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煦】神秘的缿筒(微小说)
在宁波博物馆廉文化展区,有一件叫缿筒的藏品。每次,老霍到宁博参观时都要在缿筒前流连忘返。这只缿筒就是老霍无偿捐献的,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
老霍是宁波市纪委的干部,大约20年前他还在慈溪纪委工作时曾带小刘到乡下去调查一起群众举报的村换届选举舞弊案。在去的路上遇到一场急雨,老霍他俩就找路边一户农舍里避雨。一边避雨,老霍一边与农家大哥闲聊,借机从群众中了解点线索。
提到村里换届,那农民气愤得不行,说村干部在投票环节作假,用一个底部可以打开的投票箱偷换选票。老农一边气愤地说,一边从屋子里拿出个瓷罐,打着比方说:“你看,比如这个储钱罐吧,它就上面一个口,投进去东西就取不出来,除非当众打碎。”
老霍虽然是个收藏谜,但也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储钱罐”。他觉得这个扁筒形瓷罐挺有意思的,就从老农手里拿过来仔细研究,见底部刻着“至正十四年溪口”的字样。老霍知道这是元代龙泉窑溪口窑场烧制的瓷器。从那略显坚硬的胎质和泛着清辉的釉面以及那年代久远的包浆看,老霍觉得这不应该是赝品。但这个有着扁小窄口、像貔貅一般的筒状瓷瓶又不大像储钱罐,倒真像个投票箱或检举信箱。老霍一时也搞不懂了。
受老农的提醒,老霍和小刘从投票箱入手很快查明了村换届选举舞弊的真相,准备回去向领导汇报。回来的路上路过那家农舍,农民非拉着老霍他俩进去坐坐,表达了对纪委干部秉公办案的感激之情。末了,农民看出老霍对那个“储钱罐”感兴趣,非要送给老霍。
老霍觉得自己是纪委干部,下来办案,怎么可以随便接受老百姓的东西。农民说这个虽然是家里祖辈传下来的东西,但不值钱。里面好像一直有纸张似的东西,小孩子顽皮也投进去过硬币,你喜欢就拿去,留在我这农家也没啥用,说不定哪天再给弄粹了。
老霍见那老农很诚恳,就表示一定要花钱买,但他们谁都不知道这玩意值多少钱,也说不出个价来。于是,老霍就把自己和小刘身上所有钱,除了留下回市区的车钱,一股脑儿都给了农民,外加自己腕上戴的手表,算起来总共也得两千大几吧。
回来的路上,小刘与老霍开玩笑,说他被那貌似忠厚的老农给骗了。但老霍不后悔,觉得这个东西是个宝贝,能从农家手里买过来,也算是为国家保住了一个老物件儿。
办完那起换届舞弊案后,利用礼拜天休息,老霍小心翼翼揣着“储钱罐”去省城找文博专家聂教授给看看。
聂教授仔细看过后告诉老霍,这个“储钱罐”可不简单,它在古代有个名,叫缿筒,据说是汉代官员发明的举报箱。老霍的这个缿筒是龙泉窑的真品。当聂教授听说老霍是在慈溪乡下发现宝贝的,就推测这可能是元代陈麟主政慈溪时的东西。
面对一脸懵懂的老霍,聂教授为他娓娓道来。原来这陈麟有“慈溪第一循吏”的美誉。他在元末任慈溪县尹时曾定制过一批缿筒,鼓励百姓将举报信投放筒中,并定期碎筒查验,理民冤情。后来陈麟为保护百姓免于生灵涂炭,只身见方国珍,被扣在岱山。
至于老霍手里这个缿筒里面装的到底是当年的举报信还是古代交钞一类的纸币,那就只有打碎缿筒才能知道了。
聂教授开玩笑地对老霍说:“你这买个瓷筒还送个盲盒,这买卖做得值!”
“那聂教授,这个玩意儿值多少钱呢?”老霍也想知道当年自己是不是花了大头钱,被那老农给蒙了。
“光这个龙泉窑缿筒就得值个十几万,毕竟这是古代的举报箱嘛。至于这里面的东西嘛,如果是元代交钞那也是价格不菲;若是古代的举报信嘛,那就不是市场价值的事,而主要是文物价值、史料价值、研究价值喽。”
作为一个老纪检,老霍非常看重这个缿筒的廉政文化价值。回宁波后,他毫不犹豫就将缿筒无偿捐献给了宁波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