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风姿摇曳独风华(散文)

精品 【流年】风姿摇曳独风华(散文) ——笑谈无锡旧时年俗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68.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2345发表时间:2023-01-18 16:23:46

风乍起,吹皱三万六千顷太湖水。吹过碧落褪尽的江南冬日,吹过日月穿梭、风高霜洁的年尾,一岁将尽,新年又来。过不了多久,就会杨柳如堤,繁花似锦。故五代诗人韦庄赞曰: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更别提“每逢佳节倍思亲”。
   无锡这个地方,是江南腹地,滨太湖,接长江,古运河穿城而过,是游子的梦里水乡。她因水而灵秀、因水而飘逸,也因水有了不同他乡的神韵。水是她文化的源泉,水韵无锡也就有了独特的年俗文化。
   无锡被称作古吴文化的发源地。历代无锡县志,都记载商朝末年,周太王的大儿子泰伯与二弟仲雍奔吴的故事。虽然现在很多人质疑泰伯奔吴是否就是奔到无锡,因为西汉时期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先生,写《史记》的时候,惜墨如金,一个《吴世家》就写了四个字,“泰伯奔吴”,至于奔吴奔到何处,他老人家就不说了。以至于到现在弄成了一段公案。但无锡人自东汉以来,就言之凿凿,说是泰伯奔吴是奔到了无锡梅里,也就是现在的梅村。如今梅村镇上还有泰伯庙,鸿山镇上还有泰伯墓。这也不是无锡人闭着眼睛瞎说,无锡人的依据是东汉人的著作《吴越春秋》以及后来唐朝人司马贞为《史记》作的注释。至于无锡人自己写的地方志《梅里志》更是以一句“梅里,锡之一乡也,泰伯都此,自号句吴,为吴名所自始。”将其写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虽说泰伯奔吴,带来了中原陕西人的华夏文化,但很快他的后代子孙却被吴地的蛮夷给同化了,他自己就断发文身,退去斯文,跟着当地蛮夷一起干起了渔猎的营生。因为吴文化是中原文化与江南蛮夷文化的嫁接品种,就不可能与中原文化是一个味儿。虽然经过三千年的风雨浸泡,吴文化早已湮灭在中原文化之中,但其基本的因子和遗传因素还在。因此,她的年节文化,有很多地方就与中原文化不同。
   我们现在过年,都说是过春节。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无锡当地的乡下人,还说过元旦。中国自古以来,过年都叫过元旦。只是到了推翻满清王朝后的民国时期,才将公历1月1日称作元旦。阴历1月1日的元旦,因为在春初,所以民国政府就给它起了个新名字叫春节。无锡乡下人保守顽固,不听民国政府招呼,依旧把阴历新年叫做元旦。这是老祖宗叫了三千年的名字,咋能说改就改呢?因此,当地名士樊先生做一春联贴在自己家的大门上。上联是:“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下联道:“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民国年间出生的无锡乡下人,至今身份证上,年用的公历,日月用的是阴历。我的岳父、岳母就是这种情况。无锡地方将这个叫做:阴奉阳违,公私两便。
