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祈福之旅(散文)
可能此行的路线,差不多是和佛寺佛事有关吧,于是冒出一个“祈福”的词,也好,让我对“福”有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一
借着周末出了个门。不算近,因为有一部分行程出省了;也不算远,因为只坐三个小时的车,客车或高铁。
出行的初衷是为了今年高考的女儿。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学业之路漫长,十二年终要临门一脚了,想帮她祈祈福。我还是脱不了俗。也是给她散散心,给她一点鼓励。祈福是吉利的说法而已。另外我因为最近一个月拼了两部长篇加若干短篇,有点疲乏。两件事情合并一处,都需要能量,也需要休闲。
第一站定在了五台山。五台山是一个清净之所,文殊菩萨道场,五爷庙又是闻名的灵气,难能可贵的是整座山基本没有流通处,即使开设也没有人排着长队购买。贵为网红打卡的广仁寺,流通处设在十方堂,一个挂着帘子的小屋,是一排样子相同的小屋中的一个,没有牌子,从外面走过,你会误以为是僧侣的住所不敢进去打扰。实际上推开帘子,会看到一个U型的三面玻璃台,摆放着各类佛品,门边坐着三个僧人,见人进来目光抬起停留三秒即低下,任人自由选择,最终请或者直接离开。每个寺庙都备有清香,三支或一支,自由取用,我去年第一次去,今年这次是第二次,拜过的寺好像只有一家在清香旁边放了一个随喜的铝盆。所到之人大多虔诚,静静地参观,静静地朝拜,静静地随喜,静静地离去。只有个别的搔首弄姿地拍着各种照片,甚至还直接拍摄佛像,让人不禁侧目和鄙夷。
我喜欢清静,感受到了,不是压抑,而是一股清气抚摸了心头,用不着佛告诉我,放下,成了自然的事。
去年因为第一次来不太熟悉,只在中心区拜了拜,远地方没有涉及,更没有朝台。脚步到了,心自然诚,我这样想。
这次也没有朝台,原计划是有这个安排的,后来因为据说大朝台(即登上五座台顶)全程八个小时,建议晕车严重的谨慎选择,售票处的工作人员也不强求,也不推销,静静地等你决定,然后轻声细语地给几句建议。比如家有高考生可以去南台顶朝拜,如果体力不足可以只选择一个台顶,不需要勉强大朝台。
孩子的未来怎样,这马上就决定了父母是不是得福。也是,父母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祝愿了。未必有个仪式才得福,走来走去,了解世间事情,自己参悟未来吧。
二
网上说南朝台是最近有可能徒步的,我信了,所以我没有定朝台车票,中心区大体拜完之后就坐景区内公交去了白云寺脚下,找了一间干净的酒店办理入住。丢下背包,前往不太远的镇海寺。
镇海寺不大,但当天却同时来访了五个旅行团,挤满了人的寺庙显得拥挤不堪,我在人缝中穿行朝拜,最终到了祈福处请了佛品,师傅将写好了信息的供灯和祈福牌放置到大殿佛前,保佑有好的学业,考试时有文思敏捷。我完全是为了照顾孩子的情绪,其实,这种方式,只是方式,内容是否应验,实在找不出根据。
第二天我按照网友的推荐线路,徒步向佛母洞进发,步行两公里上坡路之后开始向上攀登1680级台阶。这个过程是个艰难的过程,是坚持的过程,也是心情舒畅的过程。
艰难在于这一个半小时,我的腿经历了大腿、小腿、脚踝的逐级疼痛,下山的时候,膝盖疼痛,小腿开始不自觉地抖动。
我对这么多的台阶是有好感的。有时候想想,一个人的人生不正是攀爬一个个台阶吗?女儿或许能够得到启迪。台阶要比请香拜佛更有实际的意义。
下山不是我本意,因为我的目的是徒步登上南台顶,但经历了这些身体变化之后,我决定放弃登顶。据说从佛母洞到台顶还有两个小时的山路,非我这种平时运动很少、坐姿很多的宅人力所能及的。
虽然有遗憾,但登上佛母洞已然是坚持的结果,身边不时经过朝拜者,最大岁数大见过75岁的,最小见过六七岁的,还有带着义工转山的大师。
大家互相鼓励,彼此微笑。中途休息的时候聊聊天,途中还说服了一个店家放生了一只松鼠。笼门打开的一刻,小松鼠嗖地窜出,一眨眼消失在山林。途中有个大姐,腿脚不便,每天都背上重重的货品上到半山腰,摆摊售卖。我正好中途休息在她的椅子上,和她聊了好久。沿途的店家都很和善健谈,当然也有异类的摊主,还没等人接近,就直接跪倒,口中念念有词:给上点钱吧,求求了。
