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作品赏析 >> 【书香】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赏析)

编辑推荐 【书香】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赏析) ——孟浩然诗赏析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22发表时间:2023-01-01 17:37:05

我碰到过好多人,说起孟浩然,他们不清楚。但要说出“春眠不觉晓”,几乎有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会说出下半句,“处处闻啼鸟”。想想我自己,这首名为《春晓》的诗是小学课本里的背诵课文,并且一经背诵就好像一直都能背出,但真正知道它的作者孟浩然,却是在高中,在看到一则关于他的轶事时。在那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孟浩然的名篇,其中就有《春晓》。当时居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那首诗居然是他写的。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当时的小学课本上是不是标注了作者,现在的课本上肯定是要注明的。但我明白,就算当时的课本上写了作者,以我们当时的教师水平(我们小学老师都是初中刚毕业的学生),一定是不会知道这孟浩然是怎么样一个人的。他们只知道在课文后写“背诵课文”,就让我们背诵,于是我们就背诵。要是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背诵或者错了字,一个字就会在手上打一板子;完全不会背诵,二十个字就是二十板子。我现在记得的是一个同学当时就肿起来的双手。有时想起来,不禁想笑,那么好的一首诗,居然和那么血腥的打板子联系在一起。或许,那些能背诵这首诗却不知道孟浩然是谁的人们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小学吧?那样严厉的管教,不能产生系统的知识,但确实能让该记的东西刻入骨髓。
   我高中时看到的那则轶事,是说孟浩然、王维和唐玄宗李隆基的。说是王维有次私下里把孟浩然带进皇宫内的办公室,凑巧李隆基来找王维,孟浩然只好躲在床下面。尽管如此,王维还是不敢隐瞒,就把带孟浩然进来的事报告给了唐玄宗。没想到唐玄宗听到孟浩然的名字后很高兴,说他早就听说过这人,一直想见他,干嘛藏起来?让他出来见我。孟浩然出来拜见后,玄宗让他吟一首自己写的诗,结果孟浩然选了《岁暮归南山》,吟诵到“不才明主弃”时,玄宗说:“你不想做官,我也没有弃你,你怎么能诬蔑我呢?”这些话当然表示他不高兴了。因此,孟浩然只好再次回家。那时候信书,觉得书上说的一定都是真的。后来有一天,听到一个朋友也说到这个故事,那时的我已经知道这故事来自于《旧唐书》,但我却怀疑它的真实性。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诗题《岁暮归南山》,“岁暮”,年终。“南山”,在古人应该没什么疑问,住地南边的山。但在后人就困难,被称为“南山”的山实在太多了,到底指哪一个?何况还有一个当时隐居者很多的终南山,也可以说成是南山。再加上这诗表现的内容,把南山理解成“隐居处”,也是很能说得过去的。但在我,我就理解成他家附近,被他们称为“南山”的山。作者也不是说要回到那山里,而是回到那山附近的家里。家当然有可能在山上,也可能在山边,甚至可能离山还很远。但那山比起京城来,就可以当成是家了。
   首联很平淡,是在说明回家的原因。“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所以这里借用它来代指朝廷。“休上书”,“上书”,是给皇帝写的奏折;“休上书”,就是不用再给皇帝上书了。是没有做官的含蓄说法。有些人理解说是由于唐朝岁末有两次长假,大臣休假而停止上书。应该是理解偏了。“南山归敝庐”,正常语序是:“归南山敝庐”,回自己南山的家。“敝庐”,当然是客气的说法,就好像“欢迎光临寒舍”,你非要理解成“欢迎来到冷房子”。不是你较真,是你不懂人情。当不了官,最经济的办法就是回家。
   额联,就是据说是惹祸的一联。“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平常这么说,当然是一种世情。“不才”,没有才能;“明主”,睿智的领导;“弃”,没留用。领导当然需要有才能,能替自己解决问题的人。领导没留用,是自己没才能。这很正常。但求官却没有当上官,再这么说,那就有一种特殊的意味在。所以后半句就成了焦点,故人疏远了,是由于自己“多病”。要说怨言,应该是这半句才算怨言。得病多了,朋友们就逐渐疏远了。忍不住想训斥,这是什么朋友啊!其实,也正常,有病,活动就受限(有个版本就写成是“卧病故人疏”),不能常去看望朋友。朋友往来,朋友重要,但往来更重要,酒越喝越浓么。当然,孟浩然这里肯定不是真“多病”,而是他对不能得到官职有些不满,不满也不是冲着皇帝去的,而是冲着朋友去的。他应该是觉得当时的朋友没有替他说话,所以皇帝才没有起用自己。从这也可以看出,“散淡”什么的,实在只是文字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他的性格特色。
   读懂了这联,我的感觉就是那故事有些假。唐玄宗确实导致了唐朝的衰败,但他本人却不是糊涂人;就算孟浩然给他吟诵了这首诗,他也不至于听不出他的意思。孟浩然当然有些书呆子气,但也不至于呆到在皇帝跟前读这样的诗。清人周珽对这一联的评论或许能提供一些答案。他说:“三、四二语不朽,识力名言,真投之天地劫火中,亦可历劫不变。”他应该是有深切的感受,所以才说出这样的话。尽管有些夸张,但这一联的正确性应该是不用多说的。我想好事者喜欢这联,再加上孟浩然本身的遭遇,所以编造了那个故事。编历史的人恰好也喜欢这一联,没有考证就在史书中采用了这个说法。