   无锡人过年的习俗,和中原相比,有些个地方当是标新立异,像是六根指头挠痒呀,愣是多一道道。中原人,怕是闻所未闻。
   其一是封印歇年。自明清已降,无锡地方的官府衙门,每到农历的十二月二十日这天,就找齐了铜鼓喇叭,吹吹打打敲敲,热热闹闹地举行“封印典礼”。县太爷在代表权利的大印上贴上红封条,从此全县大小衙门开始歇年,关了厅堂,停止办公,歇年时间长达一个月。这可比现代政府机关放七天假大方多了。到了翌年正月二十日,衙门再吹吹打打地起印,县太爷再次坐堂办公事。在过年的这一个月里,老百姓一定要“和谐”,要是惹上麻烦,你就是锤破了锣,敲碎了鼓,也没人理你的茬。有趣的是,无锡的各种神观寺庙,也都有各自的大印,过年期间,他们也都有样学样,跟官府一样封印、启印。不同的是,他们是将大印盖在符箓及向天庭申述事由的“疏子”上,起的是压邪的作用。所以,过年这一个月里,老百姓一定要规规矩矩的,不然出了点啥乱子,不仅人间的父母官你求告找不到门,你就是求神拜鬼也找不到路。
   其二是进“十庙香”。旧时的无锡乡下,某些村庄一到大年初一,只见一对对老夫老妻,簪花戴帽,打扮得整整齐齐,在官道上相依相偎列队前行。你别看他们步履蹒跚,走得东摇西晃,却个个精神抖擞,十分虔诚。队前有二人敲锣,再有两个人掮着旗开道,到附近各庙进香,名为“进十庙香”。我的家乡山东,人们讲的是信佛不信道,找准了一家拜,讲究一心一意,讲的是个诚信。而无锡地方自古就是工商名城,人们信奉的是多个朋友多条路,或许多拜几个神鬼佛道,也能多个照应。从进香这件事也能看得出,山里人的死心眼,水乡人的眼光活络。
   其三是吃“鸡子线粉”。过去锡城过年,家家都准备了线粉和鸡蛋。比较讲究的人家还要准备卤汁肉。春节大凡有亲朋好友上门,主人家一定会拿出鸡子线粉待客。客人呢,一定要痛痛快快地吃,不吃的话,主人会认为你看不起他。除了过年,平时有亲朋好友上门,无锡人也喜欢用鸡子线粉待客。我第一次春节上丈母娘家的门,一口气吃了五个鸡子的线粉,噎得我都吃出了鸡屎味,心中不爽,嘴里还得一连声地喊好吃,谁让咱是毛脚女婿呢?至于为啥过大年的要吃不算山珍海味的鸡子线粉,我在吴地生活了四十多年,至今也没找到答案。倒是这次闹新冠疫情,专家们都提倡多吃鸡蛋,能提供免疫力、抵抗力。回首想想,这些日子,虽然无锡也疫情大流行,但重症患者还真不多。难不成跟这个喜食鸡子线粉的习俗有关?
   其四是“接路头”。这个“接路头”绝对是无锡人过年的土产,全国独一份。路头,是“路头菩萨”的简称。又叫做“五路大神”。这是无锡城里独有的神灵。相传明嘉靖三十三年,日本倭寇侵犯无锡城,军民在知县王其勤的率领下,修筑城墙、组织义军顽强抗倭。战斗中义军首领何五路和36名战士英勇战死,百姓为纪念他们,在墙角处设路头堂立象供奉祭祀。无锡地方原有五位财神,俗称“五路财神”,无锡人神化何五路,便将“五路大神”替代能带来财运的“财神”来供奉。为国捐躯的英雄,保一方平安,能让人民安居乐业,百姓敬他为财神,也是对英雄的尊敬。
   无锡人过年“接路头”有着跟接财神一样的规格。除夕“接路头”,一般百姓家请一个“招财进宝”的路头马,有钱人家则请五个路头纸马。台上的贡品有酒盅、长方肋条肉、鲤鱼,年糕和“元宝”,供“路头”的饭上要放芋头、荸荠、象征年年有余,“发财掘大荸荠”。无锡的商家接路头,更为隆重,贡品要8斤重鲤鱼雌雄各一条,长木盆里盛放五根肋条的猪肉一方,上面置一个整猪头,猪头上骑着一只褪了毛但尾毛保存完好的大公鸡。公鸡口中要放一根用红纸条封好的葱,盘中还要放一根猪尾巴。接路头时,老板带着伙计们依次跪拜,结结实实给磕三个响头。相传,跟着老板磕头的伙计就保牢了一年的饭碗,没有叫到拜路头的伙计,明年就得卷铺盖滚蛋了。你瞧啊,这什么好事都不能沾染了商人的铜臭气,接路头这样的好事,到了商人这里也就变了味。古代如此,现在也一样。
