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可以清心也(散文)
一、茶之器具
小时候,家里有一把白瓷茶壶,高三十厘米,径十余厘米,无把,上有铜丝提手两根,半圆形。壶身画石榴图,两个石榴,紫红色,裂处籽出,绿叶映衬;石榴枝下,一把蒲扇,几粒红果。其它还有什么,已忘记,只记得有行书横写“可以清心也”,稀疏散落于图上面,转着看方能看全,茶壶出处和上面题款皆忘却。
“可以清心也”,是一句循环可读的回文句子。
一曰:可以清心也;二曰:以清心也可;三曰:清心也可以;四曰:也可以清心;五曰:心也可以清。文字之妙,构思之奇。就这,就让人着迷。几岁上,不知道啥意思,缠着爷爷问,问清楚了,以至于今,清晰历历。儿时很是亲近茶壶,常常对壶嘴而饮,如长虫吸水,好不痛快。爷爷说是茶壶,记事起就没见过里面泡过茶。无茶而曰茶壶,现在想很是搞笑。似乎此壶一诞生,其名称已定,如皇家之子女,未生已是钟鸣鼎食之家,富贵熏天,身份王爷公主,前生注定。惜哉!茶壶落入我家,不知可曾泡过几壶茶水?
茶具很多,《红楼梦》就展示了几种。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就描述了茶具: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成窑五彩小盖盅,这是妙玉招待贾母刘姥姥所用,余众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而后,招待宝玉黛玉则是“晋王恺珍玩”的两只杯,一个旁边有耳,杯上镌有“瓣瓟斝(banpaojia)”三隶字,还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给宝钗;另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乔(乔下有皿)”,斟茶自用,与宝玉的却是自己用的绿玉斗,宝玉说是俗器,妙玉又取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大(上台下皿)来。且不说茶具的珍贵,也不说名称多么复杂,就看这讲究,就知道嗜饮茶者非同一般人可比,那一个脱俗出尘非一般人可想。就茶具来说,由古至今从粗糙到精细再到赏心悦目,有一个发展过程,从质料看,就有金、银、玉石、陶、瓷、水晶、玛瑙、竹木、贝壳、玻璃、漆器等等,五花八门,且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宋代就有《茶具图赞》,此仅举茶壶茶碗茶盅,其它查了可知。
茶壶,文人墨客谓之茶具之一种。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阳羡红茶自古就有名,阳羡红茶又称宜兴红茶。而此红茶所用器具就是宜兴紫砂壶,紫砂茶壶乃泡茶最好器具,故,古今皆重之,也出了很多制壶名家,为后世所宝藏。自忖,茶壶,无论怎样贵重,不过是一种容器,里面泡茶是谓茶壶;里面盛水,即是水壶;啥也没有,那不过是只空壶。明清擅制作茶壶者,其作品传至今,已非饮茶者所敢用,或秘而珍藏之,或待价而沽。如此,其壶已非壶,宝也。我家之壶,名曰茶壶,实为饮水之凉壶。不足谈也。
二、茶之用水
茶须泡。泡需水。水须好。水之用,必说苏东坡。
好茶须用好水,古人论茶,水是必议之题。苏东坡是品茶高手,曾与蔡襄(君谟)“斗茶”。蔡襄何许人也?除了书法成家,还是茶学家。在建州任职时,就主持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苏东坡与之斗茶,岂不是班门弄斧?谁知苏用了田忌赛马之法,在水上做文章。苏之茶本逊于蔡之茶,然蔡用上品好茶,却配惠山泉水,而苏精选竹沥水,胜惠山泉水一筹,完胜。苏深得“若不得佳茶,即中品而得好水亦能发香”之茶理。然苏东坡对于茶之用水却远远不如王安石。《警世通言》第三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就讲了此事。苏东坡年少轻狂,曾讥讽王安石《字说》,王恶其轻薄,又因不知黄州菊花落瓣,错续了王安石两句诗,被王左迁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去辞行,王安石携东坡手道:“老夫幼年灯窗十载,染成一症,老年举发,太医院看是痰火之症。虽然服药,难以除根。必得阳羡茶,方可治。有荆溪进贡陽羡茶,圣上就赐与老夫。老夫问太医院官如何烹服,太医院官说须用瞿塘中峡水。瞿塘在蜀,老夫几欲差人往取,未得其便,兼恐所差之人未必用心。