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搭乘文字还乡(散文)

精品 【流年】搭乘文字还乡(散文)


作者:辛淑英 布衣,29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050发表时间:2023-03-16 19:41:16

【流年】搭乘文字还乡(散文) 一、静夜思
   一个人户外走动,感觉天气微凉。是秋意,慢慢爬上树梢,叶齿边缘,花儿稀疏地开,寂静中凋下片片黄叶。
   时至大量的水果上市,新鲜,个大,饱满,几上放一盘,一进门,扑鼻而来的浓浓果香,令人欲醉,和书,陶具,木器的气味融合,便是日常的味道。还有一种气味,多么熟悉,就像家里煤气的气味。这气味似乎能让一些早已被忘却的事情在心中搅动——那是泥土的芬芳,成熟的浓郁,沉淀着古旧物件的香醇——谁都会认为这是故乡特有的气息。吃着一种食物时,会想起与这种食物共有的场景。所谓记忆,就是过去的气息和味道的重现吧。
   走至脚下的夕阳变成了月亮,一种强烈的意念油然而生,就像拿到一个封闭花园大门的钥匙。敞开心扉,夜色涌进来,思想悄悄溜进遥远的记忆,在青瓷般的夜空,竖起清新的画面——纸窗的老屋,温婉勤劳的母亲,笑意盈盈的祖父母;炊烟,霜白的屋檐,墙头摇曳的狗尾草,纵横交错的阡陌;原野上东一个西一个绿宝石一样的村庄;大雁响彻天宇的鸣叫。这时,我为我的外衣,为鞋子感到羞愧,多长时间不再光脚走路了?
   那时的孩子,裤腿挽得高高的,叉开双腿,两脚踩着泥地走路。下雨天,脚在浑浊的雨水水面上激起涟漪一圈圈向外扩散,滑倒了再爬起来。或是双脚踩在烂泥坑里,脚底被铁锈钉,破烂的瓶渣子,锯齿般的铁盖子之类的利器扎破,也不觉得疼。
   记忆中家家炕头都有高台,上面搁着油灯。灯是用小罐头盒子,墨水瓶或大肚瓶子做的,里面装上煤油或柴油,用棉花搓成灯芯,穿进灯芯模浸在油中,没有罩子,青烟缭绕,光晕昏暗。灯油一点一点耗去,像一个人的生命一点点被岁月偷走。但油灯也像个有学问的人,装着一肚子光亮,倍受人青睐。而轻柔的光亮还会让人想一些心事,大人有大人的,小孩有小孩的。
   可是十里八乡,也找不出有我父亲那样的,他把油灯的熏灰当“胭脂”,为节省成本,做他画像的颜料。我母亲嫌浪费光亮,就在油灯下可劲儿做针线活,不是拿出旧鞋头,就是拾掇出破衣裳,用在竹锭上纺好的棉线补好上面的破洞。或赶制我们的棉衣,白日里拆下里表洗浆,拿阳光下暴晒,杀死里面的虱子跳蚤,把变硬的棉絮重新絮过,做好的棉衣干净又松软。夜风吹过门来,灯火将灭,风过了,闪耀一下,屋里很安静,刺鼻的浓烟熏在靠墙的木片上,烟味与院子里涌来的夜色交融,有湿润的感觉,温暖的情怀。
   记忆最多的,在弥漫的热气中,是母亲拿勺子在铁锅里搅动的场景。有时,灯台上的蛤蜊油棒在我们闹腾时滚落锅中。母亲的皮肤皴糙,手上布满裂口,针扎一样疼得她揪心,用蛤蜊油棒抹,灯火上烤,蛤蜊油便充分沁入血口。于是煤油灯的气味,蛤蜊油的味道和菜汤的味道混合,便是整个童年的味道。
   童年的日子异样漫长,内心盼望着快快长大,长大后可以做和大人们一样的活计,不再被呼来唤去地做事,还可以走得更远,远方有神秘的所在,有祖母讲的故事里的奇遇景观。
   当然也有欢乐,譬如挖茅根。镢头刨下去,听着土层下面网状的茅根迸裂,像挖着宝藏,随着刨开的土层茅根越来越多,人心欢愉。不知哪个调皮孩子,燃着了一片片的枯茅草,冷飕飕的风刮到哪里,火便引到哪里,不见明火,烧痕如蛇狂舞蔓延。浓烟在荒野滚滚,哔剥声里,兔逃鸟鸣。之后的旷野里,这里那里一块块黑黑的补丁,点缀着大地,像艺术家挥毫遗下的墨痕。
   也常和伙伴们捡拾柴火。拿上竹筢挎上筐子,这里捡一些草,那里捡几根树枝或搂一些树叶,背回去足够娘做饭的烧柴。但也永远的饥饿,对一切食物情缘充满着默契,更不要说那甜糯的烧地瓜了。柴草燃着后,拿红薯投进火堆下面的土坑,柴草的浓烟如大地烽火,弥漫开来,柴草燃尽,热灰填进土坑,约莫半个时辰地瓜熟了,焦黄的外皮轻轻一剥,薯肉粉白鲜糯,迫不及待地去吃。
