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袁桥的碉楼(散文)

精品 【流年】袁桥的碉楼(散文)


作者:刘枢尧 秀才,1393.4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501发表时间:2023-03-10 18:25:06

一、作家视角
   说袁桥古村落有个400多年的避难碉楼,大概很多人都没见过,一位作家慕名而来,进了古村寨,就听见两个迎面相遇的游人在交流,一个问路,里面是不是有个碉楼?被问的游客说,有,沿古寨墙前走500米,右拐。
   巧了,作家也是来看碉楼的。阿墨说,在我们袁桥古村,关于碉楼的传说很多,而且花样百出,经久不衰。这些传说,我从小就听得耳熟。阿墨是袁桥村人,也是袁桥古村寨景区的工作人员,作家是参加一个采风活动来到了这里,作家嘛,肯定不会放过一切稀奇的事,碉楼算不算稀奇?算,去看个究竟。
   阿墨介绍说,碉楼是明万历年间所建,据村族谱记载:公袁氏,讳梦松,公兆其字也。家有楼,高百尺,孑然特出,因共称为袁家楼焉。相传建自明时,明季盗充斥,有土寇至村,族避难楼上,贼环而攻,有贼负方木趋进,将以火其门,楼上以磨石下击剧者,立毙,贼惊,楼得无恙。
   碉楼是用来避难的,共三层,每层由底向上砌砖微内收,下层砖砌墙厚约一米,内设有暗道,直通寨墙外面。碉楼起到了登高远望、避难、防护外来侵犯的作用。本来避难碉楼是过去村民防匪用的,里面设有不少机关暗道,大有神秘之处。然而在当今,土匪已成了久远的记忆,防匪的碉楼成了一道风景。在袁桥古碉楼的周围,是一片明清古民居建筑群,穿过古树、古井、古庙、古宅院来到避难碉楼前,避难碉楼坐北朝南,看上去有现在的四层楼房那么高。作家绕避难碉楼一周,站在碉楼门前仰望说,真像一个带瓦顶的碉堡。阿墨附和说,像。接着,阿墨伸手说,里面看看。碉楼一层有个石砌拱形门,进门屋里空无一物,里面方砖铺地,按乡村民居来说,中间一进门这间窑洞样房子算堂屋,左边是正房,右边是歇房,但在这碉楼里,进门左手屋子没门是堵实墙,右手屋子开了一道门。阿墨说,右手这屋子原本也没有门,是为了参观方便后开的,你看堂屋这屋顶。阿墨把作家引到堂屋放供桌的地方,指着屋顶说,上面是个逃生口,从上面放下梯子,人爬上去,再把梯子抽上去,盖上铁板,卡死,土匪即使进了堂屋也上不去。
   作家跟阿墨到了进门右手屋,屋子不大,但墙厚一米,像个密室,耳朵贴着墙壁可以听见隔壁屋的各种响动。在这屋里有上下固定的楼梯,屋子中央是个方形地道口。阿墨说,以前村人从隔壁堂屋沿梯子爬上二楼,再顺这边梯子下来,就钻地道逃了。作家对地道有着超出常人的兴趣,比如出口在哪里?阿墨说,地道的出口发现有三条,已经坍塌,目前只修复了一个出口,一直通到古寨墙外,出口还有特意种植的矮树木遮掩。
   作家一钻进地道,立刻身心都振奋起来,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处在警觉之中。一旦进入地道所有的声音立刻消失了。由于疫情,地道里空气不流通,对游客限量开放,作家站在椭圆形的地道里,抬脚迈步时,可以听得到自己的脚步声。作家和阿墨来到一个类似猫耳洞的地方,墙壁上固定有火把形状的照明灯,照着地道的墙壁,那墙的感觉是无比的厚重。地道里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光线的变化。回头再看地道,是弯曲的,一人高的洞,可容两人侧身而过。
   作家朝着洞里拐弯的地方喊道,阿墨,阿墨!啊,作家听见自己喊出的声音像打雷一样在地道里翻滚,声波的震动还带来了回音。作家发出的声波居然这么有力!阿墨在前面等作家,走了十多分钟,地道分岔了,一条通道向左,一条通道向右,向右的通道是个下坡,坡度不大,但已坍塌。向左的通道已修复,阿墨说,这条通道到古寨墙外,以前的村人就从这逃出去。尽管行动困难,几乎要摸着洞壁行走,作家还是很兴奋,因为这是真正的体验啊。这样一直走,作家暗想过去避匪的村人不会像他这样从容而行,一定是慌张的,甚至是恐怖尖叫的,不知道洞口外是什么样的厄运在等着他们,一定是手握利器小心翼翼摸过去,杀出一条血路!在朝前曲里拐弯走了一百多步,看见一道亮光,敞亮的洞口那里传来嘈杂声,开始变得热闹热闹,像在上面的古村寨一样繁华。
  
