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河山】见素抱朴,民利百倍 (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河山】见素抱朴,民利百倍 (征文·散文)  ——红高粱礼赞


作者:风逝 探花,18355.3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42发表时间:2023-03-29 14:57:58

【流年·河山】见素抱朴,民利百倍 (征文·散文)  其实,你真的很平凡。尽管在遥远的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耕文化中,你就曾是五谷之一,用红色的籽粒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但是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日渐式微,你以本来面目出现在人们餐桌的机会越来越少。
   然而在人生诸多的高光时刻,永远少不了你的身影。
   “哇哇”,洪亮的啼哭声中,又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这是一家人的希望,为迎接他的到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甚至七大姑八大姨……所有的亲人无不欢欣,只要寓意宝宝未来美好的事宜,无不倾心尽力去准备。奶奶姥姥隔辈亲,她们一针一线给宝宝缝制小枕头,红色的外套喜气洋洋,枕头的里面,装上了籽粒饱满的红红高粱,预示着宝宝长大会高高壮壮,英俊挺拔,如同遍野高高直立的红高粱一样。
   结婚宴席,孩子满月,升学考职,老人庆寿,宴请宾客喝喜酒,白酒必不可少。而高粱,是中国白酒的一把手,被称为“酿酒皇帝”,十二种名酒中有九种是用高粱酿就。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都以红高粱为主要原料。制曲,浸泡,蒸煮,摊凉,拌曲,发酵,蒸馏,数道工序下来,晶莹醇厚、香气悠久、口感清香、味道绵长的高粱酒就诞生了。
   即使离开人间,去往天堂,也与高粱缘分绵长。圆坟之时,手巧的匠人揪几把茅草,编织成草碗,碗里装着要撒向坟堆的五谷,当然高粱是必不可少的。大豆、谷子、高粱……虔诚地撒在逝去亲人的坟上,期盼着在那个世界,亲人也能有饱饭可吃。
   灾荒战乱年代,高粱和其他的五谷杂粮一起养育着百姓的生命,因其与家乡情深意厚,密不可分,当然就成了家乡的一种象征。当日寇铁蹄践踏我们东北的大好河山,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亡的游子唱着《松花江上》,日日夜夜思念着衰老的爹娘和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当不屈的同胞挥舞着大刀砍向敌人,又是高高的高粱和漫山遍野的兄弟姐妹一起,紧紧挽起手,织成密密麻麻的青纱帐,护卫着英勇杀敌的中华好儿郎。
   八年抗日,三年解放,高粱那绿色的丛林,这北方的青纱帐,常常充溢炮火的寒光,在这里,掩藏着千百万的雄兵强将,他们浴血奋战,不畏牺牲,为着民族的独立与富强,用鲜血与生命抗击侵略者。那密密的长叶啊,织成强大的罗网!打败日寇,消灭蒋匪帮,你功勋彪炳,令人敬仰。诗人郭小川在诗歌《甘蔗林——青纱帐》中深情地为你吟唱: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
   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
  
   哦,我的歌声、我的意志、我的希望……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生出翅膀!
   哦,我的祖国、我的同胞、我的故乡……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炼成纯钢!”
