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箩筐·岁月】留得清芬在人间 (随笔)
一
贺秋玲病故,我是在她病故一段时间后才知道这个不幸消息的。
前些年,贺秋玲要我帮她审阅修改、出版了《岁月留痕》《岁月沧桑》两部作品后,和我加了微信。从此,她每天早晨总要在微信上向我问安,即使她生病住了医院,也几乎从未间断。忽然有一日,早晨起来,不见有她发来的信息,又隔了三五日,还是不见她发来信息。因为知道她身体多病,我隐隐约约有种不祥的预感,遂找几位平日和她有来往的同学打听,才知道她前几日就“走”了,心中不禁掀起了一阵阵波澜。
贺秋玲曾是大宁中学七年级二班学生,我时任二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她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学习成绩优异,且关心集体,团结同学,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初中毕业后,学校推荐她上了临汾幼儿师范学校。幼师毕业后,她先后在大宁、临汾和省城太原的中小学校任教,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是一名忠于职守的好教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爱戴,多次被评为县、市的优秀教师。
贺秋玲在工作中尽情释放着生命的火花,但由于家庭和各方面的影响,几十年来,一路坎坷,生活给予她太多的考验。1995年退休以后,她闲了下来,便欲说当年,想总结一下自己的前半生,放松心情,欢度晚年。她不分白天和黑夜,勤奋耕耘,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写出了第一本书《岁月悠悠》,书稿20多万字。那时,我正寄居临汾,她回临汾探亲,便来找我,把厚厚的一叠书稿交给我,要我为她审改。她还和当年学生时期一样,规规矩矩坐在我的对面,笑着对我说,这也是她为老师迟交的一份作业。不过,几十年了,进步不大,写得拖拖沓沓,鸡毛蒜皮,芝麻西瓜,不分主次,要我为她大笔修改。她的谦虚感动了我,她走以后,我通读了她的书稿。让我感到吃惊的是,这是一部很好的传记作品,真实记录了她的家庭动荡和变迁,同时也是一段时代与历史的回顾和缩影。她的文字虽然有些粗涩,但叙写细腻,故事生动。
贺秋玲是大宁县上茹古村人,家庭地主成份。她的爷爷贺国钧是大宁县有名的知识分子,曾担任大宁高校校长,苦心经营,呕心沥血,为推动大宁时局的进步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同时,他还积极创办了两级女子小学,为贫困山区的女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创造了便利条件,使她们摆脱封建旧礼教的束缚,解放思想,大胆寻求崭新的人生之路。1931年,他又在高小附设二年制师范班,为大宁教育培养师资,贡献力量。新编《大宁县志》“人物篇”中记载了他的事迹。她的父亲贺家祯是旧职人员,解放后从事教育工作,在农村担任小学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孜孜不倦教书育人,是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好老师。
《岁月悠悠》一书以一个一个片断和转镜头的写法,叙写了她一家所经历的社会变迁和时代流程。贺秋玲的记忆力极强,小时候的事情,工作和生活中的细节她都写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她在《悠悠岁月》一书中也这样写道:“我很佩服自己的记忆力,小时候经历过很多事情,却又忘不了,并且常常浮现在眼前,像是不久前才发生的一样。”正因为如此“强记”,书中的情节叙写细腻,细节十分逼真。
二
