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情】那年我卖冰棍的经历(散文)
结婚后的第二年,我在家门口的铁路养护工区打短工。虽然有父母的帮衬,一天4块钱的工资,也很难维持生活。即便这样的工作,也不是天天可以去。工区施工任务紧迫了,他们才雇人。为了贴补家用,舅舅建议我去卖冰棍。
炎热的夏天来临了,大地被太阳烤得直冒烟,那些小草忍不住太阳的暴晒叶子都卷成了细条,知了热得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青蛙在池塘里呱呱地叫个不停。这正是卖冰棍的好季节,舅舅将表弟曾经卖冰棍用过的小木箱,结结实实地绑在我的自行车上。长、宽四十厘米、高五十厘米的白色小木箱,用红漆写的“冰棍”两个字,分外耀眼。舅妈将白色的雨布铺在箱底,又拿来一块大小合适的白色小棉被,放进小木箱。叮嘱我用它来隔热,防止冰棍融化。最后,舅舅又教我如何吆喝叫卖“卖冰棍来,卖冰棍来”。
我满怀信心来到距家八里之外的阳邑镇,找到冰棍厂,以五分钱一根的价钱,批发了二百根冰棍。要按一毛钱卖完,这次能挣十块钱。抵上我在工区两天半的工资,我在心里美美地盘算着。因为害怕在阳邑碰见熟人,被人笑话,我便走向阳邑附近的管陶川。管陶川,是武安通往山西省的交通要道,几个小山村,星罗棋布,点缀在山川两岸。家喻户晓的《朝阳沟》的作者杨春兰先生,就出生在管陶川里的列江村,现在改名朝阳沟村,建成了朝阳沟风景区,引来无数旅游爱好者观光。
因为是第一次吆喝叫卖,又觉得羞涩、不安。在心里默默地喊了几次,就是喊不出声来。怕什么,这里又没有熟人。不喊出来,别人怎么知道你是干什么的。我犹豫了多次,最终攥紧拳头,憋红了脸,使出吃奶的劲,终于把“卖冰棍了,卖冰棍了”喊出声来,但声音还是不洪亮。试着喊了几次,慢慢的,声音变得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宏亮。只见一个光着膀子的小男孩,拉着他的母亲,来到我面前,哼嚷着要吃冰棍。母亲几次拒绝,小男孩仍不罢休。看拗不过儿子,他的母亲极不情愿地掏出一毛钱,卖了一根。小男孩把冰棍尖儿,轻轻地添了添,显出万分珍惜的样子,一点儿一点儿吸吮着,慢慢享受着美味和清凉。陆陆续续,我又卖出几根冰棍,看着剩下的冰棍还不少,我便骑车奔赴下一个村庄。
天越来越热,箱子里的冰棍也开始慢慢变软,我心里不由焦急起来。我想应该到麦地或打麦场去碰碰运气。麦场上,来来去去的人们,或人背、或用牲口驮,或用架子车拉,忙着让麦子进场。场上有摊麦的,也有等新麦面救急打场的。五黄六月的麦收时刻,场上可没有一个是吃闲饭的人。就连平时背着手,跺着方步,油缸倒了脚步不乱的人,也是忙得不可开交。伴随着淌出的汗水,每个人都感到干渴,嗓子冒烟。
我来到麦场,找个树荫底下,大声叫卖,有几个打麦子的人,实在渴得不行了,经过几番讨价还价,买下冰棍,稍微擦了下,沾上灰尘的嘴角,就大口大口吸吮着冰棍,尽情享受着冰棍带来的清凉,借此缓解一下身上的疲劳。
箱子里的冰棍变得越来越软,为了尽快卖完,我想也只能降价了。还是到人口流动较多的阳邑镇上去卖吧,管陶川村子虽多,但人口较少,人们也不富裕,大都舍不得花钱吃冰棍。
折返回阳邑镇的斜北街,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听到我的叫卖声以后,转头跑回家去了。不一会儿他拽着妈妈的手,朝我走来。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他的妈妈竟然是我的邻居赵连娥!我和她二弟是从小玩大的朋友。这要是让她看到是我卖冰棍,回娘家一说,我可就把人丢大了。一个让人羡慕,读书成绩不错的邻家男孩子,竟然卖开了冰棍!说什么也不能让她认出来,我急忙调转自行车,匆匆忙忙逃离。不明就理的连娥姐,一边追我,一边喊:“卖冰棍的别走,俺要买冰棍。”她越喊得急,我越跑得快。“你这个卖冰棍的,咋越喊你,越跑得快。”她哪里知道,我是她的邻居。一个怕被熟人发现的自卑男孩!
从斜北街逃离出来,原本想在镇上的街市上再卖会儿冰棍。“卫东,你在卖冰棍?”我正在低头从箱子里拿冰棍往顾客手里递的时候,高中同学、邻村的苗玉娥和李新叶来到跟前。这次是躲不过去了。我支支吾吾地回答:“是,是,快来吃冰棍。”我边说边把冰棍往她们手里递,以此来掩饰我的窘态和不安。短暂的交谈中得知。她两个高考落榜后,在乡村中学做代课教师。盼望着能够转正,成为公办教师!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下,我觉得她们两个的选择才是高尚的。而我的选择是拙劣的、卑微的,是让人嗤笑的。
带着剩下的三十多棍快要融化的冰棍,我沿着偏僻的田间小路,回到岳母家里。岳母住在村边,我把自行车放到这里,不会被乡亲们看到。大舅哥的两个孩子争着吃快要化完的软冰棍,岳母将箱子里雨布上的冰水,倒进一个碗里,留下来让我的孩子喝。闻迅而来的小女儿,高兴地喝着冰水,美美的。我盘算了一下,东跑西颠一天,挣了六块钱。回到家里,妻子看到又饥又渴的我,赶紧端来可口的饭菜。望着狼吞虎咽吃饭的我,心疼得流下眼泪……
为了讨生活,我卖冰棍的日子,坚持完那个夏季。品尝过小本买卖的酸甜苦辣,经历过艰辛生活磨砺,成为人生当中永远难忘的记忆。那年卖冰棍的经历,伴我慢慢成长,让我逐渐变得隐忍和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