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穿上红色,走向远方(赏析) ——读绿叶红了散文诗《红色》
一
看到绿叶红了老师的散文诗新作《红色》,已是深夜了。我之前读过一些散文诗,基本上都是一些短小的篇幅。这篇《红色》篇幅相对要长些,约2000字,我一口气读完,然后又慢慢地细读了几遍,感觉越品越有味道。
这篇散文诗,所写之物毛衣,是我们生活中常见之物,作者从平凡中挖掘深意,别有洞天。文中,毛衣的精髓是“红”。红可作形容词,也可作名词,在我看来这个词,在文中还有动词的功效。
毛衣暖身暖心,前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诗句,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母爱。在作者的夜校讲座中,曾提出过“超越”一词,作为诗来讲,如何超越已有的存在,写出新鲜的东西,这是难点所在。
这篇散文诗,结构上8个小节,首尾起合占去两节;文中出现三段画面,两节写儿子的毛衣,一节写老人的毛衣,两节写母亲的毛衣;除去上面,剩下的第二节就是起笔到画面的承接。结构上,起承转合严丝合缝,脉络清晰。起笔峥嵘,合笔情绪激荡有力,承接中,一直有思想寻找的“破”力,三段画面从诗的角度,不是简单的诗意叠加,各有不同的空间和深刻的内涵。
二
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诗歌有鲜活的语言,有内在流动性,内在起伏不平的节奏,有一种音乐美。散文描写往往色彩鲜明,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而诗歌语言往往耐人寻味,意境深远,余味深长。
这篇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在写毛衣这个物件上,虽然有发散的思维想象,非常多的分支内容,但最终都聚向了红色。红色,视觉中只是一个色彩,作者从赋予它覆盖在衣物的表层,到走进它的内理,完成了超越。红色超越成一种特别的情感,情绪上它有激荡,喷发的冲击;感观上借助毛衣的支撑,超越了一般的视觉,由内而外都为之动容;从思想上,红色里有非常丰富与深刻的内核。
读完此文,成功之处在于,我一看到红色,就会马上想到毛衣。毛衣是从红色中走出来的,从无到有,从无形到有形,抽象含在具象中。题目取之“红色”,以简言深。
三
听一首歌曲,往往在歌曲进入副歌后,才会迎来高潮。前奏与主歌部分,相对于副歌,一般在较低的音频上。这篇散文诗,一开始就突破常态,让我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意气风发,血脉偾张,有种向前追赶的动力。
如作者曾对我说过,很多散文诗的开头,都喜欢用伦理式,比喻式或公式化进入。所以往往看到压低诗意的说教,用滥的比喻顿显无力,像公式一样概括的开头,一下子似乎什么都讲完了,读者还要看作者底下是如何“分解”的吗?
这首散文诗,一开篇就把毛衣展示得很立体与丰满。作者塑出了毛衣的“人”形。人的内外在,包含着血液,骨,肉身,精神空间(灵魂)。人有生死,毛衣似乎也有了生死。因为红色,毛衣活了,毛衣有了血液,有了骨骼,加上人的肉身填充,还不够。引用一句经典的话:“想象就是灵魂。”因为有了作者的想象,有了认知的超越,才让我们觉得精神空间有我们能发现的“料”。
毛衣,活了,有了生命的温度,它行走起来。
我在想,毛衣要走到哪里去?红色究竟是怎样的红色?作者给予的空间,究竟有什么呢?我要一探究竟。
四
只有彻底地深入,才能更体验内在的动人。
当我急需要寻找毛衣的内容时,毛衣却被作者束之高阁,或隐于角落。第二节中,毛衣在“发现”之前,它的存在,被作者赋予了怎样的标签。毛衣没有了色彩,是因为少了主人的感情色彩。毛衣失去了自己,它无法展示自我。它甚至被贴上“废旧”随时可以遗弃。
从另一面,它又在等待一个机会,等主人找开心窗,让光亮还原它的真相。
这一节中,为了呼应红色,增强色彩的感染力。作者用了冷暖明暗交替的色彩。作者选取了的时间点,是极寒的冬夜。从外在的寒冷,到发现红毛衣内在的火热,冷热交击。寒夜,而明色采用了雪与灯的亮色,与黑暗进行碰撞。大雪纷飞,天空低语,一方面有寻找真相前的蓄力渲染,另一方面雪文中又有纯洁象征内涵,与下文主人内心的“残渣”对击。残渣是可以去除的,毛衣的内火,终会抵达。
最终,毛衣重拾了自己,与主人找到了初心。这个过程有迷茫,挣扎,突破,火后涅槃之感。
五
三四两节,提取的是生活日常。儿子重新发现了红毛衣的价值后,发现母亲已经不在了。对于儿子发现自己懂得晚了,个人认为也未必是儿子在母亲晚年完全忽视了母亲,而我更偏向于,儿子觉得对母爱的回报远远不够。
这两节,作者巧妙地把情的着力点放在物上,尽管有很多主观情绪的释放,都能觉察到是红毛衣对人产生的情感冲击。人对毛衣的感觉是非常丰富立体饱满的。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母爱的温暖,但文里用了燃烧的烫感,包容了母爱的灸热,愧疚来临的内心灼烧感,还有失去母亲的疼痛。从触感上,针刺也是复杂的,一针一线的母爱,为了让意象更生动,情更动人,作者把衣针也连上了爱的心跳。作者还诗意发现了毛衣上的细孔(针“眼”),用呼吸对应心跳,丰常形象有深度。而呼吸也是视觉与听觉的诗意叠加。
在对情景回忆的处理上,是从毛衣的内在释放开始的,从交叉的红线触摸到母亲的手心,能感觉到情感的激荡,母亲的衣针因为有了儿子迟到的触摸,产生了颤抖的动感。回忆中母亲织毛衣也有作者新的认知,母亲把夜色织出了光明,红毛衣是黑暗中母爱的奉献,更多的是出现在白天儿子的身上。早晨对于儿子来说,是母爱的开始。红毛衣看到了镜子中母亲的笑脸,为什么不是儿子看到,才发现有些东西离我们其实很近,但我们往往没有打破隔着真实的心镜!
