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看点】疫情过后的杜寨书会(随笔)

编辑推荐 【看点】疫情过后的杜寨书会(随笔)


作者:明月松间照 秀才,1532.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21发表时间:2023-02-19 15:45:19

疫情三年,不仅让热闹的春节变得更加死气沉沉,更让许多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停止了传承。但是中原大地的许昌市建安区苏桥镇杜寨村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杜寨书会”依然大放光彩。市、区镇领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通过征集各地艺人的表演视频,整理后交给建安区电视台,建安区电视台把视频剪辑编排后,放在网络平台上播放。传递着正能量,弘扬着传统文化。
   “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可读万卷书”,说的就是许昌市建安区省级非遗项目——“杜寨书会”。杜寨书会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相传,2000多年前,这里已经形成了村落,村子周围有沟河环绕,有一年正月十三,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处境十分危险,当时有一位说书艺人把刘秀藏到村北的芦苇坑内,躲过了这一危难。后来,刘秀称帝,为了报答说书艺人的相救之恩,就委派当地一个富户,每年正月十三,召集各地说书艺人到此聚会,展示技艺,亮书、写书,(亮书就是展示说书技艺,写书就是签订今后表演合同,约定某个时间到雇主处演出),所有来此的说书艺人都管吃管住,提供各种方便,若有写不出去的书(即无人请去有偿演出),还要送返程路费。年复一年,正月十三就成了说书艺人们一年一度的集散地,经过多年积淀,就成了闻名全国的现存最早书会。也是与马街书会、山东胡集书会齐名的“北方三大书会”之一。
   说书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间艺术。过去,表演河南坠子、大鼓书、三弦书、莲花落、评书、道情、琴书等都可称为说书。有的只说不唱,有的边说边唱,乐器简单,不用道具,一人能唱一台戏,但搭班表演的居多。
   每年的正月十三,没有人下帖邀请,也没有相互约定,更没有人车接车送。但艺人们踏着古人的足迹、负琴携鼓、操着不同的口音方言,一路风尘,从四面八方,汇集杜寨村,在麦地中、高岗处、低洼里,以天作幕,以地为台,这儿一摊子那儿一堆儿,或单枪匹马,或师徒、父子、夫妻搭档,或全家上阵。他们打开场子,摆开架势,舞动简板,敲响大鼓,拉起琴弦,各自“亮”出绝活儿和精彩段子,期待写书人前来写书。周围百里村民,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赶来听书赶会,比过大年都热闹。
   今年是疫情过后的第一年,建安区苏桥镇杜寨村恢复了现场说书,并提前做好了宣传工作,因而吸引了省内外52班200多名说唱艺人前来。曲艺种类有河南坠子、评书、大鼓书、柳琴、三弦书等,演出内容有传统剧目,也有艺人们自编自演的现代剧目。本来正月十二中午工友就打电话想约着一起去宝丰马街看书会,但没能去成。正月十三一大早,骑着赛车就出发了。快到杜寨村时,一辆洒水车缓缓从身旁驶,拐进村东一条干净的街道,就被雪白的墙不知什么时候画的各种曲艺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及文字介绍吸引我推着车走一段停下来拍下照片,什么河南坠子、京韵大鼓、天津快板、凤阳花鼓、江南丝竹、南京白眉、大鼓书、陕北说书、湖北渔鼓、数来宝、评书、相声等等。三三两两带着执勤袖章的人们及保安从身旁走过;路口维持交通秩序的交警,熙熙攘攘走向会场的人们,一切都给人以焕然一新之感。穿过新建不久的村委会办公楼,路南医疗室东的空地上,停着一辆消防车和救护车。走进说书现场,就看到新建不久的杜寨书会大舞台上,市、区领导站成一排,舞台前面早已站满了人,区宣传部部长刘伟正主持会议,副区长徐兵宣布“2023年许昌市建安区苏桥镇杜寨书会现在开始”后,来自河南省周口、禹州、鄢陵、漯河、开封及山东、河北、安徽等省的艺人们纷纷打起简板、拉起琴弦、竞相“亮书”。人们也开始散开,走向各个说书摊点。
   原来疫情三年,杜寨村虽然不再举办现场的大型书会活动,却利用这时机建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杜寨书会大舞台、杜寨书会文化艺术馆等,书会场所比以前更加宽广、整洁、便利。同时做好了后继人才的培养和挖掘,来展示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留下宝贵的乡愁记忆。