《岁月悠悠》一开篇就写她生下来多病,贺秋玲的童年是从患病开始的。家里人曾经遇到一位姓刘的河南流浪郎中,他爷爷请他到家中住下来为孙女治病。她当时只有三岁,病很重,家里人都替她担心,刘医生却说她脚后跟陡,是个长命的人。她是妈妈怀胎八个月生下来的,不足月,奶奶说:“七成八不成,八成是贵人。”她妈妈风里雨里去野地里寻找药引子,又煎汤熬药,百般呵护,终于使她活了下来,所以,她说她从小就是“贵人”遭“磨难”。刚解放那时,她妈妈带她和妹妹在野外过了一段流浪生活,餐风宿露,倍受艰辛,书中细腻地描述了动荡年月中的无尽苦涩。在“罗曲村中知冷暖”一篇中,写她和妈妈去罗曲村一个舅舅家却遭到了冷遇,舅舅是担心她家成份不好连累自家人。离开舅舅家时,她这样写道:妈妈,咱以后别来他家了。妈妈说:傻孩子,哪能不来,是要紧亲戚。可到了另一个妗子家,却受到热情招待。那个妗子招呼她和妈妈吃饭,吃完饭,她去看院子里的猪,文中写道:我去了院里,看她家养的猪,还有几个小猪娃。猪娃在它妈妈的肚子上滚上滚下,你挤我、我挤你地抢着吃奶,抢不到奶的小猪慌慌张张地这儿窜,那儿钻,可不管它们怎么折腾,猪妈妈总是若无其事地平躺着,纹丝不动。猪妈妈为了孩子能忍辱负重,我想这就是伟大的母爱。”人情冷暖使她产生良多感慨,在她细腻叙写当时情景的同时,情不自禁地便上升到“形而上”的生活思考。在《叔叔的生日》一篇中,写她妈妈和婶子去窑顶磨面,她的妹妹云玲和福玲硬是要跟着去,去后遇到了狼,她妈妈和狼搏斗,救了云玲和福玲,既写出场面的惊险,又写出妈妈的机智和勇敢,表现出一个母亲的“大爱”。在《奶奶的“袖珍脚”》一篇里,写她奶奶领她们到野地里去玩,还捎带着放驴。她们正玩得高兴,忽然驴就跑远了,奶奶急了,要去追驴,这时她这样写她“袖珍脚”的奶奶:我无意看了奶奶一眼,她跑的姿势最逗人,两只胳膊半弯曲,身子前倾,也像是跑步,她想着一跃而出跑快点儿,把驴追回来拉紧点,再也不给它自由,可事与愿违,她的两只小脚不听使唤,站还站不好,直摇晃,怎么能跑呢?跑了好半天也没有跑出去,好像还在原地踮着脚。写得十分逼真,着墨不多,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苦涩中不乏温馨。
1958年,春季开学以后,根据县上安排,学校停课支农,我带着二班学生到当时割麦乡的东木村参加劳动。劳动几天以后,马斗关黄河仙子祠逢庙会,村里人都去赶庙会,大队干部也要我带着学生去赶庙会。那时马斗关庙会很热闹,贺秋玲在《悠悠岁月》书中描写了这样的场面:坡下的河滩就是庙会场所。太阳已经升高,庙会正圆,摊贩云集,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做买卖的有山西当地人,也有陕西那边过来的,特别是卖饭的最多,他们就势垒了炉子,搭了案板,锅勺一动,生意就做得红火起来。山西饭摊卖的是刀削面、潲子面,还有麻花饼子、烩菜,一应吃食,应有尽有。陕西人的饭摊别有风格,除卖有红油扯面以外,还糊了大炉子,上面搭上好大的一口锅,锅里除了羊肉、羊杂碎还有绿绿的海带丝,白白的豆腐,红红的辣椒,把锅里的汤点缀得十分鲜艳。炉子旁边的桌子上摆着又大又白的手工馍,一看就知道这是陕西的名吃一—羊肉泡馍。叙写真是绘声绘色。
贺秋玲的爷爷解放后一直在家务农,和村里人穿一样的土布衣服大襟袄,种庄稼他是“半路出家”,却精细勤快,还把钻研精神用在作务庄稼上。他在塬面地里试种棉花,经过辛勤管理,长势很好,打破了太德塬不能种棉花的历史。他爷爷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不让家里人给他做“偏饭”吃。贺秋玲抓住这样一个细节来写她的爷爷:一次,爷爷生病了。农村缺医少药,全家人手足无措,奶奶又施展她的土治疗法了,拔火罐、用酒擦、刮沙等,土办法比没办法好多了,爷爷的病情总算好转了。但病后的爷爷胃口不好,身体虚弱,妈妈便做了一碗疙瘩汤。爷爷喝了半碗,一看只有他一个人端着碗,不高兴了,他说孩子们怎么没吃?妈妈说他们都刚吃过饭,就给你做了点儿。爷爷知道这是给他做的“偏饭”,生气地说以后这样的饭不要做了,我不吃!妈妈只好说以后我多做点儿,大家都吃。一个多么可敬的老人。她的爷爷后来一直没有参加工作,但县上领导一直认为他是德高望重的开明人士,每年阴历年底都要为他送去“慰问信”,老人对这张铅印的慰问信很是重视,他慎重其事地让人贴在墙上醒目的位置,时不时地走过去看看。