   二、老人视角
   老人是阿墨的曾祖父。老人90多岁,不糊涂,能迈着歪歪斜斜的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自己走路,喜欢在袁桥古村里消磨时间,悠哉悠哉地和人聊天。
   老人过去就住在袁桥景区里,自从磴槽集团成立河南袁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有限公司,分三大区域对袁桥古村进行投资改造,一是包括寨墙在内的明、清、民国时期的历史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二是村北部村民安置新区建设;三是对村落周边环境改造、提升,重点打造林果种植,农业采摘,旅游观光项目。景区内村民外迁,村民的安置新区就和景区一墙之隔。全村居民生活条件大为改观,村民也将实现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此摆脱贫困村的束缚,过上幸福指数日益俱增的美好生活。现在的磴槽集团不但对贫困村民帮扶,而且每月6号给全村65以上的老年人发放300至1000元不等养老金,还开设大病救助、金秋助学、夕阳关爱、爱心助困等慈善项目,真正的做到老有所依幼有所养。
   受了一辈子苦的老人,眼下过上了幸福生活。说起碉楼,几乎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里的老人笑呵呵地说,碉楼没用了。说到这里,老人忽然停住,喘口气接着说,为啥没用了?没土匪了。说到土匪,老人说遇到一次,那时候还是民国,老人在袁桥村私塾读书,一天正上课,就听见村里老槐树上悬挂的那口大钟突然“咣当,咣当”响成一片,就听见有人喊,土匪来啦,快操家伙呀!
   村里青壮年立刻操着家伙跑到寨口把门关上,再上寨墙拉开阵势和土匪对抗,老人妇女孩童都躲到了避难碉楼里。这里需要介绍一下袁桥村的来历,明洪武年间,袁氏先祖袁克诚带领妻子儿女全家11口人从山西洪洞县移民来登封,居住在这里,因村东沟内常年流水,于是,举家动手在河沟上修筑了一座石拱小桥,“袁桥”的名字也由此诞生,这个村也顺其得名袁桥村。
   老人说,我小时候的碉楼和现在的一模一样,那天私塾先生带领我们躲进碉楼,碉楼中间屋子已放下楼梯,私塾先生站在梯子下面扶着我们这些小孩一个一个爬上去,碉楼一共三层,从二楼到三楼还有梯子,我还记得,我当时爬上三楼,透过窗户,登高远望,可以望见古寨墙外面很远的地方。古寨墙宽5米,从寨墙院内有台阶通到寨墙上面。袁桥古村落的寨墙是城墙上带齿状墙体的垛墙,垛墙上有垛口,垛口即墙面上凹下的部分,从这个口向外张望比较安全。垛墙的高度高于人的平均身高,人站在垛墙边,小半个身子正好可以从垛口探出来,这利于用弓弩射击。
   在这很久以前,为了袁桥村民安居乐业,袁氏十六世孙袁梦松组织村民筑土为寨。原寨子呈椭圆形状,周长约750米,而现如今的古寨墙,是在保存下来的几段土寨墙的基础上,全部用古砖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将缺失的寨墙进行修复,形状和长度都保持了原来的样子,分别在东南、东北和西南设三个寨门,被附近百姓誉为“登封小长城”。
   老人说,土匪来的时候,我通过避难楼窗口朝外张望,寨门紧闭,寨门是厚实木用铁皮铁板包裹铁钉加固,十分牢固。寨院里人声嘈杂,人头攒动,青壮男丁都掂手持长矛、红缨大刀上了城墙,年轻妇女们在大院里忙碌着,肩挑手抬把石块运上寨墙,还有一些妇女们在大院里忙碌着中午的伙食,寨子里屋顶的烟筒冒着滚滚白烟,空气里能嗅到一股浓烈的鲜美味道。老人说,我们这些小孩不知道害怕,全无烦恼,在避难楼里嬉闹玩耍。
   土匪的马队咴咴嘶鸣着,寨门外尘土飞扬,犹如刮起了沙尘暴,汹涌的尘土像潮水样往前冲。土匪头子身边簇拥着缩头缩脑骑在马背上的一圈土匪,土匪用肩膀和脊背迎着风,土匪头子嘴里哈着热气,一手拉着马缰绳,一手用马鞭朝寨墙上指,像是在交流,也像是在谈判,一直没啥结果,后来就看见垛墙口架起一尊直射的土炮。老人说,我看见几个人正在调整架在垛口上的土炮的炮口,把火药倒进炮口里,双手攥着通条,把火药捣实,轮番把小孩拳头大小的铁丸倒进炮口里,一只点燃的火把在大炮捻子旁伺候着,只等着一声令下就点火放炮。