   从东到西几千平米的广场上,人来人往站无虚席。会场上空,两部无人机不停地航拍着,一些大人和小孩好奇地仰头张望着;摄影师们有的一手拿着相机,一手掂着方凳,或是合页梯穿梭于人群之中;大院南面户家的平房上和村委会二楼的走廊里几个摄影师手拿相机捕捉着镜头;我也穿梭于人群中;建安区文广旅局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为前来听书的群众,发放非遗文化宣传页,以方便前来观看的群众更加彻底明晰地了解杜寨书会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活动;农商行员工们利用这机会向人们介绍着如何识别人民币的真伪;说书人说道精彩处神采飞扬、慷慨激昂。因为疫情原因,许多听书人还都带着口罩,他们或站或坐,听得入迷。
   开封兰考考城镇16岁的曲艺艺人韩雨鑫说,“我6岁就跟着爷爷学说书,来的一起来表演我6岁就跟着爷爷学想把这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她演唱的《焦裕禄》选段,形式独特,惟妙惟肖,赢得全场阵阵掌声。曲艺艺人刘玉锋,说书已经有50多年了,每年总要在全国各地参加演出,不仅是喜爱,更多的是为了让说书这项传统文化传承下去。76岁的鄢陵县说书艺人刘玉锋带来的坠子书《小两口吵架》《二十四孝——郭巨埋儿》弘扬了传统孝善文化,传播了正能量。16岁学艺、现年62岁的巩义说唱团艺人韩秀玲10年前,她们师兄妹3人曾到杜寨说书,10年后再次来到杜寨书会现场,很是激动。她说:“虽然天冷,但是为给杜寨书会助兴,我们昨天下午1点多就到了!”韩秀玲师兄妹不仅为现场群众带来了《王婵老祖出世》《刘伶醉酒》等古剧坠子书,还说唱了自己编写《万金难买爹和娘》《钱是个好东西》等现代坠子书,很受大家欢迎。
   “龙凤车辇出昭阳,皇罗伞下照着大宋王,赵太祖他只把江山来创……”书会现场,来自开封的艺人赵海彬打着简板、拉着弦子,时而击鼓,用沧桑浑厚的声音,将现场观众带回到遥远的《杨家将》抗辽战场。
   杜寨书会之所以延续2000多年,与许昌本地的乡风民俗有关。杜寨书会非遗传承人杜留臣说:“过去,谁家结婚、生孩子,老人过生日,做生意发财等都要请说书的唱上几天。这种习俗一直持续至今。”有钱的人家,如果本年度要开张生意、修缮房屋、喜庆还愿、添丁祝寿等,就提前算好日期,和相中的说书艺人约定,让他们到时候前往庆贺。行有行规,艺有艺德,那些签了约的艺人,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一定会准时赴约,诚信是杜寨书会的不二法则。感恩和诚信,成了杜寨书会的灵魂。
   “逢会时,前来摆摊设点的有数百家。”杜留臣说,集市吸引了周边村庄的人,也来他们村开店经商。如今,村里大街上一街两行,店铺林立,有100多家,不仅有商店,还有饭店、理发店、手机店等等,即便是村里没有会,平时大街上也很热闹。书会在前,村里的集市在后,是书会成就了村里的集市。不仅如此,杜寨书会还吸引了周边小商小贩来此进行物资贸易,促进了周边百里的集市贸易,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疫情三年,书会传承没有终止。建安区委副书记朱键在杜寨社区卡点调研疫情防控时提出建议。“疫情防控紧要,但文化传承不能中断,建议通过网络举办书会,让艺人网上亮书”,建安区政府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邀请艺人居家献艺,所有节目都是网上征集,很多作品都是临时创作,像《抗击肺炎》《全国人民齐动员》《众志成城抗肺炎》也有自编的《永远跟党走》《中国梦》《十九大精神》《丰收乐》《战疫情》等曲目,这些曲目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歌颂了党的好政策和现代的好生活,传播了正能量。也有《秦琼打擂》《李逵夺鱼》等传统曲目,《砸御匾》等经典的河南坠子选段以及《二胡独奏》等激昂振奋的乐器表演,艺人们通过网络平台一展风采,为乡里乡亲呈现一场视觉和听觉盛宴,极大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
   网络上,各地的说书艺人“登台献艺”:艺人裴芸红演唱河南坠子《秦琼打擂》,讲述了一段擂台除贼惊心动魄的故事,艺人祁明亮演唱豫剧《王祥卧冰》,艺人陈梅生自编自演《万众同心抗肺炎》,艺人赵志刚演唱河南坠子《砸御匾》,艺人刘安存表演河南坠子《罗成算卦》,艺人韩亮表演河南坠子《看花灯》,艺人丁胜表演河南坠子《劝世人》,艺人胡银花演唱河南坠子《大实话》《李逵夺鱼》等传统曲目,也有自编的《永远跟党走》《中国梦》《十九大精神》《丰收乐》《战疫情》等曲目,这些精彩的段子,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歌颂了党的好政策和现代的好生活,传播了正能量。为宅在家里的广大群众奉献了丰盛的文化盛宴。
