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暖】泥炉小灶(散文)

精品 【宁静·暖】泥炉小灶(散文)


作者:宁星 秀才,156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21发表时间:2023-02-15 11:22:38


   泥炉小灶,如今城市里几乎寻觅不到了,只有农村有些老屋还有。一说起泥炉小灶,熟悉它的朋友,或许心头一热,掠过一丝温暖,勾起缕缕乡愁。
   我家老屋里那个小泥炉,还结结实实地存在。小泥炉是父亲用泥砖和从农田里挖来的泥巴砌成的。一米左右高,圆柱型,下小,上大;底部有一个换气口,也是取炉灰的地方;最上方是仰天的小炉膛,没有烟囱,中间按着一排铁条炉栅漏灰用,上面可放一口有单柄的、二印左右的小铁锅。
   小泥炉放置在老屋的厨房里。厨房,老家人叫“八尺后”。右边有八印锅柴火大土灶,左边也有,期间换过八印锅、节能的大土灶,之后换成现在的两口六印、四印锅的土灶,在旁边与梯级土灶烟囱平排的位置,依偎着一个泥炉小灶。再靠左边是陶瓷水缸,后来改成父亲用混泥土砌成的,用上自来水后,水缸就成了摆设,一直到现在。上面盖着一块大木板,给予置放厨房使用的一些东西,也放着砧板切菜用。
   老屋是泥墙、黛瓦、木头结构的,下大雨时瓦檐背时常会漏水。母亲说,那些野猫在上面跑过,泥瓦就会移位或裂掉,不是这里漏水,就是那里漏。于是,我前年花了一万多元钱给它换上琉璃瓦。堵住了漏点,护住了老屋,也就保留下了小泥炉。温馨地闪着橘红色火焰的泥炉小灶,陪伴着不管喜过还是悲过,和历经人生风风雨雨的主人家,走过了半个世纪。不知父亲用泥巴和水泥给炉膛补修过多少回,也不知道烧断过多少根炉栅铁条或钢筋而换过,泥炉小灶始终安在,飘荡着人间烟火味。
  
   二
   那时,没有电器、煤气,厨房的燃料全部用木柴。除煮捞饭和猪食用八印大锅烧之外,其余烧菜、烧点心、焖饭、烧开水等全部用小泥炉。烧开水时,有一根铁钩从梁上放下,把烧水壶吊空于小炉膛里。由于长年累月被烟熏火燎,它们“垢”着一层厚炭黑,包括铁锅底、炉膛边沿等,一不留意,就会给你的脸、手画上记号。
   当时,每个家庭对柴薪需求量都很大,砍柴人多,山上的柴薪就变得稀缺。因此大部分烧的是小灌木、茶籽壳等低级的柴薪,有时也不太干燥。所以,时常要在换气口用蒲扇吧嗒,吧嗒地扇着,才能使炉火烧得旺。父亲右手扇蒲扇,左手揭开锅盖,看看食物熟了没有,汤水会不会烧干。这情景,到现在还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刚点燃柴火或炉火不旺时,浓烟会从锅底与小炉膛之间的缝隙里,向上袅袅弥漫,向瓦背、楼檐窗等慢慢渗透出去。真是人间烟火味,最是小泥炉。
   小泥炉旁边可以围坐五六个人。有时,会把烧好的菜端到桌上吃,但我们大多数、特别是寒冷的天气里,都是围坐在这里用餐,不管烧的是荤菜,还是蔬菜。贫困年月里,大多数吃锅中一样蔬菜为主,有时,灶台上也同时摆着一碗花生米或油炸土豆片、一碗煎鸡蛋、一碗咸菜,有时也有好菜,如一碗从卖肉担那里割的猪肉、一碗从小山溪里捕的石斑鱼烧梅干菜等。锅中虽然是蔬菜,如芥菜梗、芹菜、油冬菜、萝卜等,但在退去炉膛木柴留下的余火作用下,慢慢汤水变少,往往会变得入渗(入味),味道得到了升华,也是很好下饭的。这是我当时较深刻的感受。这样的清贫饮食,现在来说,或许歪打正着,是健康的饮食呢,不会得富贵病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
   到了过年期间菜会好一些。期间饭菜都是由父亲动手做。早早就起床,系上围裙,戴上衫袖套,先在灶膛前,用大树根和茶籽壳烧旺火塘,也在八印大铁锅里煮了单是白米的捞饭,又在小泥灶上用烧水壶烧好开水。接着,在小泥灶的铁锅里烹饪蔬菜滚水豆腐,最后在罇猪脚冻上面捞一勺浮油,放到里面去,增添鲜香味。然后,在旁边置一个方凳,把切好的猪头肉、白斩鸡,猪脚冻等摆在这里和灶台上。全部烧好之后,父亲就对睡在床上的我们喊:“你们好起床了,可以吃早饭啦。蔬菜豆腐在‘风餐’里滚着,热热渗渗的。”老家人把泥炉小灶叫“风餐”或“风笼”;“渗渗”就是很入味的意思。我们起床后,坐在温暖的火塘边小泥炉跟前,品尝着菜肴,品尝着,这人间温暖的烟火味。
  