子瞻桑梓之邦,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苏东坡到任,在秋日大风后,果见菊花落瓣,深感自己孤陋寡闻,便借送贺表进京赔罪。船行长江,特去三峡取水。苏东坡沿路观景,一时困倦。船却顺水而下,一泻千里,已过中峡。如再逆水行舟,船家多有不便。苏东坡无奈,便请教当地老者,询问瞿塘三峡,何峡水好?老者笑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上峡流于中峡,中峡流于下峡,昼夜不断。一般样水,难分好歹。”东坡也觉得是这个理:“荆公胶柱鼓瑟。三峡相连,一般样水,何必定要中峡?”叫手下买个干净磁瓮,“自己立于船头,看水手将下峡水满满地汲了一瓮,用柔皮纸封固,亲手佥押,即刻开船”,进京送进了丞相府。王安石郑重其事,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命书童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候汤如蟹眼,急取起倾入。其茶色半晌方见。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道:“巫峡。”荆公道:“是中峡?”东坡道:“正是。”“又来欺老夫了!”王安石笑道:“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苏东坡大惊,述土人之言,问:“三峡相连,一般样水。晚生误听了,实是取下峡之水。老太师何以辨之?”王安石说:“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唯中峡缓急相伴。太医院官乃明医,知老夫乃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王安石观茶色,便知水取于何处,对水的研究,要比苏东坡更胜一筹。王、苏对茶道均有相当的造诣,然王对水的分析,似乎真有一番道理。清人张大复对此有段十分精辟的话:“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品茶亦品水,古人烹茶品水,使品茶这件雅事,更增添了些许兴味。水对茶之重要可见一斑。所以,古人对好泉极为推崇。天下第一泉就有好几个,被陆羽列为“天下第一泉”的庐山大汉阳峰南面的康王谷谷帘泉;也有天下第一泉之名的位于江苏镇江金山以西的石弹山中泠泉;还有北京玉泉山的玉泉,天下驰名。乾隆皇帝曾取全国名泉之水,用特制的银斗进行鉴定,结果玉泉泉水最轻,含杂质最少,水质最好,也被命名为天下第一泉,还写了《御制天下第一泉记》,刻碑立石,其中有“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朕历品名泉,实为天下第一”。山东济南趵突泉,刻有第一泉之碑,虽无天下二字,也是第一。四个第一,不分彼此,无非是因水而名。除了泉水,还有其它水亦为茶所用。再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用旧年蠲的雨水煮茶给贾母,用收的梅花上的雪,放入鬼脸青花瓮,埋在地下,夏天才开了煮茶,给宝黛钗饮用。陆羽曾评定当时水泉20名,其中就有雪水。曹雪芹就深得其味。陆羽对水的研究,估计比王安石要高更多。一次命人去扬子江取南冷水,回岸边时,取水者不慎泼洒不少,就以近岸水补入。陆羽品尝之后,认为内有近岸不洁之水。令取水者惊佩不已。
说起研究,元末明初有贾铭《饮食须知》,对于各类水条分缕析,十分精到:“天雨水,味甘淡,性冷。暴雨不可用。淫雨降注雨谓之潦水,味甘薄。”“立春节雨水,性有春升始生气。”“腊雪水,味甘,性冷。冬至后第三戊为腊,密封阴处,数年不坏。”“冰,味甘,性大寒。止可浸物。”“露水,味甘性凉,百花草上露皆堪用。”“井水,味有甘,性凉。”“山岩泉水,味甘性寒。”可饮不可饮,能用不能用,对所列之水皆有关注。以我而言,现在的雨水雪水河水井水都有污染,还是不用为妙。
三、茶之清心
“可以清心也”,可谓之茶铭。
我家茶壶写此语,过去就是看着玩玩,现在大概知其意了。后来在其它书中也看到此语,也有解释。心下暗自欣慰道:俺早就知道。
今人也有茶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茶不在古,有香则茗;亦不在名,回甘则成。茶的香须源于茶之自然,勿须佐以辅料增之。回甘则须平稳持久,令通体舒爽而无不适。故,茶者,须保留其平稳持久的真香,加以令通体舒爽的回甘生津助之。让人饮之心旷神怡!”
