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古韵今弹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古韵今弹】 南阳卧龙岗探源

编辑推荐 【古韵今弹】 南阳卧龙岗探源


作者:惊雷 白丁,2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32发表时间:2023-02-07 14:39:29
摘要:河南南阳卧龙岗历史

 
      这是一道神奇之岗,起自嵩山止于白水,自北向南逶迤而来,因其形势仿佛虬龙蜿蜒盘曲,故因势而得名卧龙岗。
   这是一道文脉之岗,一岗出三相,西周姜子牙、秦之百里奚、蜀汉诸葛亮,智慧、仁义、忠贞爱国、自强不息,一脉相承,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独特品质。
   这是一座影响华夏文明历史进程之岗,从这里走出的“谋圣”姜子牙,兴周伐商,成就周王朝800年天下;同样从这里走出的大秦名相百里奚,助秦腾飞,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智圣”诸葛亮在这里躬耕十年,刘备三顾茅庐,“三国故事”从这里开始徐徐展开……这道岗是南阳历史的一个支点,撬动三千多年中国文明史。
   一道岗,一座城。时光流年,云卷云舒,南阳城孕育着卧龙岗,卧龙岗成就着南阳城。
   今天,卧龙岗筑成了南阳城的文化之魂,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南阳城的胸怀和气质,那份智慧与仁义,担当与奋进,已沉淀成“城市基因”。
   今天,卧龙岗更是演变为南阳的精神高地、文化高地,更以一种不竭的力量源泉,引领着南阳城的进步和发展,生生不息……
   这,到底是怎样一道岗?缘何如此厚重?它怎样从历史中一路走来……翻阅史册,踏访卧龙岗,去追寻,去探源,卧龙岗的前世与今生……
  
   A,形成之源
  
   “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
   为何势如“卧龙”?岗貌为何如此神奇?
   据上世纪90年代,在南阳境内出土的大量中生代白垩纪时期的恐龙蛋化石来推算,南阳盆地的形成距今约1亿年以上。由此可见,早在诸葛亮躬耕南阳之前,卧龙岗的冈峦山川大势已有具体的地理实体存在。
   到了战国西汉时期,阴阳五行和堪舆学大兴,人们注重研究人与居住环境的关系,当时的学者把地表(外形)上连绵起伏,地中生气相贯通的山脉称之为“龙脉”,并根据山脉的形态和地形大势把龙脉分为不同种类的形态,并据此认为不同“龙脉”的居住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影响。
   著名的环境文化学典籍《管氏地理指蒙》把“龙脉”划分为九种形态,并分别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指出:“回龙——形势蟠迎,朝宗顾祖,如舐尾之龙、回头之虎;出洋龙——形势特达,发迹蜿蜒,如出林之兽,过海之船;卧龙——形势蹲踞,安稳停蓄,如虎屯象驻、牛眠犀伏……”
   翻开南阳山水地形图,细观卧龙岗周围的山川形势,发现确实如古人描述的形似卧龙,蓄势待发:北靠雄峻挺拔、气势磅礴的伏牛山主峰,伏牛山向南,则为南阳盆地的一片沃野,形成宽大的堂局。南部敞开,白河环绕,水口紧凑。而在伏牛山和白河回环之间,九架孤山分三组孤峰耸立,布列重案,形成龙脉接引环拱护卫之势:前案以紫山、丰山居中,左有隐山,右有遮山;向南左有黄山,右有塔子山,形成第二重案,为案山;然后再向南左有独山,右有磨山、羊山相拱,形成第三重案,为峙山。如果把九架孤山三列山峰横向连线的中心点相连,则其由北至南的中心连线恰与卧龙岗的走向一致。故此,可以说此三列山峰与伏牛山的“龙脉”层层环护,互为呼应,形成向卧龙岗方位延伸传递之势。由此,可以看出,卧龙岗北起紫山,蜿蜒近20公里,至白河而骤落,势若卧龙,在岗巅形成了一个背山面水、发脉耸峙、负阴向阳,环抱有情、行局合理的“宝地”,符合古人所称的风水“龙脉”的“卧龙”特征。
  
