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闽南“小乌镇”(散文)

编辑推荐 【绿野】闽南“小乌镇”(散文)


作者:烟波放钓 进士,7151.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96发表时间:2023-03-04 18:26:34


  
   慕名寻来辋川许厝村,缘于一片红树林。这是数百亩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形貌典型,周边的走马埭平原田园风光旖旎、曲折生动北宋摇着小舢板逶迤于林间水道,仿佛置身于乌镇水乡,风里一溪红树,日照芦花似雪!正自感触间,充当导游的村书记文波兄一声“哦哦哦”的长啸在林里回荡,尾音拖曳,成群结队的白鹭、灰鹭便随声振翅而起……我的手从波光潋滟的水面划过,一种别样的感觉从绿意盎然泛开到的这片冰凉的水里,又溢出来氤氲在半空,触目而入,沁人心脾。许厝确实是个适合休闲养生的所在……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一条3公里长的水泥公路,把五个自然村贯通而成一条街。许厝的历史十分悠久,形成于北宋末期,经过近千年的时光,村民们代代传承到今天,他们固守着自己这一片小天地,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走进村里,刚刚还是满眼别墅洋楼、时尚住宅,仿佛忽然跌入时光隧道中,莽莽撞撞就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座座用石头砌成的房子错落在眼前,老房子中间狭窄仅可容两三人并肩的小道,用小石板和鹅卵石铺砌而成,数百年的风雨将其打磨得油滑光亮。踩在坚实的石板路上行进,仿佛瞬间穿越到了百年之前。小草倔强地从石板路之间抬起头,貌似在宣示自己昂扬的生命力,就如许厝一样,低调不耀眼,却足够坚韧。屋前摆放着石臼、石墩、石槽等,有些人去楼空的房屋成了鸡舍鸭圈……搬到新房子居住的老主人舍不得拆掉老房子,于是留给岁月的老屋让沧桑无限滋生。没有人打理的院子里植物茂盛生长着,给空落落的石头房子增添了生命的喜悦。位于走马埭平原西部的古村落,其实是从这里开始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印象的。传闻北宋后期有来自河南洛阳的程氏先民在此安居开枝散叶繁衍至今,在程氏家庙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理学”匾碑,据说是开基祖当年还曾任过帝师,这是何等的荣耀。许厝依山傍水,村里沟渠纵横,水资源丰富,是辋川镇水稻主产区,历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因此给人们带来了诸如“红米饭配咸鲫鱼”这样的特色美食,所谓吃喝玩乐,能够留住游客的最直接还是这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靠水吃水,当我转过大半个村子之后,它给我的就是一座闽南“小乌镇”的感觉。村庄的建筑多为青、白石、红砖赤瓦,在绿树掩映下,犹如一幅精美的田园画卷。或许因为画画的因素,最吸引住我的眼球还是那些老房子,它们均属于典型的惠安石头结构建筑,院落和墙多为白石,也有类似樟脚村那种彩石,门多为木门,横梁或两侧有的还有雕花,硬山式屋顶红瓦覆盖。建筑所用的石头已经生出许多青苔,有些房屋的石头大小不均边缘不平,还有的屋子抹上了水泥。地势前低后高,房子依势而建,看起来高低错落,很有美感。以前的老村民们相邻而居,弯弯曲曲的小巷幽深漫长,多狭窄仅能行人通过。目前这些石头屋子里都极少住人了,村里人纷纷搬到了新居,只有在过年过节祭祖的时候回老屋祭祀。路边散落着一些已被主人遗弃的石臼、石槽和石墩,石臼是舂米所用,石墩是做房屋内柱子的基石用的,而石槽一般是用来喂养家中的动物;饲养家禽的“圈”同样也是用石头垒成,大大小小相垫而成,泉州民间有句五色话“大石也得小石垫”,说的就是这。而现在,这些石“圈”,大的用来养猪,小的则用来养鸭养鸡。我在一堵墙前停下脚步,这墙明显比其他人家的居所要高出一截,而且墙面平滑,石缝齐整,颇有气势。可是往墙后望去,只有一大片荒草地。如今,明媚的阳光照在绿油油的草上,石墙残存的图案的雕刻依旧精美。