   走出会场西行不远,来到村里一条长一千多米的主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路两旁摊点相连,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有的商贩独自蹲在道牙上,有节奏地吹着洋茄子,有的举着绑扎在一起的大小不一的气球不声不响地走着;有的精心地制作着糖画。(糖画,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甜蜜的民间艺术。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它是地道的民间画种,颇具特色的街市艺术,广泛流传于巴山蜀水之间,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无论庙会集市,还是公园名胜,随处都可见糖画小摊。据考,糖画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陈子昂时期,相传唐代四川大诗人陈子昂在家乡时,很喜欢吃黄糖(蔗糖),不过他的吃法却与众不同。一代才子会首先将糖溶化,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倒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赏玩一面食用,自觉雅趣脱俗。也说起源于明代的“糖丞相”。清代小说家褚人获的《坚瓠补集》里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时戏称为“糖丞相”。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猴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有的赶会的挑选着想种的树苗;有的坐在桌前吃着热气腾腾热豆腐、炒凉粉;有的在挑选着元宵节点燃的红蜡烛;不少人站在套圈的旁边或是围观,或是手里拿着圈扔向想套的物品;有的手持飞镖咋向气球,第一次漫步在杜寨村热闹的街道,只是手机没电了,不能留下更多的记忆。
   杜寨书会源于感恩,是刘秀为报答说书艺人的救命之恩而形成的,书会上的作品通过艺人们的精彩表演,通俗易懂,在活跃了群众的的精神文化需求外,又起到了非常广泛的社会教育意义。今年的杜寨书会不同疫情之前的任何一届,因为我不仅看到了许多陌生的说书艺人,更主要是看到了不少面上的说书艺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让这传统的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近年来,在许昌市、区各级主管部门及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次为杜寨书会提供了资金以及相关物品的资助,并加大杜寨书会的宣展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媒体的传播形式,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和氛围,有效地提供了一个展现民间说书艺人风采的舞台,让更多的群众有机会参与这场文化盛会。这些都是为传承“杜寨书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的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最后祝愿“杜寨书会”越办越好、常办常新、代代相传、造福子孙。

共 44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场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原本热热闹闹的民间才艺表演也被迫停止现场活动。好在通过政府部门各级的努力,停止了现场表演改为线上观看。疫情稳定放开,杜寨读书会迎来了空前的热闹,各路艺人纷纷赶来,各种才艺相继登场。让在场的观众大饱眼福又了解了中国文化。请跟随作者的笔端走向《疫情过后的杜寨书会》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祝福春安。【编辑:月下疏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月下疏影        2023-02-19 15:57:30
  “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可读万卷书”不到杜寨书会,你根本就不会明白这两句话的含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