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护花使者】藕塘岸边甽水流(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护花使者】藕塘岸边甽水流(散文)


作者:剡溪钓鳌 白丁,2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75发表时间:2023-04-22 19:14:13
摘要:潺潺流淌的古甽水,连着藕岸,也连着作者的心。把记忆化成文字,以便告诉后来人:无论自己走多远,都要找到回家路。


   潺潺古甽水,悠悠故乡情,老家即将拆迁,古甽就要消逝。把记忆化成文字,以便告诉后来人:无论自己走多远,都要找到回家路。
   ——题记
   走进藕岸,已是黄昏,适逢大年初二,天正下着小雨。
   本想回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寻觅那份久违的宁静,无奈村头巷尾的墙壁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鲜红的“拆”字,就连湿润的天空里也弥漫着阴冷的气息。望着已经断流的水甽,看着风雨之中的村庄,一股故土难离的悲凉浮上心头。
   藕岸,旧名藕津,位于黄泽江畔,是黄泽江上游的第一个河运码头。早先村口有藕塘,村庄由此得名。一条宽2.5米,深1.5米的古甽横贯全村,从大岩潭口到长山,自东向西绵延十华里。数百年来,缓缓流淌的甽水灌溉了藕岸全村8000余亩农田;目睹了藕津渡口的几度繁华和落寂;见证了一代又一代藕岸人的不屈与抗争。
   藕岸甽水源自赤崖之下的大岩潭口,人们在这里筑坝引水,不仅仅是因为潭深水澈,还缘于一个催人泪下的“赤崖身代”的故事。元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初三,方国珍下属的温闽大军从天台流窜至新昌,进入藕岸村抢掠。面对贼人的要挟,村人石永寿不卑不亢,大义凛然,以自己瘦弱的身躯替父赴死,血染赤崖。后人还在此建了一座孝子庙,雕像刻碑,以作纪念。明洪武三年(1370),永寿事迹被载入史册,名动全国。藕岸人在这里取水入甽,是为了告诫人们:“做人莫忘本,饮水当思源”。
   水甽的引渠长约200米,依山而建,外堤用大石块垒成。至孝子庙东侧,经涵洞穿第一道沙堤,到金塘墩过第二道沙堤。这里,两处涵洞和所有甽壁都由鹅卵石砌就,整齐划一,匠心可见。引水渠的设置,涵洞与沙堤的组合,便于控制进水量。一旦黄泽江涨大水,两道沙堤可阻挡洪水,避免泛滥成灾。
   金塘墩的沙堤上原有一棵大枫树,几年前才毁于一场雷击。此树倒塌之前,是藕岸村的标志性景观,“大枫树下”的地名,至今还在沿用。此树的树龄已过800年,虽然藕岸古甽的历史已无文献可查,但从涵洞和挡水坝的结构分析,水甽的开挖时间应当早于大枫树。
   甽水的引入,改良了土壤,滋养了村庄。金塘墩早先有窑厂,村里小朋友一直在传唱的那首童谣:“金塘墩,藏金砖,挖块烂泥能当饭”,说的就是金塘墩的泥土手感柔软,质地细腻,烧制的青砖,制作的砖雕,特别受人欢迎。金塘墩以西至村口的这段水甽,有上下两个闸口。上闸口的水渠流向西北,用来灌溉村后的那片田野;下闸口的水渠通往东南,浇灌的是村庄南边的土地。
   甽到石台门就正式进村了。石台门又名“景履堂”,原为开明绅士吕文豪的居所,解放后,先后做过新北区政府、藕岸公社、藕岸大队的办公地。入村后的水甽两旁增设了许多埠头,底面也加铺了鹅卵石,有多条暗沟与礼文台门、后巷弄、茧灶头等地的几个蓄水池相连。每个蓄水池的四周建有围墙,平时关门上锁,池水只为防火。
   穿过几座石板桥,立在水甽北边的是茶厂。茶厂前面的水甽埠头旁有两块元宝石,模样相仿,大约长1.5米,宽0.5米,高0.7米,一块是玉质的,另一块是花岗岩的。老人们说,玉石元宝原本是一对,由于古时候航运不发达,村人从海外购置时,在运输途中,不慎将一只掉进了海里。茶厂后面是礼文台门,礼文台门也称“义训堂”,是藕岸村中面积最大的四合院。院内曾设“登云书院”,存有“亦政”石碑和会试“头号”石刻等文物,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就出生在这里。
   再往下就是观音堂,水甽在这里变成了总长80米的长桥洞。先在甽上盖石板,再用蛋石铺路面,人在路上走,水在脚下流,却全然不知。长桥洞的北侧原有一个供奉观音娘娘的佛堂,后来改做村里的豆腐店,但观音堂的名字保留了下来。长桥洞的南侧是一个临街而立的古戏台,“祗树千年留古柏,灵台一曲漾清波”,平常时候是凉亭,遇到演出做戏台。
   藕岸是越剧的重要发祥地。清末民初时,在水碓坑自然村,藕岸人组建了新昌第一个男子的笃班,这是越剧的最早雏形。该村的吕爱宝,八岁学戏,十岁登台,从“宽带常缀莲花座,水袖没翻藕岸风”的藕岸古戏台,走上了更为广阔的革命舞台,成为名噪江南的一代名伶。她上四明,下福建,支援前线,面对不公,坚守初心,是德艺双馨的艺人典范。
   流过长桥洞,甽水变湍急,拐弯处的一条小巷连着后台门,中国著名图书学家、目录学家吕绍虞先生的故居就在里面。1938年11月,吕汉清、吕洪士、吕华林等三个藕岸青年,在后台门成立了新昌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此后,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到1942年,该支部党员已达40多人,涌现了吕再岳、成正富等一大批革命英烈,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水甽再向西,便是官堆基。藕岸村里有句俗语:“先有官堆基,后有藕岸村”。官堆基,其实是宋代之前的一个古代官员的大墓,至于墓主是谁,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官墓早早的被岁月长河湮没了,唯有名头流传到了今天。
   从管堆基到陈家台门,甽面呈喇叭状散开,形成了一个湖泊。西端筑有大坝,坝上建电厂。这个上世纪五十年代为照明而修建的电厂,是新昌县境内最早的水力发电站,开创了新昌小水电发展的先河,值得所有藕岸人骄傲。
   电厂的拦水坝将甽水分成了三路,流往村外的田畈。西南方向走长山甽口,至下岛;发过电的水,一路向西,过塘中墩,直达王家山脚下;西北方向的那一股,除了少部分通过水上过水的方式引入村西的水碓厂外,大部分流向了上水埝。藕岸的甽水,经过层层分流,能送到全村的各个角落,保证了农田的灌溉。
   在抽水井和自来水出现之前,藕岸人的生活用水都依靠水甽。“清晨甽水要饮用,半早过后可洗涤,”“田水不回流,污水不落甽”,这些用水规则,村里人耳熟能详,严格遵守。从下岛、塘中墩、上水埝等地名可以看出,藕岸水甽的修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千百年来无数藕岸先民披星戴月、辛勤劳作的结果,凝聚着几十代藕岸村民的智慧和力量。藕岸人通过筑沙堤,挖水甽,填泥土,把黄泽江边的大片沙滩,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使藕岸成为新昌有名的产粮区。藕岸人是伟大的,他们从“以孝为先”“耕读传家”中走来,成就了“崇文、尚礼、实干、创新”的藕岸精神。
   天将黑,雨渐停,纵有千般不舍,总有离别的一天。我不敢滞留,深怕老屋房檐上落下的雨滴会沾湿自己的眼睛。
   离开的时候,我什么也没拿,只带走了一句话:心中的藕岸,永远的家园。
  
