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凤凰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凤凰】大丰航运兴衰史(散文)

编辑推荐 【凤凰】大丰航运兴衰史(散文)


作者:仇育富 秀才,114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22发表时间:2023-02-05 08:51:22
摘要:这一段近百年的水上船民奋斗史注定会成为里下河地区水上运输发展史中的一段不可或缺的注脚,成为船民后代永不磨灭的记忆,被后人载入史册。   

建国初期,饱受战争和各种灾难之苦的里下河水上船民迎来了阳光,他们长年漂泊在各条河流中从事着原始的运输形式,以换取微薄的运费勉强度日。
   里下河下游腹地的大丰县河网密布,有类似于斗龙河这样的自然河流,也有后来人工开挖的子午河、卯酉河,河流的四通八达也给内河水上交通带来了便利。在全县内河以水生存的水上船民达千人以上,大小船舶几百艘。战争结束了,共产党获得了最终胜利,接着便是修复战争创伤和恢复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社会往正常化轨道上发展。中国近代史实际上是中国民众的灾难史,要想从极贫极弱中走出来就必须走集体化的道路。据老一辈说,国家对水上流动人口限定在一个基准日,这一天船停在何处,户籍管理便由该地进行属地管理。1952年前后,大丰境内的水上船民便开始了统一管理的模式,他们主要是来自盐阜各县及本县境内的水上船民。
   1953年起,大丰县在白驹镇成立船民协会,因为白驹镇位于串场河线上,自古以来这条水上河道便是漕运的重要通道,船舶密集。而当时的大丰县城所在地实际上还只是一个小集镇,本地人习惯称之为“大中集”,后来由台北县改为大丰县,在原大中集设县址,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自唐代起,大丰原有陆地只是在串场河东一线,至明朝后由黄河的泥沙冲积,海岸线逐渐向外延伸,滩涂成陆,形成新团一线的陆地,这样的一个自然条件使得大丰沿海每年都会以40至70米的速度让大丰沿海多出一些土地,至清顺治年间,原大中集这一线也相继成陆。宋朝时范仲淹在泰州为官,在原串场河一线修筑捍海堰,所取泥土处形成一条窄长水道,随着日后不断修整,将沿线的30多处盐场全部串连在一起,后人便将这条人工开筑的河流称之为“串场河”,这是最早一条专门用于水上运输的苏北、苏中里下河洼地的重要水道。1917年实业家张謇来此兴起废灶兴垦,围海改造良田数百万亩,为改良盐碱地修筑了五条卯酉河、三条子午河,为大丰内河的水上运输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在那个陆上运输非常落后的年代,水上运输便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大丰境内的内河水上运输才日渐繁荣起来。
   大丰的船民协会成立四年,至1957年3月27日撤销,随后便组建航运联社。航运联社根据大丰境内船舶实际运输能力,将内河所有从事居家、运输的船舶划分为机动、卫星、红旗、新先四个社,其中机动社也称之为“统调社”,将那些船型较大、质量好、吨位大、能过长江的船舶归拢统一调配,这类船也就称为“统调船”。对一般船型小、不具备过长江条件的、集中在白驹沿线的船舶归类于卫星社,大桥境内的归于红旗社,新丰境内的归于新先社,这类船由联社分配装卸任务后长年行走在里下河内河水域,也称“自航船”。以航运联社的管理模式截止到1974年8月8日起正式更名为大丰航运公司,该公司成为县内一家拥有数百艘木质船舶和千人以上的大集体形式的水上运输企业,自建国初期至九十年代末期近50年的时间中活跃在大丰内河水域,甚至大江南北,为本县解决了数千名职工就业,也为地方政府部门缴纳了可观的税收。
   水上船民自进入集体化企业形式以后,国家根据这些水上船民没有土地,长年从事水上作业的特殊性,在计划经济时代,他们也吃起国家定量分配的计划粮食,享有和城镇居民同样的粮油、煤炭以及生活用品的计划供应,正因为有此待遇,水上船民的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由于最初的航运公司的船舶都是由先前从事内河运输的船民自己的木质船舶,形式多样。木质船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每年都需要刷桐油,还要用生石灰加麻丝补漏。当时石灰紧缺,而数百艘木质船舶的保养需要大量的石灰,为满足这一需求,航运公司便在城西7.5华里的西河口建起了石灰窑,实行石灰的自给自足,这个自建的石灰窑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要,还能对外供应一部分,后来干脆随着市场的发展需求不断扩大,最终成了全县最大的一家石灰厂。
