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奖】驴行散记|怒江大峡谷之行(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奖】驴行散记|怒江大峡谷之行(散文)


作者:肖群 童生,808.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08发表时间:2023-03-29 11:46:38

1、丙中洛、“吓啦”
   怒江从唐古拉山出发,由东南进入云南,凭借它汹涌澎湃不可阻挡的伟力,在5000多米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造就了世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原始古朴的怒江大峡谷。怒江大峡谷位于滇西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带,峡谷在云南段长达300多公里,平均深度为2000米,最深处在丙中洛一带,达3500米,被称为“东方大峡谷”。300多公里的怒江大峡谷,沿途人烟稀少,沿着怒江北行,经泸水 、福贡 、贡山、丙中洛 、察瓦龙等地,可以一路直达西藏察隅,进入雪域高原。这一路上的山水景观堪称一绝。
   描述怒江大峡谷的壮美,既感力不从心,又觉无论用什么文字都显苍白,亲身去体验去感受以后,那份壮美、妩媚、辽阔与震撼,才会深深的烙在灵魂里。
   先说下“怒江第一湾”吧。怒江出西藏进云南,一路南下,突然掉头向西,被西面的山崖挡住去路后,只得再次向东急转,划了一个漂亮的半圆又找回向南的路途。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怒江罕见的“U”字大拐弯。将雄奇壮观与妩媚秀丽定格在一个画面中,这又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美啊!
   有人说,丙中洛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还有人说,丙中洛此生必去一次。一路向北,终于来到丙中洛。一个小镇被山环绕,远处是嘎娃嘎普雪山,雪山积雪很厚,闪耀着银色的光芒。阳光照耀在这片土地上,祥和安宁,光是看着这样的风景,就足以治愈人心。丙中洛,它就在这里,在怒江大峡谷的臂弯里,安静、悠然。曾经的遥不可及,到突然的触手可摸,那直面的真实,让所有的劳累奔波变得这么值得。
   丙中洛,怒江大峡谷中突然出现的一块冲积扇平地,极少见的开阔台地,前临怒江,背靠神山,山间云雾缭绕,平地上油菜花盛开,农作物肆意生长,一副世外桃源的样子。
   丙中洛被称为“人神共居之地”。世界上能号称“人神共居”的地方并不多,尼泊尔加德满都、圣城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我在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的和谐,几处袅袅的轻烟,大片的田地,给人与世无争的印象。在大山的深处,有这样一处世外桃源,只怕是神仙看了也不想走,人、神共同和谐地居住在这片净土,在这里,万物有灵,是整个怒江大峡谷中最有灵气的地方。
   在丙中洛的对面还有一个叫“桃花岛”的地方,村名叫扎那桶,就在怒江第一湾的中间,可惜去的早了些,未赶上岛上桃花盛开的节季。
   丙中洛只有一条街,没多长时间就逛完了。今天的旅程还算轻松,打算找家当地特色的餐馆好好撮一顿。怒江这边有一道特色菜叫漆油鸡,只是我们应该不会吃这个,因为吃了大概率过敏。还是去吃“吓拉”吧!听说这个“吓啦”在当地和漆油鸡一样受人喜爱。
   到怒江,不喝“吓啦”就算白去了。在怒江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生完孩子的女人,吃三天“吓啦”,就能下地干活,不会得“月子病”。这是客栈老板那里听来的。
   “吓啦”应该是怒族人的语言。简单地说,“吓啦”就是用酒煮出来的肉。这肉一般是鸡肉,也可以是其它肉类。
   往烧热的锅里放入漆油或者酥油,然后放入剁碎的鸡块。把鸡肉炒得酥脆焦黄,倒入农家自酿的白酒,然后鸡肉焖至七八成熟时即起锅上桌,酒的醇香混合着鸡肉的鲜香立即充盈了鼻尖。
   怒江人一般不会独自喝“吓啦”,每喝一次“吓啦”,都要认真挑选喝酒伙伴,精心选择食材及做“吓啦”的高手,非常具有仪式感。怒江人家,一般是男人喝“酒汤”,女人吃鸡肉,客人好友围坐一桌,喝着“吓啦”,啃着鸡肉,说说笑笑,其乐融融。
   漆油和白酒炖出来的土鸡味道就是不一样,肉质紧而不柴、鲜美可口。吃完鸡肉再喝上一口充满肉香、油香的“酒汤”,滋润而满足。在忙里偷闲的日子里,坐在怒江人家的火塘旁,边喝边聊,一碗热热的“酒汤”下肚,忙碌生活里的几丝惆怅,便溶解在弥漫着酒香的鸡汤里了。我想,这是来怒江两天之中吃到的最好吃的东西了。
   怒江人喝“吓啦”或许基于怒江的饮食文化。因为我发现做“吓啦”的过程,倒酒入锅时,灼热的锅突然遭遇常温的白酒,发出“呲啦”的一声响声,有点像“吓啦”,所以我觉得“吓啦”不是哪个民族的语言,它可能纯粹就是一个象声词。
   今晚就在丙中洛住了,想着在这样的地方住一晚上,什么都值了,心里美滋滋的。
  
