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情】教育人视野下县域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的若干思考(随笔)
考量“乡村振兴计划”须有的几个视角。
美丽乡村建设先行先试者的视角。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计划的部署,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浙江经验的提炼总结,是一种推而广之。浙江的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而桐庐的美丽乡村建设则走在浙江的第一方阵。特别是先后承办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现场会之后,各类荣誉纷至沓来,今年更是一举拿下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实现了杭州13个区县市零的突破。因此,考量乡村振兴站位要更高,格局要更大。
三农问题升级加强版的视角。从乡村振兴计划原汁原味的文本表述以及专家学者“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文本解读看,其骨子里本质上就是三农问题,是全面破解二十年前湖北李昌平“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的三农之问的指南,体现出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愿景的强烈自信。而基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则要顺应大势,要有让三农问题从破到立到强的升级加强版本的自觉定位。
经济社会发展统筹综合体的视角。乡村振兴不是局限于一兵一卒一隅的单兵作战,也不是乡村本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某一方面发展的“旁逸斜出”,更不是城乡之间机械主义平均主义的“削峰填谷”,更多的是全科视野下的均衡和综合,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的客观映射,讲究的是调理和妥帖。因此,要以“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眼界和“不谋一世者,不足于谋一时”的胸襟,放大乡村振兴谋划的外延指数,留足提前量的空间。
须警惕的几个误区:
炒概念一味求新的误区,装箩筐贪大求全的误区,逆潮流坐而论道的误区。
教育人在我县“乡村振兴计划”中可以有所作为的路径思考。
就如小品《不差钱》中所描述的“人在钱没了”和“钱在人没了”的不同状况,同样是乡村振兴,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是迥乎不同的。对于我们这边来说,乡村振兴所面临的挑战,更多的是农村常住人口候鸟式的聚少散多,其间的反差非常之大,导致了时令性常态性的乡村空心现象普遍存在,以及由此而生发的乡村精神空心现象逐渐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乡村之所以凋敝,其核心的要害在于人心或主动或被动的流散。
为此,要以人心思归为乡村振兴的“情脉”支撑,以乡愁为内在皈依,以乡贤为动力源泉,以乡风为外在熏染,奏响乡村振兴“美美与共”“相得益彰”的美妙旋律。而从教育人的视野来看,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的当务之急也便是从教育的真谛出发,在“谁来教”“谁来听”之间搭建起可靠的可见可闻的物化支撑,以乡村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的实体化运作多元化运行为依托,以“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为愿景,以延伸产业为厚实支撑,从而在乡村构建出较为齐整的人心思归的架构体系,主要有:
盘活物化阵地。一是可以考虑建设乡愁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深刻阐述,依照“一乡一品”的普适化个性化建设要求,从放大了的文化礼堂和集束式的综合文体站相得益彰、深度融合的角度,对乡愁馆进行接地气有风骨显个性的打造,成为乡愁生发复制的源泉地。二是让在若干年前因教育资源大整合而闲置无用武之地的众多乡村校舍,在未被完全弃置或改头换面的情况下,有机填充新时代背景下各类新的意蕴内涵,在法理和规矩之间寻找合适的空间,让其“满血复活”,构建各具特色的文化讲习所,继续充当起文化传播的职责所在。三是借力各类已有的文化礼堂、农村宗祠,以及作为新业态招引培育的各类民宿、公社、部落等,打造公私兼顾、公益性产业性相互兼容的乡村文化传播的阵地集群。
建设乡贤队伍。一是做大做强乡村的显性乡贤力量,将所在地的两代表一委员、村级商会、村级慈善总会和乡村教师等以合适的方式粘合在一起,并且从目录梳理的角度,以乡贤履职清单的方式,对乡贤作出适度的刚性规定,营造出“乡贤光荣”“我以乡贤为荣”的浓厚氛围。二是做深做透乡村的隐形乡贤力量,利用文化礼堂建构期间挖掘找寻的崇德尚贤上榜人物群像,对“生于斯长于斯发光发热于第二故乡”的各类乡贤人物,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类,发挥“乡村帮,帮乡村”的边际效应。三是做巧做精乡村的借壳乡贤力量,借“空心村二次创业”的契机,发挥在美丽乡村长期入住的老教师老医师老文艺家等以及“候鸟式”短暂入住的各类“城里人”在知识、人脉等方面的优势,引进先进的文化、理念、技术、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健康、艺术等方面的服务,同时献计献策,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美丽家园建设,较好地实现兼容并蓄。
统筹活动资源。一是处理好公益性活动和产业性活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利用各个时令节和政治性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展陈于其中,吸引更多的粉丝回归,另一方面利用新经济体系构建和产业布局,依托既有产业体系基础有的放矢的地开展产业性活动,努力争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二是处理好官方发动活动和民间自助活动之间的关系,既要发挥官方组织活动指令性强、穿透力深、执行力好的优势,通过形势政策教育、人文大讲堂、学工学农等形式,将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气集聚以计划经济的某种特质予以很好的铺陈实现,又要发挥民间自助活动个性鲜明、灵活机动的特长,形成有自身特色很难雷同的个性品牌。三是处理好集中集束活动和松散个体活动之间的关系,让既有集中又有分散成为相互补充的活动综合体,发挥合力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