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蚕桑未了(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奖】蚕桑未了(散文)


作者:李子四 白丁,6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88发表时间:2023-01-14 22:28:56
摘要:蚕桑,可代表人们的生计,我行走于一个以养蚕和种桑的村子,感觉那儿的劳动人民的艰辛……

我一直觉得蚕桑的意义很有分量。一种昆虫,一种植物,二者的相依,便代表了人世间的营生。粤曲《昭君出塞》有唱词:“寄语汉宫庭,代我拜上汉元皇帝,此后莫再挑民女,误了蚕桑”。这里的“误了蚕桑”,是指统治者无端折腾,让老百姓活不安稳。虽然我没养过蚕没种过桑,但60到70年代之间,一时学校没有朗朗读书声,工厂没有嗡嗡机器响,我也忧伤过,蚕桑是不是被躭误了。
   是以我第一次看见广袤的桑田,第一次看见一排排养蚕的房子,便有一种从未有过的亲近与宁静。
   这是一条确实宁静的小村,叫儒岩村,在我家乡小城鸳鸯河上游十多公里处。北面贴着青青的河水,南面就是接天的桑田。村里的农舍,隐在竹林果树之中。村口有两棵几抱粗的大树,树下是洁净的渡口,与对河的村庄鸡犬相闻。渡口码头顶,是一座小学,学校里下课的声音,是敲响一口古老的大钟。“当当”的钟声响彻两岸,伴着孩子们的嘻闹,传得很远很远。
   养蚕场伏在桑田之中,远看只见屋顶,如寺院伏在山林里一样,安祥得炊烟不摇。及近了,才知道是十数间两层的砖瓦房,围成独立的天地,仿佛一个小小的城池。墙体斑驳残旧,依稀能辩上面的标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可以想见,不管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这里仍然养蚕,仍然守着最古老的产业没变,这需要一种远离时尚的静气。
   走进偌大的院子,空无一人。脚下有点迟疑,生怕我之不速,对人或对蚕,都是唐突。好不容易过来一位中年汉子,他对我的询问,只是一种比我还好奇的目光。我解释说是出来玩的闲人,无意撞到这里,很想见识见识。他摆了个类似“请”的手势,却擦肩过去了。我领会的是“随便”,于是放下心来。但他终于还是回头说了句话:“入蚕房是要消毒的,你最好还是在门外看吧。”
   看来养蚕如养婴儿一般的细致,难怪对蚕极少称之为虫,而称之为蚕宝宝。原以为能做这么细致工作的,必是上了年纪的人,不料后来碰见的,都是20岁左右的姑娘小伙,走路从容,很少言语,有点似空门的沙弥。我只看到了中蚕与老蚕,就是差不多得吐丝的那种。而像小时候也曾玩过的幼蚕,则见不到。在一座较新净的房子前面,有位姑娘说,幼蚕十分娇气,你在窗外望望罢了。从窗外看入去,是看不到什么的,只听见蚕吃桑叶的声音,“沙沙”如春夜的隔窗听雨。
   忽然想起“蚕食”二字。据说蚕除了退皮时的休眠,吃桑叶是不歇息的,白天黑夜不辞辛苦地啃,养蚕人也就得不辞辛苦地采桑叶。
   有首汉乐府叫《陌上桑》,说的是一个叫罗敷的女子,出去采桑,美得让旁人忘了手上的工作,只顾看她了。“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其实罗敷是贵族妇人,采桑只是玩的。“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真正的采桑女,岂有如此珠钗绫罗的打扮。
   我所见的桑田,桑树齐人高。我跟一个女孩入田采桑,才发觉隔三五十步,便有一个人,都是妇孺。而在外面,只见桑树婆娑,哪见美人的影子。五月的近晌,南国的太阳已热情过火了。虽说金色的阳光下,绿桑如海,很有诗意,但只过了半小时,我已觉闷热难当。带我的小女孩更是辫梢湿透,汗珠微滴。桑田里下蒸上晒,个中滋味,又岂是在畈上看美女者想像得来的。
   她是个初中二年级学生。家里也有桑田,也养蚕。但星期天,她只为蚕种场采桑。采十斤桑叶的工钱是一元,一天下来,能采一百多斤。她未必知道在文字里,蚕桑有着国民生计的涵义,只知道她的辛劳,能帮补一点家用。她也未必读过《陌上桑》,不一定知道诗人眼里的采桑女是那么的美,但她很快乐。特别是我给她拍照的时候,脸上的笑容,不但定格在我的相机里,也存入了我的脑海中,那是另一种意义的罗敷。
   后来我隔几天就去一次儒岩村,起先是为了把相片送给小姑娘。我答应过她,要让她看看自己劳动的时候,是一种多么健康阳光的模样。后来渐渐与蚕场的人,与村里的人很面善了。我对他们养蚕的尊重,也得到他们的热情赐教,其实都是对一种营生的虔诚。
   蚕从孵化到长大结茧,有一个月左右的周期。这一周期,养蚕人不但辛劳,而且操心,不但怕蚕饿着了,还担心被其它虫蚁欺负了。直到结茧后,才稍稍放下一点心来。蚕茧到最后成为轻飘飘的丝绸,或许只有养蚕人才知道它所含的哀怨苦乐,一如桑谢丝长。
   郊外村落,以养蚕为生计的,儒岩村几乎可算唯一。原来这里的耕地水位甚低,若种米粮或其它作物,一场洪水就完了。唯有种桑,才不怕水淹。洪水来时,已是炎夏,蚕也该避暑了。宋人有诗云:“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而这里,不可能插田,只有一季望一季的蚕桑未了。日子,也这样一季一季地守望着。

共 18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桑蚕又称家蚕,简称蚕,是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桑蚕属鳞翅目,蚕蛾科,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蚕蛾幼虫,吃桑叶,在化蛹前吐出作茧用的大量蚕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桑蚕也代表一种生计,是劳动人民劳动的结晶。文中讲诉了作者被儒岩村桑田养蚕所吸引,于是实地考察了一番,被这里桑蚕文化所震撼。原来养蚕也如此讲究,对待桑蚕就像呵护宝宝一样看护着。桑蚕一天吃个不停,所以这里的员工得不停地更换桑叶,以保证桑蚕快速成长。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文章乡土味浓烈,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儒岩村的养蚕文化,以及这里劳动人民劳动的光辉形象。好文,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晓荷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01-14 22:30:31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2 楼        文友:梦回大唐暖羊羊        2023-01-14 22:41:04
  欣赏精美佳作
   想投稿一篇散文,点开我要投稿,只显示有小说
3 楼        文友:芹芹森        2023-01-14 23:28:04
  拜读佳作,为老师点赞!
4 楼        文友:何叶        2023-01-15 14:06:57
  欣赏佳作,问好李老师。感谢支持。期待更多精彩!
何叶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