   “接路头”这件事,原本是崇拜英雄的事,弄到后来,就跟以忠义著称的关羽——关老爷成了武财神一样。无锡的抗倭英雄何五路,也成了百姓心目中的“路头菩萨”,他渐渐地不仅管老百姓的“财运”,到后来还兼管起其他人间事物,一年到头,逢年过节,婚丧喜庆、造房起屋、搬家乔迁等都要先请请“路头”,民间纠纷,乃至于男女奸情,为了退晦气,也要请“路头”,路头菩萨成了无锡人家的万事管,万事通。由于路头菩萨管事多,享受人家的吃请也就一年四季不断。故无锡民谚曰:路头菩萨笑眯眯,猪头三牲吃勿及。井泉童子自清高,肚皮饿得咕咕叫。
   旧时无锡人过年,还有个与中原地区不同的“花头经”,那就是“闹镗锣鼓”。可惜,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跟现在很多地方禁放烟花鞭炮一样,被政府给禁绝了。无锡地方,自古是鱼米之乡,城乡有许多的耕读世家。那时候,就算是一般的人家,都备有一套锣鼓家什,大致上就是大锣、钽锣、铙钹和皮鼓四件套。到了节前,家里的小孩子坐不住了,他们先是在家里敲打,敲着、打着就组成个小小打击乐队上了街。这个小队伍通常由五个孩子组成,有家把什的孩子敲大锣,其他的孩子不是打钽锣就是击铙钹或敲鼓,只有最弱小的孩子去背鼓,没有击打的权利,只能听声儿。只要听到一家锣鼓响,一条巷子里的孩子,都会纷纷拿出自家的锣鼓上街敲。镗锣鼓一响,这年味儿就出来了。孩子们的镗锣鼓一闹,成人们也坐不住了,他们开始耍龙舞狮,加入了大乐队,这时候,四件套就压不住阵了,里边加入了大小鼓和扁鼓,还有欢快的唢呐,一改孩子们单调的“咚咚锵、咚咚锵”,变成了江南特有的“得胜令”“将军令”“步步高”等曲牌。这时候,鼓乐阵阵,龙飞狮舞,热闹、优美伴着惊险。城乡里的百姓,一直要将镗锣鼓闹到正月半的元宵节。
   无锡人过新年是从农历十二月初八就开始的。腊八这天,无锡人不喝腊八粥,要喝“腊蹋粥”,据说喝了这个“腊蹋粥”就可以免除一年中糟蹋粮食的罪过。普通老百姓家的“腊蹋粥”就是粳米菜粥,里边加的是发芽豆、油豆腐、百页、芋头之类的菜蔬。有钱人家的粥就考究多了,里边放的是白果、开洋、干贝、大栗等。
   过了腊八,家家户户开始酿酒。那时,乡下人很少到店里去买酒,都是自家酿制的。酿酒之外就是磨年糕粉。记得,一直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丈母娘还拿了自己的米粉,央求巷子里的邻居帮她蒸年糕。这个蒸年糕,也是个手艺活,不是一般人都蒸得好的。那个时候,丈母娘还住在平房的雨巷中,邻里之间还有着一股淳朴的乡情,帮蒸年糕的人家,并不要什么资费,多给些红糖就算意思到了。
   民国时代,无锡人过了腊八就开始过年了,天天都有人家祭祖,乡邻们互相请吃年夜饭。这个年夜饭跟中原非要等到大年三十晚上不同,过了腊八,随便哪一天都行。“十二月里腊梅黄,杀猪宰羊过年忙。”乡下人吃肉,不用上外边买,猪羊鸡鸭全都是自家养的。
   农历12月24日,要送灶君老爷上天。送灶君老爷上天自然是妇女的事,女人们这天要做一种半红半白的糯米粉团,这是一半用红糖,一半用白糖拌和的粉团。据说是个灶君甜了嘴,让他上天言好事,保一家风调雨顺。
