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小日本楼和大杂院儿(散文)

精品 【流年】小日本楼和大杂院儿(散文)


作者:灌园痴叟 童生,714.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245发表时间:2023-03-18 15:17:45

说起哈尔滨这座城市的老建筑,那可太有学问,太有讲究了。不管是建筑专家,还是历史学家,都能像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但鱼龙混杂却也是相生相伴,与海内外闻名的中央大街,那些凝固着欧风古调华彩音符的精美建筑并存,伪满洲国日本侵略者遗存下来的小日本楼,也同样在老哈尔滨人记忆中留下了难以拭去的疤痕。
   日本楼前面加了一个“小”字,跟电视剧常提到的“小日本儿”,还不是一回事,这里的“小”,就是一个中性词,因为曾经是那么熟悉的日子里,它真的很难同“大”联系在一起。
   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后一年,我们家搬到了偏脸子安字片的一个有两幢日本楼的大杂院儿。朝东的是红楼,朝南的是灰楼,都是不大的二节楼。大院儿里的人习惯叫法,都是小红楼咋咋地,小灰楼怎怎样了。
   要说这两幢小楼,真是跟它们原来的日本主子一样招人恨。本来都是小矬子,可偏偏端不端,正不正地愣充大瓣儿洋蒜。日出东方,起码要超过八竿子,院儿里的小平房住户才能见到阳光;日头转南,太阳虽已高升,小灰楼却还把小平房捂在“日下黑”的阴影中。一到冬天,西北风越刮越乐呵,太阳也越来越懒惰,就是不往高了爬,楼下不远的小平房住户更惨了,连一缕阳光都见不着了。
   老哈尔滨道里和南岗常见的欧式建筑,追根溯源,每一幢的风格,都能在世界近现代建筑史中,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像古希腊古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巴洛克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折衷主义风格,俄罗斯木结构风格等等,《辞海》里都有记载。而唯独同样属于舶来品的日本式建筑,尤其是留存于偏脸子安字片,还有毗邻的正阳河,南岗马家沟的日本楼民居,即便踏破书山,淘遍书海,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能对得上条目的“经”,能合得上牙的“典”。而有一点却不约而同地一致,就是那一个“小”字。
   大院儿里小红楼,是红砖本色一砖到顶,上覆红瓦;小灰楼是水泥抹成起褶皱的灰墙体,楼顶铺着“洋铁”盖儿。就像是在普普通通的火柴盒平房上面又摞上一层,没有一点儿出奇出众的地方。两幢楼还有一个最鲜明的共同点,开的都是小窗套子,镶的都是小块儿玻璃。一打眼儿都不用言语,就知道它们是姓“日”的姐妹俩,只不过那个灰的,是套了件“马甲”罢了。
   里面呢,房间也间壁得太小了,举架又低,拿它和俄罗斯的欧式楼宽堂大屋高举架比,那简直就不能称其为楼房了!十来个平方的就叫大屋子了,一家一户挤的跟鸽子笼似的。特别是那个小灰楼,一上破楼梯,里面还是筒子楼一通到底的长走廊。过日子哪能少得了坛坛罐罐,家家都摆在了自家门口。好在那个时候瘦子多,要搁现在这么多胖子,怕是连“礼让三先”侧着身通过,也得碰倒两边住户的东西。
    而最不招人待见的是,建的是楼房,却都没有下水道。楼里的住户都得一天不落地拎着“伏流儿伏流儿”,就差溢出来的泔水桶,一步一挪,战战兢兢地下楼梯,到大院儿里露天的公用泔水窖子倒泔水。 那个泔水窖子位于院心,夏天臭烘烘,招得苍蝇狂飞乱舞;冬天滑溜溜,嘀嗒的泔水汤子,落地成冰,冻成了一圈儿每天都在增高的污冰斜坡。夜里黑灯瞎火看不见亮,滑一跤是常有的事儿,没摔坏臀胯骨手腕子就得烧高香了!
   哦,说吃喝拉撒,还忘了一个少不了的大项目。五六十年代,从新阳路往北,过了安道街铁道上的大铁桥,老道里那边的欧式楼都有俄国人叫的“嘎斯”,就是煤气管道。而安道街以南,偏脸子安字片这边的人,就得眼巴巴地望“气”莫及,垂涎三尺了。大院儿里本来就不大的空间,两个楼前又都盖了一溜的小棚子,为的是装煤搁柈子,这就更拥挤不堪了。以至于后来,连掏茅楼儿马拉的大粪罐车都赶不进来了!
