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暗香】赶集(散文)

精品 【暗香】赶集(散文)


作者:左妍 布衣,33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01发表时间:2022-12-10 09:17:12

【暗香】赶集(散文) 乡僻之地,贸易有定期,及期,买者卖者从四方前来,集于一定的地点买卖,俗称“赶集”。赶集于民间是一种风俗,是一种生活,亦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烟火情怀。山乡野村,寻常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除了耕种自得些粮食果蔬外,件件离不开赶集。大到锅碗瓢盆,小到针头线脑,皆仰赖集市补给。
   我们村的集市,由来已久,属邻近村落自发形成,祖辈始即代代流传。乡村寂寞,旧时耕夫蚕妇,整日家对着些庄稼牛羊,日子平淡如白水,乏味可陈。记忆中儿时乡间最热闹的事,除了隆重的年节之外,唯有赶集。村里每月逢二、七便有一次集市,是日,四面八方的商贩,十里八村的村民,男女老幼皆匆匆来赶集。春夏秋冬,风雨寒暑,都例行无阻。
   早晨,天刚蒙蒙亮,朝雾尚绕在树梢,群峦亦模糊不清,雄鸡嘹亮的啼声便唤醒了一个个村落。人家的炊烟渐次升起,一阵忙碌之后,吃罢早饭,喂了鸡鸭牲畜,收拾停当,人们便挽了竹篮,三五成群地去赶集。
   一个依山的小村落,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河悠缓缓淌着,大大的日头明晃晃地照在河床上,浅浅的水流漾着粼粼的光。孩童们在河滩嬉戏,鸡鹅鸭在河里趟水,羊羔仔在河边遛达。两岸长堤上、土路上、柳荫下、杨树旁、石桥上,张着五颜六色的布棚和大伞。铺陈着各色摊位,蔬菜水果、禽蛋鱼肉、糕点面食、衣服百货、木器农具、花草牲畜,琳琅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还有卜卦算命的先生,剪头剃须、修补器物、打铁轧锅子的匠人。叫卖声、打价声,吵吵嚷嚷一直传至一二里远。
   每逢集日,我与母亲亦去赶集,只是母亲节俭,素日里赶集,只是买些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从不会因为不必要的物品多费钱。她常说,庄稼日子,能省就省,既然辛劳就可换取的东西,那么就莫要浪费钱财。记忆中她一直不辞劳苦,勤俭持家,积攒生活。岁月坎坷不平,这么多年,无论多么艰苦的日子,她从不曾有过抱怨。几次难关,也因着母亲的贤惠和精打细算,而得以持撑并顺利渡过。后来我稍稍长大些,亦学母亲勤俭。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便去野外采集劳作,采药草、挖野菜拿去集市上变卖,换钱补贴家用。至今,心中亦时刻铭记母亲的教诲,从不曾懒惰浪费,怠慢日子。
   倘若自家饲养的鸡鸭牛羊,赶到集市来卖了钱,母亲亦会给我买些糕点糖果,算是对我帮衬劳作的奖赏。有时亦会学人家坐在面摊上吃一碗肉馄饨,大骨汤煮馄饨,再加一搓香菜和虾皮,味道鲜美无比。外婆和外公是生意人,支起锅灶,在集市上叫卖油条豆浆。我是他们的小帮工,亦是免费的食客。外婆会制一种糯米饼,芝麻花生馅的,下到油锅里炸至金黄,软糯可口。吃过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每有闲暇,母亲总是来摊上帮衬生意,我则帮着摆摆桌椅板凳,端碗递水,有时甚至学着大人招揽客人。客来客往,生意兴隆,外婆慈祥的脸上总是漾着欣慰的笑容。外公精瘦矍铄,脖子上搭条汗烟袋,一边磕着烟斗,一边和临摊的屠夫老王搭话。老王生得膀大腰圆,正舞着大刀解猪肉。锃亮的钢刀在手中呼呼生风,他腰膀上的肥肉亦抖抖跳跳不停。
   有一段时间,我喜欢去对岸柳树下,看打铁的匠人打铁。两个强壮的小伙子,穿着一样的白汗衫子,脖子上搭着白毛巾,轮着大铁锤,在铁毡上捶打一块红彤彤的铁块。又吱地一下浸在河水里,然后再放在碳火里烧制。如此反复,打制几次,铁块就变成了菜刀、锄头、铁铲等各式各样的农具。我喜欢看他们打起的铁花,滋滋的,像飞溅的星星。我曾想过问他们,能不能给我打制一把宝剑,我要拿着它,像电视剧里的侠客那样行走江湖去。
   后来戏班来了,他们盛装粉墨上演《西厢记》,丝竹铿锵,音调婉转。唱的是莺莺张生,书生与小姐千年不变的爱情故事。那时我似乎不懂爱情,但我喜欢那些眉目清秀的戏子们,于戏台上悲欢歌哭,深情相许,彩袖鲜衣,煞是美丽。我于是又喜欢上了听戏。
   再后来,多少个春秋日月,风雨轮回,我已然从一个垂髫的稚嫩孩童,长成从容女子。我虽未能成为金庸小说里的风流侠客,却变成了赶考的书生,远走了天涯,于异乡求学、谋生。于他乡的四季听风听雨,观云赏月。多少个清凉日子,独坐窗前,读一卷魏晋风流。读到那个竹林七贤的嵇康,也曾经在柳下打铁。——喧杂的市井坊间,龙章凤姿的美男子,当炉打铁。世人眼中卑下俗苦的行当,经这么一个浑金璞玉之人持事,竟也风雅的不可言说。
