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一个诗人的七亩园(随笔)

精品 【东篱】一个诗人的七亩园(随笔)


作者:王霁良 秀才,133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14发表时间:2023-03-06 23:21:05
摘要:倏忽间,朱多锦先生已离开我们整十年了,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他晚年亲手创建的济南七亩园文化沙龙,吸引各地市的文友前来交流互动,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沙龙最早的七人成员之一,我有幸和他相处了数个年头,又因参与编辑文学期刊《华夏文坛》,和作为社长的他有了更深一层的交往。

诗人朱多锦先生走了。我去送别,没有捧着他的诗歌遗著,他也不需要拿那些东西来为自己树碑立传。他生前跟我说,死后,还要种好那个“七亩园”。
  
   一
   罗兰·巴特认为“同时代就是不合时宜”,这句话体现在朱多锦先生身上,是一个多么有力的佐证。他身后的著作诸如《沉思岁月》《发现与批判》,都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个时代,但又是希望这个时代行进在最好的轨道上。也许轨道太长,他走不完,于是有了“七亩园”,七亩,不大,可以日日巡视。“七亩园”的开辟,让我有了太多的猜想。
   倏忽间,朱多锦先生已离开我们整十年了,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他晚年亲手创建的济南“七亩园”文化沙龙,吸引各地市的文友前来交流互动,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沙龙最早的七人成员之一,我有幸和他相处了数个年头,又因参与编辑文学期刊《华夏文坛》,和作为社长的他有了更深一层的交往。
   1994年我在《当代散文》做采编时,就认识孙国章、寒烟等一些诗人;四年后到《齐鲁人物》杂志社做副总编辑,同为副总编的李新民对我说他认识《山东文学》社一个写诗的,叫朱多锦,问我是否知道,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先生的名字。那时我还只是个文艺青年,什么体裁都写,什么都不成功,跟泉城文艺界也有些若即若离。一晃多年,2001年到省台有线频道做栏目,面向社会招聘,把一个写作同行、济阳文体局干部杜心鸣招至麾下,通过他结识了济阳作家张志云,再通过张志云结识了朱多锦、魏东建、慧敏、徐树爱、李曾尧等一干文友。
   沙场聚集着英雄,园亩多是风雅的所在。也因为一个“园主”朱多锦,那些喜欢风雅的人,齐聚园亩,点燃了一园的诗歌,温暖了一园的诗友。
  
   二
   朱多锦先生当时已年届六十,只身在济工作十多年,一直租住着房子,他不算是一个开朗的人,平时不苟言笑,这跟他的生活阅历有关,但相处久了,就会感到他对人有一股亲切感。学生时代赶上“文革”,而他却是一个不合辙跟流行的道德观、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人,他看不上乡愿,“文革”盛极一时时他开始研究“文革”,开始否定它,写出了十多万字的《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本质》初稿,自然就受到了迫害,别人大学四年毕业都分配工作了,还让他在聊城“五七”干校劳动。借调到《山东文学》杂志社后,游走奔波于省城和家乡县城之间,在黄河岸畔,在广袤坚韧的鲁北平原,每个周末像候鸟一样,任自己的想象如天下的浮云,那时杂志社都有创收任务,为了生存他低过头,弯过腰,但未失底线。他在七里山小区租住的一室一厅,厨房没一件像样的餐具,没锅没碗,平时都是上街买着吃,这样能挤出更多读书写作的时间。一个诗人越纯粹,他离世俗的功利就越远,当别人谋求财富时,他在埋头磨练艺术,磨砺思辨之剑,他对文学孜孜以求,甚至忽视了自己的健康。
   普鲁斯特说:“志趣是上帝的号召,只有上帝看中的人才有志趣。”后来我们这六七个人,因为常在一起,因为志趣相同,在他和魏东建的提议下,就筹建起了济南七亩园文化沙龙。2008年8月7日,农历七月初七,沙龙正式成立,宗旨为“华夏九州七亩园,世情万象热眼看。中西融汇成大道,文化大千不拘谈”。还召开了主题为“信仰”的第一次座谈会。朱多锦先生信仰基督教,说“七”在《圣经》里是个吉利的数字,现在咱们一人一亩,要辛勤耕耘啊!从2008年8月到2010年5月间,七亩园就举办了20次沙龙活动,学术氛围相当浓厚,每期一个议题,轮到谁谈多谈少都得发言,其他人则侧耳静听,多人做着笔记。我们谈“信仰”,谈“历史”、“命运”、“人性”、“灵魂”、“诗歌”,谈“文人的文品与人品”、“做官与为文”、“使命与宿命”、“思考我们的思考”等等,应该说,沙龙在学术上有尖锐性,应了“术业有专攻”那句古话。后来的“中国现代诗形式问题”、“当代诗歌的自觉写作与自在写作”、“诸葛亮文学人物批判”等主题学术研讨会,通过深入探讨,都达到了拨云见日、眼前豁然一亮的效果。不仅如此,沙龙还召开了多次个人作品研讨会,对部分作家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
   作为沙龙学委主持,他带给大家的是斧刃一样锋利有力的思想,对我们这些人有过强烈的影响。他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七思书”》,他的鲁迅研究,都有很深刻的思考。在谈“命运”主题时,他认为人的命运就是你遇到和可能遇到的周围的人,“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遇到的是谁?”谈“使命”时,他说“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自己的使命,都是务虚、务利、务名。巴勒斯坦的哈马斯动不动就进行人肉炸弹袭击,这在中国人看来不可思议,傻瓜!但那是他们的使命。”谈“做官与为文”时,他批评说:“幻想两条腿走路的官员,能写成气候的少之又少。你做官可能政治上成熟,是个专业人才,但不可能同时也是为文的专家,没那样的好事,或者说有那样的好事都让你占了的很少。那些在任时写得不亦乐乎,一离任就撩笔清闲去了的,都不是真正的文人。”作为老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谈“文品与人品”时,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文品与人品有一定的同源性和一致性。当时我还有些异议的,现在也渐渐理解了。
  
