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闹春师傅(微小说/外二题)
一、闹春师傅
关村是一个大村,这个村据传说,他们都是关羽的后人,他们都爱玩大刀之类,这里的人身强体壮,唯一不足的是贫困户居多,为此,市扶贫工作组特从农业局抽派一名老将刘加旭驻关村,刘加旭从此成为关村的扶贫第一书记。一驻就是三年,去年关村被全面摘贫困帽,成为市里的先进村。
按理说关村脱贫了,刘加旭这第一书记应该回市里,可是关村的村民硬是不同意,还必须把他留下来,让关村更加有模有样的富起来。为此,去冬他烧了一把科技火,搞什么棉麦套种,这下很符合这里传统种棉花的味口,因为刘书记指导农民种的是订单农业,所以农民种田的积极性高涨,关村没一块抛荒地。这订单农业将土地变成了香馍馍。
这下可就忙坏村里的关木匠,这关木匠叫关木生,是关村周围远近闻名的木匠,他做的犁、耙、耖最好使。关村人只要是需要什么农具,都得找关木生。
农历大年三十的晌午,关木生的老婆在烧年饭,屋子早就充满了年的气氛,关木生这人一年四季他只有刨子、斧头、锯子亲密,他在他的工作坊里不停地摆弄木匠所用的工具,要过年啦,叫化子都有三天年,他必须得将所有用具收拾好,木匠所用工具都是他的“宝”。
他在聚精会神地擦拭着工具,陷入极度的平静之中,他欣赏着他的每件工具……就在这时,有村民造访一一
“关师傅在家吗?”
关木生的老婆从厨房的窗户口伸出头来,“哟,是林清大哥,怎么打牌三缺一,等会吃了年饭我就告诉关师傅。”
林清大哥还在犹豫着,关木生的老婆是脑袋瓜子很灵活的人,眼珠一转,“大哥,没事的话等会就在这里团个年,反正多一双筷子,大家凑个热闹。”
“不,不,不,别误会,我是找关师傅明天到我家做犁铧。”不待叫林清的把话说完,他背后站着一个人,“还有我,我也是来请师傅的。”
关师傅的老婆眼尖,认出是常到家里借农具的周国圆邻居,马上笑道:“先别说,今天都到我家团年,喝几盅。”
关师傅见今天大年三十要团年啦,怎么家里闹哄哄的,他从工作坊里跑出来,见家里来了“客人”。他很有礼节行拱手礼,忙命老婆沏茶招待“客人”。
没想到他们二人都不买关师傅的“账”,说明来意便要告辞。
但还是来了段小插曲,周国圆仗着与关师傅是邻居,要关师傅先到他家,叫林清的不肯让,说周国圆不请理,办事要有个先来后到。
关师傅也有些为难,都是乡里乡亲,周国圆是邻居,远亲不如近邻,不好答应谁。关师傅的老婆脑子很灵光,来了一出抓阄的把戏。他们见两张白纸,黑笔一落,一个初一,一个初二,都看得明明白白。关师傅的老婆将两张纸先后搓成团团,随即拿捏在手中左转右转,象玩魔术,最后将两团玩到手掌心,任他们两人抓。
他们两人面对两个纸团端详了好一会,谁都不肯先动手。还是关师傅的老婆开口:“这样很公平,谁先抓都是一样。”
周国圆迟疑了一会,鼓动林清先抓,他说的有理,“我和关师傅是邻居,避嫌为好。”
林清见话说到这份上,瞧准那个捏得圆正的那个纸团,抓起来一看,哈哈大笑,“明天大年初一,关师傅到我家。”
大家在一片欢笑声中结束了争论。
第二日,关师傅帮林清把犁铧做完,时间还早,周国圆生怕关师傅被别人抢走,赶到林清的家把关师傅的木匠工具抢先往自已家背,没想到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邻村的来了几个农民代表请关师傅到邻村去。
关师傅这个闹春师傅真的把春闹起来了。
二、女状元
陈春花是陈家湾村第一个考入首都高等学府的大学生,那个时间村子里为这个高考状元着实热闹了几天,唱戏的和玩杂技的都云集在这里。不说是陈春花父母脸上有光,就是她们家的亲戚都跟着喜洋洋。村子里一位德高望众的陈木青老爷爷常常用手捋一捋白花花的胡子说:“咱陈家祖坟埋的好,出了女状元。”
陈春花大学毕业后,放弃许多用人单位的高薪聘请,她义无反顾的回乡当农民。这下有戏了,不光是村民们对他决策另眼相看,就是平日里和她要好的闺蜜们也好言劝她:“你读过书,人长得细皮薄肉,脸上口一吹嫩得流水,在农田里日晒夜露,几天就是黑脸皮,到时候你爸妈倒贴嫁妆都没人要。”陈春花的父母心里也动摇了,花了钱让女儿上完大学指望跳出农门,现在可好了……
几天过后,她父亲找门子托关系,在市龙头企业找到了一个相当好的工作,并且福利很好。陈春花却拒绝了,她对父母轻言慢语地说:“什么叫脸面,把女儿当花瓶就是脸面,我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农村面貌,为父母乡亲找到一条共同脱贫致富的路子。”
父母说不过她,只好一切听她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女儿不是孬种,一定是说到做到。
可有件事让她和父亲闹翻了,她为了让圆她花木梦,在网上就与人家签订各种花卉苗木合同,时间就是金钱,更不能与合同违约。
于是她要将正在拔节麦子毁掉。她父亲不答应,口口声声喊:“这个家是你当还是我当?!”
