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农活的情结(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农活的情结(散文)


作者:陇中一农 白丁,8.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8373发表时间:2023-02-20 23:04:29

爱侍弄菜园子,这已经成了我的爱好,从小就有了这个习惯。小时候跟着外婆弄菜园子,主要是帮外婆家施肥,捉菜上的虫子,给菜苗浇水。长大了由种菜园到种庄稼,也就习惯了,战场转移了,活都差不多。现在不上班了,也不能闲着,种菜种庄稼按步就班,也算工作,纯属给自己找点事做,农活的情结还在。
   从小在农村长大,在父辈们的耳濡目染下,种菜这个技术也就慢慢学会了,直到长大种地也是一样。种菜看起来容易,真要动手做就大有学问了。它需要懂得常识性的东西,比如季节、气候、土壤、物种等等,什么季节种什么菜,必须合理安排,科学管理。园子里这批菜采收过后,那批菜又栽种上了,还要学会立体种植,懂得间作,见缝插针。种子下地后也就播下了希望,小苗出来了,得到的是快慰;观察它的生长,得到的是欣喜;收获的时候,得到的更是满足和欢乐。我的小菜园里,春天种过韭菜、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秋天种过芫荽、菠菜、青菜、小白菜、萝卜等。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开始,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农民分了地,开始自主经营,我家人多,分的地多,将近100亩地,只是那都是山地和旱地,不出粮食,产量低,真是广种薄收。有十里远的地,父亲都不放弃,为的是多收点粮食,一亩都没荒。我从上小学就开始学种庄稼了,施肥、犁地、收割庄稼、碾场等等农活,样样都会。那时候,一家人以地为中心,从下种、施肥、锄草、收碾都非常上心,收成好了,还要到处炫耀,说收了几石麦子几石杂粮,那种喜悦的心情,和现在挣了几十万一样感觉。
   我的同伴,在玩尿泥巴的时候,我已经屁颠屁颠地跟着父母亲,到菜园里种菜了,到庄稼地里干杂活了。
   小时候,乡下的孩子,喜欢铲一小堆土,拉上一泡尿,和成泥巴玩。有的捏泥人,有的找来石头砌房子,小脸上,衣服上,到处有泥巴,脏兮兮的。碰到脾气不好的大人,挨骂是少不了,屁股上扇几巴掌,也是常有的事儿。我不喜欢玩泥巴,那时候就爱跟着外婆侍弄菜园子,没事干了去河沟挑水浇园子。
   我的父辈,都是真正的农民,唯有父亲到后来才吃上了国家饭。所以,种地是我们的主业。外婆一直住在我们家直到去世,所以,家里的菜园子、离家近的地都是外婆打理。外婆是小脚,行走不方便,可打理菜园子是一把好手,技术也不赖。一到夏天,家常菜应有尽有,那时候集市上也很少卖菜,即使有菜也没钱去买,做饭全靠菜园子,冬天没新鲜菜,就靠吃干菜和腌菜,有时在菜窖放些萝卜、包菜好保存的就已经很不错了。
   乡下虽然地多,但都舍不得腾一小块当菜园子种,一般情况下,也很难找到一块像样的菜地。集体对土地的利用,已经达到了极致,只要是像样子的土地,都已经被集体整理过了,私人是没有办法用的。只有在那些偏远的角落里,有一些不规整的小块,和住宅的房前屋后才能做成菜园子。
   农业社的时候,我能记起的镜头是,手里提着茶壶,肩上背着锄头,跟着父亲,向山坡进发。傍晚的山坡,有一些勤快的人,在搞着自己的小自由。有的在收拣柴火,把枯死的树枝、树叶收集到一起,背回家煮饭,烧水。有的在割草,给猪羊吃。有的和父亲的目的一样,找一块角落里的地块,开垦出来,栽种一些蔬菜。大家低头忙碌着,离得很近,才会互相打招呼:“您也来啦。”简短而低沉,大家要趁着天完全黑下来以前,抓紧干完活。
   父亲喜欢开挖荒坡,作为种菜的地方,我也经常帮父亲把大坨的泥土,敲得散碎一些。约莫一顿饭的功夫,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借着星光,可以看见大坨的土块,父亲用力飞快地敲了一遍,然后,坐下来,倒了一碗水,大口喝下,我们才往回走。虽然累了点,但心里有了收获的喜悦。
   山上的小路,我们很熟悉,但父亲把茶壶拿过去,自己提着,让我跟在他的身后,碰到小路有缺口,父亲会提醒:“有个缺,别踩空了。”经过十多天的整治,二十多米长,十多米宽的地块平整好了,新增的菜地,终于看到了雏形。等到栽菜的时候,父亲还找来鸡粪、猪粪和草灰的混合肥料,算是基肥了。栽好的菜,一定要浇水,浇水第一次要足,要连续三次,我们弟兄几个会轮流挑水浇灌。父亲一边干活,一边不忘记给我讲解要领,他希望,我们以后也能独立种菜。
   种菜,在那个时候,是非常重要的家庭副业。母亲会告诉我:“小菜半年粮呢,你别小看了。”粮食不够的时候,菜可以垫饱肚子,不会感觉那么饿。当时流行有一个歌谣:“正月不讲起,二月吃借米。三月餐搞餐,四月吃麦弯。五月吃积谷,六月菜满屋。七月收了禾,八月像大哥,九月吃红薯,十月吃萝卜。”生动的再现了,蔬菜当粮食的场景。
   父亲种菜是一把好手,种庄稼一样,什么地该倒什么茬都很清楚,我那时候跟父亲干活,没感觉到累,只感觉到有收获就很幸福,也慢慢喜欢农活,知道通过农活能养家糊口,不挨饿。当然,成熟了的菜自己吃不完,也送给亲戚朋友吃,粮食一般不送人,用粮仓保存起来,没面了就去磨。我记得从小家里就养猪养鸡,菜叶子黄的和一些不好的就喂猪喂鸡,包括庄稼收的一些瘪粮食都成了猪食和鸡食。
   那时候肉是稀罕品,吃肉是件新鲜事,一般家庭,一年下来,有个百十来斤的猪就算开了洋荤。父亲为了让我们有肉吃,能满足,一年就养两头猪,慢慢也就不缺肉了。
