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村庄的记忆(散文)

精品 【东篱】村庄的记忆(散文)


作者:丁文书 白丁,7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73发表时间:2023-04-20 05:10:58
摘要:离开村庄已经三十多年,尽管身后时间的影子越拉越长,但是永远忘不了家乡的吃食豆腐,忘不了家乡月夜的趣事,忘不了给予我无限关爱的老太,忘不了致富后关心邻里的大哥。每每忆及童年和村庄心头就有许多的温馨与甜蜜在漾起。

【东篱】村庄的记忆(散文) 刘亮程在《从家乡开始》中曾说过:“家乡是母腹把我交给世界,也把世界交给我的那个地方。它可能保存着我初来人世的诸多感受……”是啊,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体都是在家乡开始孕育、出生,然后用一双清澈的眼睛开始打量着刚刚相拥的新奇世界。
   我不算离开家乡,只是离开生我养我的村子进城参加了工作。回到原点,我的出生地在苏北灌溉总渠北侧,离城区三十公里左右的一个小村子——胡宋,渔滨河穿村东西缓慢而行。村子不大,人口两千左右,也因为小的原因,现如今已经和另外两个村合并为一了。胡宋村极其普通,没有任何可以引以为豪的美食、名胜、大贤。朋友小聚,有人喜欢刨根问底:“你老家到底在什么地方啊?”介绍半天对方还是云里雾里。于是也会攀附一样地说:“知道埋倭山吧,就是明朝状元沈坤率领状元兵追杀倭寇,倭寇尸体埋葬后堆积如山的姚家荡,我们村就在埋倭山西边不到一公里的地方。”遗憾的是现在我们村、甚至埋倭山本地的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埋倭山的具体来历,当地人出口就是我家是苗翁山的,令人惊讶的是连地名都给说错了。
   离开村子已经三十多年,尽管身后时间的影子越拉越长,但她的轮廓却如刚用浓墨重彩重新描绘般清晰着。
  
   一
   提及家乡总会想到家乡的吃食来。朱自清在散文《冬天》里写道:“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没想到,寻常的水煮豆腐在大家眼里竟显得如此美妙。自打记事起,豆腐就是村子里很好的美食。大清早就可以看到卖豆腐的肩挑担子的身影,听到他那有着较强穿透力的悠长吆喝声:“卖豆——腐啊”“豆——哇……”做豆腐的人家很是实诚,做的是盐卤豆腐,较老,有嚼劲,比用舌头和上颚轻碰及散的嫩豆腐好吃多了。寻常的日子里,隔着十天八天才能吃到一顿青菜烧豆腐或白水煮豆腐。遇到过年过节或是家里来了客人,灶膛里火苗上窜,大铁锅里豆腐、百页、粉丝、茨菇、猪肉一锅炖煮,蒸汽在厨房里氤氲,香气息传出去很远,我们顾不上玩闹,难得乖巧地站在锅台旁,望着、等着。刚刚出锅分装到两三个大碗里,趁着大人不注意,冷不丁用手夹起一块猪肉或是豆腐迅速放进嘴里,还没细细咀嚼,便送进了喉咙。因为太热,咽喉、食道、胃,一路滚烫,赶忙跑出厨房用手不停地拍打着胸口,刚刚好一些,又兔子一样悄悄溜进厨房。当然,日常吃的最多的还是烀山芋,山芋干粥。大概是七八岁那一年,每天早晚都是山芋干粥,我实在腻味难以下咽,于是,有好几次母亲只好端着山芋干粥到隔壁条件稍好的二叔家换了米粥回来。
  
