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河】蓑衣的命运

编辑推荐 【晓河】蓑衣的命运


作者:鲁芒 进士,10218.5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12发表时间:2022-12-19 11:00:38

【晓河】蓑衣的命运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栖蟾)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崔道融)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每当我读到这些脍炙人口的写蓑衣的诗句的时候,我就为蓑衣之被淘汰鸣不平。
   现在时髦的是,无论什么事物,只要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都叫做“文化”,如饮食文化、孝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据此我们也可以造出一个“蓑衣文化”的短语来。
   从以上诗句看,至少从唐代就出现了蓑衣。之所以出现蓑衣,大概是因为它能遮风挡雨。这是其基本的功能。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农民下地干活,开始是晴朗的天,但不定什么时候,忽然下起雨来,甚至是大雨、暴雨。而田间又没有可以避雨的地方。这时候,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蓑衣和斗笠。披上蓑衣,戴上斗笠,就可以免遭雨淋。要是没有它们,那就要淋成个落汤鸡,伤风感冒就很正常了。
   在田间劳动,此地农村有个习惯,就是农忙时,家里要送饭给地里人吃。吃罢饭,当然要休息一会儿。但是骄阳似火,休息的最佳处所只能是田头上的树荫,或栽有松树的墓地。于是干活的人便带上蓑衣,去到那些地方,于林荫下铺上蓑衣睡上一觉,休息好了再干活。要是没有蓑衣,只是以地为席,那样地上潮气袭人,说不上得什么病症呢。
   夏日夜晚,天气燥热,老百姓往往到坪上或者河沙滩去乘凉,而这样没有蓑衣是不行的。我小时候每年夏天都跟着爷爷到河沙滩上去乘凉。爷爷把大蓑衣在沙上一铺,他坐着乘凉抽烟,我跟小伙伴们玩耍,玩累了,就躺在爷爷身边的蓑衣上数着星星睡着了。要是没有蓑衣,那就只能睡在沙上了,而那样对身体是极为有害的。
   蓑衣发展到后来,便不仅仅具有遮风挡雨的实用价值,还成为隐士们文雅的标志,也成为上流社会附庸风雅的物件。。
   唐以后诗人们写到蓑衣多是把它当作隐居、自由的象征。
   如唐代张志和《渔父》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渔父戴着箬笠,穿着蓑衣在江上捕鱼的画面。
   宋代杨朴《莎衣》诗:“软绿柔蓝着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这里没出现“蓑衣”一词,但全诗都写的蓑衣。它直接以蓑衣来描画自由洒脱的生活状态。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宝玉穿着北静王送的蓑衣,其实也只是偶尔扮一下渔翁,作为一种风雅的举动,就像大观园里要有一个“稻香村”一样。
   民间的东西常常被统治者或上流社会拿来作为装饰,表示风雅,赋予某种象征意义。蓑衣和斗笠也是如此,它们本来是老百姓用来遮风挡雨的家什,却被一些隐士用来表示自己的不随流俗,也被上流人物拿来表示风雅。像扇子,本来是用来扇风乘凉的,但是大量诗词都出现了扇子,扇子几乎成了风雅的代名词。
   无论从蓑衣的实用价值,还是虚化的象征意义,我都为蓑衣的被淘汰感到惋惜。
   其实,就从蓑衣的生产来看,它也不应该被淘汰。蓑衣,本来是草编的一种。用什么草来编织,各地有各地的情况,可以就地取材。我们这里是用一种叫马耳䅟的粮食作物的秸和叶子来编织的。这种作物产量不高,但其经济价值很高,山岭薄地适合种植。成熟后,将它的种子用磨一磨,烙成煎饼,其味道不亚于麦子煎饼。更重要的是其秸和叶的价值。那时候,农民家庭副业不多,用马耳䅟编蓑衣就成了不错的家庭副业。每逢阴天下雨,不能外出干活,人们就在家里编织蓑衣。编成后到集市上去卖,换得几个小钱用来打油买盐足够。成本低,效益可观,这是编织蓑衣的一大好处。
   种植马耳䅟,在我县以东乡为主,因为东乡是山区,我们这里是小平原,不如东乡适合马耳䅟的生长。
   但在我们这里马耳䅟早就淘汰了,据说现在东乡种植马耳䅟的也很少了。当然编织蓑衣的生意也就失去了原料。没了原料,编制蓑衣就成了无米之炊,蓑衣在集市上消失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编织蓑衣并不是只能用马耳䅟,用别的草也可以。2014年夏天,我们庄户影视剧组拍摄了一部伦理电视剧《秋兰》。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吴心花的小儿子去到几十里外的山村寻找他的母亲,村里乡亲们怕出意外,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四五个人去寻找秋生。时天下大雨,他们都披着蓑衣在雨中奔走。这个情节必须用蓑衣做道具。但是到哪里去弄蓑衣呢?集市上没有卖的,网上有卖的,又很贵,而且其样式又跟我们当地的蓑衣不一样。那怎么办呢?演员李丙全是个巧人。我们还正在犯难的时候,他夜战结了四五领蓑衣。没有马耳䅟,他就到沟头河边用镰刀割了些野马尔䅟,以之为材料编织,这就解决了大问题。从拍摄效果上看很像样子,也没有人追究其用的是不是马耳䅟。
   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但某种事物特别是那些对人类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起过很大作用的事物,往往使人十分惋惜。蓑衣就是这样一种事物。
   当然,我的认识也许有点片面。有人说,虽然蓑衣被淘汰了,但是人们有了雨衣,完全可以遮风挡雨。但是雨衣不能像蓑衣那样铺在地上和沙上让人休息;再说,雨衣代替不了蓑衣的象征意义,没有蓑衣那样的诗情画意。试把诗歌中的“蓑衣”替换成“雨衣”,一定会不伦不类,毫无美感。
   别了,蓑衣!今后我只能在古人的诗歌中寻找你的影子了,或者在我们拍摄的电视剧《秋兰》中寻找李丙全用野马尔䅟编织的蓑衣了。当然,我也期待着在一定条件下,马耳䅟会再一次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来种植,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象征意义的蓑衣会再一次大量出现在市场上。
   这是幻想吗?不见得!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正是这样吗?
   2022.12.18
  
