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情】门卫(微小说)
老王开了一家粮油店,卖些米、面、油、花生、绿豆等等。店面是自家的临街房,顾客都是街坊邻居。有客人时接待一下,空下来时喝口茶、打个盹。不用交房租,不要付工资,老王没有压力,乐得自在。有时候几个邻居在店里凑在一起,说起美国警察又开枪了,杭州动物园跑出去的豹子还没有找到,不知道会不会伤人,等等。这时候老王一般不发话。当有人说到激动处,声音高亢时,他经常说一句“哎,人呐!”有熟人也跟老王开玩笑,说别看老王现在低头耷拉脸,像个面瓜,当年在油厂可是威风八面,谁敢不服。听到这里老王总是“嘿嘿”笑笑,还是那句“哎,人呐!”
那还是40多年前,老王,应该是小王接班进了县榨油厂。他父亲是刚建厂时招进来的,一直在锅炉房烧锅炉。厂子建在县城北边,占用了小王他们村的一些地。按照规定,厂里要招几个村民进厂当工人,以此作为对村里的补偿。小王的姥爷是村里当家人,就把小王的父亲招工了。到了80年代初,说是要废除接班制度,小王的父亲就提前退休,让小王接班进厂了,在保卫科当门卫。
与小王一起进厂当门卫的还有小张。小张的父亲是仓库保管员,有点文化,原来是想让小张考大学,大女儿接班。可小张不干,觉得考大学不牢靠,错过了接班机会就只能在农村呆一辈子了。老张没办法,只得依了小张。保卫科长老江是对越自卫反击战负伤转业的,人很正派,要求严格。他告诉这两个新兵:“咱们榨油厂是国营老厂,县里的龙头企业。大豆、花生、油都是能吃的,也是家家户户需要的,难免有的职工下班时夹带点。你们值班时一定要盯紧了,任谁一颗花生、大豆也不能私自带出厂子。”厂子三班倒,门卫自然也要三班倒。老江是领导,主要值白班,白天事情也多,方便处理。小王和小张就分别值夜班。
小王值班时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职工出厂要开包检查,货物进出要查看手续,一丝不苟,从不徇私。有人告诉他某某是厂长亲戚,某某与外面团伙有关系,对他们要客气点,不要得罪这些人。可小王不听这一套,该查照查。为此,得罪了不少人,甚至在夜里被人罩住头胖揍一顿。也失去了不少涨工资、评先进的机会。小王依然照章办事,该罚照罚。久而久之,大家也习惯了,对小王都是敬而远之。愣头青小王也算县里一“名人”。小张则不然,他家在乡下,没有小王那样的胆量,一般情况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
一天,厂长老姚过来找小张,说供销科要用几桶油出去办事,没有手续,让他值班时放行。果然,小张当班时供销科的人拉了几桶油出去。后来,只要供销科的人说老姚同意的,小张就都放行了。秋季,新花生下来,又要榨花生油了。一天晚上,小张带了一麻袋花生到老姚家,说自己家里种的,请厂长品尝。后面小张就不断地带些自己家里的花生、大豆、芝麻去老姚家。老姚家孩子多,老婆没有工作,真是多亏了小张。4年后,小张调去了供销科。小张又不时地带些自己家的花生油、香油到老姚家。再后来,小张做了供销科长、副厂长。
小王已经变成了老王,做了20年的门卫,要下岗了。国家放开了粮食统购统销,个体户可以做粮油生意。国营厂子效益不好,资不抵债,只好全员下岗,自谋职业。老江不用下岗,他是功臣,是干部,调到局里坐机关了。临别时对老王说:“你看,你和小张都是一起进厂的,他当了副厂长,你当了20年门卫,现在又都一起下岗了。”老王淡淡一笑,说了一句:“哎,人呐!”
下岗后的老王就开了那家粮油店,每天流水不多,也能丰衣足食。工友们各显其能,分散到四处,平时联系很少,都忙啊。突然有一天老江打来电话,说小张死了。老王很是惊讶,问是怎么回事。老江说,小张没有技术,又不能安稳做事,下岗后一直折腾,混得并不好,老婆离婚了。自己得了肝癌,又没钱做手术,就自杀了。老王听了,很久没有反应过来。过了一阵,摇摇头说了一句“哎,人呐!”
作品具有现实意义。佳作欣赏学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