对于毛衣离开了儿子的视野,从失去到找回,情感的爆发点主要集中在毛衣回归后的儿子身上。第四节引入了“我”的视角,更多地体现出作者在文学中的价值立场。因为是诗的语言,一些画面加入了一些作者的想象。在作者看来,儿子的面孔模糊了,很多人会理解成是泪流满面的状态,我更偏向于,在母爱伟大的光亮里,儿子的面孔因为他在蒙人眼睛的“夜色”中,让作者产生的错觉。紧随其后,在作者的想象中,毛衣中走出的母亲的色彩,覆盖住黯淡的自己。
作者揭示了,发现真理伴随着阵痛,儿子再次穿上毛衣,毛衣哭了,那是真理的结晶,尽管来得晚了。就像文中的雪花,天空的结晶,最终被大地所接纳。母亲的爱比天空还宽广,儿子今后的路要靠自己走,所以“我”这时出现了,作者代替已走的母亲擦去了儿子的泪。
毛衣不止是连接着过去,现在,还有母亲放心不下的未来。作者发出感叹:“飞翔只是循环的戏法,我们终会回到低处,回到起点。”
六
结束了一段红毛衣的旅程,红毛衣来到了一位老人的手里。
文章的第五节讲述了一位手持红毛衣的老人辛酸的等待。因为诗要留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段情节我想过两个版本。其一是女儿总是不回家看父亲,父亲苦等。其二是女儿已经不在了,父亲对女儿百般思念。
红毛衣在这段情节中,其实细读个人觉得有深层次涵义。在老人与红毛衣之外,作者特意加上了女儿的照片和日历。很多人写诗,往往只看到实的成份,而作者却发掘出令人深思虚的成份。日历的具象中藏着抽象,日历中作者却看到了大雪与寒风,有些寒冷是要懂得才能发现的,孤独的房子锁着老人寒冷的心,谁会走近。所以作者感慨,毛衣对着的窗外,国道上车辆匆匆,无人能停下来。人们各忙各的,只有日历打开一天又一天,打开冬天,每去掉一个数字,满脸病态的老人就催赶着,离死神又近了一步。
这段章节中,在体味辛酸的同时,也揭示了人心冷漠的凄凉。这红色应是警醒之红,不光是子女对老人的爱,而是需要更多人爱的关注。
这段情节末,情感有了爆发,爆发中还带着讽刺!文中所说:红毛衣或许也在等着女儿回来。毛衣旁,老人的眼睛中出现了“绿洲”,而女儿的照片中却藏着“海市蜃楼”。个人觉得如果是女儿不在的话,让我有了另一个感受。人总是难以从失去的痛苦中走出来,总是沉溺于曾经的美好。老人的眼睛里像没有希望的沙漠,总盼着绿洲出现,可等来的又是什么呢?
这个红色是不是“颓废”之红。所以作者也在感慨,红毛衣或许也在等待女儿回来。
七
前面两段情节上,写他人。第三段情节,写的是作者的家庭,情节互补。
6、7两小节,红毛衣把三个人连在了一起,我、母亲和外婆。写到我的毛衣,作者因为情感的超越,所有自己的毛衣都被红色覆盖了。这些母亲留给作者的毛衣,需要精神的引领,于是母亲的红毛衣,来到了舞台最显要的位置。
红毛衣是母亲出嫁前外婆织给她的,这段情节有一个认知的高度,表面上是母亲穿的红毛衣,其实也是外婆在穿。外婆穿的是无形的,毛衣的红色里,有生活的不屈,有爱的连接,责任担当,有精神承上启下的传承。如作者如述,作者的红毛衣的排版,加上母亲的这件红毛衣才拼图完整。
外婆最后的日子,一直和病痛斗争,不妥协。毛衣在这段文章中,象征着生活的大“器”,两个女性交融的爱与力量,都汇在这红色中,燃烧着冬日的寒冷。
外婆走了,但无形的红色回到了母亲身上,继续着未完的路。而母亲的红色又来到了我的身上。如作者所说:“另一场火,依旧在寒冷中燃烧。我做过一个梦,外婆走进了母亲的那件红毛衣,渐渐远去。转首间,母亲身上的红毛衣还在。”
结尾是毛衣红色的续写,红色成了力量和精神的象征,成了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作者的毛衣如同是种下的种子,在红色养分的照耀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整个结尾,铿锵有力,情感迎来又一次爆发,而且可贵的是刚中又有带柔的美感。而且结尾带我走向了远方。
带着毛衣共同的呼吸,感觉自己也被红色笼罩了!
附原文链接:http://www.vsread.com/article-970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