   三
   朱多锦先生要大家做谦谦君子,认为一个人的个性该像岩石那样坚固,不要过于追求实利,要有精神上的安宁。他又对七亩园寄予厚望,“七亩园会出人才,和七亩园有交往的人,将来也可能会有成就。我有好多希望寄托在大家身上。前清时济南就有‘秋柳诗社’这样的文化沙龙,以前‘创造社’成立时也没想到名垂青史,但后来做到了。戴望舒编的《现代》,最初也只是个同人杂志,后来却有了‘现代派’,咱们济南七亩园也会载入史册,也会形成一个气候,会影响到很多人!”
   随着沙龙声名远播,泗水苏富宽,泰安张茂田,肥城黄秀峰、王德席,宁阳赵振然,齐河张庆岭、华锋,都先后远道而来参加活动。六年不曾间断的沙龙,陪伴了朱多锦先生的晚年,对长期参与的诸位文朋诗友也是一种锤炼。在他看来,文学,几乎没有老师,都是一个悟的进程。其本身关注的从来都是个性、个人命运和人性的问题,是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的,一到文学成了工具,个性和个体便不见了,所以也就失去了文学本身。他认为灵魂是创作之源,如果你是一个纯唯物主义者,创作上没有情感笼罩,那你什么也写不出来。写诗的人,要在盐水里泡过,在碱水里泡过,在苦水里泡过,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诗人。他评价沙龙成员王松时说,“王松的诗是流出来的,他爸爸王雷的诗是写出来的。”针对我的诗歌创作,2012年3月的沙龙活动上,他在盘点成员创作成绩时说:“对于霁良,我也不能说他是继承我的衣钵,但他是这个路子,是我这么走的路子,今后要目标专一别撂挑,休整可以,别间断。”我知道我的诗有待改进,如果先生多活几年,看到七亩园有那么多人加入了省作协和中国作协,拿了那么多的文学奖项,出了那么多的书,会更加感到欣慰。
   大学时代开始写诗,十八年《山东文学》社诗栏编辑的沉淀,朱多锦先生的诗歌已是山东诗歌界绕不开的一道山梁。他那个年龄段的诗人,之前大都是写传统诗的,担任诗歌编辑以后,他在杂志社接触到寄来的大量“朦胧诗”和“第三代”诗稿件,加之他本人对诗歌的长期研究,意识到自己很需要补“朦胧诗”和“第三代”诗的课,诗写作需要转向。“朦胧诗”之后,“第三代”诗的盘子很大,很多写传统诗的不能适应,平台虽大,大都没能站上去,没能转型,但他成功转型了,他的《城市走狗》可以看作是创作转型的分水岭,这之后的诗,是很值得青年诗人研究的,他后来推崇的自在写作,更是把诗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把诗推向思辨,是对诗写作的一大跨越。择一事,终一生,他已经走进当代诗歌丛林的更深处,而大多数他那个年龄段的诗人,甚至比他还年轻些的诗人,还逡巡在丛林边。在他看来,写诗不能先找一种思想,再去诠释它,像哲理诗专讲小道理,只是一种感悟,还上升不到哲学的高度。他的《妻意》《父亲的高粱》《归来吧,鹰》等诗歌,都是高致的作品,有着抢眼的视觉形象,经得起咀嚼,读来过目不忘,他离世之后集众人之力出版的《朱多锦新世纪诗选》,堪与省内最著名的诗人诗集并列而毫不逊色,他的诗歌理论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充满了思辨色彩,他本应是能够举起一部巨著的人,惜乎天未假年。七亩园活动期间,《山东文学》社办了不少创作班和文学大赛,都由他来主讲诗歌,并受邀参加了《岁月》杂志搞的“大庆湿地笔会”,主讲了诗歌美感感应场;在《散文百家》搞的邢台笔会上,又讲了文学创作的三情节——童年、初恋、宗教。后又远赴西安讲诗歌创作,在山东大学第四届研究生作家班上,他条分缕析,对他注重的三情节进一步演绎,让每个学员受益良多。
  