   后来,我到离家三十多公里的城里去读高中,就很少跟父亲一起种菜种田了。一旦回家,一定要去家里的菜园子里转,看那些长势喜人的四季时鲜,有叶子菜、瓜、豆角、萝卜、菠菜等。还要去田间地头转,看庄稼长势怎么样,有时还和别人的比,看谁家的庄稼长得好,心里就盼着放暑假抓紧收麦子。
   90年代初我去当兵了,刚开始在青海、四川,再到北京,后来就上了高原西藏。记得在拉萨高原,首先带领官兵在院子里建大棚,刚开始他们都不相信高原也能种成菜,可经过细心的载培,大棚的蔬菜长得非常好,官兵吃到了新鲜蔬菜,驻地部队都进行了推广。再后来,我们住进城里,农村的菜园子荒了,地除了退耕还林剩下的也就荒了,父亲割舍不下农村的耕地和菜园子,我也是衷情于农村的地,就把地先让亲戚朋友种着不要荒,父亲总要在相应季节回乡下侍弄菜园,不管有没有人吃,种还是要种,现在的菜园不仅仅有打造成熟的菜地,还有苹果、梨子、山楂、杏子、核桃、樱桃等果类树二三十棵,一到成熟季节,一家子人是吃不完的,真是一到夏天满园子瓜果飘香,这全属父亲一辈子辛劳的结果,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部队转业后,我没什么具体事做,就又经营起了菜园子,同时把先前亲戚朋友种的地收了回来自己种。开春了就开始忙碌,间隙时间种园子,主要时间经营耕地。这几年种的冬麦、洋芋、包谷,年年丰收,家里放不下也不好收拾,除了留下吃的,多余的就索性换了钱,虽然收入不多,但是一种心境。每当吃着自己种的蔬菜和小麦、洋芋时,心里真是感觉不同,这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享受。种菜和庄稼不完全是为了结果,其乐趣贯穿于整个过程。
   已经十月金秋,天气也很晴朗,我正好有时间,搬了一把凳子,坐在二楼喝茶。看着眼前的菜园,十几株有些苍老了的辣椒树,还立在那里,挂着还在努力长胖的小辣椒。冬季的寒风马上要来了,它们要道别了。枝尖上,新近发了不少嫩芽,看得出,它们对这个秋天,十分的留恋和不舍。
   还有刚刚长出鲜嫩的萝卜、白菜、菠菜嫩苗,她们有几分稚气未脱,喜笑颜开的摇摆着芊芊身姿,享受着暖暖的秋阳。她们散发出清香,淡淡的。深深地吸一口气,让人心旷神怡。
   天空幽蓝而静谧,一个人走在这乡间的小路上,慢慢地打开心扉,沉浸在这一片祥和的乡土气息中。干点农活,成了锻炼身体,活动筋骨,即使老了干不动了,这个情结也还在,永远挥之不去。

共 30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都对土地和农活有解不开的情结,作者便是其中之一。因为家在农村,作者小小年纪就已经学会了农活,也学会了种菜。作者的外婆是侍弄菜园子的能手,父亲又是种地的行家,在他们的熏陶和言传身教下,作者也成为种菜能人,多年后当他去了西藏当兵,更是把蔬菜大棚建到了拉萨高原上,使那儿的官兵们吃上了新鲜的蔬菜。从外婆的菜园到父亲的菜园再到作者的菜园,这既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情结,这份发自肺腑的对于土地的厚爱正是百姓的根基所在。作者的父辈们肩挑手提,历尽艰辛,也要把旮旮旯旯的土地利用起来,只要有收获再累也开心,就像他母亲说的那样:小菜半年粮,关键时刻可以填饱肚子的,即使后来父亲走出了农村,对于菜园的热爱依然不曾消减。作者也一样,从部队转业后,又经营起了菜园子,他更在意的是种菜的过程,那是一种乐趣和享受。一篇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字,饱含深情,佳作,编者推荐共赏。【编辑:闲云落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02-20 23:08:48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文中描述的场景很熟悉。我家也种过菜园子,父亲还去赶集卖过菜,唯一不同的是,我没学会种菜,惭愧。虽然离开了农村,但对土地对农活却是有深深的情结,挥之不去,这就是对故土的爱吧。
   感谢分享美文,期待更多佳作。
闲云落雪
回复1 楼        文友:陇中一农        2023-02-21 12:05:01
  谢谢您的点评
2 楼        文友:清鸟        2023-02-21 21:25:16
  看完这篇文章,颇有感慨。曾经我也弄了一块地想种菜,可无论如何努力,菜苗就是不结果,看来真的是一门学问,不是播种浇水那么简单。本文书写了昔日的一幕幕,表达了作者对昔日时光的怀念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一篇好文,值得一看。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3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3-02-22 08:04:33
  闲暇时,侍弄花草,种菜种庄稼,俨然就是现代新生活的诗意。广种薄收的八十年代,乡下种地是主业,小学生的作者学种庄稼,和父亲挖荒坡,干杂农活,跟着外婆打理菜园子,习得了科学种植的学问,当兵工作常有种植,成就了一生不可割舍的农活情结。文章以情结为叙写之筏,结合一己之见,追寻旧日时光,承接农人本色和土地深情,佳作分享。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3 楼        文友:陇中一农        2023-02-22 09:23:04