    B,名称之源
  
   早在东汉之前民间就有俗称,元代得到官方认可
   卧龙岗作为地名,最早源于何时,一直众说纷纭。
   一个地名的产生,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为了方便生产生活而赋予的,带有明显的地域性。有以姓氏命名、地理特征命名、古人职业和工作场所命名、建筑物命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命名等。如,北京的胡同名称就是一大特色,不仅能体现出百姓生活的烟火气,更是城市的脉络。其中,海运仓胡同、五路通胡同等以标志性的建筑或方位得名;猪市大街胡同、赶驴市胡同等以市场得名;轿子胡同等以职业得名……再如,本地唐河县古城乡有个地方叫卖饭棚,据说,很早之前,有户人家在此卖饭,人们便于沟通,口头称之为“卖饭棚”,久而久之,此地得名。这些地名,在官方认定之前已经在民间广泛使用。
   卧龙岗作为地名,很显然是以地理特征而得名。从历史发展来看,同样经历了从少数人使用到逐渐为大众所知,直至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广泛使用,从约定俗成到标准化、法定化的发展过程。
       “卧龙岗,地名。在河南南阳市西南。”《辞源》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对卧龙岗均这样解释。关于最早何时出现卧龙岗地名,查阅典籍,未见于汉代和魏晋南北朝的记述。但,从古人取地名的习惯来看,至迟在东汉诸葛亮来此躬耕前,南阳民间便有了卧龙岗的俗称。
   古代文人雅士,常常既有名字,又有字和号,号也叫别号。《周礼·春官·大祝》云:“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古人常常以山、以地或特殊地理标示来命名别称,如李白称“青莲居士”,白居易称“香山居士”,陶潜《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即是此意。诸葛亮东汉末年在南阳卧龙岗躬耕,取号“卧龙”显然与这里特殊的“龙脉”地貌和当时当地已有的俗称有关。
   唐代以后,随着诸葛亮逐步名扬天下,地以人名,南阳卧龙岗作为诸葛亮躬耕之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有“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的诗句,这里的“卧龙”,显然是指地名卧龙(岗)。
   元代,卧龙岗作为地名得到了官方认可。《大元一通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这是卧龙岗作为地名首次出现在官修的历史地理志书中。元代儒学教授王谦在《汉丞相诸葛武侯庙碑》称:“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武侯隐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区,起屋四楹,绘像而祠焉。”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
        明清时期,卧龙岗作为地名广为传播,成为一个标准化的地名。因诸葛亮形象受到统治阶级的不断推崇和颂扬,社会公众的好评与日俱增,在诗文、戏剧、碑刻和志书中,大量出现卧龙岗的地名。《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历史地理专著,其卷三十南阳府《山川》条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明《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记》称:“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明末朱瓘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县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许,有岗曰卧龙,旧有诸葛武侯祠,岁久就圮。”……清雍正九年所修《河南通志》卷七“山川·南阳府”载:“卧龙岗,在府城西南七里,即汉诸葛亮躬耕处。”清嘉庆《南阳府志》卷一“舆地志·古迹”载:“诸葛庐,在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祠,今春秋祀焉。”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二“疆域志·古迹”载:“诸葛庐,在县西南七里卧龙岗,汉诸葛忠武侯故居。”清康熙四十四年,南阳知府罗景专门编撰了《卧龙岗志》,记载了卧龙岗武侯祠的兴衰、变迁及修葺的历史……
  