   2、石门关、雾里村
   离丙中洛往北3公里,一路夹江而行的是两座高山: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两座大山的绝壁从江边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形成一道高500多米,宽200多米的巨大石门, 怒江从石门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当地人称它为——石门关,这里是进出滇藏必经之路。
   石门关,顾名思义,这是由怒江两岸高耸直立的绝壁形成的关口。江面宽度只有一百多米,怒江水汹涌奔流,一泻南去。可以想见,这座“石门”是怎样的气势磅礴、壮观雄伟。
   在高耸入云的大山中,车子犹如一只蚂蚁般渺小。逼仄的一线天空,双峰若门,欲合欲开,石门关就是这样的一条峡谷,陡峭的崖壁直冲云霄。从石门过,像是从一个巨人的裤裆下钻过去。
   在未修路前关口两边的村民往来要看老天爷的脸色,雨季怒江涨水时,淹没了沙滩,路断难行,就是猴子、岩羊也过不了;只有旱季水少江浅时,才能从绝壁下的沙滩通行。
   走过石门关视野就豁然开朗了,能看到在远处峡谷间碧绿的缓坡上突然浮现一片吊脚楼,这便是雾里村。雾里村很美,前临江水,后靠高山,远处可望雪山,因为交通闭塞,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的怒族民居和生活方式。
   雾里原本叫“翁里”,意思是“一个像鸟窝的地方”,是一个宁静古朴的小村子,怒江在村前缓缓流过,彷佛突然消失了脾气,用温柔的一面呵护着这里的村民。
   因常被江雾缭绕,山雾相缠,后来,被人们以讹传讹为“雾里”,变得更加诗意。到过这里的人都称它有“瑞士田园风光”,怒族人的木屋错落有致的矗立在怒江边田野上,伴着袅袅的炊烟,静谧如油画一般,美得叫人窒息。
   雾里村不通公路,只能通过两侧山中的小路进去,其中一侧的小路就是保存完好的凿在悬崖边的一段茶马古道。这段古道起点在雾里村,终点在朝红桥,距离不长,但特别有味道。对于慕名而来的旅行者,茶马古道是一种惊险原始的刺激体验。可是对于雾里村的村民来说并没有多少诗情画意,孩子们要穿越这条崎岖的山路,前往远处的丙中洛乡上学。这也是村民唯一进出的日常通道,村民和物资仍然依靠这条凿在悬崖峭壁上的茶马古道,它依旧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进去走一遭需步行三个小时,心里不免有些踌躇,怕耽误下面的行程想着放弃,但隔着怒江眺望对面的雾里村,江水相伴清烟散淡的雾里村,让人禁不住诱惑了,觉得若不去走走,也许会抱憾一生的。
   我在村庄内散步,看着雾气环绕中的村舍,觉得时间仿佛也停止了。雾里村,四周望不到头的群山,田地草地绿的沁人心脾,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我很喜欢这种自然的味道。
   雾里村的民居是怒族特色民居,有点像版纳傣族的干阑式建筑,但是傣族那种干阑式下面很高,这边怒族的有点矮。走近这些地方,就会觉得心里沉静,久居城市里的浮躁和喧嚣被洗涤一空,随处都是画中的景色,这次自己也成了画中的人。心想,雾里村是个可以寄托灵魂的地方。如果有一天,累了、困了,不妨去那里走走,给身体和心灵真正的放一次假。
  