   三
   我常常会给小泥灶添柴火,有时炉膛内突然会发出“呼,呼,呼”的响声,同时,火焰跳动且增大。父母说,这是炉火在笑,是客人要来我们家的吉祥预兆。
   在泥炉小灶上,母亲不知给客人烹饪过多少碗荷包蛋,多少碗米粉丝、面干、油炒饭等点心;在上面,也不知给客人温过多少一壶壶锡酒壶或一杯杯搪瓷大牙杯的糯米酒,红红的、氤氲着热气、散发着浓浓酒香的。
   外祖父来我家时,母亲会杀土鸡,在小泥炉的铁锅里炖着;灶台也摆上一碗从卖肉担里买的猪肉,以及其它菜。母亲又从烟囱背上取下空铁锅,在小泥炉上换上它,温热一杯糯米酒。家里通常有三四个小铁锅放在烟囱背上,随时换用。外祖父坐在泥炉小灶前,饮着糯米酒,品尝着鲜美的鸡肉。
   外祖父的一生有两个嗜好:一个是糯米酒,一个是劳动。一天两餐要喝半斤糯米酒。活到九十一岁,去世前一个月,还在田地里劳动。
   饮着,饮着,外祖父的脸颊便渐渐泛红,也开出一朵朵微笑的花朵,话匣子亦被打开,仿佛把酒喝进去了,倒出的是一个个故事。我们耳朵便竖了起来,欣赏着一个个好听的故事。
   那时候,农村人对下乡的干部称谓“同志”,他们时常在我家用餐。我记得非常深刻,在泥炉小灶上焖了一锅大米和番薯丝干的饭,在邀同志们坐下来吃饭时,父母用饭撬把白米饭和番薯丝干饭划开,把白米饭盛给同志们吃,留下的番薯丝饭给我们自己吃。而现在人们认为,番薯是绿色健康的杂粮,如今番薯丝干也成了珍贵的东西,难以寻找到了。然而,当时却极为普通,很不好吃,常常作为猪食。
   锅中的菜常常是:切一小部分猪肉,用于烤油,来增加菜的香味,再放进萝卜、毛芋,等等,是个大杂烩。老家人,对于这种吃法叫“锅烤”。有时灶台上也摆放着其它一些碗菜。总之,都是农村一些土菜。围坐在泥炉小灶旁边的四五位同志,有男的,也有女,有的是城里人。
   父亲有些歉意地说:“真不好意思,没有好菜招待,让你们吃‘锅烤’了。”
   “好的嘞,寒冷的天气里,我们就喜欢这种‘锅烤’,热热渗渗的。”他们说。
   “热热渗渗”,是指锅中的菜既热又入味。
   时常,他们会付饭钱给我家,父母认为无非是一些便饭便菜,也就不肯收了。然而当母亲收拾碗筷时,无意中却发现一个个碗底压着人民币和粮票。
   《礼》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我国旧社会,包括当时贫困岁月,物质都很匮乏,饮食便是人们最重要的需求,因此通过饮食来表达情感,感恩等,那是最好不过了。村里人及邻居们为我家做过好事的,如帮家里干过农活、帮过忙的大叔们;为家里分拣过茶籽壳,晒番薯丝干时刨过丝,制作腌菜时切过菜的邻居婶婶、婆婆们,为了表示感恩,父母就要请他们吃“锅烤”。其实,“锅烤”中的猪肉、或蔬菜滚豆腐、或面条粉丝等,及农家自酿的酒,都是土里土气的农家货,并没有丰盛排场的菜肴,而对于邻里们来说,这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能表达感恩之情、真挚的谢意,他们就满足了,面带笑容,吃得开心。
  
