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奖】失意者的诗意(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奖】失意者的诗意(随笔) ——李商隐之殇


作者:景明 白丁,3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97发表时间:2023-02-18 16:30:53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这是李商隐于大和三年戊申(828年)十六岁时作的一首《无题》。早慧少女,姿容娇媚,才华初显,藏于深闺,虚耗青春。以才女自比,喟叹才华出众而“悬知犹未嫁”的忧虑与迷茫。谁知一语成谶,竟在这郁郁不得志的不愤与彷徨中跋涉了30年,最终在46岁走完了自己“伶伦吹裂孤生竹,却为知音不得听”的短暂一生。
   不知该为李商隐满腹经纶不得施展的遭际悲哀还是该为那烽火连天的时代悲哀,但实实在在的事实是,一位满身书卷气意气风发寄望知人善用施展抱负的才子终于还是一生东奔西跑,辗转幕府,寄人篱下,屈身事人走完了孤独悲怆的人生。
   李商隐,生于大唐即将土崩瓦解的末世,至其父时,家道中落,九岁丧父,“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既祔故邱,便同不駭。生人贫困,闻见所无”,依堂叔生活求学,备尝艰辛。
   与王安石笔下的神童方仲永相比,李商隐应有过之而无不及。“五年读经书,七年弄笔墨”(《上崔华州书》)“十六能著《才论》、《圣论》,以古文出诸公间”(《樊南甲集序》)。可出身贫寒是第一原罪,只要站在显贵的肩膀上,即使庸才也是高达天际的巨人,比爹不是现代的独有产物,千年前已经生根发芽。
   要说,李商隐也是因才入官,而且在同龄人中也属凤毛麟角。十七岁便被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聘为入慕巡官,一时间意气风发,“自蒙夜半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令狐楚爱其才,令李与子令狐綯同学,并亲自教导,很快便青出于蓝,以骈体章奏名闻当世。
   按理,一少年新星应有火箭般的上升节奏,可他三年应考,三年不取,直至开成二年二十五岁才因时任左补阙的同学令狐綯的大力推荐,始登进士第。七年蹉跎,四处碰壁,本是心高气傲,怎奈结党营垒,门第高悬,若无令狐綯一纸推荐信,恐怕会如范进一般,至死都在应试的路上。即使如此,也难遂人愿,同年令狐楚死,唯一的靠山轰然倒塌,只好另谋出路。次年入泾源节度使王茂元慕,王茂元爱其才,以女嫁之。错就错在王茂元属李德裕一党,备受令狐綯所属牛党攻喧,李商隐的依附触犯朋党戒律,令狐綯大骂“背恩”,一时间深陷党争漩涡。开成三年,应博学鸿词科,始取,复审除名;次年应吏部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因排挤转弘农尉,又因言罢官,辗转复职。不堪倾轧,二十九岁辞弘农尉依周墀为华州慕,三十岁又入忠武节度使王茂元慕,后,王茂元卒,赋闲居家,直至三十三岁才重返秘书省任正字。三十五岁,桂管观察使郑亚辟李商隐入慕,为掌书记,此后辗转多地,六入慕府,直至四十四岁任盐铁推官,四十六岁罢官不久病故。
   纵观李商隐一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藩镇割据,朝纲不振,加之与晚唐长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终,屡遭排挤,遭际艰辛,人格受辱,犹以初始同窗,后至宰相的令狐綯为最,虽多次陈情,并多方请求援引,终不得谅解。而李自认既不属李党也不属牛党,虽被带上李党的帽子,但却与牛党的杜牧、刘蕢交往甚深,夹在两党之间,境况之悲凉实属绝无仅有。
   悲凉的身世,悲凉的遭遇,虽初有大志,怎奈深陷漩涡,如泥沙随波,不由己身,一生为人慕府,有大才不能展,苦苦挣扎,郁郁而终,真让人扼腕叹息,心意难平。但回头想来,历史上堪称大才的人物不知凡几,其遭遇又有几人能好过李商隐呢?李白的“不如散发弄扁舟”,杜甫的“白头无藉在,朱绂有哀怜”,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不投射出他们的无奈、愤懑和希冀。只不过,李商隐是一个内敛的诗人,不会如他们这般显达意志罢了。
   李商隐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李商隐的悲伤也是时代的悲伤。这种悲凉和伤感投影在他的诗作里所形成的独特风格也就成就了他在晚唐诗人中独有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是应该庆幸呢还是可惜呢,还真不好说!
  