   颈联,“白发摧年老”,另有版本说是“白发摧年去”,“白发”当然是和人相关的,也是和“老”相关的,和“去”不相关。“去”和“年”当然相关,读起来也比“老”更上口,但真没有“老”好。这句当然是人的感情,觉得自己老了一岁,而容貌的变化,白发当然是最明显的标准。“青阳”,春天。汉代祭祀四时之神,其中春天的神就是“青阳”。现在还有当时专为祭祀春天之神而作的乐府《青阳》在流传。“岁除”,“除”有改变的意思,改变岁,新旧交接之时,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岁除”现在不太常用,常用的是“除夕”。这句里有一个传统上“阴阳历”的现象,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是属于阳历体系的,和它相应的概念是“年”;而“岁”是属于阴历体系的。两者大体相同,但有差别。这样就有了“立春”可能出现在“除夕”前,也可能出现在“除夕”后。孟浩然写诗的那年,应该是立春恰好在除夕前,所以才说除夕是被春天逼出来的。
   尾联,“永怀愁不寐”,想法太多,思虑太重,所以睡不着觉;“松月夜窗虚”,看着远处的松树、月亮,“夜窗虚”,虚是空荡荡的感觉,也是孤独的感觉。按道理,除夕夜或者岁除夜,应该是没有月亮的。所以这句应该是说那段时间内诗人的感受。
   这首诗从失意回家写起,总结求官过程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埋怨朋友们的不出力,感叹岁月匆匆,自己又一事无成,所以彻夜难眠。这种情感表达和我们一般认为的他是“田园诗派”相去甚远。刘辰翁在《王孟诗评》里说:“是其最得意之诗,亦其最失意之日,故为明皇诵之。”应该是他被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旧唐书》的记载误导了。这不是孟浩然最好的诗,它被历来文人喜欢,主要是三四句说出了他们心里想说的话。这两句,是文人牢骚话中,水平最高的,是现代人所谓的不带脏字的骂人话。
   孟浩然的诗,当然不只是这种牢骚话。而我熟悉的也是选在《唐诗三百首》中的几首,其中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或许是有段时间向往闲适的生活吧,很喜欢。其中的“辛大”,有人说是辛谔,到底是不是,没人能说清楚。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那个人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欣赏,所以我们就当他是孟浩然一个姓辛的朋友。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山光”,山上的太阳;“忽”,突然之间。这是一种心情,总想让它快些过去,可它就是不过去。可在接近绝望时,它却突然过去了。“池”里是水,“月”也代表清凉;“渐”,同样是一种心情,尽管很缓慢,但总算是看到了希望。注视着这一过程的我,让头发散开来。“散发”,现在只有长发女人有那种感觉,我们这样的男人很少有了。头发盘在头上,当然不利于散热,会让自己发晕。所以“散发{应该是降暑的一种方式。打开亭子里所有的门窗,躺在地上。“闲”是无事,“敞”是地方空阔,是没有正经事担心、没有其他人打搅时的状态。吹过荷叶的风,送来了荷叶的清香;落在竹叶的露,敲奏出轻微的音响。我们能感受到微风送来的荷叶清香,但要听到露水落在竹叶上敲奏出的声响,没有安静的心是办不到的。那种响如同风吹过千山万窍发出的响一样,大小气势不同,但都是天籁。感受到天籁,当然也就想弹奏自己的音乐,“欲取鸣琴弹”,是有感而发。可是却没有人会听,“恨无知音赏”。自己是知音人,能听懂天籁。可自己演奏的“音”,却没人能听懂。由于这个原因,我才在夜半了,还思念着老朋友你啊。
   这首诗,前人理解多说写景如何,比如明人郝敬在《批选唐诗》中说:“写景自然,不损天真。”他们应该是没有抓住重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应该是这首诗最好的注解。他所写的所有景物,看上去是他独特的感受,其实他的朋友也能感受,因此他才在感受到这一切后,把他的感受寄给了朋友,知心朋友,或者仅仅是他以为的知心朋友。
   孟浩然给我们的感觉是田园诗人,是“隐士”。其实,他也年轻过。年轻的他当然也希望能有所作为,也因此到处找人托关系。这样,也就有了漂泊的感觉。《宿建德江》就是这种漂泊感觉的结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建德(今浙江杭州建德市)西部的一段江水。“烟渚”,如同烟一样的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也有版本写成“幽”的。“幽”,有一种难以发现的感觉。单从这一句,当然说得通。划动小船靠近幽静的小沙洲。没什么不好。可要是和后面联系起来,总觉得“烟”更好,是当时该有的景象。“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给出的解释是:“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短短的二十个字,写了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天快黑了,划船找到一个停泊的地方。本来就是客人的诗人,在这日落时分,又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在外地,在夜晚时分,总有一种凄惶。这是我的感受,也应该是孟浩然的感受,是他“新”的“客愁”。站在那里,应该是朝家的方向看,可看到的只是一望无际的旷野,“天低树”,不是强调天低到和树一样高,而是说“野旷”,是尽力能看到最远的地方。在那里,天和树连接到了一起。当然,家是看不到的。月亮都出来了,水里的月亮,由于清澈的江水,好像就在身边。“江清月近人”,这种感觉当然不只是孟浩然有,在江边生活过的人都有,杜甫也曾有过“江月去人只数尺”,具体是具体了,但总觉得缺些什么。缺什么呢?缺神韵,感受是不应该被量化的,一量化就失去了神韵。
