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家园】我的外祖母(散文)

编辑推荐 【家园】我的外祖母(散文)


作者:惠风 白丁,8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55发表时间:2022-12-06 12:25:30

【家园】我的外祖母(散文) 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记忆,往往会随着时光的流淌漂流而去,但我对外祖母的记忆却永远刻在骨子里,因为童年的很多岁月,我是在外祖母的怀抱中长大的。尽管她老人家去世将近三十年了。
   当夕阳快要拉下夜幕的时候,当孙儿的笑容洒在我皱纹的老脸时,此时我才如梦方醒,才明白沒有外祖母哪有今天的我,才明白外祖母的伟大!
   我的外祖母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两只小脚每天艰辛地丈量着她无比坎坷的人生路,老人从七八岁时就被强迫裏了脚。她中上个头,经常穿一件带掩襟的篮色粗布大布衫,梳着一个疙瘩卷插着一个白色的头发簪子,令外祖母悲哀的是,来到人世间连个名字都没赚着,甚至连她的确切生日都不知道,李当娃便是她的名号。
   这个名号听着可笑,但却有一段心酸的故事。
   外祖母曾亲自给我说过,她是辛亥革命的第二年出生在陕西凤翔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由于家贫难养,她被父母遗弃在村外一只荒废的破窑洞里,并留下了几个字“若有好心人收养,只当二斗麦”,幸运的是她被路过的一位扶风县李姓人发现,抱走她的时候,在窑洞门口还真的留下了二斗小麦,于是,她的名号就有了。
   外祖母的童年要说还是幸福的,虽然她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但收养她的这户人家是个大户,养父是当地一位教书先生,很有学问,家里还开有织布坊、染坊,堪称当地小富户。养父养母心地善良,勤劳朴实,家里有三个儿子,还有一个比她小一点的女儿,加上她就两个女儿了,好像一对双胞胎,被百般疼爱。父亲看她长得可爱,又给她更名为李贵娃。虽然家大人多,但父亲家教很严,也经常救济村里穷人,口碑很好。母亲巧工针黹,精于织染,经常上机纺线织布,然后染成各种颜色,由父亲背到小集市售卖,维持一家生计。
   外祖母小小年纪,虽然没有读过一天书,认识一个字,但和妹妹都聪颖过人,心灵手巧,跟着母亲学会了布坊染坊的一切手艺,有时母亲忙于其他家务,她姐妹二人就可以独立完成织染,不出一点差错。为此,母亲经常夸她们说,这两个孩子将来肯定是个过日月的。
   外祖母8岁那年,大哥二哥被抓了壮丁,同一年发生了海原大地震,地震波及扶风全境,房倒屋塌,人畜死伤过半。地震之后,又是瘟疫流行,不到两个月,全村仅存的男女老少,又有三分之二接连病亡,养父和三哥也都相继去世,留下她和妹妹、母亲孤苦伶仃,相依为命,眼看人亡家破,危在旦夕,母亲忍痛把她和妹妹交给一个人贩子,请他带她们远逃他乡以求活命,并再三嘱咐一定找个大户人家,人贩子也当场做了保证。母女三人撕心裂肺抱头大哭一场后,挥泪相别。
   外祖母和妹妹坐着人贩子的马车忍饥挨饿,一路颠簸,妹妹在半路就被彬县一位大户人家买走(以后失去联系)。外祖母被人贩子带到没有兵燹匪患,没有瘟疫的的永寿县渡马乡翟家村,好在这个人贩子心肠好,并没有食言,把她卖给了翟姓的一户大户人家,做了童养媳。这户人家虽然是当地的一个富户,但从不夸富,慈悲为怀,经常施恩穷人,把年幼的外祖母当作亲生女儿对待。七年之后,外祖母已经出落成一位大家闺秀,于是就嫁给了这户人家的二儿子(这户人家有三个儿子,当时大儿子已经成家,三儿子出嗣),这个人,就是老实本分、敦厚善良的我的外祖父。随后,外祖父弟兄二人就分了家,外祖父和他的父母(也就是我的外太爷、外太奶奶)分在一起。
   那时候,外祖父家人丁兴旺,家道殷实,粮食满仓,牛马成群,外祖母把她的织染技术带来之后,外太爷又新开了布坊染坊,一切都由外祖父和外祖母打理经营,生意更是兴隆。全家人衣食有济,温饱无忧。
   孰料天有不测风云。民国十八年,西北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对于这场旱灾,也有人说是三百年不遇。这场大旱给西北人民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年馑。据说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可怕又凄凉的民谣,叫做“民国十八年,人吃人,狗吃狗,鸦儿雀儿吃石头,老鼠饿得没法走……”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那一次的大灾荒主要影响到了陕西、甘肃、山西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同时还有河北、河南,黑龙江的部分地区,乃至华北和南方地区的很多省份也受到了波及。
   旱灾伴随着蝗灾、瘟疫、风雪、冰雹接踵而来。总而言之,我们能够想到的,不能够想到的各种恶劣天气都在这一年悄然而至。受到旱灾的影响,庄稼颗粒无收,方圆数十里寸草不生,别说是人失去了食物来源,就连牛羊牲口,也都纷纷饿死。
