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璞】亲情别走(散文)
小时候,物资贫乏,生活困难,亲戚朋友间之间互相帮助,物资互赠、劳力互助,亲情交流,就像血管里的血液流动自然而然,无声无息,时刻不停。
那时走亲访友都是步行,但是走动频繁,而且经常会留宿。我家与舅舅家距离,百姓口传是十三里。每次母亲带我去舅舅家,惯例是住几天。母亲要离开时,舅舅家的人每次会七嘴八舌的一再挽留。听从了挽留又住了两天,依旧是挽留。不知道哪个表哥会隐藏了母亲的随身物品,力图阻止母亲离开。小表弟马文兵拉着母亲的衣服不让走,“嗯嗯”哭的眼泪流到下巴,像小姑娘似的,母亲和三妗妗只好哄他。大舅最后看实在挽留不住,才高声呵斥,让表哥们交出行李,放母亲离开。
每次母亲离开时,舅舅、妗妗们照例是送些东西。这个拿一把挂面,那个拿一包瓜干,有的拿一包小米,还有的拿一包干豆子,红薯粉,柿干等等。总之是只嫌篮子装不满,不怕母亲带着重。母亲的竹篮,容载着舅舅家的满蓝子货物,容载着舅舅家的满腔爱心,容载了两家人浓浓的深情。
家家户户过事,不管红事、白事或者嫁闺女的事,都有住宿的客人。记得一个远亲老姑、一个婶婶、一个大娘,每次我家族过事,都与我挤在一个屋住。父亲会另找地方腾出位置,我还是小屁孩,不算男人,就与母亲、姐姐与三个客人挤在一个土炕上过夜。她们家长里短的谈论亲戚间的趣闻轶事,我不懂只是静静的听着,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那时候家里过事,事主家要派人上门挨门挨户的通知到。特别是白事,事发突然,时间急迫,事主家一般派个年轻点的骑自行车去报丧。那时自行车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民间留下惯例,报丧的不管到了谁家,也不管是否到了吃饭的时候,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管饭。形成惯例了,谁家过白事都一样。
时代发展就像变魔术似的。家家户户衣食无忧,白面大米不缺,家家户户有轿车,大人小孩人手一部手机。物质巨大丰富了,很多困难用钱就可以解决了,就不好意思麻烦亲戚们出力帮助了。交通方便了,走亲戚不是汽车就是摩托车,上了礼吃完饭,说声再见,再远的距离一会儿到家,再没有住宿的客人,慢慢的亲戚间的亲情反而淡漠了。通信方便了,不论婚事白事或者嫁闺女的事,一个电话搞定,报丧的风俗丢进了垃圾堆。即使百里千里之遥可以打电话可以视频,反而如果不是必须沟通,亲戚间反而很少通话很少聊天。逐渐的人与人交流少了,空间距离越来越近了,心灵间的距离反而远了。
丰富的物质财富,高科技,发达的交通,发达的通信,本来是人们所希望的和追求的,也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轨迹。但是怎么与日俱增的带来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的淡化、消退。我总是觉得那是不应当的,是社会发展的副作用。就像得病吃药的副作用一样,是应当避免的。盼望亲情、感恩,能够与经济、科技同步发展。那样的社会,才是美好的理想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