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苔(散文)
一
初冬季节,落叶归根,万木凋零,我和老伴在公园里散步,随意捡点着残留的秋迹,当步入一条幽静的小路时,发现砖缝间长满了青苔,一块块青砖被绿色围绕着,经纬分明,充满了生息,小路也因此愈显古朴宁静。走在上面,宛如走在千年万载的时间上,一种古老的苍凉之意油然而生,我似乎看到了杜甫的“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的古朴具象,李白的“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的唯美意象,曹雪芹的“衣上犹沾佛院苔”的深邃禅意。
穿越时空到我的童年,孝妇河畔,柳荫下“漠漠斑斑石上苔”是我童年的乐园,戏水、蝌蚪、柳笛,苔一样的童年,天真烂漫。菜园子水井旁的青苔上,有我歪歪扭扭与母亲抬水时的足印,水桶里飘着几片绿叶,是母亲从树枝上摘的,我问为什么,母亲说这样可以避免水荡出桶外。田园诗意的画面,历历在目,仿若昨天……
如今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喧嚣里,在这个城市公园里,名贵的花草树木都被硬化的小路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领地,唯有苔是寄生在砖缝里,在人的践踏下自生自长,在遍地枯叶中绽放出一抹清净之色,不仅让人眼前一亮,可惜可爱,于是我急忙拿出手机拍了照片,意犹未尽。于是我又蹲下来,用手轻轻触摸了一下毛茸茸的苔,然后用食指沿着砖缝把苔挖出来,刚挖了一半,就听老伴制止:“别挖了!让人看见多不好。”听到这话,我心里先是一惊,随即轻松地说:它是野生的,挖它不违规。于是继续挖了一长条,放在一片枯叶上,看着光秃秃的砖缝,虽有种愧疚感,想到是给苔换一个更好的环境,免受践踏之苦,也就心安理得了。
二
回到家,把它铺到陶盆里浇水后放到窗台最好的位置,期盼着它青翠欲滴,并开始搜淘宝,买盆景山石点缀。但是,几天后发现苔在变黄枯萎,很是惊异,不应该啊!据说它在酷暑严寒下,断墙残坛上,都能生长,被称为大地的拓荒者,应该是最容易养的。于是急忙百度。苔藓种类繁多,不同苔藓对于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有不同的要求……于是我对照图片介绍,找到了相似的一种。喜欢散射光泥炭土,温度必须在25度左右,空气湿度保持在80%以上,每天都要喷水,需要闷养(罩起来)。天哪,比牡丹还要难养啊!于是我只好按照要求给它罩上透明塑料盒,这样既可以接受散射光,又能增加湿度避免干燥,白天搬到窗台上晒太阳,晚上搬茶几上,但是不管我如何殷勤护理,总是不及野外的绿,时常有小块枯萎。于是又查百度百科,介绍说:苔无花无果,是一种能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植物……我恍然大悟,人间浊气重,冬天的房间里,通风不好,所以才变色枯萎,但是它对于大地却是无可挑剔的,卑微地匍匐在地,繁衍生息,给断墙残坛,顽石破壁披上绿衣。以自己的古朴独特的绿唤醒诗人的灵感,赋予诗人以无尽的遐想,如袁枚的苔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米粒大,也学牡丹开。这首诗,曾上过春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在2013年的全国诗词大赛上,许多苔一样地位的人,登上了大赛的舞台,绽放出自己的生命之花,满满的正能量,让人们刮目相看。
百行团里大浪淘沙出来的农民工朱彦军,是甘肃省的一位农民工,他通关斩将,一举拿了全国诗词大赛的亚军,书写了蓄积半生的冲顶之志,引起人们的赞叹。他是工地上的一名水暖工,以微薄收入养家糊口,供两个孩子上学,生活拮据,但是他喜欢读书,酷爱诗词,没有钱买书,他省吃俭用,去淘地摊书,去图书馆读书,工间休息时别人打牌,他读书,用他自己的话说:“读书给我精神力量,只要读诗,烦恼就忘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他用双手为家庭创造了生活,用诗词滋润自己的灵魂,生命由此而升华,据说诗词大赛结束后,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他的家乡静宁县积极宣传他的励志故事,并不拘一格用人才,将朱彦军作为特殊人才破格录用,安排在文化馆工作,成为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来自山东临沂的窗帘安装工廖佩盛、刘晓晖夫妇被聚焦,两人分别冲出百人团登台参赛,刘晓晖说:“做窗帘是一个苦活,但诗词让这一份辛苦甜蜜起来。窗帘是生活,裹着诗词梦。”丈夫廖佩盛最喜欢“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他觉得这是自己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诗词被写进窗帘,也浸润着生活的细节,夫妻俩闲暇之余对飞花令,给每一幅窗帘取一首诗,诗意劳动,享受生活。
河南卖菜的张团丽是三个女儿的母亲,她为了鼓励女儿背诗词,初中没毕业的她开始抄背诗词,六年间,她抄写背诵诗词近2000首。当主持人问她:“你卖菜很忙啊,有时间背诗词吗?”她说:“早上天不亮就去进货,蹬着三轮车在路上朗读诗词,抄写的诗词本放在摊位上,闲下来的碎片时间读诗词。”闹中取静读诗词,不玩游戏,不闲聊,不无聊,不虚度光阴,把粗糙的生活过成诗意,她说:“读诗缓解了我很多焦虑和烦恼,我感觉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心态乐观很多。感觉自己的心胸变得豁达了,很少与斤斤计较的人发生争执。”诗词可以开阔一个人的视野,可以陶冶一个人的情操,也可以文明一个人的精神。
三
看到这些平凡的人在台上用不同的地方普通话朗诵诗词,飞花令,抢答题,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他(她)们没有高学历,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没有时间学习,大都是在繁重的劳动中挤时间学习,是在工地上望着满天飞雪轻吟“应是天仙狂酔,乱把白云揉碎”。在菜摊上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牡丹花的窗帘上写下“花开时节动京城,唯有牡丹真国色”。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苟且的生活中寻找诗和远方。我想起了那些江南小巷墙角下卑微渺小的青苔,以浅淡洁净的绿色,点点片片,延绵不绝地皴染着古老斑驳的墙面,化腐朽为神奇,点化出一道独特的小巷风景,撼人心魄,就像千千万万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人们,虽然低微渺小,却有浩然之气,不卑不亢,在自己狭小的生活空间里,虔诚的活出自己的品味,平凡但不平庸。
愿所有像苔一样平凡的人,在寒微的境遇中,不惮清贫,不慕浮华,沉得下心,走自己的路。坚定的面对坎坷,从容的面对命运,务正业,用劳动创造财富,读好书,用诗书丰富自己的精神,精神文明不是物质的高度,是精神的境界。它可以完善人格,规范人的行为,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凝聚社会的力量。
我始终相信,卑微者也可以唱出壮怀激烈的歌。就像附着在青石上的苔,可以创造一碧如洗的意境。
无根抱石一生绿,不惹行人正眼瞧。
深藏数年风雨迹,容颜如碧不争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