   在粮食作物中,你是生命力最顽强的那一类。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你全然不怕。天干旱,根系发达的你将触须深深伸进土层汲取水分。那些硬立于地表的散根,根根弯曲,如虬枝一般。你不仅不怕干旱,也不怕水淹,个子高高的你,即使栽种在容易发生涝灾的地方,也能成活,成长,长出饱满的籽粒,来供养土地的主人。你很泼实,在土壤条件极差的盐碱地也能活得从从容容,将生命的火炬高高燃起。
   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你奉献诸多,简直是无所不在。
   甩掉籽粒的高粱,在距离穗头半尺左右的秸秆处剪下,然后被乡民巧手加工成炊帚。于是,这些炊帚便活泼在锅边灶旁,为百姓的一日三餐刷锅洗盆,鞠躬尽瘁,直到磨蚀为炊帚头,也要继续发挥余热,在春节或者办喜事贴门对子时,还可用来蘸着刷浆糊。帚用的高粱的穗,去掉籽粒,则可扎作扫帚,为农家庭院扫出一片洁净清爽。
   酷热难耐的夏天,清晨,舀一勺灰红色的高粱面,凉水搅开,烧一锅滚开的水,倒进搅拌好的高粱面糊,翻动均匀,等到稀饭表面的那层薄皮开始慢慢地向着锅中间聚拢,迅速关掉火,放其凉透。忙碌着工作奔波了满身大汗的人们,回到家中,端起一碗高粱面稀饭,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去,凉爽的感觉顿时浸润着身体,沁入心脾。解暑,撤火,在炎热的夏天,生活简朴的人们尽可以依靠简单易做的高粱面稀饭来解决。
   老祖宗日积月累的经验流传下来,老百姓有的是生活的智慧。若大便溏稀,老人们会言之凿凿告诉说,拉肚子,喝点高粱粥就好了。它的制作其实也很简单,把高粱米在热锅里翻炒一下,在噼里啪啦的开花声中,就完成了炒制过程,然后抓一把炒好的高粱,倒上滚烫的开水,稍凉时喝下,拉肚子的毛病就不用去麻烦医生了。写到此,有些疑惑的我,查找了一下资料,中医云:高粱米味甘、涩,药性温,归脾、胃、肺经。有健脾止泻、温中涩肠的功效,对脾虚泄泻、霍乱、消化不良、痰湿咳嗽湿热下痢、小便不利等有治疗作用。将高粱米炒黄,大枣去核炒焦,二者配伍,研成细末服用,有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功效。看来,百姓的小秘方也是有据可寻,甚为可靠的。
   平凡朴素的红高粱,全身是宝,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活便利与乐趣。
   特别细的高粱秸,可以钉制大大小小的篦子。把粗细均匀的秸秆剪成合适的长度,密密排列,用结实的线绳穿起来,上下两层的秸秆垂直叠放,一一钉好。这样,钉起来的篦子结实,不容易散架,逢年过节,可以用来盛放饺子,面条、饽饽等美食。小时候,妈妈包的饺子圆圆的肚子底下,总会有几道漂亮的纹痕,很是均匀,傻傻的我还以为那是妈妈包饺子特别的手艺,后来才明白,原来饺子上的纹路是小篦子上的高粱秸杆的功劳。
   每年的七月七卡小馃,是我们童年时代快乐的时光。最美的事是可以拥有一串小巧玲珑的小馃串子,那是小孩子才可以有的福利。烙得两面金黄、闻起来喷喷香的小馃,大约铜钱大小,形状各异,奶奶把长针纫上结实的白线,耐心地串起来。在小馃之间,就是一节节细细的高粱杆做间隔,大约二公分长吧。串上一节细高粱杆,再串一个小馃。一串小馃有的七八个,有的十个或者十二个,最后结尾一定是一个大一点的小馃,或者小篓,或者小猴子,不一而足。家里条件好的,还可以在每一节高粱杆的两头加上圆形彩色布,在小馃串尾部也加上几条彩色布条,小馃串就更漂亮了。当然提溜小馃串的,自然也是高粱杆做的,只是因为要承重,会稍微粗点。握着一尺多长的高粱提杆,前头坠着数枚小馃与细高粱杆间隔的小馃串,甩来甩去,在街头上炫耀,是那个贫穷年代孩童的一大骄傲。
   高粱全身,用处太多,几乎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农家在屋里盘上土炕,上面铺着的就是高粱软秸编织的炕席。炕,这是一家人吃饭待客的处所,更是夜晚休息的场地。买回家的新炕席,得先用切开的新鲜萝卜仔细地擦一遍,防止高粱篾细细的刺扎人。五冬六夏,炕席隔绝了土炕的泥土与睡在上面的人身体的直接接触,为没有褥子铺炕的我们增加了一份体面。来了客人,主人便殷殷地招呼,快炕上坐,炕上坐。试想,穷困年代,若是没有高粱秸的炕席遮丑,热情好客的山东人在招呼客人炕上坐的时候,会不会看着泥土抹的炕面心里生出一份尴尬?
