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情】那年我十九岁(散文)
1988年5月,我即将参加高考,接受祖国的挑选。可能是考虑到就要分别的缘故,也或许学习我们往来较多,本村从小学至初一年级的同班同学梅,当时上高二。与我谈论起学生时代,不该谈论的人生话题。她言道:“从初二到高三,我是她一直崇拜的偶像。原本她爱的是强,直到初中一年级某天,我俩是教室中最后离开的两个,她就爱上了我!”
突如其来的表白,让毫无心理准备的我措手不及。在那个比较保守传统的年代,男女同学连说句话,都会脸红心跳,更别说“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表白”。可见梅是经过无数次的纠结,鼓足了多大勇气。面对高考结果不定的现状,我婉言谢绝了她的美意。只说我们来日方长,一切从长计议。
两个多月后高考成绩揭晓:曾经在全县成绩前66名的我落榜了!作为全县截留生的我,县里曾经答应安排工作的承诺落空了;十一年热屁股冷板凳的苦苦追求白了,我的泪只能往肚里流。别了,我的学生时代;别了,我的青春年华。
抱着几多希望,我和同学刘何庆找到县文教局长。局长的答复很令人失望:“谁答应你们,去找谁吧”。当年中考时,县里为了增强高考优质生源,将全县中考成绩前80名的学生,截留到县中上高中。其中有不少像我这样的情况,中考成绩达到或超过志愿所报的中专、中师,三年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县里派人到全县中学做学生改写志愿的动员工作,并口头承诺:高中三年,每生每月奖励10元,另外再享受奖学金。高考落榜后,县里负责安排工作。最兜底的保障,县民办师范学校免试入学!当年的10元钱,可以买二百斤成品粮。只是迟当三年教师的预想,让我心动。于是我便放弃了武安师范的预录,改上本县高中。
谁曾想到,几句口头承诺,我们竟然改填了中考志愿。局长要证据,我们却拿不出来。后来我和何庆几经辗转,找到他的同乡、县委宣传部干事陈邢魁,请求他的帮助。他表示县委当年确实有截留生源政策,他听到过我们所述的承诺。可能是高考成绩不及原来的预期,县里的截留生源政策发生了变化:不再安排落榜生工作!
这个冷冰冰的结果,击碎了我的求学梦。从亲戚朋友羡慕的优等生,一下子变成了高考落榜生。巨大的落差,让我很难接受。梦碎时刻,我几乎抑郁!复读的那年,我百无聊赖,毫无上进之心。几次表示弃学,可看到爹娘期望的眼神,我又无法开口。住在县城的大姐,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同学梅“开弓没有回头箭”的鼓励和开导,始终没让走出失败的心理阴影。爹娘看到我回家后无精打采的样子,很是揪心。在舅妈的撮合下,爹娘为我订了一门亲事,对方就是舅妈的外甥女香。一年后,我再次落榜!
当得知我订下亲事,梅几次心有不甘地找到我追问:“你到底选择谁?”月上枝头,在村子大队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也曾相约黄昏后。梅在做追求爱情的最后努力。为了不耽误梅的复读学习,针对我人生前途无望的实际情况,我自卑地关上了心灵的大门,断然拒绝了梅的热烈追求!直到在她复习资料的扉页上看到:“忘了他吧”的字迹,我才知道,深深地伤害了一个热情女孩儿的芳心!
在回乡务农期间,不甘就此沉沦的我,仅凭一腔热情,居然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出修复我村灌渠的申请。尊敬的韩贵方主任,在时年的人大十九期工作通讯上,全文转载了我的申请。在县三干会议上进行了通报。由于种种原因,修渠申请没有落实,我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在多方奔走申请修渠项目当中,又落得个精神病的称谓。乡亲们传言:老院狗的家小子,念书没有考上大学疯了。也许是我做事不很恰当,也许是血气方刚不适应社会,我的一些言谈举止,让爹娘也把我看成了病人。求中医、请神婆,为他们不争气的儿子治病。当年的爹娘,要多失望就有多失望。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佝偻的身躯更加弯曲。
就在人生低谷时期,舅妈的外甥女香走进我的生活,我们结婚了!为了柴米油盐的生活,我放下不切实际的创业计划,到村上的铁三局工区打工。在铁路车轨间的轨枕下,去高垫低,铲石子,打镐夯实。在通往乡中的铁道上,我在打镐当中,几次碰到去乡中教书的同班同学郭文霞。她当年的中考成绩比我少5分,没有达到县中截留生的分数线。庆幸的是,她因祸得福,去上了武安师范,成了一名光荣的教师!每次文霞和我打过招呼走后,同村的工友们都为我惋惜。我的心里也很难受,几许无奈,几许不甘,几许惆怅,几许感慨,命运竟如此安排。一句空头支票的话,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好在有妻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再加上妻子甘愿接受我平庸体贴,渐渐抚平了心灵的创伤。
1993年3月,在我高中班主任李满昌老师的关心下,在我大姐夫的多方奔走下,我就职于县里的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炼钢厂,当了一名工人。看到我能够自食其力后,爹娘舒展了紧锁的眉,挺直了弯曲的背,人前人后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从心底里我也感到从未有过的欢乐和兴奋。
热情如火的初恋女孩梅,也于1990年就职县农业银行,接着是结婚生子,期间帮助我科学种田,为我搜集了许多种植棉花的学习资料,并且替我购买下棉花种子。一张张科技报上剪下的资料,足足订了厚厚的一摞,可见她良苦用心。在我购买同院邻居房屋的时候,主动借钱给我,帮助度过难关。这些同窗之情,我终生难忘!
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地位差异的变迁,我与梅的交往越来越少。后来她荣升为银行的主任,更是很少有她的消息。直到惊闻人到中年,事业处于顶峰的她,不幸因病去世。在万分悲痛中,和同学们参加了她的葬礼。当看到她年幼的孩子以后,我们更加悲伤不己。真乃时事变幻,人生无常啊……
如今年过半百,儿孙绕膝,早已看淡许多。生命不能复制,人生不可彩排。人的一生当中,既经历坎坷曲折,又要迎接鲜花和掌声。只不过在我十九岁那年,人生转折时期,没有正确处理好低谷期困难。或许是当年自己实在是太年轻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