   到了除夕,家家门前要插上松柏冬青的树枝,还要在门前墙上贴上“百无禁忌”。大门上自然是要贴上“金玉满堂”“荣华富贵”之类的对联。乡下人,不仅要照顾好自己门楼,还得去到猪栏牛棚祭祀土公、土母,祈求六畜兴旺。江南多河流、水田。因此,祭祀了土公土母,还要在水畔岸边用稻草燃起火堆,点起香烛,烧化纸钱,叫做请田路头,这个路头,就是江南人家的财神,叫做五路大神祈求五谷丰登,桑蚕茂盛。
   除夕夜,一家人放过炮仗,酒饱饭足之后,就关门就寝。江南人家没有守岁的习惯。守岁是中原文化。不过就寝之前,一家之主妇还有事做,那就是要接灶神。家庭主妇,净手洗脸,把一张新的灶君神位,放进灶君殿内,供上香烛酒果,对着灶君老爷叩上三个头,这才算完事。至于灶君老爷上天到底说的是好话、歹话,也没谁去追究。
   无锡人还有个习俗,叫做“岁尾年头要趁乱,娶个老婆好过年”。旧时的无锡人很讲究风水,对阴阳堪舆之道,极为重视。另外就是极为迷信黄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风水,选黄道吉日。只是到了一年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交了大寒,直到立春之日这半个月时间,被称为“乱里”。在这段时间里,就没啥讲究了,就算你开掘茅厕,挖河开井、倒伐树木,也都可以无所顾忌。只要在家门外墙上贴个小红纸条儿,上书九个字“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吴地习俗嘛,在“乱里”后七天,也就是农历12月23日,到除夕前,被认为是每天都是不必翻黄历娶媳妇的好日子。所以,此时,结婚的人家特别的多,无锡俗谚说,“有钱没钱,娶个媳妇好过年。”记得当年,我就是按照吴地习惯,在这个“乱里”和老妻结婚的。“乱里”娶媳妇,要讨喜娘好口彩。喜娘也是无锡地方的“专业人才”,那副口舌,可是比现今的婚庆主持人巧多了。记得当年“乱里”娶媳妇,喜娘唱的试花调是:新姑娘打扮像天仙,辞别尊亲到堂前,今朝嫁得如意郎,两家富贵千万年。
   无锡自古就是个工商名城。城里工商业非常发达,到处都是门店。除夕这天,也是约定俗成的一年一度的总结账的日子,别人欠的账,要在大年三十这天讨干净,过了除夕,就不能再讨了。所以到了除夕夜,城里所有店铺通宵开门。老板伙计们轮流着出外讨债。收账的人手里要提一盏灯笼,民俗约定,只要你手里提着灯笼,就算是到天亮,也算是除夕。要是你手里没有灯笼,对不起,欠债的人不开门。生意人讨完债,才关门放炮。这个时候,普通人家才开门放炮。这就是初一早上了。
   大年初一,无锡人开门,先放三个双声大炮仗。然后把门关上。洗漱完毕,全家挂上祖宗画像,摆上祖先神位,合家大小一起叩三个响头,再向长辈拜年。然后一家人吃枣子年糕,寓意年年高。初一这天,无锡乡下人,不吃荤,吃一天的素,而且下午五、六点钟就上床睡大觉。而且那天一天不点灯,说是不要惊动了老鼠做亲。这个出于什么典故,我问了三十多年,也没有那个无锡老乡能说清楚。
   中原人,大年初一,敞了门热热闹闹地互相大拜年。记得我小时候住在太行山下一座山城,初一早上,天未亮,4、5点钟就有人敲门来拜年了。人没到,声先到:起来了吗?俺来给你拜年了!旧时的无锡,大年初一这天却是家家关门闭户。就算是见了面,也不许提起隔年不开心的事,也不许说讨债的事。要解决啥事,等到过了初五再说。大年初一不出门,不见人,稀奇吧?
