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寻迹芭茅坑(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寻迹芭茅坑(散文)


作者:石维 布衣,107.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703发表时间:2023-04-01 13:48:27

由桥上而岭上,车在盘旋的山间采林道上起伏,一段隐逸的过往渐渐映出本来面目。
   大山深处众多山坑中的一条。芭茅坑,其实很土的一个名字,却因了九十多年前的那声霹雳“暴动”,多了历史的经纬度。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茂林之下,那些成簇的芭茅依然自在地沿溪生长,微风吹过,杆上的黄色纤毛舞出婀娜身姿。
   大自然总是这般生生不息,野趣十足,让一切存在合理。类似坑、坳、迳、坊的地名,冠上植物或动物的元素后,立马鲜活起来。尤其当这一地名写入一个政党的奋斗史,它牵导着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探访。
   芭茅坑即是我的寻迹之地。它是一座消失的村落。也许那些舞动的芭茅寄托了一些情感。癸卯仲春,我与将门之子朱凡心先生的首次遇见便安排在这里。电视台的友人把他和同为红军长征干部后代的吴汉武先生领进了这片山林。已退休数年的朱先生执着地探寻当年的红色遗址,找寻红色后人,传承红色血脉,《最后的红军——红六军团幸存者名录》是他和已故老将军呈献给那段峥嵘岁月的满腔赤诚。
   不在乎这里与红六军团有无关联。也许芭茅坑暴动的故事渐为人淡忘,但朱先生的内心总期待一种发现。
   血与火的炼狱。他仔细地打量溪边的那一段段残垣,试图从散落的老砖中找到某种讯息,触摸到那段历史的体温。
   小雨过后的山林多了几分温润,清澈的溪流传递着大自然的欢快呼吸。而我们的话题,始终绕不开一个时代的壮美。
   直线距离,芭茅坑实际就在我们视觉中的青原山背。关于它的隶属其实无所谓河东天玉。所幸的是,市林科所芭茅坑工区的设立,留下了这个地名,也让那段红色历史有了原始方位。
   赣江与青原山有上十里的纵深。当年的红白交界之地,芭茅坑是安全的闹红区。而山脚下的草坪、平湖、塘尾等地建有共产党的多家地下情报站和秘密物资采运站,诸多的信息流、物资流通向百公里外的东固苏区。
   上世纪二十年代,吉安的革命浪潮遭遇八六事变的重创。风起云涌。东固暴动。延福暴动。官田暴动。万安暴动。泰和暴动。中鹄暴动。水东人肖道德扛起了水东革命的大旗。
   公元1929年2月9日,时值年关,赣西特委负责人曾山和水东区委书记肖道德组织发动芭茅坑暴动。山内山外双线出击。但见赣水东岸红旗插遍,鞭炮在铁桶中炸响,肖道德飞骑白色骏马,奔驰于江岸河堤,一杆德国造毛瑟长枪啪啪响起,威吓西岸守敌。曾山率暴动队员出芭茅坑,沿青原山天玉山脚一路打土豪分浮财。红与白的较量,交错,拉锯。“九打吉安”的成功上演,给水东带来赤旗招展。然而,随着红军队伍的撤离吉安,芭茅坑也沦为了反动派的报复之地。水东反动头面人物麻安邦、罗达浩率敌携洋油入山,枪杀途经村地福庵村民数人,以窝藏红军之名火烧芭茅坑,原本集聚的何姓村民无奈背井离乡投亲靠友,今之山前、磨下、胜利、斋楼等村皆有何氏后裔。
   在青原的革命烈士名录中,河东籍有227位,天玉籍有111位。我想,他们中应有芭茅坑暴动的参与者。
   时光久远。诚如寻找红六军团幸存者之艰辛,包括地方志书在内,已无法查证记录芭茅坑暴动参加者的姓名,但那段历史是实实在在的,不可湮灭的。历史有时存在选择性、代表性,犹如曾山、肖道德之名垂千古,也如麻安邦、罗达浩之为人耻恨。
   朱先生祖籍莲花,其父朱家胜将军当年随王震将军进军新疆,朱先生成了地道的新疆人和新疆的建设者。故土情深。在芭茅坑,朱先生不时给我讲述吉安某前辈参加游击队后辗转成为了红六军团的一员,讲述红六军团起于遂川的长征,甚至满脸喜悦地告诉我前些日子在餐桌上巧遇一位359旅先辈的后人。离开芭茅坑后,他又微信发来参观敦厚余秋里将军故居照片,欣慰地回复我,富滩郭猛烈士故居正在布展,郭猛烈士曾在红17师战斗过,和他的父亲是战友,后留下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退休后孜孜以求做好一件事。致敬朱凡心先生!
   其实有这样一种负责任的历史探寻和记录就够了,关键是我们不能将已知的那段历史遗忘。
   譬如芭茅坑暴动,事实上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那段历史,由芭茅坑而脉动的整片区域,包括毛泽覃、贺怡、曾山曾经活动过的荆龙洞、地福庵,当年都是传颂信仰的地方,由此联动到整个东固革命根据地区域,整个赣西南,它们着实有资格接受另一个时代的顶礼膜拜。

共 17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赣西南,曾经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当地军民在当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一些大的战役,早已彪炳史册。可一些规模较小的战役,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堙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迹可寻。因此,趁一些当事人还在,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寻访,将历史的真相记录下来,既是对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的致敬,也是对后人牢记历史、砥砺前行的鞭策。本文通过对芭茅坑暴动的历史遗迹和人物的寻访,回望了一段渐渐远去的往事,揭示了这次暴动的背景和意义。语言流畅、简洁、精准,令人回味。推荐阅读【编辑:燕剪春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23-04-01 13:59:02
  赣西南,是一片被鲜血浸染的红土地。江西老表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永远不应该被忘记。我的老家在九江,离赣西南比较远,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基本上来自教科书。很遗憾我至今没有去过赣南,对那块土地知之甚少。衷心祝愿那块红色土地上的人民,能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让那些先辈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感谢江西老乡支持流年!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1 楼        文友:石维        2023-04-03 08:42:23
  恭祝春安!欢迎到东固革命根据地考察指导!
2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04-27 00:08:19
  读文面对眼前这一幅幅昂首阔步谋发展的动人画卷,长征精神从未离我们远去,它早已融进江西每一寸的红土地,沁入当地人民的骨血。如今的江西正以铿锵有力的步伐奔跑、跃动,铭记先辈用鲜血凝成的光荣传统,不畏艰险,诚实劳动,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奋力追逐“两个一百年”的梦。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04-27 00:08:49
  读文面对眼前这一幅幅昂首阔步谋发展的动人画卷,长征精神从未离我们远去,它早已融进江西每一寸的红土地,沁入当地人民的骨血。如今的江西正以铿锵有力的步伐奔跑、跃动,铭记先辈用鲜血凝成的光荣传统,不畏艰险,诚实劳动,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奋力追逐“两个一百年”的梦。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