   C,文化之源
  
        一岗出三相,一条影响华夏文明历史进程之岗
   文脉之岗,智慧之岗,卧龙岗为何如此厚重?
   站在卧龙岗之巅,抚摸着千年古柏,透过秋日斑驳的光影,依稀看到,卧龙岗从历史中走来的文化传承……一岗出三相,胜迹名天下。姜子牙垂钓白水,百里奚牧牛西岗,诸葛亮躬耕陇亩,天时、地利、人和,卧龙岗这方宝地氤氲升腾起风云际会的气象……
   距今3100多年,从这里走出的“谋圣”姜子牙,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兴周伐商,成就了周朝大业。由于功勋卓著,被誉为“兵家鼻祖”“谋略之祖”。唐朝以来,还被追封为“武成王”,与受封为“文宣王”的孔子并驾齐驱。姜子牙祖籍南阳古吕国,《辞海》中曰:吕——古国名。作甫。亦称有吕。姜姓。传为四岳之后。在今河南南阳西。春秋初年为楚所灭。《史记》曰:吕尚先祖为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际,受封于吕,故因氏为吕尚也。《水经注》则有更为具体的记载:“淯水又东,梅溪水注之,水出县北紫山,南迳百里奚故宅……梅溪又迳宛西、吕城东。”其后《大元一统志》《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史料都有“吕城在南阳县西三十里之董吕村”的记载。
       同样从这里走出的大秦名相百里奚,助秦腾飞,为秦国最终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基础。百里奚,春秋楚国宛(今南阳)人。史载,幼家贫,在齐游学时曾乞食于人,为骞叔收留,因得不到齐的重用,投奔虞国,为大夫。周惠王22年君不听奚言,为晋所灭,奚被俘。秦穆公以求婚于晋,晋献公将奚作为陪嫁臣送秦。奚不堪其辱,逃回楚地,被楚人所执以牧牛为生。秦穆公知奚贤,遂以缉拿逃奴为由,用奴隶身价——五张羊皮将百里奚赎回,拜为大夫,因号“五羖大夫”。奚相秦七年,秦国大治,遂建霸业。《水经注》载:“梅溪水出(宛)县北紫山,南经百里奚故宅。”《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百里奚宅在南阳县西七里。史料中记载的“南阳县西七里”,指的是麒麟岗(北段),也就是卧龙岗(南段)。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智圣”诸葛亮在卧龙岗躬耕十年,刘备三顾茅庐,“三分天下”的政治蓝图从这里开始徐徐展开。南阳在东汉时期是荆州的大郡,更是全国著名的大都会,号称“南都”“帝乡”,经济、文化发达,人才荟萃。作为一位政治家,诸葛亮很懂得时势造英雄的道理。十七岁是其抱负开始成形的时代,政治上“成形”需要相应的政治舞台。诸葛亮有一个正统观念,就是要辅佐汉室。在当时的环境下,南阳是高层政治人物生活的地方,只有到南阳才能找到汉代的正统,才能参加到当时的政治“圈”里去,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政治精英,其他地区没有这么大的政治“圈”。同样,要想扶持汉文化,恢复汉帝国,南阳是必然的选择。另外,有学者曾分析,诸葛亮选择南阳卧龙岗躬耕,也正是要效仿姜子牙、百里奚困守之后终遇明君而为帝臣王佐建不世之功。
   文化的传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血脉传承,另一种是地域文化传承。卧龙岗千年的文脉源远流长,代代相承,浓重的墨色给南阳的文化底蕴作了最好的注脚。
  
   D,  历史之源
       南阳卧龙岗位于今南阳市中心城区西南隅,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智圣” 诸葛亮躬耕于此而得名,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和“草庐对策”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地因三顾,名遂千秋,卧龙岗也因诸葛亮躬耕和刘备三顾而闻名天下。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蜀故将黄权在诸葛亮躬耕地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史称诸葛庵。唐代时这里被称为诸葛庐,刘禹锡《陋室铭》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名句。元明清历代不断修葺扩建,并被官府以武侯祠名之,成为豫西南规模较大的一处古建筑群,现有古建筑150余楹,古树名木200余棵,匾联200余幅,碑刻500余通。诸葛井、大拜殿、茅庐、清风楼、三顾堂、关张殿等古建筑景点,布局严谨,庄严肃穆,苍松翠柏、古意盎然,成为全国武侯祠中建祠最早,匾额楹联碑刻最多,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人文景观。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诸葛亮(181- 234),字孔明 ,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幼年丧父,建安二年(197年),随叔父诸葛玄从徐州琅琊郡辗转到荆州投奔刘表,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来到南阳,结草为庐,躬耕陇亩,开始了他“躬耕于南阳”的布衣生活。东汉南阳特殊的政治、经济、交通地位为诸葛亮提供了一个增进知识、观察社会、了解时势的社会环境。诸葛亮晴耕雨读、博览群书、广交士林、虚心求教,胸怀大志,自比管仲、乐毅。躬耕南阳成就了旷世奇才,未出茅庐而洞悉天下大事,被时人誉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直奔波流离、寄人篱下而又思贤若渴的刘备,在徐庶的举荐下,先后三次由新野来到卧龙岗拜请诸葛亮,征询兴复汉室的大计。诸葛亮为刘备的“枉驾三顾"而深深打动,在草庐中为刘备谋划了“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治国方略。刘备如鱼得水,相见恨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草庐对”。“草庐对”内容博大精深,是诸葛亮对东汉末期政治形势高屋建瓴的分析,是诸葛亮“鞠躬尽瘁" ,一生致力追求的“兴复汉室”的目标,也是蜀汉政权的政治纲领。因此,南阳卧龙岗孕育出了千古名相诸葛亮,成为三国历史的源头,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共 10391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系统介绍了卧龙岗这个旅游盛地的历史及现状,表达很有特色。读者可以借此了解这个因诸葛亮而成名,因《陋室铭》而广为人知的地方。并在到这里打卡之前,对它有一个总体的认识。问候作者!【风之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