遇到这种,我们基本上都唯恐避之不及,迅速离开。我下山的时候特意在路过的时候停留了一下,因为我是想通过请东西的机会和她有个平等交换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施舍或者直接索要。我只打算买上一包一元钱的佛母洞红土,她说你买上十包吧,为什么?我不能理解多少跟红土的意义有何关系。让女儿也看看这世间的人情故事吧,求生存,依然是主题。读书为了什么,我想应该和怎样生存联系起来,不知女儿是否读懂了。
我的前行有一部分归功于不服老的劲头。虽然四十几岁说老还为时过早,但的确也不再年轻。我爬了半个小时就开始喘,休息的频次越来越频繁。但每每身后有老人正在拾级而上,我就第一时间弹起来,健步如飞,等距离稍微拉大就开始蹲在地上大口喘气,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追逐,登上了看似高不可攀的山峰。
累归累,沿途和山顶的风光依然让我沉醉。新鲜的空气,开阔的视野,并肩作战的人们,收获的善意以及释放的善意。登山的寓意很直接,女儿乐此不疲,不应该看作是她体力充沛,感觉她一定是在表达一种决心。
三
第二站,也是最后一站,去了北京。
北京去过多次了,但这次专门去了孔庙国子监,早到了一个小时。也不急,四处走走坐坐,对着花花草草,悦己眼目,所经之处,甚至胡同的标识,店面的海报都拍了拍。有一家国子监附近的叫landtoland的甜品店,玻璃上贴着:少年自有少年的梦,与未来交手,为梦想前行,我也郑重其事地拍下,虽然只是一个常见的心灵鸡汤。我想跟女儿说“梦在旅途”,但觉得是鸡汤,就把话留在心里了。
孔庙和国子监里的展览很多,比如古代官德文化展,大哉孔子展览。
刚看过《满江红》,展览里有一个“还我河山”的拓印吧,还蛮应景。文化,在旅途中,不会寂寞,女儿对着几个字反复拍摄,我想,这种民族精神,一定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再往里走还有一个东西六堂的牌子。六堂就是:广业堂、崇志堂、正义堂是初级班,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一年级,学期一年半。诚心堂、修道堂是中级班,二年级,学期也是一年半。率性堂是高级班,一般学期为一年,大约一共上四年。但是升入高级班后,要实行积分法,一年内积满8分才能毕业,不然就要留级。旁边是金榜题名的匾额,都高高兴兴地一并拍下。
这和当下的学制有些类似,任何学业都是岁月的积累,不然何以得道,何以学富五车?
下午去了恭王府。不同于孔庙国子监,这里的游客非常多,基本走路是人挤人了。按照先中后左再右的顺序逛了一圈,特意走了平步青云路,迈过第一个台阶代表跨过坎坷,一直向上的坡道象征节节高升,最后忽视掉向下的坡道改走石阶小路,就是不走下坡路。
很多东西,国人都是很讲究的,这些讲究是否应验,不得而知,但心愿总是要求向上的,我接受这样的说法了。但人生不就是上上下下的过程?人们太希望能够登峰造极,但总有跌落下来的人,怎么办?唯有面对,重新来过。
府内很多盛开的海棠花,围绕着大大的蜜蜂,也有不少寻找最佳拍摄角度的人们。我寻到一个小小的书店,书不多,都是纪念品,我在其中发现了一本手抄心经,落款恭亲王熏沐敬书,恭亲王即奕訢,有人评价是晚清皇室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我也手抄心经,见到自是欣喜,赶忙付款。店员帮我仔细的卷好,并拿出一个手提袋子装好递给我。看看世界,找到自己在世界的位置,这是清醒的。也许女儿的世界并不像恭亲王所见,但睁眼好好地看,是认准方向的必要。
整个旅程都极为欣喜,我将心中的祈愿轻声诉说,也结了不少善缘。
人的一生不就是这样:释放接收,流动不止。
返回途中,还能回忆起五台山上敲响的钟声,一点点向外晕漾,又一点点传到耳中。
女儿一路上也不说话,似乎这些佛事与她无关。我没有拿这些让她接受,只想让她懂得,世上之事,如果不走走看看,毕竟是纸上谈兵。至于能给自己多少改变,我从来就不抱多大的想法。一趟祈福之旅,说到底就是一次远足旅游。人生世相,本来就是一本大书,参透不易,行万里路,也是阅读的办法。至于祈福,本来就不奢望那些僧寺庙堂能够给与人们,真正的福气还需要自己去努力求取的。
人生之旅是很漫长的,不可能在一次旅游中就祈得幸福。但感知幸福的内涵,每一次行走都是有着深刻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