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芳华】“亲爱的寻常”之跨越预选关(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芳华】“亲爱的寻常”之跨越预选关(征文·散文)


作者:足行两行泪 举人,3068.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385发表时间:2023-04-20 15:15:04


   现在,初中毕业报考中专,已经不再经历预选这道关口了吧?在我们那个时代是有的——那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娃娃多、每年毕业学生多,是那时候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我尴尬的年龄,正是被迫身临其境的。
   每年到“点”的生源,多到让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根本无法承受,只能采取一些临时的措施来应急。全乡十二个大队都有自己的学校——那些读书的教室大多都四壁透风,或是用祠堂改建,或是以最快速度建立起来的简易房,它们要么被民居包围,要么矗立在荒野之上……桌椅板凳简陋到东拼西凑的程度。
   完小作为全公社教育的中心,校长眼见各地毕了业的小学生,进不了初中的校门,心头很是着急。最后想出的办法就是,在相对集中的片区临时增设初中,哪怕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也得硬着头皮去试试。不然荒废了学业,这责任可不是他能承担得了的。
   那时,除了完小自然成了中坚力量外,还在另外两个大队办起了初中班。每年毕业的初中生大约有十多个班级,每班学生五六十人。
   真正能考到读书不用愁、毕业包分配的中专学校去读书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全公社每年只有二三人,运气好的那一年,顶多也就四五人。
   我们公社有个“金鹤”大队,每年都打不了“零旦”——少则一个,多则两三个初中毕业生能考到外地去读中专。让其他大队的人们羡慕不已。找其中的原因,比较认可的一点是,它们那儿有条绕村串寨而过的东河,东河的悬崖边上有几棵古老的黄梁树。在黄梁树上搭窝的白鹤多得数不清,是那树上的白鹤年年给他们带来了好运。“金鹤”的队名便油然而生。“金”比“白”好,足见他们还有更大的野心呢!
  
   二
   本来教育资源就奇缺,而受教育的人数还众多,各地还与名和利挂钩得厉害,给学校带来了负担。听说教育局内部当年要以考学多少论成败,涉及评职称或科技指标的农转非时,那就是有说服力的依据。其他学校我不知道,反正我读书的张王完小,每年的初中毕业生都必要经过残酷的预选关。只有通过了这道预选关,你离中专的校门才会更近些的。
   如果你连预选这道关口都过不了,谈何去读中专呢?进了中专,就相当于进了“保险箱”,从此以后你的农业人口就转成了非农业人口,一辈子吃皇粮了。
   多年之后,听任教的父亲讲起他们当年的内部事说,教毕业班的老师也很紧张,你的成绩得看你当年任教的班考取了几个预选生,至于从预选生中考走的有没有中专生、有几个,那就另当别论了。反正,这第一步对老师们的考核就是这样进行的。
   我又怎能忘记呢?我的班主任老师是个不苟言笑的“正统”人,为了维护他在我们这群稀稀拉拉的学生中的威信,他天天总是拉长了马脸,不在我们面前笑一下那是必然的,就连与我们的交流也一省再省。但我们怕他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他任班主任的三班在每期考试中都能达到出类拔萃的效果。
   他给我们灌输的思想就是,三年,你只需把握住了人生十字路口的这三年,以后是穿草鞋还是穿皮鞋,一毕业就能立竿见影见到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虽然靠考学脱了农皮,由于根还在农村的缘故,他的妻子和几个娃娃依然还是农村人,他对我们讲的话从而也透出了绝对的真诚。
   自从初二一住校开始,我们就少了早晚路途的耽搁,把时间集中起来用在了学习上。除了每周五下午的劳动课可以看成是换换脑的举动外,再就是课外完成每个班挑吃水的任务那阵功夫,几乎都把时间放在了所学的书本上。
   任课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参差不齐。凡是要求严苛的那科,学习就逼出了起色。凡是放任或是方法不当的那科,成绩就会败下阵来。可惜那时我们没有这样的“觉悟”,多数时候是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的。赵老师在初三才来接手教我们数学,他察觉到我们以前学的知识并不扎实,就在即将毕业的前夕,又利用下晚自习那段不多的时间,来补习我们以前没能掌握的知识。哪怕到了深更半夜,只要他当天考试有没过关的,他奉陪你到天亮都行。这样“整”下来,我们上其他课头都是晕的,在心里很是怪罪于他,却不敢发作;像我们“仁慈”的化学老师,就很令我们“尊重”。孟老师每节课一开始,就把他栽培的几个“尖子生”抽到黑板上去做作业,每次连他们做的题型都还没讲解完,就到了下课时间。至于我们在下面做什么,他根本就不管,哪怕你是装模作样的都无所谓,他的教学法让我们“轻松”得都想打瞌睡了。结果考试成绩一出来,让我们“讨厌”的赵老师,教的数学成绩在整个元坝区都名列前茅,而孟老师教的化学课,则让我们在作答毕业试卷时,只得摇头叹息,在还没做完的情况下就被强行收卷了。
  