   初二无锡人开始出门给亲朋好友拜年。由亲及疏,一直拜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到了初五,无锡人最热闹,几乎是全城出门迎财神,从凌晨一点开始,人们舞龙舞狮,跳加官、跳财神,锣鼓喧天,炮仗声声,终日不息。过了初五,城里商店开始营业。初五迎过了财神,妇女们开始带着孩子回娘家省亲,可以一直住到正月十五。
   这些都是旧时过年的规矩,现在乡下的老人们还有人家讲究,城里人早就百无禁忌了。如今,我也过了花甲之年,自家的父母没了,就拿岳父岳母当爹娘吧。那些个规矩,就不当事儿了。人这辈子,到了花甲之年,才算活个大致明白,什么功名利禄都是假的,只有一家人和和气气,过得开心,才是人生的本真。原本岳父、岳母该是九十大寿,自应好好地在新年里庆贺一番。只是逢上了新冠大疫之年,也只好做罢。我与老妻给岳父母,早早地送了年货,做了新衣,祝他们平平安安,寿延百年。
   还有几天,兔年到了。忽闻政府开放我们镇上十几年的禁令,允许百姓燃放烟花爆竹,真是喜出望外,开心极了。老妻早早地给我下了命令:今年要多买些烟花爆竹来。除夕日,用烟火爆响,祛除妖氛孽障,送新冠瘟疫上西天!

共 572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春节将临,各地正式拉开了千姿百态的年俗大比拼。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年俗也各不相同。就说小年吧,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北方吃饺子,南方吃大餐。无锡位于江南腹地,吴文化从这里起源。虽然历史上有过“泰伯奔吴”的传说,带来了中原文化,但很快便与当地土著文化融为一体。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无锡的年俗更加多姿多彩,独树一帜。封印歇年、进十庙香、吃鸡子线粉、接路头、闹镗锣鼓、喝腊蹋粥、大年三十不守岁、初一家家户户关门闭户等等,都与其它地方的年俗不一样,甚至有些奇特。当然,无锡这些别具一格的年俗,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与它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商业发展息息相关。作者在介绍无锡这些旧时年俗的同时,不时与老家山东的年俗相比较,并将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融入其中,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妙趣横生。文章最后在当地开放烟花爆竹禁令,除夕夜隆隆的爆竹声将把新冠瘟疫送上西天的希冀中结束,不仅赋予文章以现实意义,同时也说明年俗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地吐故纳新。文章旁征博引,博古通今,将无锡旧时年俗一网打尽,内容翔实厚重,书写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化散文。倾情推荐阅读欣赏!【编辑:燕剪春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119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3-01-18 16:37:22
  读二哥的文章总是受益匪浅,能学到文化知识,还有写作技巧。虽然我的老家也属于江南,但风俗习惯与无锡还是相差较大,只有少数相同,比如三十讨账,在猪栏、粮仓等贴上对联等。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正是因为各地风俗习惯各异,才使得我国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摇曳生姿。还有三天就是除夕,在此给二哥拜个早年。祝二哥及家人兔年吉祥,幸福安康!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1-20 11:34:37
  春光谢谢你的美编,十分喜欢。这几天读了好几则关于各地年间习俗的文字,觉得中原的年节文化大都大同小异,就想到这些年来,我看到、听到、读到的吴地的年俗,真的与中原有很多的差异,别具风格,别有趣味,因此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2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3-01-18 17:19:03
    这样的趣文,二哥写很合适。
   只有到了一定年龄的人,譬如我与二哥这样的,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方能注意这些习俗和体验过、听说过,也关心此类习俗文化。太年轻的是不知道也不愿意关注的。
   二哥文里说的好些我未听说过也没读过,譬如《吴越春秋》、《史记》的注释、《梅里志》等等。
   不过好些习俗还是相同的,毕竟我们这儿很多人家祖上是从南京过来的,包括我祖上。
   单说这进“十庙香”,我们这儿就这样,还有就是年前相邻们互相请吃年饭或者宰猪饭。记得我小时候我家宰猪,请人吃饭就是我的活。再如初二开始出门给亲朋好友拜年,这个习俗今天我们老家还实行。
   无锡就是哈好呀,竟然政府开放十几年的禁令,允许百姓燃放烟花爆竹,不得了,我们这儿没说。
   其实,这很好的,一是喜庆,二是刺激经济。
   明天我要去接老母亲来过年了,就没空读文了。
   在这儿提前给二哥拜年:过年好!