   二
   总觉得小时候村子里的月亮要比现在城里的月亮要大、要亮,尤其是冬天。无风的夜晚,明月高悬,周围一片静寂,房屋静默着、树木孤寂地望着自己的影子在悄悄挪移,那一盏盏如豆的昏黄也多数过早地进入了梦乡。道路、水面静得没有任何声响,但却异常白亮,仿佛一块块形状不一的白色玻璃。就在这样的月光下,有一次我在姑母家和同学们到社场上游戏,看着眼前一片晶晶亮亮的样子便冲了过去,“扑通”一声,我掉进了场边的河塘里。幸亏河塘不深,表哥赶忙把我拉了上来,急急忙忙跑到姑母家换了衣服,缩进被窝瑟瑟发抖了好长时间。
   “开火!开火!”冬日的夜晚偶尔会传来这样声音低沉的号令。不要以为是真的打仗了,只是两个生产队里十四五岁的大小伙子们相互干了起来。没有任何仇怨,但却互相投掷起泥团、碎砖头。见着几十米外晃动的黑色人影,不管不顾,手中的“弹药”就飞了过去。几年的时间,曾经发生过许多次这样的干仗,肯定有人被砸中过,奇怪的是却从没听见有人哭叫过。因为”战火燃烧“在村子里,“战士”们总奔跑在家前屋后,于是,门打开了,家长们的怒吼声便会在“枪林弹雨”中突然响起:“哪些小畜生半夜三更挺不着尸啊!”声音传得老远,接着,一个个身影迅疾消失。大人们的怒吼声、此起彼伏的狗叫声又渐渐平息了下来。明月依旧高悬,只不过它好像刚刚经历过一场战火似的,仿佛能听到它那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剧烈的心跳声响。
  
   三
   亲不亲家乡人。想到家乡自然会想起许多异常熟悉、亲切的面孔。最亲最近的无疑是父母亲、兄弟姐妹们,但是在老家的村子里,还有两个人我的记忆尤为深刻。
   老太个子不高,三寸金莲,满头银丝挽在脑后盘成发髻,即使没有阳光头发也总是亮闪闪的。老太做事利索,是村里村外有名的接生婆。那时候村里条件差,来请老太去接生的基本上都是步行,遇着着急的、路远的,老太便会迈开小脚,小跑着跟在人家后面。老太接生手艺好,从没听说失手过,即使遇到再难产的,老太也能顺利接生。老太人好,她的微笑总不知疲倦地挂在脸上,人们见着她也总是笑脸相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人生小孩,没有几个去医院的,大多数就在家里生产。因此,我们的父辈、我们这一辈的好多人都是老太接生的。接生几百次、上千次,从没听人抱怨过老太。
   由于是接生婆的原因,老太每个月都会有几个外出接生的日子,那也是我最有盼头、最为开心的时候,只要人家生了男孩,老太忙完回家总会把一两个,甚至更多的红鸡蛋悄悄送到我家。在那食不果腹的年代,能偶尔吃到鸡蛋那真是天大的惊喜、难得的美味。一天傍晚,我们全家正吃着晚饭,老太爷“例行公事”似的走进我家。老太爷不大做家务,吃完饭总喜欢到我家串门,和老父亲说说闲话,唠唠家常。刚坐下,他自言自语道:“昨天晚上孩子老太去东风(隔壁村)帮姚好家接生,直到中午才回来。大半夜凉气太重,她感冒发热了,现在还躺在床上咳嗽呢!”话没说完,老太爷从口袋里掏出两个红彤彤的鸡蛋送到我的面前。嘴里还说着:“哎,也真是难为你老太了!”
   老太不是我的亲老太,但对我确实是好。在年龄相仿的伙伴里,我无论智力、长相都不出众。但总觉得老太非常喜欢我。只要看到我,老太就会摸着我的头夸奖说:“你看人家小四子(我在家男孩中排行第四)长得俊,人品好,学习成绩也好,这个伢子将来肯定有出息!”那时候,我只能低下头,不好意思地傻笑着。小小年纪的我也曾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但几十年前的农村孩子学习上没有一点压力,家长们只希望自家的孩子能活蹦乱跳、健康长大就行,对我们的学习没抱着任何希望。于是,我偶尔端了小桌子、小凳子坐在家门口有模有样地抄写几个生字或词语就会得到邻居们的一次次夸奖,尤其是老太看我的眼神也显得更加怜爱了。或许是因为经常得到老太鼓励的原因,到了小学四五年级,我的学习成绩渐渐好了起来,在左邻右舍几个伙伴里,我更是名列前茅。再后来,我上了中学,上了师范,进城参加了工作,遗憾的是老太都没能看到过。
   老太七十八九岁那一年,大儿子因病去世。白发人送走黑发人,老太伤心过度,成天坐在草屋前的凳子上很少言语,眼睛里总含着泪水,时间不长便离开了人世。几十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老太家住在我家东侧,隔着一户人家,两间面南的草屋,旁边还连着一间更小的灶房。
  
