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奖】枭獍朱温(散文)
经过伊川县白沙镇的时候,忽然想起这里有一座宣陵,埋葬着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皇帝朱温。既然机缘巧合,不妨顺道去看一下。
走近常岭村,便向村民打听。老人坐在门前的台阶上,漫不经心地说大冢子就在村后的高台上,那个黄土堆便是。于是,几番折返,来回绕行,终于看到了一座荒寂破落的丘冢,杂草树木丛生,垃圾四处乱放。
关于林、陵、冢、坟,我国古代社会有严格的规制,但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一直习惯地称之为“坟”,宣陵自然也不例外。虽然也是一座皇陵,却截然不同于周边的唐宋皇陵那般巍峨高大。如果不是村人的指点,还有陵前那块不起眼的标识,万万想不到这里竟是一座皇陵。
这里埋葬的朱温,在中国历史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朱温,颠覆大一统的李唐王朝基业,开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关于朱温,历史的评价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不外有三:一是奸诈狡猾,二是暴虐凶残,三是荒淫无耻。
先说奸诈狡猾。
最初,朱温借助黄巢起义而斩露头角,当看到唐军反扑势危时,摇身一变,投降朝廷。这让当时的唐僖宗喜出望外,以为天赐良将,并赐名朱全忠。后来,正是这位被赐以“忠“的人,以权臣的身份夺位称帝,建立梁国,终结了唐朝的国祚,也由此开启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氓皇帝,也是一个奸诈狡猾的投机分子。抛开人性的善恶和道德的高下而言,朱温的政治权谋绝非一般人可以企及。毛泽东评价朱温时说道:“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这是毛泽东对朱温的评价,可谓一语道中。
顺着说暴虐凶残。
朱温嗜杀成性,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有两则史料可以佐证:
其一,据《旧五代史•梁书》:此乃杀人未足耳,遂下令尽杀所获囚浮。天复三年(903年)五月,朱友宁攻打青州博昌县,月余未下,朱温大怒之下派刘捍督战。城陷之后,又把城中的民户全部屠尽,尸体放入清河,都被阻塞。
其二,而据《资治通鉴•后梁纪》:全忠尝与僚佐及游客坐于大柳之下,全忠独言:此木宜为车毂。众莫言。有游客数人起应曰:宜为车毂。全忠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车毂须有夹榆,柳木岂可为之!顾左右,“尚何待!“左右数十人捽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
如果说朱温叛主降敌、篡位夺国,倒也算是一代雄主,但如此随心所欲,滥杀无辜,杀百姓,杀部下,杀士人,不枉被称作“禽兽皇帝”了。
再说荒淫无耻。
朱温好色,淫乱,无耻不堪,已经堕落到了人性和道德的范畴。他不仅淫乱大臣的妻女,连自己的儿媳妇也得入宫侍寝。其子骂他乱伦不知耻,他骂儿子反叛弑父。史料载:“友文妇王氏色美,帝尤宠之。虽未以友文为太子,帝意常属之。”
对于这个“爬灰皇帝”,史学家白寿彝评论时说的含蓄了些,“朱温的荒淫,行同禽兽,即使在封建帝王中也是罕有其匹”。
读《资治通鉴•后梁纪》,认识了两个词语:鸱枭,枭獍。鸱,捉鸟子而食者;枭为恶鸟,生而食母;獍为恶兽,生而食父。言简意赅,用在朱温身上再恰当不过的了。
不管怎么说,残暴也好,奸诈也罢,无耻也行,但就是这样一个人,高居庙堂,位高权重,最终颠覆了唐王朝,建立了后梁政权。时势造英雄,一代枭雄的崛起,时也,世也,命也,运也,让人唏嘘。
历史偏偏就是这样云诡波谲,不可思议。查阅《资治通鉴》,朱温的身上似乎没有多少可资借鉴的地方,倒是他创建的“跋队斩”流传下来。据说曾经被军阀吴佩孚效法,倒也在督战时起到了不小的效果。
据说,“过去此冢占地几十亩,光墓前神道都长二里地”。而据清乾隆年间的《洛阳县志》记载:在龙门东南朱家岭,陵周围一百二十弓,高五丈,占地九亩八分。如今,宣陵仅剩半个封土堆,地面建筑化为乌有,神道碑刻消失殆尽。曾经煊赫一时的朱温,死后的遗迹除了一堆黄土外,还剩下一尊淤埋了半截身子的石刻羊,两只长角卷曲,面目恬淡清秀,孤零零地躲在路边的杂草丛中。
一声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