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蓉城】千年兴衰街子镇,山水风光文诗情 ———成都周边古镇游之八
街子镇一千多年前曾是五代后蜀隶属蜀州的永康县城。因横踞味江名为“横渠镇”。经历朝代兴衰,战灾损毁,昔日繁华,雨打风吹。到明万历年间,古镇只剩沿河一条街,从此便被称“街子场”。现在已然是成都周边有名古镇了。
街子镇地处邛崃山脉凤栖山下,距成都市57公里,崇州25公里,青城山8公里。东北毗邻都江堰,北靠青城后山,西北为九龙沟风景区。拥有川西山地与平坝结合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具有大山的朴实无华和溪流的淡泊清幽,更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青山绵延,层峦叠嶂,有青城后花园之称。
街子镇有成片清代、民国时民居。遍街木板铺面,满眼青瓦屋顶,具有浓郁川西风味。建筑朴质实用,无浓墨重彩的张扬奢华,民风淳朴敦厚易沟通。可以充分享受自然山水并融入小镇亲切舒适的慢生活。街子是成都市定位旅游、度假、休闲、居家为一体,最早开发,且比较成功的一批古镇。成都市民没有来过街子旅游度假的应是凤毛麟角。
汶川大地震,街子古镇亦遭重创。经过2年多灾后重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四川“最美古镇”,誉为“诗礼故园、画境兰乡”。并获评“四川十大最具价值旅游村落”。在地震前后来过多次,这两年又连续探访,感受颇深。
建于清道光年间,高15米雄踞于下场口的字库塔无疑是街子地标建筑。塔为五层六方体,用石料青砖建成。外墙有“白蛇传”等图案雕刻。当时修建了两座,分别位于街子上场口和下场口,专供焚烧字纸,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街子镇水系发达,河道甚多,溪流婉转。味江在流经镇北时,地势平缓形成碧水龙潭,后与文井江交汇于元通古镇。道路两侧,屋前院后,竹林桢楠桤木麻柳,繁茂如屏,荫凉延续不绝,是名副其实的川西水乡。有涧流经过江城街,两岸民居精致,桥楼古朴,景色入眼,舒适耐看。
古镇北味江河上御龙铁索桥,铺设11条铁索,长60米。曾是通往青城外山、青城后山及凤栖山的重要通道。清乾隆初年开始建桥,但屡修屡毁,便有“龙之所潜,难以图工”的说法。嘉庆23年(1818年)重新开建,次年终成。崇庆州牧李廷壁深感建此桥不易,特题名为“御龙桥”。御龙桥头有三叠檐式牌楼,亭顶有栩栩如生的川剧人物塑像。
御龙桥边是纪念街子唐代诗人唐求的唐公祠。祠前有大胡子唐公站立塑像,和潇洒挥手坐姿像。
御龙桥上,看两岸绿岭郁郁葱葱,味江如碧玉带,绕镇而过。山中密林避暑楼房隐约可见。地处古镇街北末尾,大好山间秀色,前来欣赏的人并不多。大多数游客住宿在瑞龙桥以东大片民宿酒店旅舍农家乐处。而御龙桥与瑞龙桥之间味江东岸风景佳住宿好,但河边树木特繁盛,略嫌荫沉。
街子繁华地段在瑞龙桥附近,北距御龙桥约一公里。原也是铁索桥,两桥横跨味江,称“龙锁味江”。瑞龙桥于1953年至1963年曾两次被特大洪水冲毁,一次被车辆压塌。1964年重建为柏油公路大桥,并经受了5•12八级强震考验。现气势巍峨,雕梁画栋的风雨廊桥是2009年改建。桥下彩舟荡波,廊桥横江,亦别有风情。
古镇依山傍水,地貌多样,山清水秀。因有山边清凉,河岸景秀,街桥古朴的特点。如觉镇上不够凉快,往西凤栖山方向山边的农家乐,便是避暑的好地方。街子距成都不远,景区成熟,交通方便。不少房地产项目,如青城山居、蜀山栖镇、青城神韵,几乎包围了街子古镇。旅游和居住的人越来越多,有朋友同学在此休闲避暑,或在河边寻求钓鱼乐趣。
街子江城街尽头有2012年建成的华阳国志馆,格调雅致。东晋时崇州士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是我国最早、最完整地方志巨著。详尽记载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含川、云、贵三省以及甘、陕、鄂部分地区的史、地、政、经、人、俗等。共12卷12万字,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详实。后来史书无不多采此书为据,为中国地方志著作准则和始祖,影响深远。
该馆展示《华阳国志》所载古蜀人物、典故、民俗、山川等。再现常璩的著史人生,街子古镇浓厚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街子名人清代进士罗元黼继承常璩衣钵,一生致力于史志考据,著有《蜀画史稿》、《青城山志补正》等书。罗曾在成都高等学堂、存古学堂任职。1923年任崇庆县修志局局长,编成《崇庆县志》。
1927年告老还乡,创办平民教养工厂和味江女子学校,开此地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自号香雪老人,街子镇上的香雪楼老公馆(现为民宿)即是罗元黼故居。华阳国志馆中也有介绍。
街子最早名人,当属晚唐(时为青城县味江镇)著名的“一飘诗人”唐求(球)。唐末隐居味江山中,人称“唐山人”或“唐隐居”。前蜀王建占据成都称帝,召他为官,被拒。长期隐居,以诗言志,寄情自娱。写诗每有所得,捻成纸团,投入葫芦中,未曾示人。至晚年,将诗瓢投于味江中漂流而去,说:“兹瓢倘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时称“一瓢诗人”。其诗在《全唐诗》中仅存35首半,其余诗句大概随江漂流到海了吧!
对一瓢诗人的半首诗很感兴趣,在唐诗卷724第36首,《临池洗砚》末两句:“恰似有龙深处卧,被人惊起黑云生。”好个一瓢诗人,把洗墨盘写得如此夸张形象有趣,不然仅两句,怎会上《全唐诗》!
另录其一首:题青城山范贤观
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
昼傍绿畦薅嫩玉,夜开红灶捻新丹。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茅花月满坛。
唐求的《题杨山人隐居》,如为故乡写景:
深山道者家,门户带烟霞。绿缀沿岸草,红飘落水花。
半庭栽小树,一径扫平沙。往往溪边尘,持竿到日斜。
一般人来街子,游览观景聚餐喝酒打麻将,少有理会一千多年前街子的一瓢诗人,尽管街子镇上唐公别院展示有一瓢诗人的35首半诗。
宋代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也是街子人,以均贫富号召起义。王死后,李顺帅其队伍曾占领成都建立短暂的大蜀王朝。镇上尚有二人的故居遗址。
街子周边亦有不少景点,若是在夏季,可去3公里外的大观镇清莲台看荷花。一塘清静水,娇卉媚相争。轻风涟漪动,绿浪卷千层。荷池拱桥、长廊亭榭,宛如江南。
经绿色观光“康道”,可往凤栖山中始建于晋代的光严禅院。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的叔父和孙子建文帝均在此出家避难。古寺因曾拥有明代珍版官刻大藏经《洪武南藏》7000余卷和贝叶梵文而被称“西川第一天”。
由街子去青城后山普照寺也只有7公里,去游览很方便。
正是:
千年兴衰余街子,绕山味江龙潭碧。华阳香雪墨不断,人间难留一瓢诗。
途乐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