   3、茶马古道
   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茶马古道”,其实并不是特定的某一条明确道路,它是陕、滇、藏、甘等地区,进行“茶马”贸易交往的道路的总称。我们常说意义上的“茶马古道”,大致有三条主道,分别是:陕甘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川藏茶马古道。
   滇藏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公元六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的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有的还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
   沿着怒江往北,在贡山丙中洛雾里村附近,尚能看到一小段真正的茶马古道,2004年,著名导演田壮壮的首部纪录片《德拉姆》曾拍过这里的茶马古道。这是进出村子的唯一通道,紧贴在怒江岸上的绝壁上。
   远远望去,古道犹如一条在山体上开凿出来的缝隙,在山腰间蜿蜒着。走近细看,古道崎岖狭窄,只够一人通行,贴着山体一侧行走,没有任何遮挡的另外一侧脚下,咆哮奔涌翻腾的怒江,悬崖陡峭,江水翻滚。初次走这样的道路,差不多是提着心在走,头皮发麻,手心渗汗。
   听说当年岩壁上开凿道路的土法是:先将白矾和硝放在悬崖上用火烧,烧到岩石发烫,再把怒江水一桶桶吊上去泼在滚烫的石头上。岩壁遇水爆裂。然后从石崖缝隙处下钎,千锤万凿以后,开凿在悬崖峭壁上的古道才一点点修成。
   没有公路的时候这里每天骡马叮当,马帮从这里驮着普洱茶,盐巴去往西藏,或者更遥远的南亚大陆,换取他们需要的生活物资,维系着峡谷里艰苦的生活。
   怒江凶险,滑坡泥石流是常事,当年的茶马古道上,常有马匹坠到怒江,掉落的马匹像一片叶子,瞬间就会被江水吞噬。有些马锅头*怕回去交不了差,干脆就不回去了,或异地入赘,或浪迹他乡,马锅头们都是苦命的人,有时真的不值一匹骡马的钱。怒江茶马古道的故事大同小异,马锅头们的心酸各不相同(*马锅头:率领马帮的人。亦指马帮中的赶马人)
   突然想起了不久前在昆明吃过一次的马帮菜。准确的来说,马帮菜并不是一种菜式,而是为了生存奔走在路上的人们,赶路途中为了省时省力、果腹充饥而捣鼓出来的吃法。
   腊肉腌菜和野菜,稀里哗啦煮一锅,马帮行走在山川间,有时就是席地生火,用一大锅食物填饱肚子。有经验的往往能在附近找到各种野菜,凑出一顿丰盛的马帮菜。风餐露宿的粗粝,这才是粗犷野性的马帮菜。奇怪的是,现在人对那种以前的生活方式也非常向往,吃到那些山野中所吃的铁锅菜也觉得又香又馋。 
   马帮,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遥远的记忆。茶马古道有很多段,许多已经隐没在历史中,或者已修成了公路,丙中洛通往察隅这一段是唯一“活着”的一段。古道上,偶尔也能听见悦耳的马帮铃声,那是穿行此处的一支马帮队所留下的声音。在若隐若现的背影里,一种远古的尊贵和久远的文明扑面而来。

共 40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前一篇《驴行散记|怒江大峡谷》里写了到怒江大峡谷的沿途风景和奇闻异事,本篇接着继续介绍怒江大峡谷之行的所见所闻。丙中洛,怒江大峡谷中突然出现的一块冲积扇平地,极少见的开阔之地,被称为“人神共居之地”,给人一副世外桃源的样子。“吓啦”其实就是怒江人喝的一种酒,名字听起来十分有趣。石门关,顾名思义,这是由怒江两岸高耸直立的绝壁形成的关口,看上去那么地气势磅礴、壮观雄伟。雾里村不通公路,凿在悬崖边的一段茶马古道是村民唯一进出的日常通道,这些笔墨不知不觉渲染出雾里村的村民出行的艰难。“茶马古道”听起来很有历史风味,用“初次走这样的道路,差不多是提着心在走,头皮发麻,手心渗汗”来刻画茶马古道的艰险。作者不光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单凭在茶马古道亲身体验的勇气,就应该获得掌声。感谢赐稿晓荷!【晓荷编辑:芹芹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芹芹森        2023-03-29 11:48:19
  拜读佳作,问候老师!文章写得真好,向你学习,祝老师心想事成!
回复1 楼        文友:肖群        2023-03-29 21:56:01
  多谢老师精彩编按,敬茶。
2 楼        文友:何叶        2023-03-29 23:20:29
  问好肖群老师,敬茶。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