   四
   文亚大哥家和我家一河之隔,兄妹七人。他家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大伯读书出生,很有学问,但干农活不是好手。文亚是家中长子,没办法,只得过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因为家贫他没上过几天学,十多岁的时候参加村里平板车运输队起早贪黑地搞起了运输。一个初春的早晨,一队人马赶早从城里运来货物。一个个佝偻的身影把衣服搭在肩上,用力拖着板车,半夜喝下的几大碗棒面粥早随着汗水消失在仍有些料峭的空气里。天公不解苦人愁,突然下起了大雨,板车陷进泥泞,货物全部被雨水淋湿。几个人蹲在路边抱头痛哭,未及弱冠之年的文亚大哥哭声更是痛心刺耳,仿佛能把沉沉的天幕给撕开一样。
   运输队解散了,文亚大哥走进了公社食品站,接着又走进建筑站,最后终于迎来事业的曙光,跟随公社建筑队来到了上海。在上海,文亚大哥凭借手中的一把瓦刀,凭借忠厚的为人,组建了自己的队伍,事业终于蒸蒸日上,承包工地,联合房产开发,终于,他的眉头舒展开了,腰杆也挺直了。一个苏北农民,在上海没有关系做靠山,没有资金去拍门,白眼、辛酸真的是难以计数。文亚大哥是好人,他心里成天谋划着自己的事业,但也时时惦记着生活条件极其落后的老家人。九四年我和夫人成家时新房一直没有着落,是文亚大哥毫不犹豫地将刚买的两大间门面房借给了我,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村里铺设水泥路时资金短缺,队长大手一挥:“和文亚联系!”于是,水泥路欢快地跑到了终点;哪家建房、小孩结婚有了困难,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远在上海的文亚大哥。现如今年过七旬的文亚大哥已经歇业定居上海,但逢年过节都会回到村里,给村里的老人们送上礼物,送上美好的祝福。他经常说:“我是大老粗,但我知道做人不能忘本,胡宋是我的老家,过年就得回家,就得去看看那些老长辈们!”
  
   五
   现在的胡宋村已告别旧日的模样。宽窄不一的水泥路跟随乡亲们的脚步自由穿梭在村前屋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早已成为人们苦涩的出行回忆。楼房紧挨着楼房,相互攀比着展示自己靓丽的身姿,做梦都不敢想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成为村里人极其普通的生活。前年,五十出头的好友姚铭请我吃喜酒,他说做梦也没想到到了这么一把年纪竟然还能脱单了,手机那头的姚铭笑声比说话声还要多、还要响亮。我知道,那是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后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童年与村庄,已成了一道回不去的,渐行渐远的记忆,但每每思及都会有一丝甜蜜和温馨在心头漾起。
  

