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闲言絮语—玄奘(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闲言絮语—玄奘(随笔)


作者:浦素 举人,510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1906发表时间:2022-12-05 15:46:12

要讨论历史上的唐三藏,我就不能再朕呀爷呀的胡说八道了,必须正襟危坐毕恭毕敬,保持一个谦卑恭敬态度,严肃诚实不谎报不隐瞒态度。要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朋友圈。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俗名陈祎,父亲陈慧,母亲是洛阳长史宋钦的千金。家中四子一女,陈祎排行老四。这和神话故事西游记里的陈江流悬殊太大,陈江流他爹叫陈光蕊,他娘叫满堂娇。我要讨论的是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和西游记关系不大。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他只是一个印度旅游,并带回几本佛经的和尚而已。在我眼里,他是为了让大唐众生接触学习真实的佛经,没有错别字、没有翻译错误、没有注解错误的佛经,无数次舍生忘死,直至取经归来从未后退一步的男子汉大丈夫。历史上的他,可不像西游记中的取经回大唐以报圣恩,历史上的他如果被皇上逮到,他就完了。去时违法,回时自首。
   玄奘出国的时期,大唐初建,西部边陲未稳,很多小国还威胁到大唐边境,李世民是有明确并严格的圣旨的:没有他的出关文牒,任何人是不能出入国家边境的。玄奘屡次上报出国原因没有得到回复,迫于求经心切,是偷渡出去的。偷渡时很不安全,在关边守将围追堵截下一路东躲西藏。
   太宗李世民,也不像西游记中那般崇尚佛法,他父亲李渊是崇信道教的,李世民也是。他也喜欢长生不老,也服用术士炼的丹药,临终前还吃仙丹吃的重金属中毒,脸色银灰。他不信佛教,但当时佛教也算深入民心,李世民那是治世的明君,不会和自己的子民过不去,不喜欢,但他也不会灭佛灭法。后来他崇信佛教了,那也是真正了解玄奘以后。
   玄奘归国时,太宗是很讨厌玄奘的。因为他出皇宫时看到市面很冷清,他问臣子为什么街道冷清,臣子说玄奘取经归国,很多人想瞻仰法师风采,都去看他了,太宗就很不痛快。初见玄奘时,有多国遣唐使节来大唐进贡,赞颂玄奘功德,把玄奘抬到了建立国与国友好联系的高度,太宗骑虎难下,有邻邦来为玄奘建交,他就不好处分偷渡的事了。
   二人相见,太宗第一句话就是“法师办这般大事,何不相报”,表面是小怪玄奘有好事不说,实则逼问他违法偷渡。法师表示自己是在三奏请的,但心不诚不能感动佛菩萨,未得机缘。但求法心切,私自偷渡出关,特向皇帝请专擅之罪。他若说是朝廷不批准,那就等于是说对朝廷有怨言,对皇帝下诏封锁边关不满了。借心不诚不能感动佛菩萨降因缘为由,才绕过太宗下的套。他眼下名气太大,多国为他建交,皇帝也没办法,说:“封锁边关那些条例是针对俗人的,和世外高僧有什么交涉?你为了普度众生不惜生命安危西行求法,怎么能算违反国法呢?我非常钦佩,您不要为这事放在心上。”这事儿就算过去了。
   玄奘本来是想在嵩山少林寺翻译取来的经书,也未得到批准。皇帝特批,用御建弘福寺供他译经,那可是为穆太后建的皇家园林。明面好听,实则那寺院和宫城太近,皇帝是要把他监视在眼下,玄奘在民间的威望太高,离远了他不放心。玄奘猜出皇帝的意图,说,“小僧回来,少不了有人来探访,打扰贫僧译经,更扰了御家寺院的清净。小僧恳请皇帝派些兵士守护,我也好专心翻译。不知可否?”皇帝大喜。人家这是自己把自己囚禁起来了,请他放心。
   玄奘一生翻译了多少经书,我不记得具体数目,只知道他回国后毕生从事译经,至死方休。如果没有玄奘,别说是广开智慧的般若部诸经,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那260字心经,咱也见不到那版本了。如果有缘看到玄奘翻译前的原本,看到的可能就是“阿雅哇落给地刷啦,布迪萨哇干别布希雅,巴拉米达恰量恰啦……”而且,这肯定不是原文,原文是印度尼泊尔那边的文字,用梵语念出来后再用汉字套用读音,大概差不多是这样子。咱写的这“阿雅哇落给地刷”,就相当于小学生英语混子不会念课文,在课本下翻译的“我死贼死,姨死鹅咔!姨死鹅不露咔。”经文如果以这种形式流传,唯一的好处就是:“看谁还敢凭借几句理解的十三不靠的经文注解,大言不惭好为人师招摇撞骗,在网上指导人们什么是死即是空,如何明心见性。”