   我于是又忆起儿时,曾经在集市上观看打铁匠人打铁的情景。而今,乡村的集市依然定期举行,只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再也没有匠人打铁了。而我三生有幸,有生之年,曾经亲睹“魏晋风流”。
   外公和外婆一生从商,赶着驴车在各处村镇间奔波辗转,从简陋村集赶到繁闹的镇集,不辞辛劳,寒暑不歇。我和母亲亦曾去过镇上赶集,每年十月初一至初三,镇上逢三天大集,三天三夜不散场,叫逢山会。初一的前一日下午,各地商贩提前到达,铺陈摊面,搭建布棚,为即将来临的山会做准备。母亲和我亦做了驴车一同前去。母亲去帮场,我则是去凑热闹。
   外公赶着驴车,我、母亲、外婆还有大黄(外婆家的狗狗)坐在车上,一起向小镇赶去。吱吱的老木车沿着蜿蜒村路缓缓行去,秋日的黄昏,红叶似火,黄草如绵。山河、川峦、人家都在风色日影下,景物清朗又迷离。稻谷已经收割完毕,成堆的稻秸、苞米秆积在一望无际的畴田里。连绵不断,起伏似小山,叫人生出“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富足踏实感来。身处礼乐盛世,丰年稔岁,即使是渔樵耕桑之野乡僻里,亦千家万室皆沐其恩德,凡夫村姑亦沐人世繁华。
   途经几个村落,几座石桥,翻过两三道土岭。回望来时山路,我的小村早已隐退于岭后,淹没在山谷中,没了踪影。土岭上老槐树旁歇歇脚,朝前方望望去,不远处的小镇已经依稀可见。疏疏林树,片片畴田,河川开阔平旷。人家房舍层层排开,沿河迤逦,整齐又洋气。景致迥然于我们山里之村。再走几里,道路渐阔,行人车辆愈多,集镇已在眼前。牛车、驴车、自行车、三轮车,车拉担挑,各地商贩从四里八乡匆匆而来,皆为赶赴那即将开场的人间盛会。
   及至镇上,卸下货物,搭起帐篷,已是夜色微朦。华灯初上,河街上各家店铺皆张灯结彩。对岸鳞次栉比的布棚,亦陆续竖起竹竿,挂起灯笼。是夜,有些人去投宿客店,有些人则留宿帐篷。母亲和外婆支起炉灶煮饭,我趴在帐篷里看光景。夜风微凉,雾霭幽浮,满街灯火倒映河面上,硬朗的北方小镇,此刻有了江南水乡的浪漫,秦淮夜泊的诗意。
   次日早晨,各地买家陆续到来,山会正式拉开帷幕。来我们家吃油条喝豆浆的客人络绎不绝,外公外婆和母亲忙得不可开交,唤了三姨来帮忙。我和邻居家的霞约好在十字街桥头碰面,便问母亲要了几元钱,同霞去了闹市游玩。
   小摊上许多小吃,冰糖葫芦、红糖麻花、红豆年糕、辣炒田螺、棉花糖……几角钱就可以吃到两三样。我和霞每人买了一支冰糖葫芦,挤进人群,听评书人讲《水浒》。又在书摊上买到几本小人书,两人趴在桥头石栏杆上休息,看熙熙攘攘的市景。时值正午,艳阳高照,人声喧哗。河街上门庭若市,招牌旗幌,眼花缭乱。马戏团里锣鼓喧天,黄梅戏腔余音绕梁。我只觉得人世怎可以这样繁华呢。如此气派光景,竟如《清明上河图》里的汴京闹市。小小心中万千感慨,却无言以表。彼时画面,定格在记忆里,变成了我心中的上河图。多少年后,依然能够清晰地记起那如潮的市廛声。
   而今,外公外婆早已老去,父亲已病故,母亲亦于前年过世。我为生计年年漂泊在外,霞亦远嫁他乡,我们已有二十余年未曾见面。故乡的集市依旧如常,没有人细数,它曾经迎来送往了多少春秋,亦没有人知道,它还将迎来送往多少过客。
   赶集于我是一种久远的记忆,一种淡去的情怀,是一场甜蜜而馨长的梦,承载了我难以忘怀的整个童年岁月。
   昨夜梦中我还是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穿着姑母给我买的那件粉色荷叶边蓬蓬裙,坐着外婆家的驴车去赶集……

共 31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赶集,就是在偏僻乡村定期聚集一个地点,是一种属于山村乡野独有的,从而形成如今特有的赶集画面,特有的儿时乡村最热闹的记忆。那赶集的画面,是那么地热闹,这种热闹铺设在乡村中,多么有乡村生活的气息呀!作者笔下的赶集,描写得很生动,很精湛,动静结合,将乡村这种最简单的烟火气息刻画得很精彩,很有画面!从而抒发如今对赶集的怀念,对外公外婆,父母的思念,文笔流畅,深刻好文,佳作推荐阅读!问好老师,期待更多精彩呈现!【编辑:易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21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易辞        2022-12-10 09:20:06
  文笔流畅,品读佳作,感谢老师来稿,期待更多精彩呈现!佳作推荐阅读!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2 楼        文友:风中求静        2022-12-11 22:17:26
  拜读老师精品佳作!描写乡村的赶集,笔触细腻,内容充实,画面感强,引人入胜。文章对家乡,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与思念,甚是感人。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