   二
  
   诗三百以言志。大抵,人有七情六欲,语言就是表达的窗口,表诸言,形诸笔。表诸于言,直;形诸于笔,则曲。于是就有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即刘勰所谓“铺彩摛文,体物写志”。从古至今,文人骚客乐“诗”不疲,一为曲婉承合,二为言简意深。一首诗,因不同的修养,不同的际遇,不同的人生体悟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虽不致南辕北辙,但终不会千口如一。
   历来,对于李商隐的诗都强调其抱负不得施展而影射,揭露腐朽,嘲讽时政,表达不满,而真正忽略了作为普通人的人生情感的一面。所以,若真的用一个失意者的视角来体悟他之人生,就不会掺杂那么多的政治负累。
   因此以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待李商隐的诗作,或许会还原诗作的本真。在我看来,李商隐的的诗作都是真情真性之作,只是个中透出太多的悲凉的况味,从而让好多人用代入式的臆测强加上一种愤懑、不满、敌视的颜色。举例来说,《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乃是李商隐大中四年应武宁节度使卢弘止邀任节度判官抵达徐州后的作品,时年38岁。好多分析文章因了李的坎坷,想当然地植入各种没有依据的想法。比如,第一韵四句,“沛国东风吹大泽,蒲青柳碧春一色。我来不见隆准人,沥酒空馀庙中客。”《诗选》认为因“不见”而感慨自己不遇与时,也即怀才不遇。其实非也。全诗主叙与卢的交往,副叙自己的生平遭际,时有“国破山河在”般的感慨,对卢弘止倍加赞赏,历大泽而不遇沛公,当是感慨在这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时刻,难有像刘邦那样有雄才大略的人而让人揪心,这刚好为后面大赞卢张目。全诗倒不是那种因不幸的遭际而愤懑不满的灰暗,反倒呈现一种满怀希冀的明快:“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李商隐的诗正因为人生遭遇的不顺,立志为国效力的理想不达,而呈现出一种淡淡的伤感,因为辗转幕府,多在动乱的一线,多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所以,与其那样地拔高他的政治抱负,还不如回归到一个在门垒森严,党争为祸的节度使中间既为生计也为前途而奔波的下层小人物的视角来看待他的诗更为现实。有感慨,有忧虑,但更多的是伤感,是多种情感混杂的失意者的悲凉——伤吟之诗。
   “百里阴云覆雪泥,行人只在雪云西。明朝惊破还乡梦,定是陈仓碧野鸡。”(《西南行却寄相送者雪原》),广漠,凄楚的颜色,思乡怀友与宝鸡的神话相揉杂——奔波幕府,別友思乡,有伤别,有眷恋,还有向往。
   《安定城楼》: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年少羁旅,怀才不遇,如贾生垂涕、王粲远游,忧时,忧己,更愤慨政敌中伤,借助庄子寓言,表露不汲汲于荣利的猖介也凸显睥睨一切的精神,用典灵活、确切、含蓄,笔力健举,风骨清峻。
   《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伤悼文宗,忧国无才,痛惜之情无以复加。
   《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以蝉自比,不遇于时,宦游漂泊,故园荒芜,一事无成。悲凉之情俨然用白描的手法展现当面。
   李商隐的诗存世的有六百余首,喟叹个人身世,希冀有所作为,不满两党争权,深忧家国天下,在忧凄之境中踽踽独行,其文学成就独树一帜,包蕴密致,沉博绝艳,情韵婉曲,幽深含蓄,典例精工,尤其工于比兴,至今许多佳句妙联为大家熟知和引用。
   李商隐的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单以用典为例,西昆体诗人唐彦谦、韩偓就发展到了极致。王安石的咏史诗明显有李商隐的笔意痕迹。而他的情韵婉曲幽深含蓄的特点对宋词婉约派的形成和发展也有莫大的影响。因此,从宋代开始,有许多诗人对其诗作编辑评注,较有影响的有《李义山诗集辑评》、《玉谿生诗详注》。但真正把李商隐的诗作和他的身世、史实、年份、背景联系起来的应该只有张采田的《玉谿生年谱会笺》了。
  