   三
   我们的初中学习,在三年时间过完之后,没有毕业统考、没有毕业证书发放,连个毕业典礼都没开,完全就是在悄无声息的状态下完结的。对“预选生”的选拔,则是以县教育局的名义出题考核。决定每个公社预选生的名额,是按内部分配名额定人,也没有张榜公布那一环。
   也许是碍于消息闭塞的原因吧,仿佛不关我们自己的消息都是多余的,即便老师不通知这一声也在情理之中似的,自从这毕业的时间一到,我们就离开了学校。
   至于我们朝夕相处了三年的同学,哪个被预送上了、哪个没被预选上,我们只能靠自己私下去打听了。
   其实,论自己平时在班上的学习表现,心中大致还是有数的。能不能预选得上,自己还是有八九不离十之把握的。但碍于侥幸心理的原因,谁都不会放弃私下打听预选者的机会。
   尽管我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不是拖后腿的那一位——这都有拜于我们家没劳动力,我的学习时间不可能有多饱和了,但也不是出类拔萃的那一位。这处于的中间位置,万一一不小心,又创造出奇迹来了、到底还是给预选上了呢,我抱着这样的幻想去打听,结果还是名落孙山了。
   得知落败消息的时候,我哭了。在没人的地方,我偷偷抹着那不争气的眼泪。
   正当我在农村那个广阔天地里正干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也只能这样了,已经没有退路去了,我的同桌来与我辞行,从他那里我才完整地得知到了他们预选上了的以后事。
   我们那个班只此一人——幸运落到了他头上,那年全公社共有六人光荣入选。他们来不及休整、在分别接到了“录取”通知后,家里把什么事都给他们省了——既怕累着了他们,又怕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时间,就为他们准备了新的被褥、新的衣服,家里的人破天荒第一次送他们到学校,就跟已经被中专院校录取了似的,亲人们得以风风光光的形式待之。
   他们统一集中到了公社完小,整个假期都只有他们六个学生“守”校,老师们就像是仆从似的,精心为他们服着务。这个时候的老师不再给他们洗脑了——事已至此,谁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了,谁都知道他们是从当年好几百名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希望都寄托到了他们六人身上。
   他们的任课老师集中了全校的得力干将——可谓是精华尽出。张王完小集体与领导们一致的想法是,就靠这最后的冲刺了,成败在此一举。
   结果,在那一年,我们全公社只有三人最终笑到了最后。这个成绩在六人中占到了二分之一,仍有一半被淘汰了。那些提前就让他们高规格感受胜利果实的亲人们该如何面对呢,我是不得而知的。更没这个能力去体验的。
   “临分别的时候,我们相拥而泣,那一分钟释放出来的感情,一点也不亚于战友情那般。”他这样告诉我。
   我在心里为他高兴,他是我们全班五六十人中的佼佼者。
   奶奶以很是羡慕的眼神望着他,说道,你好哦!以后就可以吃国家饭了哟!
   我看到背过身去的奶奶,在悄悄抹泪。她是在为我的前途操心啊!