陈春花说:“你是父亲,这个家该你当。”
她父亲听了气势汹汹地说:“你没种过地,你知道这麦子种下地需多少种子,又要多少肥,我还要花多少功夫?”
她父亲越说越愤怒,吐着唾沫继续说:“你那种花花草草能当饭吃吗?我不同意!”
陈春花听了父亲的一番话,心里很委屈,但是她转而一想,如果连父母这一关不过,她的花卉苗木梦不但不能圆,还要背负一笔不小的合同违约金。她思索了半天,壮着胆子与父母谈论何轻何重关系。
最终父母只好妥协,听陈春花的。
她带着父母将自家十七亩责任地的青苗全部毁掉后,重新种植鲜花苗圃。这时村里看热闹的人开始议论起来了。
“这陈家怎么搞的,好好的青苗毁了,种什么花花草草?”
“这花草能当粮食吃吗?”
“我看这陈春花读书读成了呆子!”
……
面对着村民们的议论和责难,陈春花仍信心满满地带着家人干。
还是陈木青老爷爷看出门道来了,他习惯地捋着白胡子说:“看戏的看热闹,走路的看驴道,这那出戏,那条道走着瞧!”
陈春花这块苗圃地正好位于陈家沟处,在一条三叉路口,村民们天天路过此处象看稀奇,苗圃里大部分是扦插,什么花呀草呀,有叫得上名的,也有叫不上名的。陈春花边干活边耐心地有问必答。苗圃的不远处是一片香樟。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十七亩地变成了一片花花绿绿的世界,看上去特别的美观。此时人们又开始怀疑了,难道这些花花草草值钱吗?谁吃了饭没事做,买这些花去供养。说来也真巧,陈春花的这块苗圃地在大路边,早就被人相中了各种名贵的花草及香樟。市化工厂要举办开业典礼,需要花草衬门面,一口气下了一万多元的订单。这下为难了陈春花,她所种养的花草及香樟是早就有订单的,别人要买还得先预约。最后人家化工厂说好话才免强给了别人。
陈春花的父母此时才明白,女儿选择种田没有错,打心里服了女儿,认为她这书没白念。于是给女儿献策,既然我们的花木早有买主,何不将你大伯和二叔的田也用来发展花木。陈春花犹豫了片刻笑着说:“还是爸妈面子大,只要能说动他们,我负责让他们学会花木技术,搭上我们便宜船发财。”
陈春花的花木苗圃又无形之中扩大了四十亩。
村民见陈春花一盆花在春节期间买了三千元,大家都心热了,一定要跟着陈春花学种花木。陈春花想这是她大展宏图的大好时机已到了,于是成立了陈家湾村花木协会,只要入会,协会包技术包销售。
大规模化的花木产业,让陈家湾村走出省内外,陈春花的花市面向全国展开。
这时,陈木青老人站在花木丛中,习惯地捋了捋白花花的胡子说:“行行出状元,咱陈家湾村的祖坟开始冒青烟啦!”
三、榜样
中午,冬日的阳光懒得很,它躲进云里千呼万呼始出来。
河水也懒得很,由于冰凌的增加,冷风一刮,水也不惊,连一卷波浪也不惊。一群小孩在岸上来回奔跑,他们的逗打嬉笑,给冬日带来了勃勃生机。
岸边树上垒巢的鸟,它们呼朋唤友,引来群鸟观巢,欣赏它们垒巢的杰作。
适才欢乐的小伙伴,突然惊慌奔跑,有哭,有叫,有大喊的一一
“有人落水了!”“波波掉过河里了!”
岸上不远处,一位五十上下的老人,正匆忙赶路,听到叫喊声,他急忙转身向出事地点奔跑。
河中叫波波的小孩,在水中两手拚命向上抓,头已没在水中……
老人见状,奋不顾身扑向刺骨的河水中,河水一个翻滚的波浪将小孩的头涌出了水面。老人救人心切赶紧伸手向小孩抓去。这一抓,又一抓,一个连环动作,却将老人引向深水。谁知老人也不会游泳,他连呛两口水。老人仍向深水走去,他想只要将小孩举过自已头顶,小孩就可得救。一步,一步,深水也快没了他头顶,他伸手一抓,又是一抓。老人只有挺而走险,又一步向深水走去,他又一次呛水,连鼻子都流出了血。他伸手向继续往下沉的小孩拼命一抓,又是一抓,终于将小孩举过自已头顶。他一阵激动,当他将小孩举过头顶的一瞬间,脚下一滑,自己陷入绝情,水已没了他的头,他的手仍将小孩顶着……
河岸上救人的群众齐聚而来,人们看到此情此景,纷纷下水救人。小孩上岸之后,有经验的人立即施救。老人被人扶上岸之后,一阵旋晕,“哇”地吐出几口水。他强打精神看小孩已得救,便放心地离开。
老人还没走多远,这时有人突然想起了刚才救人的老头,当人们问他姓名时,老人边走边说:“我叫共产党员。”
不知谁突然高叫:“他是童村的王支书。”
此时,天空中的太阳光芒万丈,河水被太阳的光芒一射,勤快地翻浪,孩子们又恢复了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