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人生没有回头路却可回头看(随笔)
一部《人生之路》的电视剧,牵动着多少人的心。我跟随着节奏,一集不落地看,很投入,也颇多感悟,写出来,增加对这部电视剧的深度了解吧。
一
人生之路,不会永远都一帆风顺。人生之路,也不会永远都磕磕绊绊。有曲折的道路,也有笔直的道路;有坎坷的道路,也有平坦的道路,这就是人生吧。
电视剧《人生之路》中,高加林千辛万苦去县城读了高中,他考上了大学,却被同班同学,村主任高明楼的儿子高双星,给冒名顶替了。后来高明楼出于补偿心理,给高加林安排了一份民办教师的工作。高加林对待工作认真负责,表现非常出色。本来正面临着一次转正的机会,却因为带学生去县城增长见识,出了交通事故,随后就被教育部门辞退了。电视剧《人生之路》第十集,此时的高加林,已经经历过了高考落榜后回村务农的第一次打击。他正在经历着,从民办教师转变回一个普通农民的又一次的失落与茫然。
人生,不都是直线行进的,总是有曲折,充满坎坷,不要以为好好工作就一定得到回报。但不好好工作,更不能奢望回报。高加林的人生轨迹充满了变数,和很多人有着多么相似,只是故事情节不同罢了。
高加林带着这份失落与迷茫的心情,挥起锄头下地干活,掌心里很快就被磨出了一手的血泡。他带着家里蒸的一筐馒头,去僻静的小河边练习着如何叫卖。等到骑上自行车去城里卖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还是张不开口,硬是喊不出“卖馍”这两个普普通通的字眼。他躲到一个无人的角落,把头深埋在胸前。这时,只有一向仰慕他的巧珍,及时给予了他最温暖,也是最贴心的安慰。
最底层的人生,需要的不是什么样的高智商,最基本的能力,才是谋生的手段。高加林的经历,给我们太多的启迪,尤其是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从中也应该找到自己的影子。从喊出一句话开始,是难为情吗?为了生存,吆喝都要学习,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生活的真实。尽管这样的情节很普通,但有着深刻的意义。
就像他自己对巧珍说的那样,“我就是个废人,连个馍都卖不出去……上了几天学,要文文不上,要武武不下,想当个农民,劳动还不够格……”看到这里,确实让人感到很心疼。这大概就是网上所说的“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的一种表现吧。尤其是像高加林这样,从农村走出来读书的孩子,父母含辛茹苦,倾注毕生的心血,供孩子上学读书。他们一心想要的是,让自己的孩子通过努力读书去改变命运,不再重复父辈的人生之路。希望孩子能够离开偏远的乡村,去大城市寻求一份更好的工作,寻求一份更好的发展。怎奈何,命运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需要我们去面对,需要我们去跨越。
多少人对读书,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和目的,但读书的去向就这么简单吗?作品给我们的是深度思考,尽管作品对此并未深入,但已经启发我们去思考了。读书,同样是回到农村,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生活需要能力,需要情怀。
高加林不甘心被命运安排,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自己的前途着想。另一方面恐怕也是为了不想,也不能辜负父母千辛万苦的付出,以及殷殷切切的期盼吧。
后来高加林的叔叔转业回到了地方,当上了地区劳动局的局长。虽然叔叔表示不能徇私情,帮助高加林安排工作。但是想要攀附高局长的人,县里的劳动局长马占胜和村主任高明楼,又一次私下里勾结,开后门帮高加林安排了一份工作。高明楼和马占胜这两个人,就是当初策划安排高双星顶替高加林上大学的人。这一次,他们把高加林安排到了县委宣传部门的一个下设机构,从事地方宣传报道工作。
现实中,这样的剧情很多,尽管版本不同,但大同小异,这是某个时期,生活的真实现状写照,在不完善的体制下,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着,作者是否也是在呼唤,呼唤一个健全的社会体制呢?我觉得是。
二
在县委宣传报道工作组,高加林凭借着自己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好学上进的工作态度,很快就做出了一些成绩,并受到了县领导的肯定和表扬。高加林的优秀表现,不仅赢得了领导的赞誉,同时也获得了高中同学黄亚萍的爱慕之情。此时黄亚萍正在县广播站担任播音员,她和高加林一起在县委大院上班,经常会有一些工作交流的机会。