   生产队时期,集体粮食的大囤子之上,需要围起来的层层褶子,也是高粱秸秆的皮编织起来的。每逢夏收或者秋收时,场院里,高高矗立着数个围着层层褶子、顶着草苫子的粗壮庞大的粮食囤子,这是乡亲们一年辛苦的成果。说起粮食囤,母亲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们家粮食大丰收,自家粮囤上,也围着褶子。褶子层层向上,内层比外层高起一截,层层皆有重叠。这些褶子,装满了粮食,堆起了庄稼人心中的底气。囤里有粮,心里不慌。当家里种粮日渐减少,开始靠果树为生,那两大盘高粱秸皮做的褶子,母亲舍不得丢弃,送给了家居泊地、种粮食较多的妹妹家。但每当提起这些,八十多岁的母亲总是满怀深情,说起她小时候的故事,家里粮囤上的褶子,都是她爷爷自己剖开席篾亲手编织的,言语中不无自豪。高粱秸皮编的褶子,记录了五谷丰登的岁月,承载了庄稼人丰收的喜悦。
   高粱饴,是童年的我们过年时最为期盼的美食之一。家里买上二斤糖,留着分给来拜年的小孩,一人两颗。常常是全村的孩子还没有来遍,糖,就要分没了。懂事的我们便在拜了一半乡邻家时,绕道归家,把口袋里收到的拜年礼物——糖一一掏出来,留着妈妈再分给别人家的孩子。那时的糖块,多数是地瓜油做的硬块糖,偶尔出现几块高粱饴软糖,简直是如获至宝,是舍不得掏出来让妈妈分给他人的。偷偷藏在口袋底,等拜完年,细细端详着外观金黄的糖半天,才舍得剥开糖纸。记得黄黄的糖纸上面点缀着几穗红高粱,穗红叶绿,十分醒目。剥开那金黄色的外衣,舌尖轻轻舔舐着,触感细腻、富有韧性、微甜可口,既有弹性还不粘牙,真是美味极了。这份滋味,让孩子们一个春节心里都是甜的。
   这些,或许在一些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确实是与最朴实的红高粱密不可分,它们幸福了我们童年的一段时光。
   当走出山村,进入了大学殿堂,临毕业那年,去电影院观赏了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于是我知晓了与红高粱密不可分的著名作家——莫言,他用自己特有的声色并茂的语言,怀揣着对故乡高密深厚又复杂的情感,写就了举世闻名的《红高粱家族》。之后,《红高粱》这部表现高密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与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广为传播,闻名遐迩。小说中,莫言先生倾力对几乎所有的战争场面进行了精心的雕凿,展现了一幅幅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的惨烈画面。而这些画面的背景,即为一片鲜艳如血、撼人心魄的红高粱。莫言先生,摘下了国人为之骄傲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也赋予了红高粱这一普通的粮食作物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而今,红高粱,已经成为高密这个城市的美丽名片,而地处莫言家乡的红高粱酒,更是美名远扬。因它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质原料,也因红高粱文化挖掘出了更多的历史与文化的况味。譬如,回龙吟酒业,坐落于神秘传奇的龙王官庄,庄内有千年龙王庙,流传着黑龙江之黑龙每年阴历六月十三回乡探母报恩的美丽神话。龙王庙前,有着长年不干的“龙潭”井,水质清冽甘甜。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路过,饮此水后精神振奋,大胜而归。有如此优越资源,红高粱酒怎能不醇美甘甜?
   风逝慨叹:高密盛产红高粱,龙潭清冽成佳酿。黑龙报恩为孝子,唐王龙饮美名扬。高粱酿就回龙吟,美酒甘冽醇且香。莫言雄笔震天下,我等礼赞红高粱。
   红高粱,朴实无华,常见于我们北方的干旱山地、坡地边缘、涝洼沟谷,实在是太过平凡。但是不管给予了什么样的生长环境,你都能蓬蓬勃勃,张扬着顽强的生命力,燃起那一片片红红的火炬,灿烂了北方的原野,然后将生命的最后一份力气奉献给了人类。“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的这些话,说的就是你这样的吧,不管为人类付出了多少,依然一副素朴的模样,不傲不娇,一如北方憨厚的汉子。
   红高粱,欣赏你伟岸的身躯,致敬你无私的付出。为你,我要尽情唱一曲赞歌,歌声也许不那么雄浑嘹亮,但是,那是来自于内心深处,是真情在真诚地回响……
  

共 43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红高粱,曾是五谷之一,生长在北方干旱地区的山地、坡地、涝洼和沟谷里,为人类的生存做出了贡献。红高粱浑身都有用,高粱米作为食物,可以让人果腹,可以酿造高粱酒;高粱秸秆可以做扫帚,可以编织成囤粮食用的褶子,可以做成刷锅帚,还可以做成小篦子,可以用提留卡小馃的杆;高粱的软秸杆可以编成炕席;高粱米还可以作为药物来治病等等,一句话:红高粱全身是都宝。当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一问世,用其改编的电影《红高粱》红遍大江南北时,也把火红的高粱推到了所有人的面前。从此以后,红高粱也成为了高密的代名词。文章意蕴丰厚,用优美的语言从多个方面,描述了红高粱的用途。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场面感极强。佳作,编者推荐阅读!【编辑:五十玫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40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3-03-29 15:17:14
  平凡来自伟大,普通的红高粱,却为人们做出了贡献,彰显了它的伟大。之前的高粱米让人果腹生存,治病救人,秸秆制作成家什让人利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的高粱米已不是人们的果腹之物了,可它还是有重要的作用,主要用来制酒,它还是一个有用之物。欣赏学习,感谢作者的分享,祝写作愉快!
