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乐亭文学 >> 短篇 >> 传奇小说 >> 【乐亭】孤儿上学(小说)

编辑推荐 【乐亭】孤儿上学(小说) ——沂蒙山小调系列故事之四


作者:王复生 白丁,1.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24发表时间:2023-04-24 09:35:42
摘要:良店小学是有名的抗日小学,校长王仲峰。该学校收养了很多烈士的遗孤和八路军的孩子。

【乐亭】孤儿上学(小说)
  
   放学了,王明明回到家看到妈妈在烙煎饼卷——煎饼里面卷上韭菜鸡蛋——心想这可好吃呢!他伸手抓起一块便往嘴里放,不料被妈妈用煎饼板子将煎饼打下:“先别吃,这是给你两个姐姐留着的,你吃煎饼!”
   “又是给她们留着,无论什么都要先给她吃!”
   “因为她小!”
   “怎么小的?小!我还得叫姐姐!”
   “因为她们个子小!身体瘦小!”
   “她们以前住在哪儿呀?不来咱家多好!”
   “不是跟你说过了嘛。那年躲鬼子,放在你姥姥家先寄养着,现在长大了就该回咱家了……”
   王明明的爸爸叫王季超,原先是酉庚堂的少爷,现在是地下党员;妈妈也是妇救会会长,人们都称呼她庄大娘。
   其实庄大娘收养了两个小女孩,她们都是烈士家的孤儿,一个家是涝坡小岭村,一个是筵宾下河村,收养的目的是送到这里根据地公办抗日小学的烈士孤儿班去上学。因为学校里没有地方住宿,地下党组织和王仲峰商量着将孤儿寄养在可靠的农户家里。为了保密和安全,寄养在谁家便是谁家的儿女,孩子将这里的家长称为爸爸妈妈。家长除了负责吃、住、穿和平时生活外,还要负责躲避敌人,当鬼子扫荡的时候带着逃跑,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本来庄大娘只收养了一个,另一个女孩在另一个家里收养。但是另一家孩子多,家境贫困,冬天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棉裤穿。庄大娘放心不下,最后还是领回家自己养着了。
   庄大娘自己也有三个儿子,没有女儿。现在突然从天上掉下两个女儿,她自己笑哈哈地逢人便说,别人也信:“命中注定有女孩,老天一定送家来!”
   庄大娘的娘家是大店一个堂号家,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的熏陶,不只识字知礼,更有拿手的织锦绣花的艺术手艺和厨菜制作的妙招。
   她自小穿惯了绫罗绸缎,戴惯了头饰还有梳妆的打扮习惯。出嫁时,衣服、布料和化妆品等物一并陪送到婆家。几年来婆家酉庚堂家境败落,自己青春逝去,存储在绣房里的化妆品也少有用途;况且自己又生了三个男孩,更不是梳妆打扮的料子。
   如今,平地给她添了两个闺女,终于到了施展手脚的时候了;天天将两个闺女梳妆打扮得如同两朵鲜花似的,头发梳得油光,脸上洗得干干净净。过去自己穿的衣服洗了再改、改了再拼凑;穿在身上既得体又时髦。她给闺女重做的新鞋,鞋脸上还一并绣上花。她教育女儿不但要懂德知礼,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衣服不沾半点灰尘……
   她心里满意了,可是孩子瘦小体弱,心想那好办!每天搞好饭食,粗食细作,可口美味,只要孩子愿意吃,吃得多,千方百计也让我的女儿胖壮起来。
   她又和丈夫商量着给女儿起了两个漂亮的名字,一个叫锦绣,一个叫前程。
   “好了!让我可爱的两个女儿上学去吧!”
  
   贾大娘收养了一个家是洙边烈士的儿子,和贾大娘的儿子王乃全同岁,长得体壮稚憨,能吃能喝;不管什么粗食细饭,从不挑拣,端过饭几口便填到肚子里去。几碗下肚后,问他吃饱了吗?他便说吃饱了。不过再给他盛上,他还能吃,直到看锅里没有了,也就作罢了。如果看到妹妹英臻碗里还有剩饭,他趁别人不注意,端过来急忙仰头倒在自己口里。问他什么饭最好吃,他说不出来,只知道说都好吃。
   贾大娘总是担心他吃坏了身子,想法子限制饭量,可是老头子王景斗总是对她瞪眼:“孩子正是长身子的时候,能吃说明他能适应!被外人知道多不好!”
   这孩子在家有个名字叫徐广边,到这里认了父母后,上学也没再改名,通常都称他叫广边。
   这孩子确实是神通广大无边。人们常说“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可是这广边却有自己的妙法:他能爬树上天掏鸟窝,下地钻水摸鱼捉鳖。
   这可轮到他爸爸王景斗担心的时候了。“这还了得!弄不好有生命危险,出了事故可就麻烦了。”先是软话相劝教育,后是粗嗓狠话吓唬,看来效果不大。老头子又使出一招,让儿子王乃全和广边随同一起玩。无论到哪里去,由王乃全监管、劝阻,但收效甚微。
   这次王景斗可真火了,回家后将儿子王乃全狠狠地揍了一顿,实质就是杀鸡儆猴。王乃全大哭冤枉,广边在一旁也认错了:“爸,都怪我!别打我弟弟了,今后我改。”
   (人物后传:顽皮的孩子爬墙上屋是性格决定的惯性。即使今天改了,明天还会有更新的顽皮表现,他的性格在一生都会表现出来。
   这孩子个子长得高,比王乃全早一年入伍当兵。到了部队有他用武的地方了,他随部队从北方打到南方,战场上身先士卒,英勇无比,冲锋陷阵,无所畏惧。他一生负过20多次伤,最严重的一次十多天才苏醒过来。他在部队升为师级,解放后,曾任广东省某市委书记,后来曾两次回莒南县探亲,总是回良店村,住在他的王爸妈家里。)
  