   楼挨平房烟火盛,地气人气气气足。几十户人家挤住在这样一个不大的院子里,肯定是够热闹的了。从春寒料峭的早春开始,每一天的大院儿,都在发生着家长里短不重样的故事。
   初夏天刚亮,老爸就起来生火做饭了。先掏灰,架柈子,火苗上来了填两铲子煤,再找个小板凳一坐,就“咕哒,咕哒”拉起风匣催火了。脚跟脚儿进了厨房的老妈,系上围裙,挽起袖子,和上半大盆苞米面儿,掺点儿豆面,捏一小捏儿“面起子”,看着锅里的水翻花了,便两手“噗哒,噗哒”地团弄好大饼子,“吧唧”一下就贴到了锅边上。等转圈儿贴满了,就在锅中央放上一碗已经切好的秋天腌的青萝卜条老咸菜,再放上点儿葱花儿,滴上两滴金贵的豆油,这才拿起木头大锅盖一盖。一家七八口子的早饭就料理过半了。
   这会儿的老妈解下围裙就上了缝纫机,开始干她取来的服装活儿了,厨房剩下的活儿就都撂给了老爸。
   “埋汰呀!埋汰,快回来吃饭啦!”这边风匣响,大饼子还没出锅,那边又传来了满大院儿喊儿子的大嗓门儿。不用问,是小红楼楼梯口的那家爷们儿又开始“每周一歌”了。那是一个膀大腰圆的关里爷们儿,每天天不亮,就站在自家门口打一通武术的什么拳。听口音,老家好像就是河北吴桥武术之乡那两溜的。打完拳,活动了身子骨,就像我老爸似的,赶紧操持全家人的饭食了。
   等做好了饭,一看四五个半大小子、姑娘没凑齐,小名叫“埋汰”的大儿子没见影儿,就还得出来可大院儿喊。他媳妇呢,也没闲着当太太。当家爷们儿好像是一个工厂的机修工,手艺好,就给老婆鼓捣成一个小型的织手套织袜子的机器。在临街的窗户上,还挂起了一个不大的招牌,“加工手套袜子”。
   厨房里,爷们儿放下锅铲拾炊帚。屋里头,娘儿们儿聚精会神忙织活儿。不知道应该是夫唱,还是妇唱,反正就是像董永和七仙女那样,夫妻相随一块儿忙活。我老妈有句话,“守着勤的没有懒的,守着馋的没有攒的”,勤劳致富啊,人家的小日子呢,自然也就过得跟一盆火似的那么红火。记得演第一部国产电视剧《敌营十八年》那年,他家买回来全大院儿第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可是刷了一把大手笔!一到下黑,他家门里门外真就冒烟了,差点儿没挤倒了门框子!半大孩子哪有不喜欢热闹的,我还跟着去他家,紧贴着别人脊梁,站椅子上看过两集。
   小灰楼呢,上班时间,只要看楼栋口急急忙忙出来,抬上腿,骑车就走的人就知道,忙得同样不得清闲。区教育局把小灰楼收去当了教师家属宿舍,楼上楼下相当一部分住户都是小学老师。可能是为人师表一定要注意仪表的关系吧,别看住得小,吃得差,可出来进去,人前人后,却都穿得体体面面锛儿精神。
   改革开放前的哈尔滨,不是有那么一句嗑嘛,说街上走的人,是“的确良裤子,苞米面儿肚子”,要脸面,讲洋气,比保肚子重要。这可能与早年那些俄侨的穿着打扮的传统影响有关。老师们要面对学生,当然就更不能穿得邋邋遢遢了,一身正装是最起码的。好美的女老师,更忘不了总对着镜子搭衣配裤地捯饬,还想着能新潮一点儿,前卫一些。大院儿里有人在背后指划他们,说他们是打肿脸充胖子,“驴屎卷子外面光”。这样的人就是没过过脑子想想,人家都是要站讲台桌,面对学生的,日子再紧再穷,也得讲职业道德,不顾及职业形象行吗?