   大量经文翻译后,需要名人做个“序”。玄奘恳请过太宗无数次写这个“序”,一直没有得偿所望。二人彼此心知肚明。如果皇帝都为经书做序,这对经书的流通来说是莫大的好处,在大唐推行佛法的事业也就更加的事半功倍。但是,太宗崇信的是道教啊!他怎么可能用自己的身份去弘扬佛法事业……
   后来,太宗因长期服用炼丹术士的仙丹,身体有了病症。儿子众多关系不和,辅国的老臣也多有去世患病,心情烦闷的太宗有一天突然想起叫玄奘来聊聊天。交谈中提到安邦治国的内容,太宗猛然发现,玄奘对这些的看法和建议,居然和他太宗李世民不谋而合,李世民那是中国世上罕见的治世明君啊!好的建议他一听就明白,忙问玄奘,你一个世外修行的和尚,怎么会懂这些?玄奘说佛法浩瀚,有些经文论著里,本来就有治国安邦的内容,当时他提出的好像是“瑜伽师地论”,我不敢肯定了。经此聊天,太宗大大增加了和玄奘的聊天次数,他们说的很投机。皇帝恳请玄奘还俗,帮他治理朝政,一一被玄奘拒绝,玄奘的一生,只为佛法大业服务,皇帝对他的尊敬更甚。临终前不久,太宗想起还没给玄奘翻译的经书做序,让他把经书带来。此时的皇帝已经对他和佛法彻底改观,序中,将玄奘法师奉若天人……
   咱也不知咱这写段子的逻辑怎么来的,写了非法越境,咋直接跳到将近临终前了?好了,回到玄奘取经。哎!一两个朋友圈大概又不够发的了。
   放开神话故事,取经路上的多灾多难步步艰辛,一点儿不比神话逊色。
   在彻底离开大唐把守的疆域前,所有边关城卡都是危险,这非常好理解。
   还有取经的路线,很多地方是和丝绸之路重合的。不同的是丝绸之路通向欧洲,取经之路通向印度,但前期确实有很多路线是重合的。丝绸之路也不用解释,看电视剧就懂了,丝绸古道自古匪患猖獗,山贼马匪响马胡子遍地都是,因为丝绸之路肯定商贾众多,钱少了都不够旅游的。玄奘此来有带来的弟子,有半路收的随行人,有死的有新的,总是带着一支队伍。在一路土匪窝子里穿行,危险可想而知。他的弟子们也不知道死了多少。他能活着回来,真是不容易,佛菩萨眷顾啊!
   进印度疆域后,也有土匪、也有反感佛教的小国,还有见佛教徒就想杀了搞祭祀的异教徒……以上这是人为的刀兵劫难。
   通过玄奘取经的描述,我学习到至少两个小常识。沙漠里没水不用我说,都知道,但是有我第一次听说的:沙漠里如果遇到有水,水边也长出绿油油小草的,千万要当心。因为沙漠里的动物也需要水,水边的草地里,是蝎子做窝的最佳选择地,不懂沙漠的人突然见了水肯定拼命冲,一进入水边草地,无疑就是毁了蝎子的老巢,片刻之间连人带马,身上全是蝎子。沙漠里的蝎子有多狠,也不用我多说。
   雪山里有一种地形,四面有山挡住,中间像冻得结结实实的湖泊,光滑如镜,如果有幸天气好能见到太阳,在合适的阳光角度下会形成光怪陆离的梦幻般色彩,那是世间罕见的美景,非极地环境不能遇到。但冰面下是空的,什么都没有,几十米几百米无法测量,再下面就是千万年不化的冰层。走在上面,“湖面”一断裂,掉下去传来的惨叫声很长很长。那也是取经弟子的落难地之一。
   其它的冻死热死病死迷路就不提了。冰山沙漠自古就是容易死人的地方。反正玄奘法师是在雪山冻出后遗症的,一直到临终前,一旦犯病就痛不欲生。书中有段描述,他一个人在风雪里迷路,跌倒昏迷后出现幻视幻听,就算幻视幻听,他的幻觉还是佛菩萨和取经,做着做着梦,一激灵就醒了。想挣扎着起身寻路,动不了,此时听到不远处弟子喊师父的声音,躲过一死。
   天灾地形刀兵都有提到,再提提感情上的事呗。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其眉目身材气场等等,也不比西游记里的御弟哥哥差呀!除了他不是御弟。
   虽然不像神话里那么多女妖精爱上他,但历史上也是有俩美女爱上他的,而且这俩美女身份都够可以。
   一个是凭芳容和舞姿征服西域三十六国的乐舞女王“摩踥”,做过以身相许的计划和藏被窝里等玄奘的安排,也和玄奘辩论过类似你眼里明明有我,还说什么四大皆空之类的问题。当然是失败了,最后也是不再纠缠,送玄奘西行上路。
   一个是屈支国的公主苏伐娜,白衣白裙白马,她奏的乐曲堪称天籁,连玄奘也为之着迷,但初听曲子心旷神怡时见歌未见人,不知是公主在演奏。玄奘拒绝苏伐娜后,国王大哥囚禁玄奘。苏伐娜责令哥哥马上释放玄奘给他自由,否则马上就死。把国王气得够呛。
