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土坯房子篱笆寨(散文)
坯垒土房随愿,草苫屋顶披巾。秫秸围起似穿裙。小院方圆画锦。
腾跃炊烟说爱,飘香粗饭知辛。寒星点火也思亲。冷月盈亏慢品。
我珍藏一张老照片,一张能够随着季节不断变换、富有魔力的老照片——那就是记忆中的“土坯房子篱笆寨”。
有人会说土坯房子篱笆寨,不就是泛指东北地区的泥草房及泥草房四周所夹的障子吗?怎么还会有不断变换的“魔力”?
不信吧?就请你移目往下看一看:
春季里,冰雪消融,大地露出了笑脸;万物复苏,阳光照耀下,水蒸气升腾。远远望去,时隐时现的土坯房子篱笆寨好似海市蜃楼的城堡,给黑土地赋予了神秘感,仿佛置于仙境一般。
夏季里,漫山遍野青纱帐,而浅黄色黄泥抹墙的房体、人字形苫房草苫的黄褐色房盖,土坯房子篱笆寨,又如镶嵌在茫茫绿海之中不沉的岛屿,给翡翠青纱点缀了和田玉。
秋季里,黄金塔似的苞米吊子和红辣椒串儿、微黄的角瓜辫、紫白相间的茄子条,还有黄褐色的榛蘑串儿等挂满了屋檐,传递着收获与喜悦,“土坯房子篱笆寨”,犹如母亲把久别重逢、满载而归的孩子紧紧地拥抱在怀里,绽放出慈祥的微笑。
冬季里,北风萧萧,雪花飞舞,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房盖白了、院落白了、道路白了、白纱般的袅袅炊烟变幻着舞姿,土坯房子篱笆寨犹如百岁老人,用满腔热血相拥严寒冰雪,尽享大自然给予的快乐。
在一年四季里,土坯房子篱笆寨变幻着服饰,犹如一幅幅不同色调的素描画。土坯房子篱笆寨,看上去茅连草舍的,但粗犷中却蕴藏着细腻,自然里凸显淳朴。正如这张老照片洋溢出的浓浓风俗情,不正是东北地区一道特色的风景吗?
在我国典型的民居中,有北京“口”字形的四合院、陕北高原上的拱形窑洞、闽西龙岩地区圆形的土楼、广西壮族上住人下关畜干栏式的木楼、云南高原区高墙小窗的一颗印、安徽黄山徽州依山傍水的四水归堂、山西的乔家大院等,而人们却很少提及东北的土坯房子篱笆寨。
假如用文学词汇来形容我国民居的话,前者就是阳春白雪,而后者则是下里巴人。所以,对于人们来说,在欣赏我国民居时不要把眼睛单纯地盯在阳春白雪上,而忽略了下里巴人,应该是全方位、多视角的,要在雅中追寻高深,在俗中体会粗犷,否则就没有了雅俗共赏。
说起土坯房子篱笆寨,是指20世纪80年代前东北地区,尤以黑龙江乡下为最的典型民居。就是这土坯房子篱笆寨,给了黑土地上的人们一个家,一代一代的得以繁衍生息。由于这土坯房子篱笆寨具有地域的民俗民风代表性,成为东北八大怪之一,被人们诙谐地传颂。
在垦荒较晚、移民较多的东北地区,土坯房子篱笆寨,是就地取材、成本最低廉、建筑工期最短的民居。最原始的还有垦荒初期在旷野挖的地窨子、搭的窝棚和马架子等,这在东北立村发展史中常见于屯名。
处在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的东北,剥开攥一把直流油的黑土,下面的黄黏土是脱土坯建房、扒炕抹墙维护土房的好材料。
说土坯房子篱笆寨,还得先从脱土坯说起。脱土坯,要有一个比万里长城上的秦砖还要大的木制矩形模框,老百姓都习惯叫它坯模子,这是按照长约30厘米、宽20厘米、高5厘米的尺寸用两块长木板和两块短木板凿榫锯卯而成,两头钻眼穿上细绳做把手,便于脱坯时提拉坯模子。就是这么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物件,脱出了一座座的土坯房子篱笆寨。坯模子可谓是东北人早年安家的有功之臣。
脱土坯的全过程,整个人始终处在弯腰下蹲的姿势,是很累的活,东北俏皮嗑就有和大泥、脱大坯……“四大累”的说法。所以,每逢脱土坯了,有的要找帮工,做几个像样儿的菜,喝上两盅。
除了和泥脱土坯建房外,也有茬土墙房的、拉合辫土墙房的,总之离不开土字。土坯房大都是起脊的,房盖的前后坡用的是苫房草。也有叫土泥房、茅草屋的。
土坯房里,火炕是用土坯垒的,每年麦秋都要用黄黏土和泥扒炕抹墙。扒炕,掏炕洞灰,更换断裂的土坯,再抹好炕面,添加柴火烧干。抹墙,清理土墙根,堵住鼠洞,给土坯房增添一套新衣。一所土坯房能住二三十年或五六十年或更多的年头。
土坯房子四周围起的篱笆寨,当地人叫夹障子。大都是地上挖出沟,间隔着埋上木桩,把新秫秸、苞米秸或树木的枝条一头埋好、踩实,偏上部两面放上横经,在经纬相交处再用踩软的秫秸勒紧。这篱笆寨,是挡君子不挡小人的,也挡不住猪拱狗钻,更经不住牛马大牲畜的光顾,常常是一年一茬。当然有的人家如果维护得好,篱笆寨也能挺几年。