五十玫瑰
回复1 楼        文友:风逝        2023-03-29 16:34:17
  真诚能感谢玫瑰姐姐的辛苦编审和精心写出的按语,给拙文增辉添彩了。
   姐姐辛苦了!
   谢谢姐姐对平凡高粱的深入剖析,对拙文的深刻懂得。
   祝福姐姐春日吉祥安康!
2 楼        文友:梅子青        2023-03-29 18:10:29
  我在南方生长,对高粱不是很熟悉,知道它长在地里的样子,收割后磨成面、酿成酒都失了原形,对高粱米似无印象。整篇围绕高粱,说尽了它的用处,优点则是素朴奉献。文章紧扣中心,怀着素朴的感情,回忆往昔,童年时父母的艰难和自幼的乖巧跃然纸上,但终究抵不过高粱饴的吸引,那享受糖果的样子如在眼前。当年我也那样,那份甜蜜就从你的笔下,来到了我口中,似乎童年也回来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复2 楼        文友:风逝        2023-03-31 17:03:44
  谢谢子青才女美评。到处搜罗,挖空记忆,想写出高粱的素朴与对人类的贡献,但是还是力所不逮。
   能够唤醒你的童年记忆,算是拾草打兔子——当捎了。
   祝子青同学春日吉祥安康!
3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23-03-29 22:07:21
  我的阅历局限,只知红高粱野而不文、粗而不精,价格却高于小麦、玉米、大米,知道它是酿酒最好的原材料,贵州茅台酒和贵州习酒1988,主要原料是红高粱。
   其实,红高粱全身是宝,这宝在作者的笔下,全部得以呈现。其药理的作用,第一次在作者的文中得知。
   人类社会诸多的食材中,高粱只居其一。在作者的笔下,用经历和引经据典,将高粱在食材中形成一种等级自守,傲然于世。将高粱推到一个崇高的殿堂,安享尊荣,引发读者认知。
   此文,可以让读者感知、发现,万象深处自有文化潜藏,食品文化,可以演化为人文文化的礼赞。譬如抗日战争中高粱所起的作用,譬如现在酿酒事业的效益等等。
   文化是海水。读万卷书,也必读大自然这本书。民以食为本,认知食材,是一份基础性文化坐标。
   作者发声,读者呼应。让高粱在人类历史上自成峰峦,自享春秋,也自命不凡。祝福作者创作成功。
回复3 楼        文友:风逝        2023-03-31 17:07:23
  感谢洞天君美评!平凡的作物,繁多的贡献,我想写出其精神之魅力,又能力不及。感谢您在文化层面的提升与评析,打破了拙文的狭小的格局。
   您犀利的思想令人钦佩不已。
   祝春日快乐安康!
4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3-03-30 20:24:28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呈现本真,守真淳朴,不为外物所牵。用现在的时髦语解释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本篇散文用《道德经》作者老子的哲理来礼赞红高粱,可谓别具一格,也十分贴切。原来夏秋间长得高而密的大面积高粱也有青纱帐的诗歌意象之美。当然红高粱的美并不在形而上的意象之美,而是在其形而下的实用之美。正如文章所说:平凡朴素的红高粱,全身是宝,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活便利与乐趣。重要的是作者,从朴素无华的红高粱成长环境中,提炼出了红高粱精神: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散文语言凝练、文字优美,内涵丰富,哲理深邃。佳作阅读。向风逝老师学习。真棒!
回复4 楼        文友:风逝        2023-03-31 17:09:37
  明月大哥的美评总是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美学层次。读后总是令人感慨良久,感动不已。
   祝福明月大哥春日吉祥!
5 楼        文友:石语        2023-03-31 13:19:59
  我小时候吃过高粱面窝窝头,难吃得要命,是一种很粗粝的口感。还不像红薯干,虽然味道一般,但细糯一些。家里厨房用的刷子,大小铁锅的盖子,扫地用的笤帚,都是高粱穗子那一节为材料做的。高粱秆做成箔,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字,可以晒东西用。但小时候似乎没见到那么多高粱,不知道都哪来的那么多材料。风丫头,你不止会写文,还会作诗啊。佩服!