   玄奘与苏伐娜分别时,公主送给了玄奘心爱的礼物——她的坐骑,白马。
   玄奘和弟子在沙漠里渴的死去活来,猛然遇到一片清澈的小河和萋萋芳草,徒弟们带着牲口往河边冲,玄奘也想下水,白马连踢带撞阻拦,玄奘意识到白马在千方百计阻拦他下水那一刻,水边传来惨叫,他的弟子和带来的牲口身上爬满了硕大的毒蝎。那一劫难,玄奘的弟子几乎全军覆没。苏伐娜的坐骑大体还算本地人,识得本地的环境和蝎子生活习性,才险救他一命。
   玄奘的灾难受了无数,风光时也甚是风光。在没有敬畏没有信仰的人眼里,他或许只是旅游印度取几本佛经回家的秃和尚。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个秃和尚,险些引来两个国家的战乱。
   当时印度势力最大的两个国王,戒日王、鸠摩罗王,引兵剑拔弩张隔河对峙,为的就是把玄奘法师抢回自己国家弘扬佛法教化子民。当然他们也不好说带着亡国的风险做这么大的事,玄奘法师也绝不可能让两个国家为他刀兵四起。反正是闹的很不愉快。
   说到这也就差不多了,简述他的一生,不做个人赞扬称颂了。毕竟我喜欢的,不代表别人喜欢。我讨厌的,不代表别人讨厌。我写此小段儿,只当闲来无事,找个话题练练手。孰是孰非,请看官自己斟酌。
   字数有限,不能连西游记里的唐三藏一起写了。虽然写他也可以,但神话故事,本就当不得真。写无需当真的东西,感觉不到什么动力。再说了,神话故事也争议颇多,写不好还会和看官闹分歧,至少,唐僧有没有爱过西凉国王就见仁见智吧。想想再定吧!再见!

共 39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名叫陈祎。在许多人眼里,玄奘法师到印度旅游,带回了几本佛经。其实不然,玄奘法师为了让大唐众生能学到真实的佛经,而且还要没有错别字、没有翻译的错误,他舍生忘死,经历了许多的艰难险阻。玄奘为了去印度取真经,在上奏皇上未被批准的情况下,是擅自偷渡到印度的,回到大唐后,险些被杀头。为此,唐太宗对玄奘一直耿耿于怀。唐太宗患病后,在与玄奘聊天时,才对玄奘法师有了了解,从憎恨到敬佩,临终前不久还给玄奘法师翻译的经书做了序。文章历史知识强,内容丰富,让人们对玄奘法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12-05 15:59:02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与电视剧里的玄奘法师差别很大。取经路上,玄奘法师带的是一班人马,而且一路上不断有人死亡,不停地有新人加入,可谓历尽千辛万苦,取回了真经。回到大唐,玄奘也不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待见,一直在受排挤。文章描写细腻,语句幽默诙谐,很是吸引读者。
五十玫瑰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2-05 21:49:15
  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典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想想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文化贡献。读史书记载,理性多于感性。今天读作者的随笔《闲言絮语——玄奘》则是感性多于理性。西行路上,取经有多难,《西游记》毕竟是小说家的想象,随笔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具体的困难,首先是来自人类自身的艰难,进入印度疆域后的土匪,异教徒的劫难和刁难。第二是来自自然界的困难,一路上冻死热水病死迷路等风险无处不在。第三是情感上的诱惑,意志稍微消沉,就有可能前功尽弃。至于我个人,自从读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本》就对玄奘佩服得五体投地。
   感谢作者分享历史随笔。写作快乐!
回复2 楼        文友:浦素        2022-12-05 22:45:30
  感谢您的评论!心经的译本,我也喜欢玄奘法师版的。其实我喜欢心经远过于写段子,只是文学的网站,实在不好讨论经论,不是地儿!晚了,不打扰您休息!晚安,祝好,白白!