回复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1-20 11:55:32
  感谢山兄的美评。您说的很对,人只有上了年纪,才会对民俗文化感兴趣。很多的著名作家,都是到了晚年,转型做了文化学者,最典型的有沈从文、汪曾祺、冯骥才等。写此文时,我略去了与中原文化相同的部分,重点写了吴地年俗文化中那些独特处,觉得很有意思。至今,无锡城里,还保留着惠山庙会、南禅寺庙会等,这些在中原偏远山区才见到的年俗。踩高跷、抬着财神游大街,这样的习俗,也吸引着许多外地游客前来一睹风采。限于篇幅,很多我就没有细写。锡城还有一个年俗,就是腊月23开始,书法家们上街摆张桌子,免费给路人写春联。
3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23-01-19 11:43:11
  这几天,读了不少关于年俗年味的文章,各地的风俗大体都差不多。而无锡的过年习俗,确实是从来没听说过,当真是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读二哥的文,总能学过不少知识。吴地的名字,原来与周王的儿子泰伯有关;无锡人尚用阴历,过春节仍叫过元旦;无锡人祭的各路财神,原来是为国捐躯的英雄……
   各地的习俗代表了各地的文化,无锡的年俗,代表了无锡文化传承,在二哥的妙笔之下,妙趣横生,读来别有一番意味。
   问好二哥,提前祝二哥“过年好!”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1-20 12:00:30
  谢谢如玉美评。吴文化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杂糅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起关于年节的传说与习俗都与中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相对于农耕文明的中原,水乡的吴地,渔猎才是她的源头。生活方式的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年俗习惯。我觉得有些兴味,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4 楼        文友:康心        2023-01-19 15:08:24
  从文中了解无锡人的过年习俗,很有仪式感。仪式中是人们的美愿和祝福。读二哥的文,比我本人亲自住一年无锡获得的文化还详细和有喜感。二哥满脑子的文化,写来如数家珍,我也跟着受益了。
用文字记录人生的轨迹,修一条心心相通的小径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1-20 12:05:32
  吴地是一个典型的江湖文化,这里曾是百越族的故乡,古来不仅与中原华夏族属于不同的族属就连服饰、语言、生活习性也各不相同。在这块山环水绕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渔猎文明。因此,她的年俗,也就与中原有了很大的差异性。谢谢康心的美评。
5 楼        文友:生米        2023-01-19 18:08:45
  风姿摇曳独风华
   马上就要过年了,住在无锡的二哥,在兔年将至的时候,把当地百姓是怎样欢度春节写于纸上,发表在流年,这让我读得真的是大开眼界耳目一新!
   无锡的年,过得真是快活而有人情味啊,吃年饭,贴对联,家家户户庆新年!接财神,敲锣鼓,还有年前娶媳妇!新年到,放鞭炮,万事如意哈哈笑!
   祝福二哥,兔年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笑口常开!
