元璋马上亲自召见,对刘基说:“我为天下召请您先生出来,真委屈您啦。”接着以恭谦的态度向刘基请教灭元兴邦、统一宇内的大计方略。刘基当即呈上早已构思拟就的时务十八策,详细分析形势,列叙各项谋略方策。朱元璋听毕,大喜过望,直恨相见太晚。立即命令有司建造礼贤馆,以上宾之礼奉待刘基,并将他安排在身边,参与机密要事的谋议。朱元璋的信任,使刘基深为感动,庆幸自己遇到了明主。也大大触发了他为国为民效力的夙愿。于是他出谋划策,帮助朱元璋征东平西,逐鹿中原,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传说中的刘基,是个深谙阴阳八卦,专事风水占卜,能呼风唤雨、料事如神的奇人,这当然是神化了。但他确实强智博学,才思敏捷,除经史诗文外,军事韬略、兵法智术、天文地理乃至阴阳五行都十分精通,而且为人机警,处事有决断,具备优秀谋臣的胆识和勇气。所以归附朱元璋以后,很快便表现出处事不凡的才能,成为朱元璋智囊中的核心。
   脱离小明王
   刘基初到金陵时,朱元璋在军事政治上正处于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在金陵站稳脚跟至占据浙江部分地区的过程中,朱元璋的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但东边张士诚,西边陈友谅也都不弱,而且他们有联合夹攻朱元璋的意图,对朱元璋形成很大威胁。其次,元璋虽早有效法沛公刘邦的志愿,但一直未立自己的旗号,而尊奉刘福通控制下的小明王韩林儿为主,受他的封爵,用龙凤年号。因此打破军事上张陈的夹击、政治上受制于人的局面,是朱元璋继续发展势力、争雄取胜的关键一步。

共 16945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篇杂文随笔,生动的叙述,厚重的内涵,叙述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史迹,感悟他是儒与谋的完美化身。文中生动详实地分析,再现了刘基的人生经历和从政功绩,刘基是一个见广识远、足智多谋的人,刘基助朱元璋成了明皇朝的开国皇帝,首先不是因为他的才华,他的谋略,而是他的忠诚。由于他的忠诚取信了朱元璋,所以他的才华和谋略才得以施展,目标才得以实现。内涵厚重的随笔,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2-12-02 12:04:47
  内涵厚重的随笔,叙述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史迹,感悟他是儒与谋的完美化身。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