   庄稼收割后,光秃秃的土地上又撒上底肥,新犁起的田野,卷起肥沃的黑浪,汪洋似海,打出匀称的一畦畦,像爱默生诗中所写:“那作业不是用铁犁完成的,而是用铅笔。因为那些线条看起来笔直而统一,就像拿尺子和铅笔画出来的一样。”原来每个农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他们种上小麦,豌豆,油菜籽、菠菜,大蒜等作物,地头高高的土杂肥堆,和了稀泥封严实,来年春里麦子拔节时打开,粪堆发酵后的气味馥郁,顺着风远远闻着,农人笑,心安然。
   村街因堆满柴草垛变得拥塞,生气富足。孩子们捉迷藏,一次次爬高滑低,摔打滚爬,乐此不疲,仿佛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玩着玩着有的在香软的柴草窝里睡着了,家人喊也听不到,月出星眨眼了才醒,迷糊地回家。
   牛棚里的牛嚼着永远也吃不完的干草。我喜欢闻干草的甜润清香,扑上去,脸埋进草里大口吸气,清香吸进我的嘴巴,钻进肺腑,似棉花糖,噎得我喘不过气来。吸足够了站起来拍打掉身上的草屑,漂亮的草堆散乱,怕大人见了说嘴,赶紧扫拢。牛瞪大眼睛盯我,仿佛在质疑什么?接着又低下头咀嚼干草。后来见一村民的闲屋,当了草料库,有沁人心脾的玉米秸麦秸的气味,我在那幽静的屋里读闲书,那激光般透视一切的苏东坡,让我忘了晨昏。
   天将冷,变天前各家备好烧柴,屋檐下像个小农馆,沉淀着日子的香醇。那少了头尾的地瓜,小萝卜,没抱心的白菜,花生,不能入窖的,怕鸡吃狗闹腾,被一大块塑料布蒙上。墙上揳满橛子,结实的橛子上挂着镰刀,锄头、簸箕,绳索,萝卜缨子,破草帽。扎成捆的高粱穗子,金黄玉米一串串、皮儿编成麻花辫,几穗饱满的谷穗——都是从场院精挑细选来的,承载着明年土地上传递薪火的使命。几串火红辣椒,像燃放的鞭炮,年画里的图景。窗台上搁着瓜蔬种子,小包地装着,受天光日月抚慰,温润舒坦,春入大地的产房。
   一场冬雨冷冷地落下,地面湿滑,一些落叶,柴草的碎梗,一堆堆遗弃在那里,被雨水浸泡出淡淡的苦味,久之沤烂成粪土,霉味浓烈,冬日越发面目肃然。雨在冷涩中转化成雪粒,孩子们嚷嚷,天上下“化肥”了,不等去“扫”,就变成了水汪。薄暮时西北风越刮越紧,雪飘得越发大起来,雪花落在仰着的脸上,凉意出欢喜。
   各家屋门常关,但关不住烧柴的烟气、烟气里的饭香,特别绵长,人受用着,不觉。牛棚里垫了新土,备足了草料。地里再没有活计,女人拾掇家务,男人拿出农具检查,坏了的地方,灵巧地用铁丝,麻绳或木条修补好。这是管农事的经验,下再大的雨雪也阻止不了过日子的有条不紊。
   水库里的冻凌厚了,胆大的孩子跑上去溜冰,打陀螺。我从来不敢,偶尔怯怯地冰上走走,心惊胆战地赶紧退回,拾捡起小冰坨相互碰撞,冰粉飞溅,落到手背和脸上,凉津津的,也是快意。柴火垛和矮树上的冰凌晶莹诱人,掰一截偷偷舔,舌尖顿时麻木,手里把玩,刺骨的凉,也不舍。
   老井上,青烟袅袅升腾,打出的水清澈,尝一口温甜。摇晃的水桶溅出水花,撒一路,寒光下亮莹莹如满地宝石。
   天太冷,母亲变戏法一样变出一锅锅热腾腾的食物:炖菜里少许的肉丝,杂面饼子一面焦黄,掺了豆饼渣的菜包子,金黄的玉米糁粥,爆裂的紫皮地瓜。屋子里有姜、蒜、芫荽、萝卜、菠菜、醋熘土豆丝的味道,酱豆、葱拌豆腐、芝麻香油的味道。
   长大些才知道生活的改变,让一些想法有了方向。当蜡烛取代煤油灯,到了除夕,家家户户在堂前点上几支大红蜡烛,一家人围坐在摇曳的烛火下守岁。寒气逼人,我们不得不早早地钻进被窝。母亲举着蜡烛翘着手指活动着一个个肥嘟嘟饺子,在下面撒些面粉,烛光里的母亲神情欢愉,画面写真。