共 37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村庄,那是生命的摇篮,它承载着童年的欢乐和永不泯灭的乡愁。作者的家乡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和邻村合并之后,连胡宋村这个名字都成为了记忆,虽然毗邻有些名气的倭山,但还是知者寥寥。而对于游子,离开村庄三十年,其轮廓却越发清晰。难忘家乡吃食豆腐,做豆腐的人实诚,吃豆腐的人享受,大铁锅里豆腐、百页、粉丝、茨菇、猪肉一锅炖煮,香气至今还萦绕舌尖不散。因村庄空旷、矮小,总觉村里的月亮比城里的大,这样的月光之下,和同学社场游戏,竟掉进河里。偶尔夜晚传来“开火“的声音,那是两个生产队间的小伙子干了起来,没听见人哭,仿佛越打越亲,这就是当时村民生活的逻辑。记得那个个子不高、穿着三寸金莲的小脚老太,她是很多孩子的接生婆,她的快乐和幸福在孩子和作者身上延续。由于那位老太鼓励的原因,作者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师范,进城工作。老太在大儿子病逝不久就离开人世,至今,作者还能想起她满含泪水的样子,不禁心痛不已。文亚大哥和作者家一河之隔,历尽艰辛,凭着一把瓦刀,组建了自己的施工队,硬是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走出贫困。吃水不忘挖井人,文亚大哥成功后,不忘乡亲,曾将两大间门面房借给作者做为婚房,并多次出资,资助村里修路,资助困难的乡亲。他是村庄的骄傲。如今,胡宋村早已今非昔比,村民们都已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电话那头,传来的是乡亲们响亮的笑语。回望回不去的童年和村庄,作者心里漾起无限的甜蜜和温馨。作者以朴实的文笔回忆了家乡胡宋村的过往以及一些乡亲难忘的往事,回首与展望,心中无限感慨。叙述平稳,功底扎实。深情佳作,力荐赏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426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4-20 05:11:59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首生养自己的村庄,作者想起家乡的美食,想起那些善良可敬的乡亲,如临其境,如在眼前。朴实的叙述,带领我们在村街走了一趟,作者的爱乡念乡之情,令人动容。感谢老师投稿东篱,期待更多的佳作,问好,春祺!
带着影子散步。
2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04-20 07:20:19
  回忆儿时的村庄,村子里的人和事是那么清晰,让人无法忘记,那些点点滴滴早已经融入了血液里。情深意切的文章,感人肺腑的情景。今非昔比,村里变样,走出村里的人更是高尚,处处为家乡着想,为家乡排忧解难。好文章,学习点赞!问候老师!
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3-04-20 10:02:57
  作者从介绍家乡的山名开始,展开对家乡的回忆。从做豆腐、卖豆腐、吃豆腐到孩子们嬉闹“开战”。从接生婆送鸡蛋给我到文亚搞运输。情节生动,层次分明,语言表现力极强,文字功底深厚。字里行间充满着淡淡的乡愁。好文,拜读学习,问好丁老师,春安!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04-20 16:15:34
  美好的记忆,属于曾经,也属于现在。作者的文字,逗着温度,把温度的文字给了家乡,很值得,我们从家乡里获得的东西,很多,尽管不能像物资那样有型,但那份感情值钱,我的回忆里,如果把这些抹去,我们会痛苦的。作者家乡的那些人物,是活着的,那个老太,手艺好,迎接了多少新生命,还会“看相”,懂得鼓励孩子;那个文亚大哥,赶上好时代,进城创业,有了自己的天地,不忘厚馈家乡,关照村人,送达温暖。记住故乡,再远也不会迷失,再久也还是亲切。文章显得很朴实,抒发出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人物也很生动,让读者也记住了那些人物和你的故乡。
怀才抱器
5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3-04-20 19:27:59
  文章朴实,情感真挚,对故乡那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一往情深。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特别是对老太的描写,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也总想写篇回忙故乡的文章但迟迟不敢动笔。好文佳作,拜读学习了。祝老师佳作频出。
6 楼        文友:丁文书        2023-04-21 08:19:54
  谢谢怀才社长和其他各位社长!我的文笔肯定稚嫩,但抒发情感是发自肺腑,有了你们的鼓励和帮助我一定会再接再厉,争取写出好的文章来!由衷的谢谢你们!
用文字记录生活,抒发情感!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