   那个时候,不管是像老师这样,被贬成“臭老九”的知识分子,还是家里家外都穿一身蓝色工作服,被捧得挺老高的工人阶级,具体到一家一户,日子过得都不富裕。
   午后,我正在门前搓洗着泡了一大洋铁盆的炕单子,小院儿门被推开了。进来的是小灰楼里的邻居,是当时的”领导阶级”施师傅的妻子。她手里捧着一个大号的能装三斤半酱油的瓶子,进了屋有些怯生生地坐在老妈缝纫机旁的椅子上。
   你这是去粮店打油了?老妈停下手里的活儿问。
   我刚刚去把我家小施单位发的保健油领回来了。
   “宋嫂,我们家小施穿上你给做的大棉袄,太合身了,他说浑身一下子就感觉热乎乎的,再也不愁今冬出门没有扛风的大衣了!”她告诉着老妈。
   这是一个有两个孩子,老婆还长年累月病病歪歪,总得搁药溜着的家,过着就靠外当家的施师傅一个人工资生活的紧日子,连一件大冬天必须穿的棉大衣也买不起。老妈是一副热心肠,就帮她把施师傅工厂发的劳保用品,一个大棉坎肩子配上了两条袖子,又格外上了个领子,一件又既像样又可体的棉大衣就置办成了。
   “真的好好谢谢你,宋嫂,这么忙还帮我。要是去服装店可得花不少钱,俺哪舍得呀!” 她边说边站起身把豆油瓶就放到了缝纫机里边的桌子上,整得老妈一个劲儿地直摆手。
   那个啥啥都凭票,啥啥都定量的年代,每人每月只供应五两豆油,炖半锅菜都只能倒一个小锅底儿,恨不能一滴一滴地数,贵金得很。她送来的这一瓶子油,足足是七八口人一个月才能领回来的供应量。可老妈心里更清楚,保健油是特殊工种才有的,那是厂子发给她家小施补身子的。再说了,都是一个大院儿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互相能帮衬一下也是缘分,还用搭哪门子人情!小施家的还要推让,老妈假装生气了。也只能千恩万谢了一番,把油拿回去了。
    也别说,那时候的邻里关系真就是这样,相互之间比较熟络,彼此走动得也挺近乎,有个为难遭载儿的事儿出手帮一把,就像太阳出,日头落那么正常。哪像现在楼上楼下住着,多少年都不知道谁家姓啥叫啥这么冷淡。
    小红楼二楼的雨搭下面挂了一块大红匾,上书“烈士之家”四个大字。烈士的老父亲,已经快八十的老成头儿住在这儿,听说他二儿子是在解放锦州的战役中牺牲的。可极富有戏剧性的是,小灰楼一楼也有一个从锦州战役活下来的人,那是一个当年的国民党反动派。
    “文革”刚一开始的那年,正是给地富反坏右戴高帽,游大街,开批斗会的时候。街道办事处,那个时候都叫革命委员会了,传来了信儿,说这个活下来的国民党反动派,是一个高级将领,是在锦州战役的防空洞举着双手出来被抓了俘虏的。对于街道革委会的造反派来说,这可是一条大鱼,岂有不斗之理!
   批斗大会在小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开始了,我当时被居民委拉伕去当了记录员。那个国民党大官儿,我们一个大院儿住着挺熟悉的,平时挺斯文,见面儿也挺和善。得知我考上重点校的时候还夸过我。那时候我只知道他是在战场起义过来的。可现在必须得高喊打倒他的口号了,心里头真是转不过这个弯儿,翻江倒海,五味杂陈。
   小红楼的烈士是锦州牺牲的,小灰楼的大官儿是锦州被俘的,一红一灰,阵线分明。当时定的调子,这是两条路线你死我活的斗争,一定要狠狠打击他的反革命嚣张气焰!    
   其实,当时真没有掌握他有什么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行,也没看出来他有啥反革命气焰。可整个社会颠倒个儿了,面临这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政治气候,你要不“振臂高呼”,打倒XX,怕立马就叫人抓了你立场不坚定的现行,说你划不清界线。严重了,能不能也给你糊一个高帽子扣上,也不好说。
   结果,还是和他的儿子,比我稍大几岁的那个大哥有了芥蒂。直至“文革”过后50年再遇到他,还对我冷眼相看,就因为当年参加了批斗会,喊了打倒他老爸的口号。他也真的是没有与时俱进,都半个世纪了还想不开,这能怨谁呢?
