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暗香】春节双休日(随笔)

精品 【暗香】春节双休日(随笔)


作者:贝之纯 举人,3461.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24发表时间:2023-01-25 11:02:43

双休日泛指星期六日周末双休,星期由古巴比伦人祭祀星神而创的星期制延伸而来。自基督教问世以来,神学家坚信耶稣七天复活论。于是第七天便要礼拜上帝。由此,科学而来的星期与宗教使然的礼拜便合二为一成为计量一周时间的口语,自此便有了双休日。
   中国的双休日起源于1995年5月1日,距今已有27年的历史。
   春节渊源自不必说。是先人敬畏上天,重视农业的产物。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灾害频多。为了趋利避害,守护农业,先人观象授时总结历法以推算播种时日。由此有了立春乃万物起始之说法。为了犒劳旧年辛勤,祈祷来年丰收,便在立春时节饕餮大吃。成为物质文化的象征。随着文明推进,西周宗法制的蔓延,春节便有了祭祖认宗家国情怀的精神信仰。
   春节本与双休日并无半点关联,只因近些年春节味道逐渐变淡,虽然假期不减当年,年味已然压缩至两天。于是笔者才戏称春节为双休日。
   除夕当天待守岁,正月初一需仪式。两天一过心淡然,初二便与素日并无二致了。
   那么为何会有如此感觉呢?笔者分析应与如下原因有关。
   物质易得,欲海难填。
   物质是人生存的刚需,亦是精神生活的保障。没有厚实的物质,便不会有健康的身形,更不会有活跃的精神。但任何事物往往都有其两面性。用俗语说,吃得太饱便会闲得无聊。
   之于春节演变史,太过繁文缛节。我们便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聊起。
   五十年代,国家处于过渡时期。物质生活并不富裕,可时人依旧欢喜开心。上街赶集办年货、照全家福、票买东西、杀猪宰羊、齐包饺子、走亲访友……六十年代,春节突停,人们在“战天斗地”的年代,为了抓革命促生产,便过了个革命化春节。当时有人用对联聊以自慰:“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改革开放后,国内政治环境陡然宽松,社会经济思想得到空前发展,农业取得长足进步,于是又一副对联应运而生了:“过年储粮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春节变迁可以看出,时人无论经历何种逆境,都会乐观以待,用心过年。为何如此呢,想来想去唯有知足盼头四字。五十年代人们大都经历过社会变迁,拥有和平便是知足。于是物质便成为身外之物。日子是蒸蒸日上,和平才是万年灵药。六十年代人们大都体验过局势动荡,所以生活平稳便是知足。于是春节便成为奢侈品。七十年代的人大都熬过饥饿灾害,唯有吃饱肚子方为王道。于是春节成为享受生活的时光。
   随着经济腾飞,生活小康后,人们所需的物质轻易便可得到。不在是过年才犒劳自己的殊荣。大家“天天过年”,到了真的过年,便认不出真假了。生活提高了,幸福感却下降了。之前一块糖一块肉便能欢喜许久,而今即便山珍海味也只能满足瞬间欢愉。久而久之,盼头便没有了目标,随之而来的欲望也越来越大,但这些欲望并不能轻易实现。最终成为了人们对生活的不知足。人们把对生活的不知足发泄给春节,便觉得春节无趣,全是旧戏。
   压力骤增,岁月苍老。
   每代人对春节感受是不同的。
   春节对小孩子而言是零食、玩具、压岁钱、手机的专属。笔者也有过类似经历。童年过年盼美食与压岁钱与玩具,少年过年盼网游,唯有过年时期方能放纵七天乐。
   春节对大孩子而言是朋友聚会,同学相见的最佳时机。外地上大学,一去数月,想要保持联系,再续岁月,唯有寒暑假聚餐。
   然而春节对打工人而言却无孩子般喜悦。对上班族与打工人而言,春节底色绝对是不阳光的。笔者属于晚熟之人。刚毕业那会,对于春节还没心没肺地像孩子一样欢乐着。可好景不长,这种快乐持续了四五次后,便随着相应的年龄遇到相应的压力与烦恼而被迫中止了。眼下茫茫众生,谁的人生好过呢?钱本身难赚,可世间的一切却都需要钱。疫情三年,更是要了许多人的生命,砸碎了许多人的饭碗。前路不知如何走,过年也就成了不顾后果的消遣了。食材、礼品、红包哪一项都是大头开支。于是许多人对过年的感觉越来越不好。除了金钱原因外,不喜过年的人就是年龄原因了。包括笔者一样。儿时盼望长大,长大自由。可到了一定年龄却害怕成长,怀念旧日时光。因为岁月太过无情,溜得太快,想拦都拦不住。一晃一把年纪却一事无成。徒增岁月却一年又一年。于是这部分人就越来越怕过年。