  谢谢您的点评,愿多交流学习
4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3-02-22 12:48:52
  新时代会干农活的不多了,向您这样精通种菜的人更是稀缺啊。从作者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得知老父亲的勤劳,作者的懂事,在文中作者虽然很少提及母亲,但能感觉出你们家的家风很正。
   是一篇回忆满满,成就满满的好文章。希望看到作者更多的种菜干货文章,我在我的小菜园里向您取经。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5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3-02-22 19:11:58
  万事万物皆有道,做好一件事,一定要深入懂其道。比如种菜。就要理解当地的气节、气候、土囊、物种等特性,还要合理安排农时,科学管理。唯有如此,才能种好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种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家庭副业,也是谋生的劳动。现在,作者闲时喜欢种菜,则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两种同样的劳动,然而其意义完全不同。这是物质的生活,升华为精神的生活,是一种更高级别的生活。当然,吃着自己种的菜,既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在我看来,一个人能从土地上获得果实是幸福的。佳作欣赏。
回复5 楼        文友:陇中一农        2023-02-23 09:11:48
  谢谢老师的细心阅读点评
6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3-02-22 21:14:39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对农村的农活比较有情结,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家里也种菜,从小就干农活,对农村的活也是非常熟悉的。作者把农事细细道理,非常的接地气。
回复6 楼        文友:陇中一农        2023-02-23 09:10:54
  谢谢点评
7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3-02-23 18:10:25
  干一行爱一行,是对一个人始终如一的评定。作者笔下的农活情结则不然,那是对童年的一种怀念,是对土地的热爱,是对旧时岁月及向往田园生活的回馈。如作者所写,一个人走在田间地头,是一种对乡土气息的沉浸。
   一篇时代气息极浓的散文,共鸣中!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7 楼        文友:陇中一农        2023-02-24 10:58:34
  谢谢老师点评,向老师学习!
8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23-03-01 15:29:16
  同为从农村走出来的人,这样的文字,读来感觉很亲切。
   也许是从小玩泥土的原因,我也喜欢种菜。在楼前扒拉出尺寸之地,种上几株小苗,看着那苗儿一天天地长大,心里无比的满足。待到菜成熟,更是有一种成就感。
   文章语言朴实,耐品耐读。欣赏拜读。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8 楼        文友:陇中一农        2023-03-01 19:38:41
  谢谢老师点评,愿与学习提高!
9 楼        文友:江凤鸣        2023-03-01 23:25:41
  与其说是农活的情结,不如说对土地的情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民的国度,农民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可以说我们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我们民族的第一个农民。作者在这篇文字中记述了三代人的土地情结,菜园子浓缩了几代人的生活历史,给我们展现了绿色的温馨。作者将种菜的园艺带到高原,为戍边的战友带去了健康和温情。回到家乡依然还是忘不掉大地母亲,菜园子正是大地母亲的馈赠。作者的文字朴实却也诗意,充满对土地、家园的真情。
江凤鸣
回复9 楼        文友:陇中一农        2023-03-01 23:42:02
  谢谢点评,向老师学习
10 楼        文友:泽子        2023-03-02 08:10:07
  田园生活是枯燥而艰苦的,而在作者那里就是一次幸福体验,作者把做农活的快乐点滴用文字倾诉,从荒芜到丰收,从发芽到丰满,因为劳动而创造出来的生机勃勃,这份快乐只有做过农活的人才能体会到。祝写作快乐!
回复10 楼        文友:陇中一农        2023-03-02 17:33:41
  谢谢泽子老师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