    斯人已去,斯楼已拆。20世纪80年代,大铲车,推土机日夜轰鸣,把那些占着好位置,被说成是长在金銮殿上的“狗尿苔”一类的老建筑,老街坊都推倒了,铲平了。那两幢伪满的小日本楼自然也没躲过去,终于寿终正寝,与大杂院儿一块儿被拆的灰飞烟灭了。
   但回头看,这两幢小日本楼,和周边的大杂院儿,与它们那些无辜的同类相比,也算没有白白牺牲,因为代之而崛起的是,偏脸子新阳路最大的高架桥建起来了。安发一桥跨西东,偏脸子南岗两相通。从安字片去南岗哈工大和哈西,再也不用绕道霁虹桥了。
   作为舶来品的日式小楼,虽然在建筑艺术价值上乏善可陈,但它毕竟见证了一段屈辱的历史,是日本侵略者扶植的伪满洲国,在这座城市留下的凝固且无语的证据。
   好几年没能回去了,听说在道里田地街与买卖街交口,也曾站立了多年的那两幢小日本楼,后来在那个街区的大拆迁当中,终于被幸运地保护下来,心里十分欣慰。那两幢小楼好像原来也是两层的,与我最熟悉的,大杂院儿里的那两幢,外表一无二致,应该是一母所生。何年何月又接上一层,想不起来了。不过稍有变化,也不足为奇。与能够依然留存,警醒后世相比并不重要。毕竟能印证那一段历史的小日本楼,在哈尔滨都已经难得一见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已经构成老哈尔滨人久远记忆的小日本楼,大杂院儿……

共 48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伪满洲国遗存的小日本楼,与改革开放前的大杂院儿,构成了老哈尔滨人对家乡历史建筑的记忆,与人气烟火气浓浓的乡愁,展开了那一段带有民俗韵味的故事。一个时代的印记,莫过于与那个环境相伴而生的建筑,它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巨变和几代人的沉浮。这篇散文在于细节的把握,着眼描述红楼和灰楼,牵引出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现状。这两座楼值得书写,它的意义非凡,激发起我们内心的狂热之情,记住历史,感慨我们的国家从贫穷走向富强的复兴之路。作品真知灼见,无论是描写家国情怀,还是邻里琐碎,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真情美文,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323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3-03-18 15:22:47
  这篇散文写得比较厚重,这两座小楼,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读完这篇散文,一些熟悉的场景很容易想到电视剧《人世间》里的一些画面。片子区,大概只有哈尔滨才有的称谓吧,这也帮助我了解了地方的历史,对哈尔滨有了一定的了解。读过宋大哥多篇散文,很是羡慕所生的家庭,父母亲留给你的回想,是一生都写不完的财富。笔在父母在,祝福快乐!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2 楼        文友:桑葚儿        2023-03-18 20:45:36
  一提起哈尔滨的老建筑,人们往往瞩目于欧式建筑和教堂,要么就是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很少有人注意到日本人在哈尔滨留下的建筑。作者视角独特,用细致入微的笔触,以怀旧的情感,为我们再现了过去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日本楼的历史。
3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3-03-18 23:32:48
  清鸟老师说的真好,父母留下来的回想,是一生也写不完的财富。从父母给了温暖和爱的那个家,到身边的两幢小日楼和大杂院儿,外延到那个整个国家还比较贫困的社会,和接下来的“史无前例”的年代,我们这一辈人是经历多多,收获满满,刻下了永难忘怀的记忆。虽然遭遇过太多坎坷,但还是昂扬向上与共和国一块儿走过来了。虽夕阳已暮,但无怨无悔。文中我也将小日本楼与哈尔滨的那些欧式建筑作了一点比较,将这座被称为东方小巴黎的城市的亮点提了几句,更把与梁晓声笔下的安字片家长里短的日子作了较多描述。因为我忘不了自己的家乡,更忘不了家乡人那浓浓的乡愁与情感。顺便邀请各位老师和文友,有机会能去哈尔滨看一看,肯定不会虚行遗憾的。
   谢谢清鸟老师辛勤编辑,也谢谢桑葚儿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03-23 22:42:1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5 楼        文友:桑子        2023-04-12 23:00:10
  十几年前去过一次哈尔滨,那时对哈尔滨最深的印象就是满满欧式风格的建筑,比如华丽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不过在作者笔下,真正老哈尔滨人的岁月记忆,其实是那一排排伪满洲时期留下的日式建筑吧?这些建筑凝固的不仅仅只是一段烽火岁月与时代的起伏,还有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岁月。
宝剑、纸笔、乌鸦
6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04-22 15:53:57
  跟随笔者漫步在哈尔滨的大街上,不经意间就会遇到一些颇具特色的建筑。这些建筑给这个北国春城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感,也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一道风景线。这些老建筑,也让这个北国春城充满历史文化厚重感。今天通过作者文懂了很多,感谢分享。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