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故乡的桥(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故乡的桥(散文)


作者:周宏伟 白丁,24.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0349发表时间:2022-12-13 15:11:32

无锡梅家浜的后面,有条宽阔的北塘河,河对面是江阴的泗河口。北塘河系锡澄运河的支流,历来是无锡和江阴的分界线,古时候靠舟船摆渡,沟通着锡澄两县的交通。乾隆年间,河面不宽,建有三孔石板桥,立碑并取名为“通济桥”。以后随着河面增宽,石板桥也相应延伸。上世纪七十年代通济桥重建,依然是多孔石板桥,桥长五十多米,桥面很狭窄,只能方便行人,牛车马车都不能过。直到八十年代,政府募资建造了一座颇具规模的钢筋水泥大桥,长约七十多米,桥面比原先宽阔多了,拖拉机和小型汽车可以顺利通行。
   小时候从没见过如此宽阔和高大的桥梁,通济桥便成了我心目中最伟岸的大桥。我的童年生活和少年时期,便与这座桥结下了不解的缘份。
  
   一
   运河边的柳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放了暑假的顽童们无处可去,一溜烟都跑到塘岸上。我和王阿二早就听说,北塘河对面有一大片无人看管的瓜田,那里有西瓜和香瓜,据说香瓜特别甜。瓜田靠近桐歧地界,从通济桥上绕过去,路线有点远,不如就从运河里游过去。
   农村里的孩子,六七岁就会游泳,平日里常在河里嬉耍,扎个猛子就是几十米。游到对岸去偷几个瓜来尝尝,根本不费劲。王阿二是个癞痢头,两道鼻涕,始终揩不干净。也从来没见他穿过新衣裳,都是他哥哥的才皮头(旧衣服),脚趾头总露在破鞋子外面乘风凉。虽然家里穷,但他厚道,勤快,所以我愿意和他轧朋友。昨晚我俩密谋去偷瓜,很激动,一晚上几乎没睡着。
   河边没人,机会大好。我俩赶紧脱下背心和鞋子,藏在草丛里,然后悄悄地下到河边。脱下裤衩,用手举过头顶,光着屁股下水,一只手划,两条腿蹬,很快就游到了河对岸。上岸后赶紧穿上裤衩,学着铁道游击队的样子,猫着腰,一溜烟跑进了瓜田里。哇哈哈,到处是香瓜呀!赶紧摘一个,抓把叶子擦一擦,先啃起来再说。那满口的香甜啊,简直比孙悟空偷吃的那人参果还要好,几十年过去了,味道还留在唇齿之间。当时那种兴奋、刺激和香甜,如今再难找到。
   吃不了肯定还要兜着走,用什么兜呢?我是短裤,不中用,我瞄上了王阿二,他穿的是用长裤改短的裤衩(现在叫中裤),要是脱下来把两个裤管打个结,岂不是一只完美的口袋?只不过刚刚装屁股,现在装香瓜,该不会变味吧?王阿二怕羞,居然不肯,我笑骂道:“瘟赤佬,这里有谁来看你的光屁股,赶紧给我扒下来。”一边说,一边冲上去剥。没办法,看在香瓜的份上,他也只好屈从了。这口袋果然大,竟然能装六个大香瓜。我又心想,万一到了对岸他不肯分赃怎么办呢?一不做二不休,我干脆自己也脱下了短裤,好歹也挑了两个大香瓜装在里面。
   两个光屁股提着裤兜下到河里,一边游一边哼:“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上了岸,把偷来的香瓜藏在草丛里,赶紧把湿了的短裤穿好。“奶奶的,早知要潮掉,游过去时还脱个屁。”王阿二说。“嗯,这就叫脱裤子放屁。”我躺在草地上,望着蓝蓝的天,顺带卖弄了一下。太阳似乎不再那么毒辣,平时让人烦躁不已的知了声也柔顺多了。王阿二欢快地跑回村里,拿来了一只蛇皮袋,我俩兴高采烈地把“战果”装进口袋,一人一只手抬着,大摇大摆地走回去。哼的歌也不一样了:“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一个永远吃不饱的年代,两个人穷志短的孩子。多年以后,我和朋友们聊起这件荒唐的事,竟觉得没啥可笑,反而鼻子有些酸。王阿二也因鼻咽癌故去多年,我始终还记得他小时候蹦蹦跳跳的模样。
  