   拐角处几株茂盛的石榴树挡住了一座不起眼的两层石头房子,不经意的抬眼间却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这里竟是当年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场所,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党组织开展抗征兵,抗征粮,抗征税,“三征”活动,打黑除恶,筹集枪支弹药,募捐钱粮支援南下大军的计划就是在这里商定,然后实施的。这座房子作为革命老区村的公屋,被村里保护,院中有石碾,至今仍在使用。村里还有两位烈士,在这里,我想恭恭敬敬地将他们列举出来,向长眠在九泉之下的烈士表示敬意:程荣桂,1920年生。1949年5月入伍,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78师232团2营4连战士,1950年失踪,1982年7月被追认为烈士。胡清海,1956年生。1976年3月入伍,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376团2营4连班长,荣立二等功1次,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于东丐伫立于这座曾经历经风雨的老房子前,我脑海里静静地流淌过了许多思绪,老屋不仅仅只是一栋房子,它是数代人的记忆,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告诉我们的传统美德,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忘记。岁月静好!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和平年代,但却不能居安而不思危,应怀有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才对得曾为我们今日和平负重前行的先辈。行走在经受岁月洗礼的老村里,人仿佛穿越了时空,瞬间从现代回归到从前,满眼的石墙石板,轻轻抚摸间,沧桑历史透过指尖瞬间弥散开来。我在一口老井跟前停住了脚步,井沿的石头黑青光亮,可见年代之远,这是村民以前的饮用水源,另一眼井与这个井斜相对,但在其北侧的巷道拐弯处,却隔着院落不知几许。俗语说“无井不成村”,“井”是一个古老的字,有乡就有井,“乡井”、“市井”指的都是家乡。记得还是数十年前,水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日日与井为伴;夏天,丢一颗西瓜到井里冰镇着,顺手打一桶冰冰凉凉的井水先痛痛快快地喝上几大口,然后拎起水桶,举过头顶,将剩下的水从头浇下,那清爽舒畅的感觉然于言表。这些承载着我们从前多少美好记忆的水井,随着更方便取用的自来水到来,便已经被边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最后渐渐被人遗弃。除偶尔如我这般有些年头的人想起来去看一眼外,还有几个人能记得当年水井神一样的存在?
   停停走走间,我忽然从一堆建筑石板中发现几块保存完好的旗杆硖,这些可不是一般的石柱,而是古时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除在祠堂大门或厅堂上高悬“进士及第”“金榜题名”等匾额外,还会在祠堂或厝门前竖立石旗硖。这样即可光耀门楣,彰显身份;也可为族人立下榜样,激励后人积极进取。而被遗弃在路旁的这对旗硖的主人会是谁呢?许厝村有位程道南的先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得中辛已恩科举人,后以赐进士在史部备案选县正堂。这是什么缘故呢?据说,程道南当年赴京考试高中进士,道光帝审阅榜文名单时看到有个“道”字,这可是犯了皇帝的讳。古时,考生有名字与皇帝相同便是犯讳,写时需要少笔避开才不会犯忌。道光帝有看这考生如此公然落笔,顿时怒从心生就要治他的罪,幸好有一位朝中一大臣提议皇上先查清再治罪不迟才逃过一难。