   四
   七亩园有自己的文学期刊《华夏文坛》,每期80个页码近20万字,多年来为上千位作家、诗人和文学爱好者刊发过作品,提携了一大批文学后进,迄今已出刊30多期,《济南时报》《中国诗歌》等都为期刊做过推介。作为民刊,每期都要面对出刊经费问题,朱多锦先生怀着不馁之心,一直坚持在做,那时他用的笔名是“铸鉴”,我从编辑室主任到副主编,参与了部分杂志出刊事宜,有时要开车去泗水的印刷厂校对;寄回济南的清样,他每每校对到深夜,他既近视又花眼,伏于案前,眼镜推到额头上,总要完成终审,把好最后一关。2012年底,他自感年老精力不足,把杂志交给了我和赵方新,由我出任社长兼主编。后赵方新当选齐河作协主席,要主编《齐河文艺》,《华夏文坛》就由我全权负责。
   “朱多锦,一个响亮的名字,齐鲁诗坛的一颗亮星。2013年1月30日下午2时却陨落了。”这是著名诗歌评论家吴开晋先生的感叹。先生离开《山东文学》社工作岗位不到两年,他就快速走向了衰老,冥冥中不可测的神恩让命运快速冲向了它的结局。上帝在召唤他,十字架伸开双臂接纳了他,沿着通向另一生命的天路,贡物一样,他把身体交纳。先生已经走远了,也许理智、本能、启示、知识都能证明灵魂的不灭,自卑又自傲的他,走了,去了他神往的天国。
   2014年4月初,清明节的第二天,七亩园众多成员驱车百里,到朱多锦先生墓地祭拜,有我、赵方新、孙德奎、石勇、杨传刚、徐树爱、张志云、陈总功、黄秀峰和朱多锦先生的长子朱存真等。在先生逝世的第九个年头,我和浙师大教授王洪岳、诗人魏东建驱车到他墓前祭拜,回来后我写了首短诗——
   先生,九年了
   您还没有碑
   您归土的村庄正被遗忘
  
   齐河竟还有一程官屯
   我与诗友导航误导那里
   无一户姓朱,您却在程官庄
  
   若非有误,上午就到了
   也许您不希望这样
   您修改了会晤时间
  
   也好,旷寂的夕阳下
   更适合倾谈
   洪岳、我、东建
  
   鲁北黄河边,依齿序参拜
   看酒具横陈,生死无界
   新的花束替代旧的
  
   先生,头枕滚滚波涛
   天国什么模样?疫情下的冬日
   我们愿意听您讲讲
   ——《谒朱多锦墓》
  
   十年了,在距离黄河一里远的麦田里,先生的坟还那样孤卧着,一个眷恋鲁北这片热土的人,长眠于此。“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的思想依然新颖如故,至今散发着光辉,他的作品流传了下来而没有像帝国那样归还历史的河湾。
   一个诗人,一生只有“七亩园”。死后,才找到了更广袤的田野,因为那里有一首长诗,叫“黄河”,他在那里日夜研读。
  