   夜渐渐深,外面漆黑,不知过了多久,睡梦中被鞭炮声猛然惊醒,窗外火光冲天,窗户纸在响,开一道门缝儿,冷气飕飕地来。母亲说,天明尚早,睡吧。当再一次被惊醒,听娘在打开门时说:“新年了!”语声响亮。然后灶膛亮了,空气里哔哔剥剥,有柴火燃烧的气味,母亲准备下饺子。天明,火红蜡烛瘦尽,烛光彻底消失,凝结的蜡烛油在高台上暗红一摊。一屋子蒸腾的热气里,是烛火的气味,时间的流逝中显悲壮。
  
   二、家院
   家院屋后是路,每天天不亮就有人走动,辚辚车声,牲口的叫声,声声急迫或缓慢地穿墙而来,贯彻整个房间。院前有水库,周遭树木葱茏,是鸟儿的合唱舞台,喜鹊,八哥,麻雀等,一天到晚歌唱不绝。院子里听鸟鸣,心里像泉水滤过的清凉,坐看庭前的日影明了暗了,清幽中一片美好。
   夏日里,蝉鸣蜂嗡。蝉声密集,聒噪直穿耳膜。蜂嗡似有若无,形不成真声音,它们是被爬上墙头的瓜花引来,花谢了就很少再来。热闹的是院南的水塘,惊蛰后最先发出细微声的是鱼儿,接着是蛙懒洋洋地鸣叫。暮色中,越墙的簇簇树木——桃树上粉骨朵欲开,柳树已舒展开嫩绿的芽,青烟银白宛如月光,树枝间缭绕不散。但没过多久,一场雨里,院外院里蛙声浑然一片,雨声小了蛙声大,雨声大了蛙声小。夏夜清凉,父亲说咱听曲不用买票钱。
  
   三、老宅
   祖父母的土坯老屋也时常入梦。两扇破旧的木门,无边框,上面两个铁环,门枕石上雕刻着莲花花纹,一边一个。屋檐上沤烂的高粱秸乌茬凹陷,成了麻雀和燕子生儿育女的温床。初夏,尤其是燕子穿梭在院子里,它们头上那“小黑帽”一般的柔滑羽毛,一直垂到眼睑上面,还有铁青色的外套,剪刀似的尾巴,灵动的双脚,叽叽喳喳的声音是那样悦耳。墙壁被雨水冲刷出道道痕迹,下面半人高的青砖风化成粉末脱落,缝隙里长满墨绿色青苔。遥想着,从前某个时期,当时没有房子,来了男女才有了房子。同样,现在的土坯房子也会坍塌。有一天会这样,肉体埋进去,变成泥土,土地肥沃得发黑。
   窗户是个小方洞,窗棂上糊极薄的白纸,乡人称水连纸。入冬时开始糊,两耳锅盛浆糊,废弃的炊帚疙瘩做刷子,一人刷窗棂,一人糊纸,小心轻轻扑平整。刚糊上的白纸,映出窗下一片灰亮。屋里也终日萦着淡淡的灰白,素雅气,如奶奶穿着白褂子走在村街的影子。风吹纸窗,发出轻微声响,夜晚,屋山头的树,在银色月光照亮的窗户上投下的影子,形成了奇特的图案,看久了,那纸窗上也大有天地,听得鸡鸣狗吠,辚辚车声,似远犹近。过年时,奶奶剪窗花贴上去,在米缸,面缸,水缸,簸箕,昇上也都贴了剪纸精致的花鸟图案;院子的柴门,粮食囤,各个屋门都贴了红春联,上面写满富贵吉祥美好的联语。老宅内外焕然一新,日子一长,纸泛黄,变脆,仿佛一下子老了。风撕开窗纸吹进来,是春风,残破的窗纸飘摇。
   屋里泥地被踩出了凹凸,石头一样硬实。锅灶墙成黑色,蜘蛛在碗橱上结网,土炕上苇编方块席灰黑,边缘破损。堂门的高桌油漆斑驳,分不清紫或灰绿,因了古朴,便有几分喜欢。除夕,在高桌上点燃两支红蜡烛,卷轴的天地神像,挂在高桌上方的墙上,初一来拜年的,跪在高桌下的蒲墩上对着神像磕头。有秘密在——祖父在卷轴后面的墙上挖过洞。他曾把银圆塞进洞里,然后用一团泥把洞抹好,卷轴一挡,外面根本看不出有挖洞的痕迹。这些银圆是祖父做肉盒生意一点一点积累的,够一些了他就拿出来买的,每次他把银圆拿出来给人的时候,就像割了他身上的肉随便送人一样。不过,他看着土地的时候,就不觉得疼惜了。一家人依靠着土地,靠一滴滴汗水从土地上得到粮食,从粮食里得到生命的滋养。
   祖父就是一个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土地的人。劳动时,他用锄头把土块砸成粉末,软得像绵糖,因土层湿润,黑油油的。他干活累了,就躺到土地上睡一觉,土壤里的养分渗透到他的肌肤里,他和大地合在了一起。可是后来,他买的四十亩田地又都归了公,家里变得一贫如洗。