  

共 25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乡愁”是永恒的话题,老师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令编者动容。“老家即将拆迁,古甽就要消逝。”作者抓紧时间将家乡记忆化作文字,以便告诉后人,不管走多远,都要找到回家的路。文中每个景都有一段情,每道门都有一段回忆,每座桥,都有一段故事:“义训堂”,是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的出生地;藕岸,是越剧的重要发祥地,该村的吕爱宝,江南的一代名伶,是德艺双馨的艺人典范。后台门,中国著名图书学家、目录学家吕绍虞先生的故居,吕汉清、吕洪士、吕华林等三个藕岸青年在这里建起新昌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涌现了吕再岳、成正富等一大批革命英烈,为国捐躯,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故乡的建设突飞猛进,电力发水,解决灌溉,人口以水的问题。全文洋溢着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缅怀革命先烈英勇事迹,赞颂前人的革命业绩。文意深厚,满满正能量,语言朴实丰富,叙事清楚流畅。一篇难得的好散文!力荐佳作共赏,祝老师文乐。【丁香编辑 晚秋枫叶】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3-04-22 19:18:41
  心中的藕岸,永远的家园。结尾给人深思,余味无穷。每个人心中都留有家乡的位置,但不是谁都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乡有您这样有才华的游子真幸运。创作辛苦,敬茶问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3-04-22 19:21:53
  内容充实,革命先烈故事感人,红色故乡养育了优秀儿女,为故乡骄傲!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楼        文友:笑君        2023-04-22 19:36:02
  故乡,是一个地方。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故乡将转化为一个概念了。感谢投稿,创作愉快!
以文字表达我的心声
4 楼        文友:笑君        2023-04-22 19:36:37
  晚秋社长辛苦了。晚上好!!!
以文字表达我的心声
5 楼        文友:剡溪钓鳌        2023-04-22 20:03:27
  感谢晚秋社长的鼓励,编按辛苦,敬茶问好!
6 楼        文友:秦雨阳        2023-04-22 20:29:49
  心中的藕岸,游子永远的家园。都说,不忘乡愁,而今,“乡”已逝,乡愁何以寄?好美的散文,作者对即将远去的家乡充满深情,让人感动。特别是结尾,怕屋檐的雨滴打湿了自己的眼睛。离开家乡,只带走“一片云”上写:心中的藕岸,永远的家园。点赞!问好。
文学是讲实话道实情的学问,用最美文字表达心声。
7 楼        文友:娇娇        2023-04-23 03:49:18
  风景不错,乡愁最美!
娇娇
8 楼        文友:闰土        2023-04-23 08:42:58
  作者用细腻的文笔,把家乡藕岸描述的淋漓尽致,展现的栩栩如生,这也是一块老革命区,1942年党员就达40多人。细细拜读,写作手法独特,画面感很强,语言朴实耐读,是一篇挺不错的记叙文散文。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