《岁月悠悠》细腻地叙写了贺秋玲自己方方面面的生活和工作历程,人生的苦辣酸甜尽在其中。2007年,大宁初中一、二班同学聚会,她的书稿也正准备付梓。同学们高兴,非常支持。我作为老师参加了聚会,贺秋玲反复叮嘱,要我为她的书在出版前再作一次修改润色,我又细致审阅了一遍。书出版时,贺秋玲在“后记”中这样写道:
岁月流逝,沧桑留痕。我曾经历过苦难,苦难不能说是幸福,但是一笔财富,于是,便有了“欲说当年”的念头。生命中的任何事物都有保鲜期,我不能让这笔“财富”在岁月的风尘中积满尘垢。
李老师年逾古稀,但精力旺盛,事业心极强。几个月来,他起早贪黑、废寝忘食,热情帮助我精心修改。这部书稿能够问世,也是李玉山老师积极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对所有关心此书写作的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三
《岁月悠悠》出版了,二十万字,厚厚的一本,贺秋玲了结了一件心愿。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她很高兴,我也替她高兴。高兴之余,我感慨万千。贺秋玲并没有读过高等文科院校,也没听说她过去在教学之余写过文学类的文章,这本《悠悠岁月》却写得生动活泼,有文彩,也很有章法。如她写《好人麦花》一篇,一开头只简单的介绍几句这位18岁的农村姑娘,接着便这样进行描写:麦花长得粗壮结实,浓眉大眼,性格泼辣,忠厚热情,乐于助人。她说话粗声粗气的,可话一出口就带起了一串笑声,常常是人还没有进门说笑声倒先进来了。真有如古典名著中描写一些人物的出场,风风火火,呼呼啦啦,呼之欲出,神情毕现,让人佩服。贺秋玲在大宁文坛应有光彩的一席地位,她是我们大宁县不可多得的一位才女。
贺秋玲马不停蹄地又开始了第二本书的写作。她说:《岁月悠悠》出版以后,我赠送亲戚、朋友、同事。“一石激起千重浪”,我原本平静的冷漠生活,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火热。我接到了很多电话,收到了很多信件,听到了很多反映。有过接触甚密的老熟人,也有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我感到激动,觉着温馨。于是,她又以散文随笔的写法,将她几十年生活之旅中的点点滴滴叙写出来,整理成册,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就是她的第二本书《岁月沧桑》。《岁月沧桑》中有家人佚事,有生活坎坷,有同事关爱,有师友情谊,有旅游乐趣,文章都不长,小格局,小情调,但情景交融,突出细节,丰富而生动,一篇篇都像野花般地绚丽绽放,芬芳馨香。贺秋玲是个坚强的女性,她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腻地叙写出来,这是她几十年的人生足迹,有欣喜,有悲凄,很生动,很有趣,既洋溢着人间烟火的真性情,亦散发着一片生活的温馨和暖意。岁月如歌,是一曲沉重而悲壮的歌;岁月如书,是一部平凡而厚实的书。
《岁月沧桑》出版时,应贺秋玲的请求,我写了一篇题为《也算是一段‘附记’》附在书后,在这篇短文结束时我写了这样一段话:岁月如斯,逝者如斯。别的人在生活的道路上走过去就算走过去了,从不回头。可她有她自己的性格,走过去仍要回头看看,弯腰拾起逝去岁月中的几朵浪花,体悟人生况味,在多彩的滚滚红尘里再添上靓丽的一笔。贺秋玲用多彩的笔墨完成了人生中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人生没有了遗憾。
秋玲去矣。香魂袅袅升天界,留得清芬在人间。愿秋玲在天之灵不受病痛折磨,幸福、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