   高桌旁两把蒙尘的雕花圈椅,来人喜欢坐上去,朝暮时分,祖父坐在那里抽旱烟,烟雾袅袅与炊烟融合,人隐在灰影,火星明灭。祖父很少喝酒,但有一套待客的高腰白瓷酒具,我悄悄地拉开抽屉,看一看,摸一摸,细腻光滑。一把蓝底白花的茶壶,掂着沉实,日积月累,壶嘴呈褐色,从那里流出的茶水想着会日月天长。拾掇完家务,祖母会坐到炕沿上纺线,织成布,供一家人穿衣和铺盖。
   可是村里女人都比不上祖母会过日子。春天到来,为节省粮食,她到野地里挖新长出的蒲公英,灰灰菜,荠菜之类的野菜和了少许杂面拌了吃。收获时节,她又像鸡婆一样跟在祖父收割的后面,眼睛尖尖地盯住每一粒遗下的粮食。陶盆瓦罐漏水,她不像别的女人那样随手丢弃。相反,她把黏土和成泥补好裂缝,用火慢慢地烧,结构就变得和新的一样好使。
   记忆里的祖父母多是穿土布便装,灰扑扑的,脸也是灰扑扑的。祖父一顶青色瓜皮帽,四季里戴,对襟青上衣,赶集时里面露出一抹白衬衣领子,不失生意人的仪表。祖母斜襟盘扣的褂子,洗浆得挺索。他们的青棉布裤子上缘是一截白腰,裤腿用黑布带缠扎,裤裆肥大。各自尖口的百纳底青布鞋,白土布袜子。祖父个子小迈碎步,频率快,祖母三寸金莲,走起来脚跟捣地,有节奏感。他们和房子一样变老,但到底没老过房子。

共 697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每个人的故乡都在凋零”——多年前当我在一本散文书上读到这句话,不禁泪流满面。那时,我已离开故土数十载,莫名的乡愁从四面八方涌入,把我紧紧裹住。思乡情怀,能否在文学艺术上转换成功,这无疑是需要功力的,特别是对情感的把控,细节层面的丰富逼真,以及在个体记忆的打捞,这些都需要写作者如轻风细雨般的顺畅自如。毕竟,书写乡村人事、抒发乡愁的散文已呈泛滥之势,容易令此类题材的散文写作陷入同质化的尴尬境遇中。 阅读此文,不禁眼前一亮。最先吸引我的是文题《搭乘文字还乡》,可谓一语双关。由此可见,作者将文字视作一辆列车,从内心出发,驶向远方。读完才知,作者在散文的结构时花了心思,语言透着灵气,情感内敛却力透纸背。散文的四个小节,以近似木刻的手法,刻画故乡的自然风土和日常图卷,并且透过多视角,多意象的对比,完成了这篇秀逸之作。 作者在散文末尾询问:故园是什么?又触动了我的思乡之弦。年少时离乡,年老时思乡,故乡似乎存在于依稀梦里,再也回去不去的远方,只能搭乘文字回去,只能倚着梦的边缘,诉说离愁别绪。 散文意象丰润,情感丰沛深挚,以自然景象与故乡风貌彼此相扣,表述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一篇质地丰沛的散文佳作,倾情推荐!【编辑:纷飞的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32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03-16 19:52:07
  好喜欢这篇散文的韵味,清亮清亮的。散文的情感拿捏得极好,在同题材散文中为上佳之作。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1 楼        文友:辛淑英        2023-03-23 16:06:30
  谢谢编辑老师,辛苦了!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03-16 19:54:23
  感谢淑英姐姐支持流年社团,喜欢您的散文,欢迎常来流年社团,共享文学的美好!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3-03-16 20:02:14
  不愿意浪费灯光的母亲,时常如梦的祖屋,曾经缀满辛劳,灵动又温暖的土地,读您的文章,无异于一次真切的回乡之旅。特别有共鸣,包括那种因为回不去,而唯爱永恒的信念。很喜欢!