   二
   农村里缺衣少食,偷葱拔菜是常事,只要不过分,也没人去深究。年龄稍大后,我们再也不屑于去做偷瓜的“贼骨头”了。当年也不过是好奇、刺激,图个痛快而已。
   少年的玩伴除了王阿二,还有个华老三。他家的条件可比王阿二好多了,但也比不上我家。我父母都是老师,吃皇粮的,每月有工资,所以我相对老卵一点,经常会有些好吃、好玩的东西与他俩分享。如此一来,我虽然在家里排行老六,属“末奶头”“末脚猪”,却被小伙伴们尊为周老大,这让我很得意。既为老大,好多事情便只要出出主意,动动嘴。王阿二和华老三,自然成了我的小跟班,三个人形影不离。
   华老三心灵手巧,会制作各种玩具。弹皮弓、噼啪管(一根竹管里套一根用筷子削圆的顶针,采朴树籽塞在竹管子里,顶针猛击,看谁的子弹最远,比谁的响声最大),都弄得活灵活现。为了练眼功,小伙伴们互相射击,结果一不留心,华老三被村上人弹坏了一只眼睛。
   运河边,桥洞里,经常有我们的欢声笑语。华老三擅长摸鱼捉虾,水里扎一个猛子,能憋很久,至少能摸只大河蚌出来。这些东西烧烧煮煮,都是上得了桌面的好东西。
   找一根电焊条,头上磨尖了,再用铅丝绑在细竹梢上,就成了一杆独刺鱼叉,当然不是用来叉鱼的,主要针对田鸡和青蛙。傍晚时分,北塘河边的水沟里,蛙声一片,华老三一只眼不用闭,看似漫不经心,但一叉一个准。我提个竹箩跟在后面,一会儿就大半箩了。“够了,够了。”王阿二急不可待,到家后马上剥皮、开肚,然后红烧。可惜那时没有酒喝,简直是暴殄天物。
   用二片厚实的竹子,削成片,然后用刀刻出锯齿状,三分之二处打孔,用螺丝栓住,便成了一把黄鳝夹子。夹黄鳝是华老三的拿手好戏,小夜里出发,他拿夹子,我照手电筒,王阿二负责提箩头,三人分工明确。我眼神不济,黄鳝和水蛇也分不清,走在田埂上摇摇晃晃,还得靠后面王阿二帮扶一把。一会儿,我就腰酸背痛,不耐烦了,把电筒往王阿二手里一塞。我爬上高高的北塘河河岸,一边享受凉爽的风,一边数星星。
   不远处的通济桥人头攒动。男人们赤着膊,一边瞌瓜子一边往河里扔瓜子皮。有的眉飞色舞,自吹自擂,夸耀着自己的传奇经历;有的色眯眯地盯着衣衫轻薄的大娘子评头品足,这个屁股大能生养,那个胸脯高有奶吃。旁边的大嫂一个劲地笑骂着“杀千刀”,好在君子动口不动手,乡里乡亲的没人会翻脸。女人们总有聊不尽的风花雪月,道不完的家长里短,锡澄两边的村民们在闲聊中度过漫长燥热的夏夜。
  
   三
   一条北塘河,让梅家浜和泗河口隔河相望。河的两边,南为锡,北为澄,自古口音不同,风俗各异,生活水平也不一样。一座通济桥,又使两地村民关系融洽,通商、通婚,命运与共,休戚相关。
   大桥下面船来船往,"哒哒哒"的挂机声日夜不停。风来时,运河水竟也波涛汹涌。
   北七房的小伙子和姑娘们,喜欢成群结队来游泳。有艺高胆大的小伙子,站在大桥上面像跳水运动员一样往下跳,身轻如燕,动作潇洒,看得小孩子眼热,引起姑娘们阵阵尖叫,出足了风头。跳下水后,往往还能攀上过往的船只,一手搭住船舷,乘风而下十几里,再搭逆向的船回转来,说不出的舒畅快活。
   不是每个人都是幸运的。两个七八岁的小孩子,学着帅小伙的样子往下跳,其中一个小家伙落在了过往的水泥船上,幸好船舱里装了满满一船的砂子,仅仅跌断了腿骨,船老大紧急靠岸,背起孩子赶往街上的诊疗所。慌乱之际,没人去注意另一个跳下去的孩子,直到跌断腿的孩子说出了同伴的名字,大人们才去找寻,却再也找不到另一个孩子的踪影。两天后,往西十几里的和尚桥下面,浮起了孩子的尸体。孩子的父母呼天抢地,再也喊不回自己的孩子。
   在那个年代里,孩子都是散养的,大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只关乎于温饱,哪里有时间去管教孩子呢?记不起那时候农村里死了人是火化还是土葬,但我却清楚地记得,那个死去小孩是装在用稻草编制的象摇篮一样的箩筐里,放在门板上,用颜色鲜艳的旧的红被面包裹着,抬到自留地里埋葬的。因为穷,连一口薄板棺材也用不起。可能也因为年龄小,算夭折,连个坟包也没有……