我突然想起家里夹障子的往事。父亲工作调动搬进了县城住,但那时城里绝大多数人家也都是住土坯房子篱笆寨。所以每年秋天从屯子里亲属那儿要来些秫秸夹障子,耐不住猪拱狗钻的,到冬天就把破烂不堪的障子掰下来烧火,第二年春天再重新夹。以后用柳条、榛柴夹障子就好一些,能用上两三年。随着生活的改善,改用小木棒夹障子,后来就用从林场买回的弯曲木,锯两厘米厚的木板钉障子。再后来,夹障子被砖墙代替了。障子是一个家庭的占地分隔,是与邻里的分界。在过去邻里之间,因为夹障子障沟往外挤了几寸,占了人家的地,也常常闹纠纷。我家就遇到过这样的事,父母虽然看在眼里,却没生不快,对我们说:“碗边子饭吃不饱人”。
20世纪70年代,父母为我在县城的土坯房子篱笆寨里举办了婚礼。记得那天,房门的窗户纸上挂一面红旗,红旗中间张贴一张毛主席像,门前的园子平整后垒起了锅灶,支起了大棚,左邻右舍都来帮忙,有负责挑水的,有腾出大锅做饭的,有倒出里外屋摆桌子的,亲朋好友前来贺喜,土坯房子篱笆寨里传出朗朗笑声、飘出阵阵酒香。
因为当时我与老伴都在离县城百里之外的林场工作,所以婚假后就又匆匆返回林场的苗圃上班。林场苗圃建在山脚下屯子的东侧一块开阔地上,办公用房和宿舍都是原汁原味的土坯房子篱笆寨。当时,苗圃共有五间泥草房宿舍,细木杆夹的障子,西头两间为女宿舍,除了里屋南北炕,还在堂屋搭了一铺火炕,三铺火炕住林场未婚女职工和季节临时女工,东头三间,林业站长住最东边一间半,对面屋的一间半,老职工住在南炕,我们住在北炕。
林业站长是从部队集体转业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第一代人,因县里成立了几个国有林场缺少干部,他是补充来的40多人之一。站长每天只身一人很早就上山巡视,走访辖区的屯子,宣传林业政策,检查处理乱砍盗伐,工作十分认真。操着一口湖北话的他,开会时把造成影响的造说成操,开始青年职工觉得好笑,可逐渐的也就听习惯了。他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七口之家,主妇也是湖北人,过日子很节俭,篱笆园子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蔬菜。站长有时说她熬菜放油少不香,她就说放两勺子油呢,其实这勺子是羹匙。对于刚参加工作、新婚不久的我们,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如何工作,怎样生活。
那时是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的年代,买什么都得凭票,尤其每个家庭的布票都不够用,所以我与老伴结婚时家里给做的幔帐是按惯例的宽窄幅度做的,幔帐挡住了炕头却挡不住炕梢,挡住了炕梢又挡不住炕头,西墙并排挂着两家的四块大镜子,镜子就像开玩笑似的有时露出折射的目光。
土坯房子篱笆寨,之所以被人们称之为怪,就是因为其与众不同。从我国民宅建设史看,中原以南地域,人们注重房舍建设,形成了地域特有的风格。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在人与自然适者生存的斗争中,五色土编织了浪漫的故事,母亲河养育了中华儿女,不同的方言文化、不同的服饰色彩、不同的美食佳肴、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的忌讳喜好等地域差别,孕育出了千姿百态,代代传承的土风、土俗。土风、土俗文化如经年老酒一样的醇厚,似“石匠打石匠”没有虚假。土风、土俗文化趣味盎然的特色,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佳话,就像一部百读不厌的诗篇,娓娓动听,回味绵长。我不禁感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魔力!
土坯房子篱笆寨里装满了东北人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故事。如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楼房、砖瓦房、砖院墙、铁栅栏取代了昔日的土坯房子篱笆寨,延续百年的特色风景板块已不复存在,即使偶见也该视为“文物”了。
就让我们在实现伟大中国梦、同奔小康的道路上,把土坯房子篱笆寨这道风景深深地珍藏在心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