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一蓑烟雨任平生(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奖】一蓑烟雨任平生(散文)


作者:当阳山人 举人,3860.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45发表时间:2023-02-11 10:09:20


   对于苏轼的尊崇,不只缘于一种深深的文人情结,更有在于他的豁达乐观的人生信念。我很赞同林语堂先生说过的话:苏东坡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之人。这次有机会经过郏县,肯定是要去拜谒“三苏坟”的。
   “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这是苏辙为其兄长撰写的墓志铭中的一句。公元1101年8月,流放儋州的苏轼蒙赦北归,因旅途劳顿而病逝于常州。遵从苏轼的遗愿,次年,苏过遵父亲遗嘱将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从此,一代文豪便与郏县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此后十多年,苏辙辞世后也葬在了苏轼墓旁。再后来,大概在元朝时期,又好事者在兄弟两人的坟墓之间建造其父亲苏洵的衣冠冢。“三苏坟”不仅为郏县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也让这片青山碧水与苏轼这个伟大的名字联结在了一起。
   从巩城出发,驱车一路向南,翻越嵩山连绵群峰,云雾缭绕,穿行其中,犹如腾云驾雾一般。渐渐接近平原,眼前豁然开朗。太阳穿破云层,霓虹四射,天空中划出了中一道道炫彩华章。霞光中的郏县大地,像是披上了一件斑斓彩衣,风情万种,美轮美奂。
   郏县,背靠刘山,前临汝水,因山水相夹而得名。又因大文豪苏轼长眠于此而闻名。山水相遇,孕育了郏县这片丰饶的土地。人文荟萃,更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熠熠生辉。望着车窗外闪动的一幅幅水墨画卷,不觉心情大好。脑海中也不时浮现出一句句苏轼的名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三苏园位于郏县北部的小峨眉山下,在深秋萧疏的旷野中,显得格外醒目。园子四周青青的麦田呈现出一派生机,倒也不多么萧索与寂寥。园门气派,显然是新造的仿古建筑,却又不失古建筑的形象与神韵。三门通道,一直向前延伸。前门匾额隶书“三苏园“,浑厚苍劲。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中门行书“千古风流“,行笔流畅。对联“不须把酒问青天,魂归中顶山,父子三人同醉月;何必挥毫游赤壁,单蘸汝河水,文章百代恰逢源。”出口对联“凭胸中万卷,笔底千言,畅写诗文词赋;赏汝水春风,眉山秋月,笑谈荣辱浮沉。”
   园内幽静,柏木森森,荒草萋萋。沿左走数十步,折向右,一直向北,便是广庆寺。广庆寺不大,据说是由宋仁宗敕修,宋高宗赐名。寺右有东坡湖,湖左边有厕所,雅称“轻松山房”,门口有谐联:“男女有别,来此寻方便,需看清去向;大小均可,入内得轻松,请注意卫生。”言词通俗,不觉哑然失笑。
   三苏祠就在广庆寺后面,像两座相邻的小四合院,幽静安详。寺院不大,祠也小巧,寺因园而大显,坟因寺而永祀。
   退行出三苏祠,进入东边的东坡诗碑廊。影壁墙上,浮雕有毛泽东手迹“大江东去”,自成一体,豪放大气。这里还有当代100多名书法家的墨宝,金钩铁划,行云流水。正楷工整而不拘谨,草书奔放而不嚣张,隶书宽厚而不呆板,篆书方正而不木讷,行书自然而不做作,正草隶篆,各具其体,各守其道,而自具风流。
   出碑林园,曲径前行,便来到三苏塑像前。据说三苏塑像是元朝时所立,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东坡布衣塑像,面向西南,手握书卷,眉头微蹙,仿佛在遥望峨眉故里。这里称为小峨眉山,虽然东坡没能魂归故里,但葬在这里,也可聊慰生前愿望了。
   千百年来,“三苏”墓园几经兴废,但人们的缅怀和崇敬之情经年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郏县文化部门多次组织修缮“三苏祠”,这里不仅是凭吊和纪念“三苏”的墓园,更是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离这里不远处就是苏坟。坟院柏木森森,坟冡荒草萋萋,静谧安详。神道两边翠柏匝地,翁仲、石像生分列两旁,默默陪伴。坟院匾额“三苏坟”为启功所题,两边有对联: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两峨眉。门内有石坊,据载为明代郏城诗人王尚絅所建。额题“青山玉瘗”。坊联:“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取自苏轼狱中寄子由的两句诗。石坊后有飨堂,内部陈设一些文物。穿过飨堂,便是三苏墓地。坟茔朴素,茔前一张石几,上边摆放两个石瓶,中间石香炉,后边一块不大的墓碑。分别题写:宋老泉苏先生墓,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父居中,长子居右,次子居左,三座坟茔从右至左成斜线,大苏高高在上,老苏次之,小苏最下。这种墓葬显然属于宋代鱼贯之势葬法。“三苏坟”当初委托僧人看护,后来历受封赠,多次修葺,坟丘越来越大显。
   苏轼,前半生被岁月温柔以待,顺风顺水,生活在鲜花与掌声之中。后半生人生逆转,先后经历了母丧、妻逝、父亡等家庭变故,仕途上也遭遇三贬三赦。如此跌宕浮沉,但他进退自如。
   苏轼才华横溢,不仅表现在文学造诣上,书法和绘画方面同样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而且在政治上也颇有才干。在被贬谪的状态下,他依然心怀百姓,治理水灾,应对瘟疫,疏浚西湖,兴办学堂等。
   苏轼富有生活情趣。不论处庙堂高官,还是被贬谪他乡,或是深陷囹圄,都能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可以在黄州自垦东坡,做快乐的农夫;也可以在惠州品荔枝烤羊脊,做开心的美食家;还可以在儋州注书办学堂,做称职的地方官。他风趣幽默,自嘲“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方流到腮边”。他乐观豁达,外出遇雨不觉狼狈,却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一边诗意,一边烟火,把生活过成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想要的样子。
   苏轼情深义长。无论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情,还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爱情,抑或是“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的友情,无不让人津津乐道。
  

共 23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苏轼是伟大的文学家,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他不但力倡以诗为词,改革唐五代以来弥漫词坛的淫靡之风,而且在创作实践中,全面继承了前人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词作的文学地位。文章旁征博引,借用历史典籍与各代名人名言将苏轼这个大文豪家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他不仅在文学上独树一帜,更在政治上心怀天下。文章娓娓道来,讲诉了郏县“三苏坟”的地里位置,以及苏轼生平的人文情怀和人们对他的敬仰。同时文章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读者眼界大开,重温了一段历史,也表达作者对这位伟大的历史名人的缅怀之情。非常不错一篇文章,很有意义,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晓荷编辑:归来的少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3-02-11 10:10:58
  喜欢东坡先生。这篇游记让我更了解,更喜欢。
2 楼        文友:何叶        2023-02-11 21:24:39
  问好山人老师,感谢支持。敬茶。
何叶
3 楼        文友:韩政        2023-02-12 02:58:53
  这篇游记写得好!场景描写真实细腻,富有文采。郏县小峨眉经此文宣传,定将名享海内,慕名而来者如潮。可敬三苏文豪!点赞该文作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