   受到饥荒的影响,灾民人数达到了上千万,路上随处可见饿死的人,用饿殍遍地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在那个时期,能够吃到树皮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更让人觉得残忍的是,有的人饿疯了,连死人尸体上的肉都会吃。
   对于那些侥幸从大饥荒中存活下来的人来说,那段日子简直就是一场看不见天光的噩梦。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饿的两眼冒光的人,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能够填饱肚子,他们都可以吃下去。对于他们来说,想要活着,竟是那样无比艰难的事情。
   外祖父一家人也未能幸免,外太奶奶在这场年馑中因疾去世了。面对如此大灾大难,外太爷大发慈悲,开仓放粮,变卖家产,救济难民。不数月,家徒四壁,庭院皆空。为了活命,外太爷被迫留下大儿子留守外,携带我外祖父和外祖母开始了乞讨大逃荒。
   在农历十一月一个无比寒冷的早晨,外祖父推着独轮车,装了纺线车和织布机,还有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外太爷担着箩筐,一头挑着寒暑衣服,一头挑着一点干粮,外祖母艰难地挪动着小脚,迈着小步,背着包袱,一路跟随。他们冰倒雪滑,沿路乞讨,挖草根,吃菜籽,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步行200多公里,于民国十九年春节前夕,终于来到年馑相对较轻的甘肃省镇原县的一个小乡村,就是现在的临泾镇石羊村安岔组,找了一孔王姓人家废弃的窑洞立足安身。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那可是一程无法想象的艰难而又危险的远行。也许是老天保佑,他们没有被冻死,没有被病死,也没有被饿死,从死神里一次又一次地脱逃了出来。
   当时,这个村的百姓都曾遭受过自然灾害的蹂躏,都很贫困,但他们心地善良,民风淳朴,面对从陕西逃荒来的外祖父一家人,都伸出了救援之手,有送吃的,送穿的,送药的,终于挽救他们一家人的生命。手脚勤快的外太爷和外祖父,被一大户雇去喂牛放牧,耕田打杂,混口饭吃。外祖母则充分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给东家纺线,给西家织布,在家里还开了染坊(当时这里还没有人会染布技术),换来粮油米面,维持一家人的吃用。
   就这样,在这孔破旧的窑洞里,外祖母重新点燃了生活的火焰。我的舅舅、母亲、二姨、三姨、四姨也都相继出生在这孔窑洞里。
   那时候,家大人多,缺衣少穿,日子虽然艰难,但还勉强过得去。
   也许外祖母命里注定,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人。
   1946年,解放战争刚打响,外太爷就去世了,紧接着,外祖父被国民党宁夏马鸿逵部队抓了壮丁,舅舅还年幼,全家人的生活重担落在了外祖母瘦弱的肩上。外祖母只能继续爬天跪地,纺线织布,鼻一把泪一把,拉扯儿女一天天长大。
   外祖父到部队后,因有腰疾(曾给富户当长工时,失足落崖,留下病根),因祸得福,被安排饲养骡马。令人意外的是,1948年外祖父随部队参加屯子战役(史料称为屯子“四八”战役,详有记载),在战斗还未打响前夕,他利用熟悉的地形地貌,藏身到半山腰一处柴垛里,等战争结束部队撤离后,才偷偷潜回家中,终于捡回了一条性命。外祖父虽然参加过国民党部队,正因为只是一个马夫,没有打过仗,并且他看到国民党反动势力迟早要灭亡,于是就早早地逃出了黑暗魔窟,所以在以后的历次运动中没有受到任何冲击。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农民当主人,外祖母家的日子也逐渐好起来,在安岔生产队正式落了户,有了自留地,外祖父和已经长大成人的舅舅把院子的几只旧窑洞翻修一新,置办了石磨,从此有了主窑、厨窑、磨窑,终于改变了昔日寒酸的居住条件。我的母亲、二姨也逐年长大成人,相继出阁。三姨、四姨还进入学堂读了几天书,但可惜都时间不长就辍学了。
   这时候的外祖母心情是愉悦的,她一直念叨着,想回扶风或凤翔娘家看看,寻寻亲人,可是亲人在哪里呢?
   1952年秋季,在地里的庄稼收割打碾完,粮食归仓之后,外祖父借了生产队的一条毛驴,带上必要的生活用品,40岁的外祖母就骑着这条毛驴踏上了数百里寻亲之路。
   他们先到彬县,寻找妹妹,可是没有任何音信。于是他们前往永寿渡马,寻访了家门,接着就来到凤翔,外祖父一路打问,凭着外祖母幼时听养父养母说的抱养她的那个地方,还真的找到了那个村子,可是谁也不认识她,谁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传奇的故事。
   他们又是一路艰辛,跨过渭河,来到扶风县,外祖母还是凭着记忆中的地名,找到了母亲家里,令她欣喜的是,母亲还健在,当兵的大哥原来在共产党部队,全国解放后也回来了。只是二哥永远失去了联系。
   一进门,白发苍苍的外祖母和满头白发的母亲都互相不认识,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直到外祖母“妈”的一声哭出来,母女二人才抱在一起,大声哭了好一阵子,互相看不够,问不够。
   这是久别后的重逢,这是离别整整三十年的相见,时间啊!你竟然跑的这么快,又是那么的漫长!