   如果还有例外,便是催婚逼婚。众所周知,春节不仅是电影黄金档,更是相亲白金档。有人春节期间,一天可以见十个相亲对象;有人租对象回家过年;有人被亲朋好友在饭桌上逼婚……这种情形,恐怕对于本就工作生活压力巨大,对春节无感的大龄青年而言,更不愿意过年了。
   网上拜年,亲情淡薄。
   拜年是春节重要习俗。最早之于它的记载是明田汝成《熙朝乐事》:“正月元旦,夙与盥嗽,啖黍糕,谓年年糕,家长少毕拜,姻友投笺互拜,谓拜年。”
   拜年原意是互相祝福,岁岁安康。随着风俗发展,便将之与春节内涵关联一起,成为联络亲情的重要习俗。各地都有拜年习俗。笔者记得儿时初三回老家走亲访友,一句恭喜发财,便喜获一个大红包。如此循环,一天均是笑脸。还有过与发小拜年的情景。大家穿着新衣服,见到彼此,煞有介事地抱拳作揖。增添几分乐趣。我还见到过,父亲单位举办的团拜会。也曾参与过几回。目的无非是“诈取”压岁钱……
   随着年龄增长,科技取代了这种习俗。少年时,习惯了电话拜年,便觉见面问候过于麻烦。青年时偏向于短信拜年,便觉得电话拜年过于声张。工作后趋向于群发拜年,觉得短信拜年浪费时间。而今习惯于静默无声,觉得拜年祝福过于浪费时间。
   之于走亲戚,因为工作忙的借口,也成为久远的记忆。而今想走动,也走不起来了。
   见面是增进感情的唯一纽带,网络阻碍了亲情的交流,将人变为冷冰冰的高级动物。
   春晚无趣,精神空虚。
   如果说美食丰富是过年物质需求的话,那么春晚便是人们的精神需要。因为除夕这天除了家人团聚吃饱喝足外,更重要的是心灵快乐。这时就需要春晚来增添气氛。可惜的是,春晚逐渐被人们用其它娱乐方式而替代……
   今年春晚笔者便仅看了不足一个小时。这种情况至16年始,已有七八次。
   今年春晚优缺点不一而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点是公认的。春晚早已丧失了其特有的吸引力。
   早些年,人们盼春晚,是寻开心,图乐呵。而今看春晚是例行公事,听个声响。
   今年除夕过于无聊,我通过哔站又回顾了巩汉林、赵本山、范伟老师早年经典小品,才能弥补当下春晚没有带给我的笑点与开心。
   希望明年我不会再用这种方式来获得快乐。
   春节变成“双休日”,归根结底的原因是而今效率时代取代了曾经车马很慢的慢时光。而这背后所折射的习俗渐忘、精神贫瘠、科技缠身的弊病是需要警惕的。
   物质科技的飞升代替不了精神的富有。
   希望可以回到曾经有趣有爱有心的中国年。

共 27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描写了春节双休日的文章,春节与双休日没有关联。过年,是中国一直的传统,自古有之,文章从五十年代写起,即使在物质不富裕的年代里,我们还是依旧赶集办年货,与家人过着团聚的日子,这是以乐观的心态。而如今的年代生活好了,春节一到,过了初一便无味,对于在于的不同游子,有着不同的言语。顿时才明白,儿时有儿时的欢乐,而长大却需要面对长大后的事。如今的网络便利,也有直接在网上拜年的,这种亲情只会越来越淡泊,与过往曾经有着很大的不同,春节也就变成“双休日”了。小时候的懵懂,渴望着日日春节,长大后才能明白,所谓的春节,只是让自己多了一个双休日,时代的进步,那最纯粹的春节,也许都只属于每个人的童年,很有感悟,品读学习,期待更多精彩呈现!推荐阅读!【编辑:易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131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易辞        2023-01-25 11:06:14
  这篇真的写到心里去了,很有同感,很有感触,品读学习!问好老师!期待更多精彩呈现!推荐阅读!
   祝老师新年快乐,兔年万事顺遂!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