共 45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悼念朱多锦先生离开整十年的悼念祭文。作者和朱先生通过十多年文学与精神的碰撞,已成莫逆之交,亦师亦友,可以说已得到祝先生真传。作者是通过很多志趣相投的文人辗转认识朱先生的,当他时已年届六十,已只身在济工作十多年。2008年8月7日,农历七月初七,济南七亩园文化沙龙正式成立,由朱文锦和作者等七人牵头两年间举办了20多场文化沙龙,议题丰富,百家争鸣,成绩斐然。沙龙还召开了多次个人作品研讨会,对部分作家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作为老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谈“文品与人品”时,他说有德者必有言,文品与人品有一定的同源性和一致性,思想深邃。在他看来,文学,几乎没有老师,都是一个悟的进程。他认为灵魂是创作之源,要有生活,写诗的人,要在盐水里泡过,在碱水里泡过,在苦水里泡过,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诗人。大学时代开始写诗,十八年《山东文学》社诗栏编辑的沉淀,朱多锦先生的诗歌已是山东诗歌界绕不开的一道山梁。后来随着时代发展又转变开始现代诗创作,而且转型获得巨大成功。他后来推崇的自在写作,更是把诗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把诗推向思辨,是对诗写作的一大跨越。他本应是能够举起一部巨著的人,惜乎天未假年,朱多锦,一个响亮的名字,齐鲁诗坛的一颗亮星,于2013年1月30日下午2时却陨落了。如果先生多活几年,看到七亩园有那么多人加入了省作协和中国作协,拿了那么多的文学奖项,出了那么多的书,会更加感到欣慰。先生虽然走了,但他的思想依然新颖如故,至今散发着光辉,他的作品流传了下来而没有像帝国那样归还历史的河湾。作者从最初认识朱先生,写到与朱先生相处,被先生文学精神和素养感染,追随,亲眼看到先生树立的一座座文学丰碑,直到先生魂归天国,孤坟祭拜。在我看来,这不单单是一篇感人之深的祭文,仔细阅读,每位读者都能从中品味到一位德艺双馨的文学大师用一生智慧给与我们生活态度和学习技巧的启迪。感谢作者用凝练的笔法,恭谦的姿态,巧妙地布局为我们奉献一道文化大餐,记录事件虽多而不觉冗长,人物虽多不觉繁琐,读来让人受益匪浅。感谢此稿东篱,力荐阅读!祝老师春暖!【东篱编辑:天方夜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314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3-06 23:28:03
  虽是祭文,文中大师良言颇多,内含很多创作心得体会,文友朋友读来应该受益匪浅。例如那句“文学几乎没有老师,是一个悟的过程。”推荐文友阅读,在前辈故纸堆里吸取营养。祝老师幸福快乐!
2 楼        文友:岚亮        2023-03-07 07:13:23
  拜读大作,感怀朱多锦先生的清贫和富有,感叹本家老师的才情和诗意,感动七亩园的阳光和精彩,学习了。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3-07 07:47:44
  也许,上帝是最喜欢召唤诗人前往,也许是诗歌的特性必须走向高峰,上帝的脚面也要抚摸一下。所以,那个如诗一样的名字朱多锦,就登上了天堂的诗歌之巅。或者我的理解错了,他还是躺在齐鲁大地上,正在研读“黄河”长诗。为朱多锦先生鞠躬!胶东半岛草民怀才抱器致。
怀才抱器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3-07 07:54:42
  朱多锦走了,走向大地,在齐鲁大地上竖起了一座孤坟。王霁良来了,来到了“东篱采菊”,这里也是秉承着田园诗歌鼻祖的心愿,开辟了一个篱园,没有七亩园响亮,但有一些人在这里,采菊弄字。有时候相遇,无法说清原委,相遇不可拆开原委,只能接受那份缘。怀才抱器乃胶东半岛一教书匠,退而操笔,写几个字,缀成小文以自娱。王霁良先生投稿,看了甚喜,但不敢喜,毕竟是一个悲怆之气送来了多数人的简历,拜读之后,有不能生而逢之的感慨和失落。衣钵两个字,我也喜欢,带着“朱多锦之气”来吧。东篱人欢迎你!
怀才抱器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3-07 07:59:53
  一篇追忆,往往会流于身世成就的啰嗦和显摆,而王霁良学生为世人朱多锦写的这篇文章,不乏身世之梳理,更有思想的捧读。我特别喜欢这个文笔,“你修改了会晤的时间”,或许是忙于什么事,还在审阅修改一首诗,或者是在准备七亩园的一次讲稿。但我与王霁良先生的会晤,何时都是一个邂逅之喜。愿老乡在东篱创作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怀才抱器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3-07 08:06:20
  勘误。送来了多数人的简历——送来了朱多锦的简历。见谅。
怀才抱器
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3-07 08:08:08
  再勘误。而王霁良学生为世人朱多锦写的这篇文章——而王霁良先生为诗人朱多锦写的这篇文章。有时候因为激动,难免手下慌乱。不是年老啊。见谅。
怀才抱器
8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03-08 05:17:20
  读罢此文,心里百感交集。文中很少提及对朱老师的怀念,但字字真情,字字念,字里行间荡漾着浓浓的情意,深深的怀念!遥握问侯老师,谨祝春祺精彩纷呈!
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3-14 21:21:45
  祝贺王霁良老师佳作摘精!
怀才抱器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