   那次,土匪见寨墙坚固,又惧怕土炮的威力,主动撤走,再没来过。
  
   三、游客视角
   前面那个在袁桥古寨里问路的游客,这里简称其为A先生。A先生按照迎面遇见的另一个游客的指点,沿古寨墙前走500米,右拐,果然就是碉楼,远远观望,若一座陡峭的山峰,耸立天空一方,使得四周瓦舍错落有致地矮下去。这个A先生呢,对古建筑很感兴趣,也看了不少古村古寨,但碉楼还是头一次见。这个A先生是个走南闯北的抖音主播,有众多粉丝,他在网上查到袁桥碉楼,很是稀奇,就预告了要来拍袁桥碉楼的视频,在他的抖音直播间里大量粉丝用弹幕留言与他互动,弹幕像下雨一样在手机屏幕上流动:碉楼是碉堡吗?快快拍来让我们看看!
   A先生常年在外拍摄视频,主要拍摄景点,上传到抖音上吸引粉丝。为了吸引粉丝,他必须拍摄一些稀奇的景点。碉楼算一个。
   A先生开了一辆小型房车,虽说是小型房车,一般轿车停在房车边就像大象旁卧了一只小绵羊。房车的雏形是吉卜赛人的大篷车,又称“车轮上的家”。车上有:卧具、炉具、冰箱、橱柜、沙发、餐桌椅、盥洗设施、空调、电视、音响等,集“衣、食、住、行”于一身。A先生在导航上查了袁桥古寨位于登封市大金店镇,距千年古刹少林寺约20公里,整个村落背靠少室山,南临少溪河,如巨龙横卧,村北至游方头村东侧收尾,形似龙尾。龙尾左侧有一椭圆小丘,状如神龟,村北水仙洞清泉四季长流,成“金龟探水”之势。袁桥古村落有避难碉楼一座,十分罕见。
   A先生按照导航指点,开着房车在高速路上跑。不知道啥时候,下起了雨,高速路上跑的车甩起了水线,车一辆接一辆疯了似的往前蹿,一转眼就不见了踪影。雨水灌饱了车顶上的水槽,接着四下漫流,雨水滴进车窗里,A先生感到有几滴落到他的胳膊上。下高速后,又照着手机导航跑了十多分钟,慢慢夜幕降临,车窗外不时有灯光闪烁,月亮斜斜挂在远处古寨城门上,漾着一层昏黄的晕。A先生把车窗放下来,空气清新,网上查的那个袁桥古寨到了。
   A先生把房车停在袁桥古寨外的停车场夜宿,他朝四周张望,除了黑还是黑。A先生除了小时候在农村看到过如此纯粹的黑夜,后来生活在城市里,再也没有看到过这样静谧宁静,这样纯粹的黑夜了。A先生的眼睛慢慢适应了夜的黑,在有限的视线范围,黑黝黝的古寨渐渐亮了起来。A先生借着车灯看到了古寨那些历史久远的高低错落的建筑,在夜空下静静地伫立着,模糊的轮廓在夜里站成一种永恒。
   在接下来的几天,A先生在袁桥古寨里流连忘返,几乎走遍了整个古寨。的确,在这里可以看到明清朝时的老房子,所有房子都隐藏在绿树之中,根本看不到泥土,看不到地面,一切都在绿色的掩映之中。古寨的路面都用青石条铺成,发散着淳朴的年代久远的气味。A先生想象着在古寨里拍摄一个短剧,一位束发仗剑的白衣侠客策马而至,在青石铺成的街面上溅起一地骤雨般的蹄音。一对恋人面对手机抖音说着半文半白的情话,仿佛几百年前的人在这里随着风声复活了。
   A先生打算给碉楼拍个抖音短片。他把手机固定在拍摄支架上,远远就望见一只他叫不出名字的鸟,从半空飞到碉楼顶上。他想,他就从这只鸟拍起吧。他怕鸟逃走,慢慢把手机抬起,让镜头紧紧抓住鸟,鸟还是发现了什么,飞走了。接着,A先生把手机镜头对准碉楼的门开始直播,在抖音直播间里,他既要拍摄还要回答粉丝的提问。有粉丝问碉楼在哪里?他回答道,登封,距离少林寺约20公里。A先生拍到碉楼里堂屋放供桌的地方,就指着屋顶说,上面是个逃生口,从上面放下梯子,人爬上去,再把梯子抽上去,盖上铁板,卡死,土匪即使进了堂屋也上不去。接着,A先生到了进门右手屋,指着屋子说,在这屋里有上下固定的楼梯,屋子中央是个方形地道口。A先生说,以前村人从隔壁堂屋沿梯子爬上二楼,二楼是相通的一间大屋子,不像一楼被分割为三间屋子。从二楼再顺这边梯子下来,就钻地道逃了。说着,A先生就顺地道口下去,拍地道里的情况了。前面作家已经探过地道,这里就不赘述了。
  
   四、叙述视角
   在碉楼前,作家、老人、A先生相遇了。之所以能相遇,这跟他们在这里停留的时间长有关,如果只是短暂参观,他们不会相遇,也许会擦肩而过。他们在碉楼前久久观望,互相都好奇起来。A先生对着碉楼外墙拍摄说,是说给他抖音里的粉丝的。他说,碉楼为砖石结构硬山式建筑,看看,仅墙基就有一米宽。说着,A先生走近墙体,用手在上面啪啪拍着说,看,多结实,这墙体下半部分用青石砌筑作防潮处理,中间及上半部分用青砖垒砌。碉楼有三层,层层有瞭望窗口,观察墙体外面动静。整个碉楼分三层,一层的楼梯可以抽到二层,二层和三层是固定楼梯相通。
