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缕缕忧思系乡情(散文)
近几个月以来,经常从快手上刷到,黑龙江、吉林两省整村拆迁的视频。镜头里,崭新的房屋,整齐的院墙,水泥硬化的街道,一个个屋舍俨然的村庄,在大型铲车的轰鸣声中,房屋、棚舍的顶子被掀掉,房墙、院墙、被推倒,尘土飞扬,整座村子夷为平地。小视频里,老乡的惋惜声、唏嘘声、房屋倒塌声、机器的轰鸣声……声声入耳,看得心跳,听得心痛!
合村并镇,成为东北冷酷的现实。幅员辽阔的大东北,土质肥沃,“北大粮仓”的殊荣享誉华夏。昔日令人向往的大东北。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念的改变,大多数人都迁居城里,有的还去了南方。村里房屋闲置,政府投资的水电配套设施成了聋子耳朵,失去了作用,资源极大地浪费。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涌入城市,由最初的空房,逐渐发展到空街,甚至空村的严重现象。村庄里没有了年轻人,剩下的几乎都是老年人,严峻的现实,迫使政府果断地采取合村并镇,整体拆迁措施。农村人户分离十分严重,五六个村庄拆迁后,一栋楼就解决了居住问题。腾出了大量的土地,清理后成为有效耕地。
东北农村人口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孩子都能顺利读完初中考上高中,成绩差的上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加之高校的扩招,这些孩子大学毕业后,几乎都不愿意回到农村,宁愿做一辈子打工族,也不愿意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这与中国的传统观念有直接关系。认为只有离开农村走进城里,才是学有出息,脱农才是学有所成。似乎进城才是光宗耀祖。受传统观念影响,孩子毕业后不再回到家乡,而他们的父母最终也要进城跟子女一起生活。导致农村剩下的几乎都是没办法进城的老年人。一个原本几百户的村庄,长期居住的户数所剩无几。从长远发展考虑,避免资源浪费,就得村庄整合,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描述的那一幕。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开始注重改善居住条件。经过几十年的财富积累,加上国家“三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种补贴的扶持,让农民的钱包鼓了起来。东北的农村过去绝大多数都是土房。有了经济实力的农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倒土房建砖混房。尤其是最近十年来,彩钢瓦、保温板、塑钢窗、铝合金门窗等新型建材的诞生,淘汰了建房用的梁柁、檩木,木质门窗。房屋与木材脱钩了,新的住房抗震能力增强了,防火能力提高了,保温性能增强了,使用年限延长了。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一个农家大院,从院子墙到房屋、棚舍、厕所一整套建下来,要花费十几万甚至二三十万。如今在东北,土房已经成为稀缺,残存地成了见证历史的老物件。这些凝聚着农民多年血汗钱,一点一点建造成的固定资产,没有实现主人安度晚年的目的,没有实现一房永逸的建房目的。房屋很快就厄运降临,尽管拆家是中国人最怕的事情,也不得不拆。凋敝的村庄已经不是宜居的宝地,村庄整合迫在眉睫。村民住进楼房,统一供热、供水、供电,既便于管理又节约了大量资源,确保了拆迁户的生活质量。
在我的家乡,内蒙古还没有看到村庄整合的消息。可我依旧担心,美丽的故园也会迎来拆迁的那一天。我离开故园迁居城里很多年了,可是心中依旧牵念着生活了几十年的故乡。如今牵念之情又多了一份担忧,担忧我的家乡也会从那片土地上消失。这种担忧与日俱增!
我进城以前工作生活在国有农场里,那里耕地平坦,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在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中旧貌换新颜。16个分场的职工住宅全部是红蓝相映的彩钢瓦屋顶砖混结构。整齐划一的院墙,主路巷道到院内,全部硬化,雨天泥泞的时代一去不返。太阳能路灯赶走了夜幕里的黑暗,太阳能热水器解决了洗澡问题。家家户户拆掉锅台大灶,改用烧煤和电饭锅、燃气灶做饭,用烧锅炉挂暖气片取暖,很多人家还采用了地暖,自来水入户,有线电视和宽带的入户,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提升了生活质量。虽说是平房,功能与城里的楼房完全一样。农场里完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各种农业机械大显身手,职工收入逐年增加,家庭小轿车成了代步工具,城市化的农场令人羡慕。
时代在前行,社会在进步。近几年,偶尔回到故乡,却有了陌生感,也陡增了凄凉感。现在场子里经营土地的人都已经四十多岁,有的已经五十多岁。很多熟悉的老人都相继离开了这片土地,挥手红尘了。很多人都不认识了,很多人都搬进了城市里,村子里冷清了许多,很难见到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村子里的孩子们几乎都上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空房现象日益严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几次坐公交车去乡下走亲访友时,走进村子,街上见不到人影,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偌大的院子也就两口人居住,有的院门已经锈迹斑斑,见不到大人和小孩。若问童叟何处去,空留荒凉对窗棂。这样的景象随处可见。一次去表姐家吃猪肉,我独自一人在村子里溜达,竟然见不到一个人,很多房子已经没人居住了。映入眼帘的景象是,人去屋空炊烟断,满目苍凉杂草园。凄凉的心情油然而生,真的担心,不久的将来会,“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这样的担心绝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杞人忧天。现在经营土地的人都是不惑之年,甚至五十大几的人。他们的子女大学毕业后,不会回来了。人终究是要变老的,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真的不敢想象,再过十几年,故乡肥沃的土地谁来耕种?配套齐全的房屋谁来居住?我的故乡从建场到现在已经走过六十五个春夏秋天,还能走多久?真的担心,魂牵梦萦的故乡,有一天会消失在地表,成为记忆里的风景!
北疆白杨
2023/03/15于祥泰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