回复3 楼        文友:辛淑英        2023-03-22 19:37:00
  谢谢支持鼓励!
4 楼        文友:泽子        2023-03-17 07:31:38
  作者用文字圆了回乡梦,也许只有在文字里,家乡才是如此完美,因为家乡有自己纯真,家乡有自己梦想,家乡有自己忘不掉的父老乡亲。人的一生就是一次轮回,年少追梦,年老怀旧。故乡是勇闯天涯少年的魂,是客居异乡的
5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3-03-17 17:27:17
  只要走出家门,故乡就成了他乡,而再好的他乡,也不及故乡留下的念长。此篇散文既如此。小时候赤脚走路、煤油灯和蜡烛下守岁、拾柴溜冰吃饺子,家院里的虫鸣蛙叫,老宅里的老物件,鸡回埘,牛羊归的农家日常……故园是什么?故园就是再也回不去,也走不出的童年及往后余生里搭乘文字回乡后的落脚点。
   太喜欢这样娓娓道来的乡愁,家乡的众味归集,再回味,就是一帧油墨画,旧味依稀,亲切而香浓!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6 楼        文友:泽子        2023-03-18 07:00:00
  作者用文字圆了回乡梦,也许只有在文字里,家乡才是如此完美,因为家乡有自己纯真,家乡有自己梦想,家乡有自己忘不掉的父老乡亲。人的一生就是一次轮回,年少追梦,年老怀旧。故乡是勇闯天涯少年的魂,是客居异乡的梦!
7 楼        文友:石语        2023-03-18 19:45:26
  这个题目真棒!充满诗意,又充满想象。作为久居异乡之人,要回一次故乡太难,总有数不清的羁绊总有数不完的理由。而写字的人要幸福得多,因为可以“搭乘文字还乡”。读完此文,心中释然。再读自己之前的思乡文字,仿佛又回了好多趟故乡。谢谢作者的睿智,感谢分享!
8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03-20 13:10:58
  散文厚重,走笔细腻,对故园的描摹非常细致周到且生动,就像在素描一幅图,随着笔锋的渐次推进,故园的轮廓被无比清晰地勾勒出来。
   故园,生命开始的地方,但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它,渐行渐远,终至再也无法回去,唯一能做的,便是搭乘这趟文字列车回去,一解乡愁。
   真是好文字,学习欣赏。
闲云落雪
9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3-03-20 17:00:05
  散文意蕴丰厚,描述细腻,语句凝练,让读者透过文字,看到了儿时的故乡,故乡里的祖父母,以及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看似平淡的文字,却渗透着作者对故乡最深的爱。祖母勤劳,会精打细算,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
五十玫瑰
10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03-21 22:00:3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10 楼        文友:辛淑英        2023-03-22 19:50:08
  谢谢楼上的所有师友,你们辛苦的点评让我感动。有你们的支持,真好,定会努力,写出更好的文字。敬茶,敬茶!
共 15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