   大运河的水啊,并不一直那么温婉多情。有时风平浪静,有时风高浪急。物质和精神都贫乏的时代里,有尊严地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
   转眼新世纪到来,高速公路大桥横跨锡澄运河,北塘河上也建起了数座钢筋水泥基座的运河大桥。通济桥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功能和风采,年久失修,破旧不堪,终于在2020年拆除,永远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故乡的河、船和这座桥,承载了我的童年时光和少年时代。我曾经在这片充满温情的水域里徜徉;在大运河风高浪险的激流中遨游;在桥墩和门洞那宽敞的漫水平台上嬉戏,体验水漫过脚背、绕过小腿时的清凉。也曾经躺在桥两边宽阔的矮墙一般的水泥围栏上憩息,仰望星空,欣赏水天一色,听风的声音,枕着故乡的河入眠……
   而今,北塘河的两边,不管是梅家浜还是泗河口,乃至整个锡澄交界的地方,都在大拆迁。一片废墟之后必将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沧海桑田,祖祖辈辈们上千年辛勤垦耘的土地,我的祖屋,我的童年,都将逐渐消逝。
   故乡的北塘河,还有那座不朽的桥,你们将永驻我心。

共 34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故乡的桥,故乡的河,有着数不尽的回忆。儿时和小伙伴游过河去偷瓜,将香瓜藏在短裤里运回来。这一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用电焊条制成独刺鱼叉,捉田鸡和青蛙;用竹片制成黄鳝夹子捉黄鳝,等等,这些描述,让我们在感受到儿童的欢乐的同时,也叹服孩子的心灵手巧。但故乡的河边也有不幸,那个学帅小伙跳水的孩子因意外长眠水中,给父母留下了无尽的哀痛。随着社会的发展,故乡的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桥上发生的一幕幕故事,却永远留存心底。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字里行间饱含真情,读之令人动容。佳作,荐阅。【编辑:素心如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22-12-13 15:15:49
  一篇读起来感觉很温馨的文章。故乡的河里,发生了太多的趣事,留下了太多让人难忘的回忆。我的家乡也有一条小河,规模不大,但留下了很多温馨的回忆,读老师的文,感觉格外亲切。欣赏佳作,问好,祝安。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周宏伟        2022-12-13 15:34:42
  谢谢编辑老师。
3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12-13 20:59:42
  作者叙述中的故乡的桥,是位于无锡梅家浜北塘河上的一座桥,乾隆年间就有名称叫“通济桥”。作为江南水乡人,每个人的童年心中,也许都有一座记忆中的桥,那里有我太多太多童真童趣的回忆。作者这篇散文以非常饱满真情的文字,记述了故乡“通济桥”的特点和给桥两岸乡民带来的便利生活,回忆“那座不朽的桥”,那条河流,给自己童年生活带来的无限情趣,当然也有悲痛的记忆。全篇散文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真挚情感。一篇真情实感的乡愁美文,写得别具一格。佳作阅读。感谢作者分享!