后来调查才发现程道南名字早于帝才没有追究,但调查清楚后已过了开榜日,最后道光帝就“恩赐”个进士;因为自己这个名字的拖累,程道南到死都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就在发现旗硖地方的后面有块大石头,上面刻有“仙掌岩”字样,据说就是当年程道南留下的墨宝。代表着一时辉煌的旗硖还在,但其后的老房子却已经已经有些破败了,如若没有及时修葺,随着岁月的侵袭,最后还是会消失在时光里,消失在他这些后辈族人的眼里。一堵被雨水冲得齿齿壑壑的土垒残墙,后面茁壮长出一棵胳膊般粗的树,正是仲春时节,风在树上响着;树下有块用石磨做的桌子和几块石头凳子,我想如果房子主人还在,他可能会在树下坐着,冲一壶酽酽的茶,迷醉在乡间怡然的春天里的。正自我陶醉时,一缕梵音随风淡淡而来。这是宝林寺的法师们在诵经的声响,估计是做什么法事吧!说起来,许厝村的这座宝林寺,据说与泉州市区的承天寺颇有渊源。始建于明朝洪武(1368—1398年)年间的宝林寺,最初的时候称为“三宝寺”,可能是因为供奉三宝的原因吧。传说当年泉州承天寺方丈到惠安县锦溪铺梧山村建承天寺后二三年,又建三宝寺,当年两寺的香火都非常鼎盛,后来大明正德皇帝游江南时曾下榻该寺。当然,正德皇帝有没有来过,我想倒也不重要,我等不是文史学家,不去做那考究的苦累差事,或许与一样被正德皇帝所“幸”的紫山镇蓝田余甘“皇帝甘”一样,图的便是一个金子的招牌。古刹悠悠,数百年的寺院先后在清朝康熙、乾隆和光绪年间都有重修过,现留在古寺大门边的石碑一方就是见证。至于后来为何更名“宝林寺”,从寺门一对楹联:“宝塔七层欣再造,林花万朵幸重开”,或许从中可窥一二吧。现如今的宝林寺坐东北朝西南,两进三间张,由山门、两廊和祀厅组成,硬山式屋顶,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寺中供奉着三宝诸佛和观音菩萨塑像。寺内原有一口500斤重的大钟,钟面铸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年号,但于1958年办农业中学时丢失。寺东南角原有石鼓一个,西北角有石钟一个,也先后于1978年和1996年被毁,令人思之可惜。立于寺后新建的大雄宝殿石埕上,眼前走马埭绿畴一片郁郁葱葱,清清锦阳溪水缓缓流过,宝林禅寺是村里的古迹,见证了许厝村的风雨沧桑,可以说,他就是村民们祈求平安,寻找心灵寄托的地方。一个依然珍藏着古迹和文化传承的老村里,古建筑、古井和老宅、悠悠溪流穿巷而过……这样接地气,有乡愁的山村,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保护吗?而与宝林寺相距不远的另一处古地凤山社,其实建于更早的宋代,已有千年历史,其间几经兴废,原来烧成数段的大厅石柱,就放在门口的埕边默默看着。我所看见的“凤山社”建筑形式二进三开间,硬山式屋顶,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社前宽阔的石埕建有一座戏台,社中主殿供奉宋代清源郡王陈洪进及其女儿陈丕玑的塑像。据传说,当年陈洪进遭朝中奸臣陷害,被贬官后携妻子儿女一家四人南逃,来到辋川镇的麒麟山下,青龙桥畔,恰巧碰到海水涨潮,没有舟船可以渡海。幸亏女儿丕玑从小跟随高人学得一身法术,便将脚下的双履化作两小舟,一只载母亲和弟弟;一只载父亲及自己。临出发时,一再告诉父母家人:“过海时只许向前看,不得往后望。”哪知道,船行走到海中时,母亲因为害怕后面的追兵,忍不住往后一瞧,小舟随即便破法沉入海中,二人随海着水漂流不知去向。丕玑与父亲安全上岸后,痛哭跪拜,却也无可奈何,只能与父亲沿海岸向南逃至辋山峰崎麒麟山下,青龙桥畔许厝村凤凰山下,一处俗称鲎埕的开阔地。观望四周地理,山下有一块天然大石非常奇观,丕玑从小学的法术,观其凤凰山下是“好阳居”。从此,陈氏父女在此落户,即现在的许厝北石(古称法石)自然村。后来,陈洪进出家为僧,陈丕玑就在这里从事耕织,父女二人感念许厝一带人稠地少,便发动民众围海造田,得到几千亩良田,也就是现在的许埭农田。此地民间有一个“金钗买圳”的美丽传说广为流传。说的是,围垦后的这些农田,如果遇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农民自然收成良好;但是,天若不测,遭遇旱灾,便就颗粒无收。因此,兴修水利的事放在陈洪进父女的心头,他俩四处查看,认为应从北边引水入田。但因沟渠太窄,水流不畅,必须凿开渠道引水。陈丕玑便拔下发间的金钗沿岸遍插,作为开渠疏圳的民工代价,以此带动村民兴修水利;但她事先与大家约定,疏圳通水后,才能拔下金钗作为劳务费。