   三、
  
   后人对李商隐诗作的推崇,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的《无题》诗。现存的二十多首无题诗,词丽典工,婉约含蓄,比兴传神,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得后人推崇。
   关于无题大概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言无能表,或讳忌于事,或忌惮于时;二是言浅意幽,观诗而会意,意会而情达;三是言此意彼,取通曲款达比兴传意之法。
   李商隐的无题诗从宋代以来,多有争论,无非是是否有所指,是否有寄托,由此及彼,此为何,彼为何之类。
   其实这个问题李商隐自己就已经用《有感》一诗做了正面回应:
   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
   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
   借论宋玉高唐赋而言自己的诗歌创作,关键在这“有感”二字。前两句,并非宋玉爱微词托讽,实是襄王溺于女色。后两句,自有高唐赋,宋玉的有关男女之情的作品便让人都疑为另有寄托了。看似前后矛盾,但实际上回答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一是无。
   在我看来,李商隐的无题诗两方面都有,结合他的个人身世人生轨迹,有言无能表的顾忌和想言此意彼的希冀,也有他希望特定的人观诗通意的真实情感,若一概地按图索骥,强求寄托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抛开寄托与否,单以诗作本身而论,其典丽婉约,意趣妙达,意境幽怨就足以惊艳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伤春复伤别,见本不易,别更揪心,吐尽相思,流干清泪,忧年华易逝后会无期,感月色凄楚心境悲凉,冀青鸟传书殷勤慰藉。比兴精当,描摹如真,一场送别的场景跃然纸上,情到极处,境到极致,寥寥八句,却成一场催泪景致。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风雨凄迷,雷声阵阵,隔绝的香闺难隔相思,贾氏窥帘是爱韩寿的才俊,甄后情深,是爱曹植的才华,如花萌发的相思带来的只是无尽的失望,香销思灭。意脉细密,画面感极强。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夜深缝罗帐,期待心上人,忆相见,未通一言,一个轻扇半掩,一个驱车匆匆,一别经年,多少次蜡烛烧成残灰,多少次石榴红了又红,相隔不远而无法相见,那就让任侠好施的西南风将自己吹送给对方吧!相爱不想见,在奇思幻想里向往着美好。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此篇写“思”,梦境虚幻无踪,梦醒惆怅难捱,梦中闻听啼声,研墨未浓赶紧草书回信,哪堪重山阻隔,相思成灰。真是天之涯地之角般的喟叹和思之切爱之深的深情。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该诗当有两解,一谓写情,一谓抒怀。就写情解,星辰之夜,画堂之东,男女思之甚切,心有灵犀,一同做着送钩、射覆游戏,怎奈鼓声催人,该到兰台应卯,当有不舍之情。就抒怀解,参与灯红酒暖的集会,尽管身份和地位差距很大,但一应客人尽情游戏,只可惜自己只一蝇头小吏,如转蓬般听鼓应差。仔细推敲,抒怀比较可靠。因为有“走马兰台”句,加之诗作时间为重官秘书省正字时,故,失意惆怅之意当以“转蓬”点睛。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此篇显系寄托之作,层帷深垂,闺中独卧,自思身世,感静夜漫长,情爱如梦,身无所托,如菱枝,如桂叶,无月露滋润,有暴风摧折,相思无望,那又何妨?身世之感,遭遇的坎坷,无所依托的现实境遇耦合得天衣无缝。含蓄温婉,耐人咀嚼。
   李商隐的无题诗写闺中情思细致绵密,句句带情,联句成景,一句一相思,画面感极强,一首诗就是一场短小的情景剧,让人不自觉地代入其中。许多佳句脍炙人口,千古无僭越之者。这也是李商隐诗作的魅力所在。后世,尤其是宋词的发展成熟汲取了许多李商隐无题诗的比兴创造,成就了众多才华横溢的诗词大家,若李商隐能俯瞰后辈们在自己开拓的前路上熠熠生辉,应该含笑自安,不会因怀才不遇而伤感满怀了。

共 512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主题集中的随笔。作家专题对李商隐的失意和诗歌成就进行论评。第一部分,从一首诗引入,概括地讲了李商隐的传略。客观地评价了他q的才和遭遇。有述有议,清晰,有力。第二部分,讲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和特色。有概述,有举例,有分析。第三部分,集中对李商隐的无题诗作了分析。进一步对于李商隐的失意与诗意进行了诠释。精准,有见解,贴切,让人信服。文章将诗本体与知人论诗体现得好。不是信笔。十分严谨。是通过广泛阅读,深入考据,花时间思考,精心组织文字的一次创作。文章对于无题诗的引用和分析,让我学习了新的见解。全文,让人对于李商隐的身世和诗学贡献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和理解。是一篇有文字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好文章。感谢老师的精心创作和分享。多多来晓荷交流。共同建设文学家园,诗意栖居。【晓荷编辑:归来的少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3-02-18 16:31:31
  严谨,有物有序,好文章。
回复1 楼        文友:景明        2023-02-18 16:58:48
  感谢老师文采飞扬的点评,辛苦了,敬茶!
2 楼        文友:何叶        2023-02-19 08:14:15
  问好景明老师。感谢支持。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