回复5 楼        文友:风逝        2023-03-31 17:16:36
  呀,还是花敏锐,又记起高粱的诸多用途。
   我们这儿没有用高粱秸做锅盖的。有的草锅盖是茅草勒成。不过,你提到“箔”我确实是忘记写了。我姥姥家放桑蚕是用的就是高粱秸做的“箔”,另外,高粱秸扎成一把把,做房屋的把子,铺在椽子上,再抹上掺杂麦秧的土,之后再覆盖上茅草或者麦秸。另外,还记得家里放地瓜的阁楼,也是高粱秸扎的一个个把子搁在木头上组成。
   谢谢花丫头美评!春日吉祥!
6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3-03-31 22:38:59
  高粱是五谷之一,是北方的经济作物,南方比较少见。有人说是非洲传过来的。我对高粱的认识最早来自于小说中对“青纱帐”的描写,后来看电影《红高粱》才有了比较具体的印象,但对高粱文化知之甚少。“五符之精,百谷之长”说的就是高粱吧?可以说高粱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贡献。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一篇关于高粱文化的散文,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高粱的特点、作用、品格等。内容丰富,抒写流畅细腻。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6 楼        文友:风逝        2023-04-02 08:51:21
  谢谢姐姐的精彩美评!
   因为学识浅显,写得还是很粗糙,感谢姐姐一直以来的真诚鼓励。
   姐姐说的“五符之精”是不是“五谷之精”?
7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3-04-01 20:59:53
  姐姐的文字好细腻呦,我们这里的高粱种植并不太多。去年沿着运河开车看风景,意外看到几块地的高粱,还特意下去拍照。夫君说一看就是没有在农村长大的。其实,确实如此。但生活中,与高粱相关的物品确实很多。只是,我分不清,高粱和芦苇杆。就像小时候分不清韭菜和小葱。估计现在的娃娃们,知道的更少了。故而,如此文字,呈现高粱细节,引领年轻人熟悉这全身是宝的宝贝。
回复7 楼        文友:风逝        2023-04-02 08:58:48
  我们这儿现在种植的也原来越少,但是小时候高粱的踪迹还是比比皆是。每年腊月,我父亲把直穗的高粱头扎炊帚,把散穗的粘高粱秸扎扫地的笤帚,印象深刻。清明节,去村里街上碓臼捣麦米,里面也有高粱。夏天喝的稀饭,我们喊胚饭,也是高粱面做的。盖屋用的把子,包饺子用的篦子,睡觉铺的席子……可以说高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谢谢妹妹的真诚留评,祝福你和家人!
8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04-01 22:37:2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8 楼        文友:风逝        2023-04-02 09:00:00
  感谢逝水流年社团!
   雪社辛苦!
9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3-04-02 14:24:38
  我这个年代的人是很少能见到高粱的。只是在莫言的书中初步的读到过 ,莫言书中读到的是大面积大场景的描写,在您的文中看到的是更细致入微的描写,您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高粱摆在了屏幕上,让我明白了许多高粱的用途,受益匪浅啊。
   生活处处是精彩。祝姐姐创作愉快。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回复9 楼        文友:风逝        2023-04-02 22:14:37
  谢谢疏影才女美评!关于高粱,最近些年也很少见了,故乡的粮食作物现今基本很少,都变成了果树。写出一点,只不过是童年的记忆加上搜集的资料而已。
   问好您,新春吉祥安康!
10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04-02 17:08:57
  姐姐用优美的笔触,全方位描写了红高粱跟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它是我们最好的伙伴。我小时候家里种过一片高粱,它那红红的穗子特别喜人。用它的穗子绑笤帚炊帚,用它上面的秆钉锅盖、箅子……姐姐的文把那些久远的回忆都拽回眼前来了。我也非常喜欢吃高粱饴,但现在吃不到以前那样的了。
   姐姐这篇写得有深度有广度,定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语言也特别好。向姐姐学习!
闲云落雪
回复10 楼        文友:风逝        2023-04-02 22:19:48
  谢谢落雪妹妹的真诚鼓励!费功夫确实不少,还回老家特意询问老人们圆坟需要撒的粮食中有没有高粱,关于炒高粱米可以治拉肚子的偏方也是追问别人还知道高粱可干啥得知的,只是知识浅薄阅历有限,写得太粗糙了。
   祝福妹妹和家人福乐安康!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