回复5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1-20 12:16:35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和而不同。中原与吴地的年俗,有同有不同。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现在中原各地年来放鞭炮,竟然江南吴地。江南民间传说,年是个怪兽,每到年尾就到村里来吃小人,江南土著于是就燃烧竹子,有竹子的爆裂声吓退年这个怪兽。这叫做爆竹。后来传到中原,中原不产竹子,慢慢地改为放鞭炮。这就是为什么鞭炮又被称作爆竹的由来。哈哈哈,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新年到了,写点当地年俗,给大家增加点年趣哈。谢谢生米的美评。
6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3-01-19 19:53:36
  读完这篇文章,真长知识了,知道了无锡过年的风俗。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关里关外,江南江北,各地有各地的过年风俗与讲究,也各有说辞,千姿百态,摇曳风姿。无锡的过年风俗,我是第一次听说,与我们长安的过年风俗截然不同。二哥的文章,总能让人学到不少知识,感谢二哥的分享。已经到了年根,祝二哥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五十玫瑰
回复6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1-20 12:09:25
  谢谢玫瑰老姐的美评。我与你一样自幼生长在中原,熟悉了中原的年俗。生活在吴地的江南人,并不觉得他们的年俗与中原有什么不同,但看在外人眼里,那就真的有天壤之别。旁观者清。我挑了好玩有趣味的地方写来,与大家分享,也增加些年趣。
7 楼        文友:石语        2023-01-20 19:38:49
  别说啊,二哥此文还真是让人开眼。我以为全国各地春节习俗都大同小异呢,却原来无锡的春节这么与众不同。光是一个称呼,便充分彰显了无锡人的傲娇,我喜欢。还有那个初一吃素睡大觉,也超喜欢。这个传统一定要发扬光大,最好任何人都不许干别的,比如吃酒打麻将。鸡子线粉有些不大明白,我猜大约跟我们这儿的糖水荷包蛋有些相像。二哥此文堪称无锡年俗大全,我打赌一定会上地方杂志。
回复7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1-21 13:18:26
  感谢落花的美评。锡城地方,还有很多的滑稽年事,比方正月初五,要在庙会上抬着庙里的财神在大街上转圈晒太阳。这样的节目,现在的惠山庙会上还有。哈哈,财神爷爷一年到头,也得出来除掉些霉尘气。无锡地方的城隍是明代的抗倭知县王其勤,他死后,无锡百姓感他保护一城人的功德,封他做了无锡城隍,他的城隍庙就在我办公大楼一眼能望见的地方,是京杭大运河里的一个小岛,叫做西水墩。他的抗倭部将何五路,战死后成了无锡财神。他们每年还受人祭拜,香火不断,上了年纪的老无锡,都说很灵的。哈哈哈,心诚则灵。
8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3-01-22 22:05:27
  一直以来,都觉得天下的年俗都是一样一样的。今读二哥的此篇散文,始觉到听雪知识面的匮乏。都说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再结合二哥文中不同地域不同的年俗,再看看甘肃武威的年俗,差别不是一般的大,除了极少数,如年三十贴对联,初一不串门子等这些“偶遇”的风俗同频外,其余都各写各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
   又一个新春,在收获二哥文化大餐的同时,也祝二哥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大吉,如意康乐!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8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1-22 22:47:20
  听雪谢谢美评。恭祝新春快乐!
9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01-23 19:20:12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10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01-29 14:35:55
  从年前二哥发出文来就一直惦记着来学习,直到今天,假期结束了,孩子也回了杭州,才终于能坐下来,有了属于自己的安闲时光,才终于走进了二哥的文字,感受这一份独属二哥的“风华”。
   年俗,各地都有,又都有所区别,但像二哥文里描述的,无锡早年间的这些年俗,读起来却是非常新鲜,很多都是第一次听说,确有开卷有益之感。
   随着爆竹声的逐渐稀疏和家里的恢复如常,年就要过完了,但关于年的话题和记忆却永远不会结束,而且常念常新。感谢二哥分享这么优美厚重的散文,它让我沉静了下来。问候春节愉快!
闲云落雪
回复10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2-05 13:17:23
  谢谢美评!新年无恙,祝愿元宵节快乐!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