共 30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亲爱的寻常”之跨越预选关》一文中,向我们呈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独特事件。初中考中专的预选关,成了“独木桥”,是否可以被预选,是与那个适龄的一代人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作者的文字下,书写了时代大背景:学校简陋,学生多,中专指标少,可以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预选就应运而生。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可以拿到改变命运的钥匙,决定未来是穿草鞋还是皮鞋,可以走上什么样的路,老师们可谓苦口婆心,但老师的严厉和仁慈,在作者的心理会有不同的反应,等下来考场,拿到试卷时,才会知晓这截然不同的态度到底意味着什么。因为可以拿到预选的人少之又少,可谓凤毛麟角,也因为被预选上的学生决定了很多体制内老师的命运,当作者真正落选后,他的泪水里,到底是什么滋味,只有他和他的家人最清楚,他失去了唯一一次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的奶奶在羡慕别人的同时,也陷入无尽的忧愁。当走过岁月,站在当下再回首,流淌在笔端的文字浸润的,无不是后知后觉的清醒,作者不会责怪那个还年轻的自己,毕竟在错过了那个十字路口,他依然在时代的变迁中,通过这段艰苦学习的历练,而获得坚韧的精神,来坚实有力地握住了自己的命运。此文书写极具时代特色,呈现已然远去的时代光影,让亲历者不由唏嘘,让旁观者不由感慨。文字细腻温暖,抚慰人心,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平淡是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4270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3-04-20 15:16:43
  我有一个叔叔,今年六十多岁,他跟我说过好多次中考前的预选,我都没有听懂,今天编辑您的文章,才真正梳理清楚,到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的预选是什么。确实很不容易,当然有过这次预选的经历也会同样的珍贵。没有一次相遇是没有意义的,比如今天这个午后。感谢老师支持,祝福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3-04-27 15:42:25
  谢谢老师辛苦编文。预选对农村孩子来说,是那个年代很残酷的事实!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04-20 16:25:56
  靠知识改变命运,是许多农人的梦想,为了供孩子读书不遗余力,作者把此路比喻为独木桥一点不为过。教育的发展也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一切都是建筑在物质基础上,有了相应的教育配套设施,才会对生源做出招收的比例。我考学的年代,虽然已经没有预选这一前提,但大部分复读生抢占了名额。真是一个时代一个样,相比现在靠实力竞争,不面对过去深深感慨。祝贺足行兄又创佳作!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2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3-04-27 15:45:33
  一个时代总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小小的我们在那个时代里显得如此渺小和茫然。
3 楼        文友:老鼠的亲兄弟        2023-04-20 21:22:48
  看到这篇文字,感很亲切,不知作者是哪个省份的,我是浙江的。当年我也参加过中考,并且考了四年,所以对这篇感到亲切,又将我拉回了那个年月,一下子我们这一代人头发也白了。
回复3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3-04-27 15:47:44
  友友,您好。我是四川的,可能我们是同龄人吧,在那个时代共同经历了预选关。感谢您的互动。
4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23-04-21 14:12:57
  以后穿草鞋还是穿皮革,就看你自己怎么选了。在那个年代,这句话几乎所有当过学生的都听过。可惜,小孩子的自制力终究有 限,要提成绩,还要靠老师的严抓。
   这篇文章,生动地还原了当年学习备考的经历,特别是对于严厉的赵老师和仁慈的化学老师的对比,入木三分,读来让人感同身受。
   拜读佳作,祝创作愉快。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回复4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3-04-27 15:50:09
  谢谢如玉老师的解读。学生时代老师的严苛,对学生不是坏事,但当时是难以明白这个道理的。
5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3-04-22 18:41:53
  之所以叫完小是不是就是上完小学的意思了?
   前辈的这篇文章让我体会到了,初中就要承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悲惨命运。其实教育就是换汤不换药,现在的高中考大学不就是这样吗,学生一进校门就会根据中考成绩分成尖子班和普通班,高三一模完就会把全校前30名集中在一个班,用全校最有能力的老师上课,为的就是能多考几个清北,为校争光。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教育,但我所说的就是我孩子的学校。
   感谢前辈分享美文。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回复5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3-04-27 15:53:21
  所谓“完小”,是完全制小学校的简称,也即包括初中班和小学班。在农村,以前这样的学校全公社只有一所,设在公社政府所在地,各大队只有一所小学。
6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3-04-22 20:09:13
  读作者的文,一下子就又回到了我们的初中生涯。文中的好多细节,如因授课老师而偏科、晚上学得太迟早上起不来或头昏沉沉等,都犹如初见。其实考上考不上中专不是重点,预选过关了才最令人振奋。就如人生,每跨过一个预选关,不管成没成功,都是一次不小的成长。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6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3-04-27 15:54:55
  在当时的预选关,对农村孩子来说,可能就是改变命运的起点。
7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3-04-22 21:24:54
  我们是一个年代的人,都经历过预选这一关。初中考高中,高中考大学,都要过的。那时候能考上中专已经是莫大的荣幸,尤其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因为这意味着跳出农门,吃上了“皇粮”。现在的孩子们再也不用经历这个了,但也照样不轻松,只是供他们选择的路比那个时候多多了,所以不会出现像我们班有的同学那样“八年抗战”的现象了。
闲云落雪
回复7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3-04-27 15:58:05
  老师说的头头是道,我们可能真是同龄人呢。那个年代毕业的学生太多了,必须要预选先淘汰一部分,然后才是正式考试。
8 楼        文友:雪飞扬        2023-04-22 21:28:24
  我们这届小升初考重点初中时就有预选啦,就是从我们这届开始的,中考也是从我们这届开始预选。文笔细腻,生动形象的描述把读者带回了曾经的过往。
回复8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3-04-27 16:00:17
  谢谢。我们生不逢时啊,如果是今天,预选关就不必经过了。哈哈,祝友友安好!
9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3-04-22 22:09:25
  初中三年,穿草鞋,还是穿皮鞋就可以见分晓。初中三年,关乎着农村孩子的命运,考上中专,就能跳出农门,改变命运。可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能考上的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孩子都考不上中专,现实非常残酷。
五十玫瑰
回复9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3-04-27 16:02:05
  是的,如老师说的那样。农村孩子要改变命运,只有读书才能实现。但考学又何其艰难啊!
10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23-04-23 14:26:41
  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
   完小初中毕业生一般都经过残酷的预选关。凡是要求严苛的那科,学习就逼出了起色。比如数学赵老师,深更半夜的“折磨”,数学成绩在整个元坝区都名列前茅,孟老师仁慈之下教出的化学课,教不出完美的试卷。预选上的六人含我的同桌,统一集中到了公社完小,学生“守”校,老师做仆从,不过一半顺利闯关,走上农转非的中专。物质贫穷,教育资源稀缺,农村娃读书不自觉,都是一个时代的现实。奶奶背身抹泪的忧虑,作者落选的哭泣与重启奋发之志,记忆历历,感染读者。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10 楼        文友:足行两行泪        2023-04-27 16:06:50
  那个时代,孩子的前途最操心的还是父母,就像今天的父母一样。面对哪儿来的回哪儿去的事实,我们算是已经懂事了,无奈条件太苛刻了。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