   1975年起航运公司将木质船舶统一更换成水泥船舶,根据水泥船舶怕碰撞的缺陷,航运公司又自建船舶修造厂,一方面维修本公司的水泥船舶,另一方面还自己动手建造25吨至60吨的水泥船舶用于水上运输。水泥船舶需要大量的钢网,便自己动手筹办拉丝钢网厂,别外还在石灰厂的基础上又建起了水泥厂,以满足建造水泥船舶对水泥的需求。根据水上船民子弟众多、入学难的客观条件,航运公司应广大船民的要求,在西河口又建起了水上学校,这所学校与县职工子弟小学成为大丰仅有的两所由企业自办的学校。水上学校不仅为水上船民子弟提供了入学方便,也为附近农村、厂矿企业的子女提供了入学便利,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师生总人数一度达到500人以上,且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师生寄住在学校食宿。
   西河口的这片土地也有着它自己特殊的历史,最初的航运联社考虑了原先的船舶都是住家兼运输,富余劳力加上坛坛罐罐无意间削弱了船舶原有的载重吨位。在这种情况下,航运联社喊出了“减舱增载”的口号,并向政府申请了西河口濒临新团乡的500亩土地,用来安置减舱增载后离水上岸的水上船民近300名老弱病残,随后又在原竹港境内国有草场由政府分两次划拨1000亩土地,用来安置部分不再愿意留在水上从事运输的船民,以及安置部分暂时无法分配的上升劳力。
   工厂、学校、村庄等相继建成,西河口成为船民另一个家园,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原先境内的数千名水上船民渐渐过度到大集体职工,航运公司经过老一辈船民和新生代船民的共同努力,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陆上企业与水上运输并重的格局,水陆并进的发展趋势使得航运公司得以在全县集体性质的企业中成为佼佼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期。
   航运公司的船舶也在随着历史的向前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到八十年代末,公司原有的木船和水泥船舶全部被淘汰,换成了清一色的钢驳船,从最初行程最远只是行过长江的航运能力,发展到可航行至沪、浙、鲁、皖等省份,最远航行到达了长江中游湖北省的武汉、九江等沿江城市。
   随着公退民进的形势变化,2000年以后实行公有资产买断,大批航运职工下岗、转产。在随后的几年中,原先航运公司的25个船队、两万多吨的运力全部转型成私有财产,航运公司被淹没在改革的大潮中。至2021年,已发展成小集镇的西河口这个船民的家园也因城市规划而被全部拆迁,无论是集体性质的企业还是船民居住的家园都已成为一段仅供人们回忆的历史,这一段近百年的水上船民奋斗史注定会成为里下河地区水上运输发展史中的一段不可或缺的注脚,成为船民后代永不磨灭的记忆,被后人载入史册。
  

共 26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此篇文章是仇育富老师的又一力作,仇老师笔力纵横,回眸历史,如数家珍,用细致入微而雄厚浑壮的笔调书写出了大丰船民的历史发展进程。刘岳申《申斋集》写道“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铭于斯,其魂气无不之也,其死而有不澌者矣。”此文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仇老师对乡土的热爱,对乡土的依恋。此文既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同时也为大丰航运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文献。为仇老师的文责,对文化、历史、传统孜孜不倦求索的精神点赞。【编辑:凌凤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极冰        2023-03-03 11:31:23
  感谢仇育富老师赐稿山河如画!(? ̄▽ ̄)?
极冰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