   A先生对碉楼前的老人产生了兴趣,他对着抖音里介绍说,这里遇见一个久经风霜雨雪的老人,老人手背上爬满了曲张的血管,像一场大水冲刷后露出地面的老树根。A先生问候老人,老人家好。老人点头微笑,老人很愿意和人交流,脸上的皱纹像湖面上的涟漪,漾开了。
   老人思维正常,可以和人交流。交流的时候脸上闪着罕见的红光,连皱纹仿佛都少了,稀了。老人问A先生,哪的人呢?A先生伸出手划了很大一个圈子说,从很远的地方来,来看碉楼。大爷,您是哪里人?老人说话不糊涂,自豪地说,我就是本村人。A先生说,大爷,您小时候碉楼是啥样子?老人说,我小时候在碉楼里躲过土匪,那时候碉楼没现在好,现在维修了。老人问A先生,你咋来的?A先生做了一个手握方向盘的动作说,房车,我开房车来的?老人说,房车是什么?A先生说,你去看看吧,离这不远。
   老人这么大年纪,走路居然不用拐杖,也不需要人搀扶。A先生在前面带路,作家和阿墨一左一右跟着老人,做出随时搀扶的准备。作家对阿墨说,置身于袁桥古村落,犹如置身于一幅历经沧桑的画卷里。站在古寨墙上居高临下望远,能看见迄今保存完好的古避难楼、古地道、古寨墙,明清时期四合院、古民宅、私塾学院、打更道、秘密暗道、牛王庙等历史遗存建筑。阿墨说,如今的袁桥,寨墙已部分修复,高大的寨门楼巍然屹立。文化陈列馆、文化大院、文化活动中心、地坑院和农耕文化展示厅已经拔地而起。作家说,走进袁桥,仿佛穿越在历史的河流当中,处处彰显着古村落的庄重和威严,可以说是个难得的豫西古村落博物馆。
   这时候,袁桥古寨大门外十分热闹,从公路上涌来许多用手指指点点的游客,在公路边的树林中支起帆布制作的折叠桌椅,一个身躯高大的男人,手指瘦得像鸡爪子,在向游客出色地表演他穿肉串的技巧。
   接着,老人看见停车场里有一辆亮光闪闪的房车,A先生把老人搀扶进房车里。老人这里看看那里摸摸,稀奇地说,还是现在好啊,房子都可以随便放。作家和A先生交流,你下一步打算去哪?A先生说,少林寺和中岳庙。作家说,现在出行真是方便,只要把手机导航设置好,按照手机导航提示音只管往前走,不要往两边走,就可以到达任何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

共 593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袁桥的碉楼》,作者用几个视角来描述它的曾经,就如人们讲述一件事,用多个视角去看,每个角度看到的,都有不一样的风景。在作者的笔下,作家视角里,是碉楼的外形及其构架,还有听阿墨所讲的碉楼的历史。这符合作家的风格,从现实到虚构,再到现实,每个角度都有故事;老人视角,是真实的存在。如老人所说,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见识过土匪进碉楼的场景,从而证实了碉楼是避难楼的这一说法;游客视角是一个在场的视角,游客中的A先生是一位抖音主播,他用他的手机,真实的为看客直播了碉楼的现状,既如阿墨所说,也应实了老人的述说,虽今与昨有别,但主体结构就在原地,翻新也不等于重建;叙述视角里,是多个角色的合拢,作家的想象,老人的沧桑,A先生的广闻博见,再结合现代袁桥古塞的现状,袁桥碉楼的前景豁然眼前。一篇似游记又不是游记的散文,多角度为读者讲解了碉楼的过去今生,及它存在的历史价值。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312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3-03-10 18:45:56
  现在的古村镇是越来越少了,如作者笔下的古塞、古碉楼,也许曾经有好多存在于国土上,经历过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后,大多沉入历史的风烟中。读作者的散文,随作者的步伐,心蠢蠢欲动,有想去一观的冲动。
   写得太真实太让人向往了。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2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3-03-11 19:24:22