3 楼        文友:上官风        2022-12-06 16:38:12
  初识“唐僧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我也觉得唐僧和孙悟空、猪八戒一样,只是吴承恩杜撰出来的神话人物。知道多年前听了钱文忠百家讲坛的《大唐西域记》,才知道玄奘是历史上一位真实存在的人为,而他的西行求法更加让人佩服、敬重,什么“与西域一位国王结拜”;什么“那烂陀寺求学”;什么“以一己之力舌辩群僧”……玄奘西行求法的壮举,不仅仅是他带来的真经佛法,更在于他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他所始终秉承的不畏艰辛坚定心中信念的探索精神。
4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2-12-06 18:01:39
  虽然我不懂佛经,但对玄奘取经还是很感兴趣。历史上的玄奘和《西游记》里的唐僧到底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读了这篇随笔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法师的敬仰又增加了一份。本来很枯燥的内容,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妙趣横生,读来轻松愉快。感谢作者赐稿流年!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5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12-06 19:16:14
  历史上的玄奘取经,经历了千难万险,本文有所涉及,但大多是戏说。玄奘以毕生精力致力于佛法的学习翻译传播,是文明的使者,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表现在唐以后佛学与中国本土的道教、儒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功不可没。作者熟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语言轻松流畅。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6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2-06 22:11:52
  玄奘之路:玄奘看见的世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雪山沙碛,西域乐舞,撒马尔罕,恒河佛光;死里逃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玄奘一生终究未能逃离政治的规训压迫,但他确实已经不负自己信仰。玄奘取经用了17年,而他用了25年才完成纪念取经的序文,终成正果。作者详细地展现了沿途的人文历史,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直观、生动的独特视角。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7 楼        文友:桑子        2022-12-06 23:29:21
  对于玄奘,大家最深刻的印象或许是《西游记》里那个有些死板,还经常被妖怪抓走的唐僧。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玄奘法师却是骑着一匹老马,用类似于”偷渡“的方式,跨越了千山万水,穿越漫漫黄沙,其中艰苦真就是《西游记》中所提的“九九八十一难”。而他带给后人的不只是一本本经典的震惊佛法,更是那份求知探索的坚毅。
宝剑、纸笔、乌鸦
8 楼        文友:永远红梅        2022-12-07 14:49:48
  在我的印象里,玄奘就是西游记里的大唐和尚,看完此篇才明白,真实生活里的玄奘与小说和电影里不同。褪去笼罩在玄奘身上的神化色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躬行实践、求知务实、严谨治学的高僧。他是世界上杰出的佛学家、宗教活动家、探险家、翻译家,他的取经译经活动,得到更多人们的赏识。作者还原了玄奘的本来面目,让读者们看到一个真实、可敬的人,令人感慨。欣赏佳作!赞!
永远红梅
9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22-12-09 10:05:15
  这篇随笔,以略带调侃的口吻,向我们介绍了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取经路上的千难万难和翻译佛法方面的成就贡献。藉此我们也了解到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由抵触佛教到信奉佛教的转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玄奘法师的人格魅力,也了解到沙漠的凶险。文章语言诙谐,内蕴丰厚,喜欢。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10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2-10 21:24:45