其实在这之前,高加林身边已经有了刘巧珍的陪伴,而黄亚萍身边也有一位苦苦等待她的追求者张克南。尤其是刘巧珍,她是在高加林最痛苦的时候和他走到一起的。可是爱情,就是这样一种极为神秘的情愫,它奔涌而来或是悄悄褪去,都没有太多的道理可讲。在新的环境里,也是在黄亚萍的追求下,高加林还是变了心。他抛下了巧珍深厚的情感,和彼此有着更多共同语言的黄亚萍走到了一起。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分别辜负了,各自身边那一位爱慕着自己的人。巧珍选择了理解和宽容,张克南也是善良的,并没有纠缠不清。但是张克南的母亲一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她哪里肯善罢甘休呢。她看到自己的准儿媳黄亚萍,没有选择自己的儿子,却和高加林这样一个来自乡村的穷小子走到了一起,心里真是充满了嫉恨。后来她了解到,高加林的工作是通过马占胜走后门给他安排的,她立刻就下了决心,她要让高加林倒大霉,她要写信举报这件事。
这一封举报信,把当时正是春风得意,事业和爱情双丰收,甚至有可能和黄亚萍一起去上海发展的高加林,一棒子就打回到了原形,打回到了严酷的现实。高加林又一次被单位辞退了,他再次变回了村里的一个普通农民。
现实中,某一件事处理不妥,就会带来后果,人生就是这样。尽管并非完全是高加林的错,但高加林是否也应付出代价呢?这里涉及人性的问题,也有爱情观的问题,作者把这些问题统统交给读者去思考,不是镜子,却完全可以照亮人性。
高加林背着铺盖卷回村的这一天,正好也是刘巧珍和马栓成亲的日子。这份复杂的心情和难言的苦涩,虽有千言万语,恐怕也难以准确地描述。好在这一次,善良的亲人们并没有去责怪他,他们用最朴实最诚恳的态度,安慰和鼓励着这个一再经历人生波折的年轻人。
高加林的父亲这样说:“去地里干活好,出一身臭汗,他的脑子就清醒多了。”
德顺爷对高加林这样说:“咱们本身就是农民,再做回农民又能咋样?人这一辈子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自己就爬不起来。”
景老师对高加林这样说:“有点挫折也是在所难免的,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就要义无反顾。你看呀,你为什么老想着走出去,可还是没能走出去呢,也许就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啊。就算是我们什么都没有了,失败的经历我们总还是有的啊,你可以继续发挥自己擅长写文章的优势呀。”
景老师还带着高加林去看望了他的一位老战友。那是一位身残志坚,有着钢铁般的意志,且自强不息的优秀转业军人。看到他用断臂的身躯,顽强地开山种树,坦然自若地面对着生活的磨砺,这样的人生榜样,深深触动着高加林的精神和灵魂。
景老师是以人生的阅历经验来跟一个年轻人交流的,这些,如果没有景老师的厚实人生做铺垫,可能就像鸡汤一样,但人生不乏真实,人生也有导师,导师在身边,而不是那些口若悬河的人。作品真实地告诉我们,怎样去寻找人生的导师,这个章节,有着特别的意义。
这一次回到村里以后,高加林真的改变了许多。我们从他的神情中,完全可以看得出,这一次的打击,不但没有让他意志消沉下去,反而让他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稳重了。他开始一边下地干农活,一边坚持写作,脚踏实地地生活着。
不久以后,高加林的努力和勤奋得到了回报,他的一篇报告文学获得了全国青年作家文学创作一等奖。他去上海领奖了,并联系上了之前曾到他们学校搞过调研的一位上海朋友陈方明。陈方明热情鼓励高加林,并毫无保留地为他提供了《大众晚报》正在招聘记者的信息。机遇只为有准备的人而存在,高加林最终紧紧抓住了这次机遇,他和陈方明一起,通过了报社的招聘考试。他这个来自农村的外乡人,终于完全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上海人陈方明成为了同事。
如果说这之前的故事,属于平民式的叙事方式,那后半部分则是把人物推向城市,是属于交叉叙事方式,尤其值得欣赏的是,作者以独特的视觉,写出时代的特点,此时,作品的叙事完全是和时代共情的,脉搏是一起跳动的,具有时代的气息。这是中国社会的样子,所以,作品完全可以成为一部史诗,不可否认。
三