  

共 22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古人最早使用的原始雨衣叫“祓襫”,后来通称“蓑衣”,出现于先秦时期。蓑笠是农耕文明的缩影,记录了人类前行的足迹。它可以挡风,遮雨,保暖,防潮以及灵活使用的功能。成为中国南方农耕社会中,极具地域特色生活方式的重要物证。作者以古诗中的蓑衣为切入点,进而叙述自己也跟着爷爷使用过蓑衣的经历。历述了蓑衣成为历代文人雅士的象征,现在拍影视可以用,但毕竟社会文明进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早己发生了根本性的大变化,穿蓑衣早已成为历史。但蓑衣仍在作者的念想之中,那就珍藏那份美好吧!文章视角独特,立意新颖。感谢老师分享!【晓荷编辑:一路顺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2-12-19 11:03:00
  老师创作辛苦了,问好老师!
2 楼        文友:野山梅        2022-12-19 11:34:06
  好文章!学习。我们喜欢蓑衣,至今还保留着一件,那时的劳动人民就是靠蓑衣挡风雨。勾起往事回想。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2-12-19 11:35:04
  好文!很实在,蓑衣对劳动者有一种特别的爱!
活到老学到老
4 楼        文友:鲁芒        2022-12-19 14:24:33
  东东的反馈:自古至今蓑衣就是传统文化遗传几千年,它是挡风遮雨的港湾,追思蓑衣的用途更是如此美好的回忆!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5 楼        文友:鲁芒        2022-12-19 14:28:16
  旭日东升反馈:你好。我是主旭元。最近在群里看了你写的几篇散文。受益匪浅。你能把小时候事。一装装。一件件记的这么清楚。写的又这么自然生动。佩服老兄的文才[强][强][强][强][强]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6 楼        文友:鲁芒        2022-12-19 14:30:44
  谢黄老点评鼓励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7 楼        文友:鲁芒        2022-12-19 14:32:03
  谢编辑一路顺风为我编发小文。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8 楼        文友:鲁芒        2022-12-19 14:32:48
  谢野山梅点评鼓励。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9 楼        文友:鲁芒        2022-12-19 14:33:10
  谢野山梅点评鼓励。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10 楼        文友:鲁芒        2022-12-19 16:56:33
  薛飞反馈:读过这篇散文,心里有一种淡淡的忧伤,一时又想不出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出来。蓑衣总是和穷苦的劳动人民联系在一起,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蓑衣的命运就是那种最朴实无华、最心地善良老百姓的命运。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