   四
   后来,农村老家也有了电器、煤气灶。烧饭用电饭锅,烧水用电水壶。如果急着吃用煤气灶,反之,仍然用小泥炉。我们回家时常围着小泥炉用餐,即吃“锅烤”,旁边支一张小方桌,摆上肉类、海鲜等菜肴,锅中是蔬菜滚豆腐,或鲜鱼,或鸭肉,或猪肉骨头等。
   有时,来的客人多,或特殊原因,就摆在桌上吃;若来的是少数客人,就让他们吃“锅烤”,因为简便,且柴火烹饪的菜肴具有不同的风味,他们也喜欢。
   如今,母亲喜欢居住在乡下老屋里。我们每次回家,买回去的鸭子等荤菜,母亲都喜欢把鸭肉,用小泥炉柴火慢慢煨炖半天时间。更何况,现在山上的柴薪很多,获取也容易。因此,家里的木柴便是上等的硬柴了,又干燥易燃,且燃烧时烟雾也少。
   煤气燃烧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来煮熟食物,而柴火是通过热辐射来煮熟,并且炉膛留下的余热和余火,对锅底进行二次热辐射,使食物熟得更彻底,再加上原生态木柴燃烧时,散发出的气味在锅边弥漫,以及用铁锅煮、用木柴燃烧的旺火和小火加热,能使食物自然熟,所以它跟煤气灶上的高压锅煮熟食物是有区别的,具有不同的风味,就有了不一样撩拨味蕾的特色。
   不知不觉中,炊烟已飘过了半个世纪。泥炉小灶留下一道道沧桑的裂痕缝隙和炉膛边沿厚着的炭黑,仿佛也在我们的心底里烙上红彤彤的火印。或许将来,泥炉小灶也会像那些村庄一样永远消失掉,但它所衍生出的初心故事,亲情的温暖,邻里间的淳朴,以及橘红色的、会笑起来的炉火……都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共 34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优美的回忆散文,想起了泥炉小灶陪伴的岁月。泥炉忽闪的火光映着一张张亲人的面孔,照亮远方游子的心;泥炉小灶旁四溢的香气,呼吸游子归来。当时光的长河缓缓流过,总有一些珍珠,沉淀在河床,熠熠生辉。回忆过往,故乡情深,人生的脚步匆匆,留下一行行深浅不同的脚印。作者用泥炉小灶为催化剂,把故乡情和亲人,一起发酵,记录成文,香甜如初。好文,力荐阅读。【编辑:浩渺若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220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3-02-15 11:25:54
  欣赏老师美,老师是酿酒师,把亲情、故乡情一起发酵,记录成文,香甜如初。
浩渺若尘
2 楼        文友:宁星        2023-02-15 11:50:30
  谢谢社长在忙中挤出时间编辑!谢谢美编按!
回忆历史,一直是文学特别是散文的母题,穿越历史的回音是对现实的关照。
3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3-02-15 13:11:58
  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3-02-15 13:16:08
  温馨的故事从那个小泥灶中飘荡出来,有关老家、乡情、亲情的文字就荡漾其间,给我一种围炉煮茶,当面听老师讲故事的感觉。好文,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4 楼        文友:宁星        2023-02-15 14:56:20
  谢谢老师亲切点评!大概柴火土灶是乡愁最贴切的意象吧。遥握,问好!
5 楼        文友:想飞的企鹅        2023-02-20 15:12:57
  泥炉小灶确实好用,已经成了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记忆了。我喜欢。
告诉你多少次了,1+1=3,怎么还成天2、2、2的?能不能长点儿心?
回复5 楼        文友:宁星        2023-02-20 18:58:19
  谢谢老师点评!问好!
6 楼        文友:开心的秋蝉        2023-02-24 14:56:51
  暖暖的泥炉小灶,贯穿了历史,融入了浓浓的亲情,温暖了人心。
回复6 楼        文友:宁星        2023-02-24 15:03:43
  谢谢老师点评!向你问好!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