就此开始,高加林的人生之路变得越来越顺畅了。应该说,高加林是一位优秀青年,他好学上进,他有一颗“想要飞”的倔强的初心,这是他不断前行,不断进步的动力。只因为他出生在农村,又因为他的高考名额被人顶替了,所以他的人生之路,才多了几分艰难和曲折。所幸的是,日子虽然很苦很难,高加林却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他深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一路坎坷一路歌,终于用自己最坚实的努力,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更好的未来。
当他知道了被高双星顶替上大学的实情时,这时的他,已经足够强大了,强大到虽然内心波涛汹涌,却有能力去平静地面对一切。因为他自信一路走来,虽艰辛却坚定。虽然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确实让他的人生之路,多了那么多委屈、苦涩和坎坷,但他都慢慢抗过来了。重要的是,他过得并不比任何人差,这才是他最为自豪的人生财富吧。
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以怨报德,以德报怨,这是人们在恩怨背景下的思考选择。作品依然把人物置于这样的胶着状态,考验人性的样子。正面人物高加林,有过沉痛的经历,沉痛,并非为了加重,而是为了思考,从沉痛里走出来,这是人性最光辉的东西,作品给与了肯定,让人们在选择上有了形象和榜样。
顶替高加林上学的高双星,最终也开始自我觉醒了。他意识到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才能真正救赎自己,才能赢得高加林的原谅,并在儿子面前找回属于自己的尊严。高双星虽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但他进入大学以后,其实内心是以高加林为榜样的。他努力学习,追求进步,是为了让自己配得上这张偷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后来他获得了留校任教资格,又考取了研究生,再后来又考上了公务员。直到被开除公职以后,他四处打工,业余时间再次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并回到了家乡的学校,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这些努力和成绩,也证明了他的能力。后来他对妻子秀礼说了这样一段话:“只有回到家乡,我才能重新找回自己,重新找回自信。从哪里跌倒,我就要从哪里爬起来。”
走过弯路,迟早是要付出代价的。一个人不可能不走弯路,弯度可能不一样,有的甚至让人痛恨,但痛恨不能解决问题,作品也关注这样的现实,给人物以重新选择方向的机会,这是作品表达的最深刻的人性温暖。生活的进步,不能因为仇恨和错误而倒退,也不能因为使尽手段错误地争取而心安理得。必须给机会。这不是一句没有分量的话,读者观众会思考的,也会把自己的态度代入其中,懂得怎样去面对身边的人。
《人生之路》最后一集,高加林和高双星这一对少年时的伙伴,高中时的同学,这一对曾经有过一段错位人生的老朋友,终于又坐到了一起。
高双星向高加林深鞠一躬,他低着头说:“我还能再叫你一声哥吗?”
高加林沉默了片刻,站起身来,他说:“来,干杯!”
电视剧《人生之路》高加林的故事,就这样完美的结束了。而在现实的世界中,关于人生的故事,却永远在生生不息地续写着。人生没有回头路,是对是错都无法再回到从前的轨道。我们只能一路向前,原谅,和解,改变,在成长中不断修正自己,在修正自己的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大概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人生这道难题最正确的解答方式吧。
向前,向前,这是生活的旋律,谁也不能改变,就是一个人在生活里踟蹰不前,也要向前看,因为生活的道路不可能重来设置。《人生之路》回答的是人生之问,这个问题并非那么深奥,只是我们少了这样的思考,所以我们有时候不深刻,也不丰富。好在这部电视剧给我们填补了思考的空间。人生没有回头路,但我们可以回头看人生,回头看的意义在于很好地定位自己的人生。
多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坚定自己的正确走路姿势,在正确的人生路上,不怕摇摇晃晃,不怕坎坷艰难,走过,才是最美的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