  作者从四个维度对袁桥碉堡进行了描写,意图非常明确,那就是想展现碉堡的在不同人眼中的模样。这个写法很独特,你成功了。
   文章语言流畅,叙述完整,逻辑清晰。最后一自然段的寓意深刻。
   写好攻略,流年组团参观哈哈。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3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3-03-11 20:48:48
  被多维度呈现的碉楼,立体起来。对于作家来说,这样的遇见才有意义,没有像浮云般飞过,似是而非,对于老人,阿墨,游客亦是。这种和谐共生,就成了袁桥的碉楼最独特的味道。
4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03-11 21:16:52
  作者采用多个视角写碉楼,很新颖很独特,也使碉楼更加立体。作家是来寻幽探胜的,他更想深入地了解碉楼的历史和人文;老人是碉楼古今的见证者,他的眼里有故事也有沧桑;作为抖音播主的游客,他在意的是在场感和与观众的共情能力。三方视角的结合,才是最真实最丰满的碉楼。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游记散文,欣赏学习。
闲云落雪
5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3-03-11 21:19:59
  碉楼是明万历年间的产物,当时是用来供村民避难的,是避难楼,是为防土匪用的。可随着土匪的灭迹,碉楼也成了摆设,成了文物。如今碉楼是供人参观的。散文描写细腻,从多个方面,也就是多个人不同的视角,描绘出了碉楼的前世今生。
五十玫瑰
6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3-03-11 21:56:31
  在袁桥古村,关于碉楼的传说很多,而且花样百出,经久不衰。碉楼是用来避难的。明万历年间所建。说实话,这样的历史名楼,作为史料来介绍,当然很容易,但要写出新意很难。本文作者,别具一格,从作家视觉、袁桥老人视觉、游客视觉、叙述视觉等全方位来素描“碉楼”,可谓创意叠出。个人偏爱游客视觉。作为游客,在袁桥古寨,可以看到明清时代的老房子,所有的房子都隐藏在绿树丛中。作为游客,走进袁桥古寨,走进碉楼,就像穿越历史的河流,见到了那个时代古村落的庄严与威严。当然,最后作者从叙述角度出发,感慨:还是现在好啊。这个感慨,让文字有了新意,让人回味。佳作欣赏。
7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3-03-12 09:03:32
  碉楼,过去村民用于登高远望、避难、防护外来侵犯。袁桥碉楼,寨墙,明清古民居建筑群,登封小长城,宛若一个豫西古村落博物馆。作家、老人、抖音主播、阿墨、袁氏先祖、磴槽集团,各色人物置身于古树、古井、古庙、古宅院,视角各各,别有洞天。游记散文,视角转换,写出了新意和文化况味。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8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03-12 17:12:4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9 楼        文友:清鸟        2023-03-12 19:31:09
  每一座古镇,都有一个沧桑的故事。跟随作者笔端,不停地想象,不停地感叹。这种写作手法的新颖,不仅吸人眼球,更容易把读者的思维陷入各种画面中。整个一庞大的场景,任思绪飘飞,探究碉楼的前生今世。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10 楼        文友:越来越好        2023-03-12 22:16:44
  碉楼是村民的避难所,也是防御墙,作者多角度阐述碉楼,很有现实意义,这样的游记,写出了特色,写出了亮点,真是学习了。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