4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12-13 22:03:39
  江南多水,湖塘池沼大河小溪,就算种庄稼也是水田。水多桥就多,我和周兄共同居住的江南小城,据说有三千多座桥呢。作者这里写的是家乡北塘河上的桥,写的是过去那些年代,发生在桥上桥下的故事,那些儿时的记忆如今汨汨流淌在键盘上,给读者展示出一派江南风情,像是一部旧电影。
江凤鸣
回复4 楼        文友:周宏伟        2022-12-13 22:22:28
  江老师好,谢谢江老师指导
5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12-14 08:30:17
  梅家浜,一看名字就知道故乡一定是很美的。读作者这篇美文,我脑子就开始浮现故乡的场景,故乡的桥、故乡的树、故乡的梯田、故乡的竹林、还有故乡的孤独。作者的故乡河水青澈,山名则水秀,人杰则地灵。故乡的人文历史,故乡的桥文化作者回忆的重要内容,那些留在脑海的趣事,那些虽意退出人们生活的小桥,但那些流淌在记忆里悲喜清欢,都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文章集风景,地域文化,文献综述资料为一体,读来受益良多。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6 楼        文友:生米        2022-12-14 11:44:38
  故乡的桥
   一座故乡的桥,承载着周宏伟老师在儿时的许多回忆。
   这些故事,若是讲给现在的孩子们听,他们肯定会既惊讶又欣喜,他们都会说:那些年的小朋友们,怎么都能脱离大人们的视线,游过河去干些偷吃别人香瓜的事,还打着手电走在夜色之中去抓青蛙和黄鳝呢,无拘无束的过些野马样的生活,他们有可能还会问,那时的大人们,怎么就不要看管自己的小孩子呢?
   我和周宏伟老师是同时代的人,不会惊讶你儿时干过的那些事情,太熟悉了,熟悉到在看文时都有一种鼻子酸酸的感觉,毕竟,小时候的我们,过得还有太多其它的不容易啊!
7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2-12-14 12:54:14
  给童年的作者带来欢快,那里留下了童年和伙伴许多美好的回忆。那个穷的年代,我想多数人都偷过东西,只要性质不恶劣,乡邻都不怎么回说,现今随着城市的发展,那里只能留在记忆里,再也会不去,这篇文章,我想就很好记录了作者那些美好的青春回忆。
8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2-12-14 14:41:27
  读起来很舒服的一篇散文。作者对儿时的生活记忆犹新,田里偷瓜,下河捉鱼、捕蛙、逮黄鳝,和有各种自制的工具,不仅有孩童的童真还有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零零总总的事情无不反映了散养孩子所固有的善良和灵性。
   作者在写作时一定是内心澎湃,一气呵成,而且还略带了一点的忧愁。
   童年是美好的,时代是进步的,人生是短暂的。祝愿作者天天开心。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9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12-14 17:14:11
  在运河边,河流中发生的那些快乐与痛苦的事情,一直让作者难以忘怀。儿时的记忆一旦打开,就像决堤的洪水,那些有趣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都涌了出来。读着那些儿时的趣事,让人忍俊不禁。文章描写细腻,语句凝练,极具在场感,欣赏学习了!
五十玫瑰
10 楼        文友:生米        2022-12-14 17:24:51
  粜新谷
   我是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六零后,对于吴翼民老师讲的这二个故事,我都有所耳闻,不过,我们老家送公粮到粮站不是坐船,都是用独轮土车子,主劳力推副劳九拉,每个车上都装二个大麻袋,一个生产队的人排成长队也算是浩浩荡荡的队伍,送到粮站后就回去,记工员就给登记并记下获多少工分,至于后面的那些验收与进仓,我们这些当副劳力的,就不太清楚了。
   唱歌打夯,在印象中好像也有,只是记不得吴翼民老师那么清楚。看了您的文字以后,就感觉是好玩又好笑的,特别是打夯的人唱出的后面那一段,哈哈,那是既风趣又新颖啊,太搞笑了嘛!哈哈!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