  唐僧,也即唐玄奘。本姓陈,名袆,河南偃师人。他出身儒学世家,13岁进洛阳净土寺当和尚,后游历荆州、吴会、相州等地。因在讲经中发现中国佛教疑难问题颇多,又无答案,怀疑是前人翻译经书带来的错误,因此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选取经书原文。他于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贞观四年到达印度,贞观十九年归国,行程五万里,带回经书六百五十七部。玄奘生前翻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游历之间,还做了大量旅行笔记,归国后写成《大唐西域记》。印度是一个不注重历史记载的国家,马克思曾说,“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说,如果没有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重建印度历史将是不可能的。因此,唐玄奘在印度有着崇高的历史地位,收到印度朝野广泛地膜拜。作者写的这篇随笔,估计也是正史、野史相间吧,写出了一个颇具幽默感、喜剧感的大唐和尚。其实,唐僧当年出境奔印度之时,唐太宗李世民还在领兵作战,他根本就不晓得有玄奘其人,玄奘归国时,已经是世界佛教界的“大乘天”,是佛教界没有唯二的大咖。正值太宗皇帝凯旋归来,心情大好的太宗皇帝,为其组织了盛大的欢迎活动。《西游记》中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是两回事,但他们追求佛法,追寻真理的坚定意志是一样的。唐玄奘事迹见于《高僧传》与《内典录》。唐太宗对于佛教的态度,可见民国蒋维乔《中国佛教史》。
江凤鸣
回复10 楼        文友:浦素        2022-12-13 10:35:56
  兄长博学,兄弟佩服。感谢您写出这么详尽的评论。可能我的小文和兄台所叙略有出处,带给您正史野史相结合的感觉。这没啥,文字写出来,自然会带给不同读者不同感官,再正常不过了。我这人是开心了就写写,好评差评无大碍,不太在意读者怎么说。要说自己写得都是身临其境般的真实历史,我还真不敢说。任谁也不敢说。毕竟都是千年前的过往,全屏历史文人记载,又不是做过视频录像。我所知道的,也是从书上看来的,到底西行路上有没有遇过蝎子窝,有没有风雪迷路冻得幻视幻听等等,我不肯定有,但也不能肯定没有。本来,我不想解释是不是野史,随读者怎么看呗!可后来一想,我要什么话都不解释,就等于是默认读者评论,承认自己引用了野史啊!这就得解释一下了。别人可以说是野史,那是读者的态度观点,但我不能认账。虽然是杂文随笔,但写的是玄奘师,我会正正经经写对自己负责的。写别的我可以满嘴胡说八道逮什么写什么,玄奘,我不会找地摊野史给他凑字数凑篇幅。谁会,我都不会。您会,我都不会。
   不好意思地说,我受过三皈五戒,有在家居士身份。玄奘是唯识宗开山祖师,也可以说是我的祖师。我摘抄的玄奘历史,是选材佛教系列丛书,《读佛即是拜佛系列》之“真实的唐僧”。作者、审核、推荐,都是佛教业内人士。也是经过宗教管理部门审核批准,正规出版正规发行,可以在新华书店流通的正经书。
   小弟写的段子,不知那些内容像野史。貌似和老师所叙内容有出入的,也就是唐僧出关时的社会局势稳定程度,咱描述的都是有战再打,唯一不同的是我说大唐初建边陲未稳,尚有邻国骚扰唐边境。您说的是李世民还在领兵打仗,这貌似分歧不大呀。至于唐僧出关时李世民压根不认识玄奘,小弟也没说认识。玄奘出关是从地方政府往上申请,就这种平民和尚的出国申请,不用见到李世民,是个政府官员就能驳回,他没资格地位见皇上的。要说西行路上掉冰湖、踩蝎子窝、迷路冻到幻视幻听、被苏伐娜公主和乐舞女王摩踥追求是野史,这我就不解释了。这样的杠子我不会抬,我不认定我说的真,但若没有实况录像,我也不会跟着说假。
   至于李渊父子敬道厌僧是不是野史,我没有研究过史学,确实没有证据可拿。但是,隋朝都城是大兴、皇宫是在大兴宫、殿有大兴殿门有大兴门,李渊刚刚改朝换代有了大唐,大兴马山就改成了长安,大兴宫大兴殿大兴门换成了“太极宫”“太极殿”“太极门”。太极宫,做过李世民的寝宫,东宫太子的寝宫。太极殿,是文武百官议事的大殿,这肯定不是野史。要这么说,还有人怀疑李渊李世民喜欢的是道教吗?
   如果站在早期李世民确实信仰道教的基础上,突然冒出个和尚,带回天竺大乘佛经,佛法造诣震惊西域诸国、东南西北中五印度,一回家就万民空巷去瞻仰,诸多国家为了他来和大唐进贡建交。而且,他出行19年,临走时势必受过唐王法令的阻挠,而他选择的是无视国法强行偷渡。要说李世民满心欢喜迎接西来高僧玄奘,我不可能相信。欢迎是肯定要欢迎的,必须做给访唐访高僧的外国客人看。公然违抗圣旨无视皇帝法令,我不信哪个皇帝能真的毫不介意。而且,这是佛教界惊天动地大人物出场了,佛法越强盛,对道教的冲击会越大。李世民,不可能喜欢他!好在玄奘能带来西域和印度诸国的友好建交,这是唐王李世民迫切需要的,如果没有这个好处。我个人胡猜策,玄奘师会危在旦夕。
   啰嗦太多了,不好意思。最后总结一下吧,我不会随便找野史给玄奘师凑篇幅。我有我信任的历史文献,有我自认为有理有据的猜测,虽然只是杂文只是随笔,但我信任我写的这小段子。至于读者,怎么评论我都无所谓,我能接纳任何观点。我只给自己澄清一下:我不会自己默认是野史,就行了。祝好!敬礼!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