   从日暮到月明,时间当然不短。但相对于一个人的生命,它只不过是个片段。而我们的生命就是由这些片段组成,我们感受了这些片段,就是在享受生命。
   尽管没有能做官,但去过的地方多,相应地写的诗也就不少。孟浩然的《临洞庭》,由于其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而被后人称道,但这类诗里,我更喜欢他的《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岘山”,也叫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以南。西晋名将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赋诗。在孟浩然的时代,那里应该有羊祜的纪念馆什么的。“诸子”,几个朋友。和几个朋友一起游览名胜古迹,文人么,难免就有些感慨,孟浩然的感慨就是这首诗。
   首联,是孟浩然的历史观。“人事有代谢”,是“人”和“事”,而不是“关于人的事”,“代谢”,有“谢”了的,被取代者;当然就得有取代者。换成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人和事都会有更替变化。“往来成古今”,这种不断地交替就形成了我们的历史。
   额联很通俗,不用太多的解释也能明白意思:前辈风流人物留下记录的地方,我们也来了。
   颈联,是站在山上看到的景象。“鱼梁”,襄阳鹿门山沔水中的沙洲名;“天寒”,应该是在冬天;“梦泽”,云梦泽,现在的江汉平原,在孟浩然时代,应该有好多水。这联是当时看到的景,这些景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化,就像不同的人。
   尾联,“羊公碑尚在”,羊祜在襄阳镇守时,多有惠政。他死后,当地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接任的杜预因此题名为“堕泪碑”。这么多年来,这块碑还在,也就是他的功绩还被人称颂。“读罢泪沾襟”,这句实在称得上“言已尽而意无穷”,可以顺势就理解成在为羊祜的事迹而流泪,“堕泪碑”么。但更深的理解应该是:羊祜曾做出了流芳千古的事业,可我却到现在一事无成。这么一想,那泪水就止都止不住了。就算前人再怎么说孟浩然恬淡,或许他文章是恬淡,但他建功立业的心思却一点也不比别人少。“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他的名句,也是人们的普遍心态。
   这首诗历来赞誉很多,但多数其实只看到表面,如明人李沂在他的《唐诗援》中说:“结语妙在不翻案。后人好议论,殊觉多事,乃知诗中著议论定非佳境。孟诗一味简淡,意足便止,不必求深,自可空前绝后。子美云:‘吾爱襄阳孟浩然,新诗句句尽堪传。’太白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二公推服如此,岂虚语哉!”确实是极尽赞美的能事了,但却没看懂这首诗。这首诗开句就是在“议论”,结句看上去是实写,其实也是在议论。有了人世匆匆的议论,才会在看到前辈有功绩的高人被后人那么隆重纪念的地方,想到没机会做出和前人相媲美的事迹时,为自己的“没有机会”而伤心。

共 538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未曾入仕,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南山园隐士终身。作者选其几首诗,逐字逐句加以剖析赏解,文字语言如潺潺溪流,水到渠成,一点不着斧凿之痕,文章如同教授讲义,娓娓道出,入情入理,把时代背景及原诗原味,形象具体认真的赏析明白。当为赏析文佳作,推荐欣赏。【编辑:北方天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3-01-01 17:38:59
  拜读老师佳作。孟浩然的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其独特的造诣。祝元旦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23-01-02 20:10:18
  谢谢点评,辛苦!
2 楼        文友:梦姑        2023-01-02 09:26:40
  老师读透了唐朝的有些诗人名著,能写出如此大气磅礴的赏析。孟浩然的名字或许当时在课文里,只是没有李白名气大,我们恐怕是忘了吧。
回复2 楼        文友:风之丐        2023-01-02 20:12:44
  应该是。但我们那个年代还不是太重视著作权,所以我现在也只能是猜测或许当时没写。
3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3-01-03 12:37:23
  又是一篇涨知识的好作品哦,认真拜读,趣味盎然,好作品。
   每次读老师作品,对知识性的兴趣,远超文学性了,厉害厉害!收藏了,有空多读几遍。
   问候老师!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3 楼        文友:风之丐        2023-01-04 08:25:16
  哈哈,谢谢。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