朴实诚信的村民积极挖渠开沟,大功告成后,流水哗哗入田,当民众上岸拔钗之时,一时金钗全成竹钗。民众深感陈姑娘用心良苦,为造福一方百姓而撒下善意的谎言,没有人会因此而计较的。金钗圳深八尺,宽一丈二尺,上抵驿坂溪,远一十五里余,下灌其父陈洪进所舍的法石禅寺田产,因而得名“金钗庄”。附近百姓感其恩德功劳,将开沟挖圳事迹刻上法石大石之上,并在村中建庙宇凤山社奉祀陈丕玑及父洪进。因有法石寺,后金钗庄又名法石庄,而这个“金钗买圳”的故事,就撰与凤山社的一对楹联里:“沧海成田昔日英灵如在,金钗买圳于今德泽弗谖”。这块巨大的石头1975年因为走马埭点灯诱蛾在田间拉“黑光灯”需要大量石柱,被当地政府开采,石头上的字刻尽被损毁。2022年许厝村委会将此处改造成村里的法石微景观,并建了一座“问石亭”,可做为乡民和游客的栖息场所,也将法石的传说留下。以前的许厝村民有詹、胡、李、许、陆、曾、施七姓,其中以胡姓人丁最为兴旺,后为建宗祠而争夺凤山脚下的风水宝地而纠缠不清,为避免他们发生械斗,陈洪进父女出面调解,建议该地建凤山寺以保佑一方安宁。如此一来,村民们都没有话说,欣然接受。后人因感陈氏父女,在寺中奉祀陈洪进父女的神祇,后来改寺为社,延续至今。当然,故事依然是故事,传说还是传说。但不论怎样,却是一出敢于向海要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让民众得以休养生息的大戏。如今,正逢乡村文化振兴千载难逢的好时机,许厝村更需要利用自身临海的水乡优势,结合碰撞一些外来文化和艺术,在古朴自然的古村落里打造出各个年龄段的人喜欢的场景和环境,从而来拉动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辋川镇我已经来过数次,今日再次邂逅了许厝这座古村,它虽不曾惊艳时光,但却温柔了岁月,足以让我缱绻留恋。沿岸走完锦阳溪湿地,不经意间好似就染上了一份水乡的惬意,融入了质朴的环境。这是一次难得的行旅,更是与自然、与历史对话的机会……

共 517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辋川镇我已经来过数次,今日再次邂逅了许厝这座古村,它虽不曾惊艳时光,但却温柔了岁月,足以让我缱绻留恋。沿岸走完锦阳溪湿地,不经意间好似就染上了一份水乡的惬意,融入了质朴的环境。这是一次难得的行旅,更是与自然、与历史对话的机会……秀丽多姿,茂密的红树林、芦苇间,栖息着灰鹭、白鹇、鸳鸯等鸟类一百多种,一篇游记,洋洋洒洒,记录了一个小镇发生发展的悠悠千载历史,内容丰富广泛,满满的历史发展变化,典故文章,风土人情,奇特景致,碑文古刹,千山壮丽,有理有据,曲折生动,成群结队的白鹭、灰鹭便随声振翅而起……我的手从波光潋滟的水面划过,一种别样的感觉从绿意盎然泛开到的这片冰凉的水里,又溢出来氤氲在半空,触目而入,沁人心脾。文字详实朴素,如身亲其境,倍感亲切。同时,不自觉间走入历史的一角,了解了更多的历史知识,充实了人生的慧觉。但愿这样的好文章更多的问世,让我们去了解更多的历史。推荐阅读好文章。问好言多弟弟。【编辑秋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心        2023-03-04 18:44:59
  烟波弟弟好文笔,赌一次融通上了一次很好的历史课。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哲思哲理的思考,诗情画意尽在其中。谢谢支持,期待更多。祝福一切安好。
秋心如水
2 楼        文友:杨剑杨帆        2023-03-04 23:07:44
  历史厚土,红色文化,多姿多彩!
3 楼        文友:飘零        2023-03-05 15:53:05
  烟波弟弟的文章语言凝炼,自然流畅,行云流水,盈满鲜气,泥土芬芳,感人肺腑,引人入胜,富有生活容量,审美容量,思想容量。不高冷,不深奥,接地气,亲民化,感谢弟弟投稿,给你点赞。
用心做事做人做文为人行善
4 楼        文友:心契相依        2023-03-05 16:08:02
  上联:博闻强志勤奋创新成就心中学问;下联:精思妙悟严格求实撰写天下文章。给烟波弟弟佳作点赞!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