   外祖母在久别的娘家住了整整一个月,别说心里有多高兴了,但她放心不下的还是家里的三姨、四姨还小。眼看冬季就要到来,只好含泪辞别母亲和兄嫂,谁知道这次别离竟然是永别。
   又是一路艰辛,走了二十多天才回来。这次寻亲成功,外祖母和外祖父都分外精神和高兴。
   在往后的日子里,外祖母全家人积极投身到大集体的劳动中。舅舅是家里的主要劳力,生产队的重活累活他都干,还当过生产队队长,大队支书,因为表现积极,多次受到表彰奖励。1958年大跃进时期,被抽调带领民工去盐锅峡修水库,曾任生产小组施工队队长,1961年完工回家后才成家立业。因为家寒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舅舅成家时已经25岁了,属于大龄中的大龄。
   外祖父因为腰疾,只能给生产队饲养牲畜。外祖母因为小脚,不能参加生产队的大型劳动,只能捡羊粪、拾麦穗、翻场晒粮,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在党的阳光照耀下,外祖母一家人终于度过了灾荒,度过了年馑,舅舅也有了儿子,一家三代,其乐融融。
   谁知好景不长,又是一次惊天噩耗。天哪!我怎么也搞不明白,灾难为什么会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
   1964年,一向身体健壮的舅舅突发疾病,高烧不退,在当时农村乏困的医疗条件下,谁也未能挽回舅舅的生命,留下两岁的儿子和尚在舅母腹中的女儿含悲离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是何等的揪心……
   时间不长,年轻的舅母为了追求个人的生活也改嫁了,此情此景,又是何等的惨淡,生活的重担再次降临到两位年近六旬的老人身上。一年以后,刚过一岁的孙女,被舅母托人抱了会来,一家四口祖孙三代抱头哭作一团。
   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残酷地折磨两个骨瘦如柴的老人呢?
   面对惨然家境,外祖父几乎整天闷着头一锅接一锅地抽旱烟,一筹莫展,可倔强的外祖母,坚决不向命运屈服,她抱着孙女,引着孙儿,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取工分,晚上在油灯底下给左邻右舍的孩子缝衣服,纳鞋底,绣肚兜、做枕头,换取布票粮票,给孙女孙儿购置食物布料。从悲痛中振作起来的外祖父也重新投身到饲养场的劳动之中,加之四个女儿女婿的接济,外祖母家里终于冒起了炊烟。
   在外祖母身上发生这些悲欢离合故事的时候,还没有我,我之所以知道这么多,可能与我小时候打破砂锅问到底,常缠着闹着要外祖母给我讲故事有关,尤其爱听外祖母讲她自己的故事。但那时候非常幼稚,听这些故事只是好奇,并没有心灵痛苦的感觉。
   我是1966年出生的,压根就没有见过舅舅,他也没有留下任何照片,至于舅舅长的啥摸样,只能听外祖母和母亲的叙述,据说他身材很高大,脾性很温和,从不大声说话,从不与人发生口角,乐善好施,乐于助人,虽然没有读过书,但聪悟敏达,干一行爱一行,尤其是农艺样样精通。在他当队长和支书期间,没有发生过饿死人现象,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可就是这样一位本事超强,心地善良的舅舅却英年早逝了,怎能不令人心痛?
   改嫁后的舅母,我倒见过多次,因为她新组合的家庭和我二姨婆家在一个村里。不知为什么,尽管她每次见了我,对我很好,可我对她老人家却一直没有什么好感,虽然以后也能理解当初的她属于生活所迫,但总觉得她为什么这样狠心,如何能忍心撇老抛小?
   我家距离外祖母家大约有10公里的路程,虽说不远,但那时候的交通工具就是双腿,走起来还是很费劲的。

共 675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详实的叙述,真情感人的文字,回忆自己的外祖母,作者对外祖母的记忆永远刻在骨子里,因为童年的很多岁月,作者是在外祖母的怀抱中长大的,尽管她老人家去世将近三十年了。文中叙述了外祖母艰苦的人生岁月,那个年代的天灾人祸有着许多苦难,解放后的翻身让外祖母获得新生。外祖母最后以享年八十有三的高龄走了,带着人生许多的酸甜苦辣走了,走完了她坎坷的人生之路,怀着对生她养她故乡的眷恋而走向了极乐。深情感人的文字,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2-12-06 12:27:13
  深情感人的文字,回忆自己的外祖母,叙述了外祖母艰苦的人生岁月,作者对外祖母的记忆永远刻在骨子里。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