唐代诗人卢仝即玉川子,为答谢友人赠茶,作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洋洋洒洒,传之后世,名为“七碗茶”,深得茶中意趣。其中“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便问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句,是为茶铭警语也不为过。茶僧释皎然也有饮茶歌,描述了一饮二饮三饮的感受,与卢仝七碗茶有异曲同工之妙:“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唐宋诗人陆游、元稹、苏轼、黄庭坚等都有茶诗大作传世,认为茶可以令人除却烦恼,养性静心,心旷神怡,精神焕发,如晤故人。更有苏轼将茶写作“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戏谑诗句。
明代屠隆在《考槃馀事》中说:“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如法,不时废而或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赏鉴矣。使佳铭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灌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达到神融心醉的境界,才是懂得饮茶的人。屠隆有点强人所难了。妙玉也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虽是笑言,但凡牛饮者,大概是不懂品茶的。
其实,可以清心也,这五字看似简简单单,却蕴含着学问无穷。你道此五字仅仅是五个汉字吗?那是茶文化的凝练。
茶,是心灵使者。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之精髓。茶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深厚渊源。古往今来,茶不但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回到“可以清心也”这句话。一百个人解读会有一百个解法。皆说饮茶可静心。曾见识茶道,繁琐之甚,不以为然。但那一道道程序,令人眼花缭乱,撩人心也。也见过自备茶具,饮茶者,茶盅小过酒盅,饮过莫若不饮,却能磨人性情。这就是所谓静心吧?
可以清心也,试将五句解之,套路人物,便知境界不同。
其一,可以清心也。文人雅士苦读之余,有红袖添香,有香茗品咋,无凡事骚扰,自然觉得可以清心。神清气爽,学业精进。然十年寒窗,苦读寒暑,能否耐得住寂寞孤独?旁有红袖吐气如兰,软语温言,严重怀疑,这书还能读得下去?
其二,以清心也可。也可,似乎并不全然认同。饮茶者似乎是贩夫走卒,行伍武夫,以解渴为主,清心嘛,也可。再说,战场厮杀,何来清心?辛苦为蝇头微利,哪有时间清心?大碗喝酒,大杯饮茶,才是辛苦之人的豪放。
其三,清心也可以。达官贵人饮茶,要的是排场,啜的是茶,人见的是威严,不怒而威,清心嘛,亦可亦不可,试想,他能做到心无旁骛,清心养性吗?他能舍得放下高位厚禄,排除俗物烦杂吗?官场之复杂,全在琢磨,
其四,心也可以清。僧侣道家,高人隐士修身养性,躲在深山老林,做避世之举,而现实中有谁能真的避世?有谁能抛弃俗世红尘?若饮茶可以做到,那还念什么佛,诵什么经。
其五,也可以清心。市商巨贾,利欲熏心。可知欲望是人的弱点。见利忘义,贪欲无度,财色当头,一般人挡不住。饮茶能斩断财欲色欲的诱惑?
试将人物变换,再作新解,境味截然不同。人生本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一个人只有不断润泽心灵,培养浩然之气,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才能真正做到去除杂务,心地清明,皎洁如月,洁净如泉。
医学专家研究说,“心脑病”是导致现代人死亡率高的原因。中医建议养生须先养心,身心一同养。心灵的疾病,比身体的疾病更危险,也更可怕。中医最讲求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看一个人也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养生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身心修养。其实,养心并不复杂,三个字:吃茶去!
《尔雅·释木》“檟,苦荼”。晋郭璞注:“今呼早採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后泛称茶。唐陆羽《茶经·事》:“曇济道人设茶茗,子尚谓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宋史·职官志四》:“光禄寺翰林同掌供果实及茶茗汤药。”瞧瞧,古人说茶铭乃汤药。而茶就有此功能,可以清心,自然可以养心。故,茶可以说是医治人心的灵丹妙药。非我断言,是由中医导来的想法。
茶可以清心,是人的心被污染了吗?非也。这是自我修养的一种规范。忽然,恍如“斗私批修”状。内因外因要做互动,方有效果。道德的垂范,需要不断地自省,人格逐渐升华。以茶清心,可否?信与不信,听其便也。果然如此,茶可作心理博士了。
茶,妙用功能,可、可以、也可以,洗去尘嚣,清除病垢,心为之清。妙哉。但愿如此,功莫大焉。
刘春老师的茶文化解读,深邃独到,别有洞天。从茶具、用水、茶的功用、茶的实用,老师都有自己的见解,引经据典,风趣幽默,实为一壶芳香的“好茶“,请大家共品之,清心去火,回味无穷。感谢投稿东篱,问候老师,创作辛苦,冬暖,笔丰!
——————————————————————————
不敢老师称呼。谢谢韩格拉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