   1940年八路军有一支部队住在良店村,转移的时候有一夫妇俩把自己的孩子寄养在前街王聚之家里。孩子很瘦弱,天天啼哭。为了保密,不让孩子哭,夫妇俩天天想方设法做好吃的喂……
   后来孩子的父母都牺牲了,王仲锋想把孩子接到学校上学。王聚之告诉他,孩子已被部队接回去了。他夫妻二人擦着眼泪说:“临走的时候,孩子哇哇大哭不想回去,把他抱到马车上又拼命挣扎下来。后来没有办法,我们夫妻俩只好陪着一同送到部队……”
  
   前街王凤正也收养了八路军夫妇的一个男孩。这对八路军夫妇至今没有音信,王仲峰也想把他接到孤儿班上学。
   王凤正整天关门闭户,王仲峰好容易敲开了门,客套坐下后却不见小孩的身影。王凤正告诉他:“孩子的安全是大事,外人轻易不让来。如果实在有外人来,我们先让孩子躲起来,以防发生意外;即便是逢年过节、走亲串友、赶集逛街、庙会花灯、杂耍歌舞,我们也不让孩子去玩,所以给孩子养成封闭羞颜的性格。但我们还是不断教育他,养成提高警惕、勇敢自卫的能力。王乡长不要见外,如果发生意外,我对不起咱们的八路军呀!”
   王凤正把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羞答答地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把菜刀也放下了,依偎在王凤正的怀里,把脸紧贴在王凤正的腮上,是那么亲昵、安全、幸福。
   王凤正告诉孩子:“不要害怕,这是亲人八路军,叫叔叔吧!”
   孩子腼腆地更亲密地钻到王凤正的怀里,也不抬头勉强地叫了声叔叔。
   王仲峰回过头去,把夺眶欲出的眼泪擦了擦,心里想:“这多可怜的畸形孩子。”
   “几岁了?”
   “5周岁了。”
   “孩子太小,学生年龄相差太大,无法上学。我建议你每天不定时抽出时间,领着他到学校去参观、玩耍,让他逐渐走进社会、熟悉环境、认识人群,算是一个编外学生吧!安全问题我们负责……”
  
   有一年,八路军一支队伍驻在良店一段时间后又迅速转移。有位首长的男孩子已经两岁多,得了病很严重,治疗后虽有好转,但没有痊愈。夫妇二人便带着孩子上了路。刚向南走了五里路,到了石桥村,孩子经不起风寒和颠簸,病又发作了。带着这个孩子行军,只会给孩子加重病情,更给部队行军带来负担。于是夫妇最终决定寄养在石桥村程发全的家里。后来怎么样呢?王仲锋还要去了解个究竟。
   程发全住在石桥村最南端。那年严寒来得格外早,天明后发现八路军队伍浩浩荡荡地向西南方向挺进。大部队走过去后,后面是几辆马车拉着后勤用品和老、弱、病、妇、幼等人。村南头有条小水沟,马车不易通过,程发全便回家拿来铁锨把沟填平。马车通过后,他又把铁锨送给赶车的战士,以备可以在路上使用。
   车上有个妇女发现程发全是个忠厚可靠的人,抱着一个孩子从车上下来,急忙跑到他家门口说道:“大哥!求求你。我这个孩子病得很厉害!我不能再带他继续行军了。你可怜可怜我们,可怜这个孩子!我就把他送给你家养着吧……”那语气既真诚又透漏出恳求之意。
   程发全见这位妇女身材瘦小、穿着一身贴身得体的八路军服装,剪着短发,脸色蜡黄,但是眼睛很大,炯炯有神,眼圈发黑。
   他手里抱着一个瘦弱的两岁多的孩子;那孩子半闭着眼睛,呼吸困难急促,偶尔还用力咳嗽几声,无力地垂着两手和脑袋,全然不顾眼前大家对他的安置和处理。
   程发全很同情地说:“孩子病成这个样子,你们别带他再在路上受苦了,那先寄养在我家吧……”
   “不!孩子送给你们,就是你家的孩子,给你家添麻烦了……”她说着眼泪刷地流了下来。
   随从的一个战士说:“这孩子的爸爸是我们部队的最高首长,他随部队走在最前面,顾不得这娘俩。这件事他夫妇早已商量好了,决定这么办的。”
   程发全也流下眼泪,说:“请你放心,请首长放心,我一定会把孩子抚养好的。”
   没等他说完,这位妇女连忙要给程发全下跪磕头,程发全和他老婆及邻居们连忙把她扶起。她只是瞪着两只泪眼,不知说什么好。
   接着她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两块银元,真诚地放在程发全的手心里,又从身上掏出一条八路军刚发的白毛巾,亲自蒙在孩子的身上,泣不成句地说:“多谢了!我们,我们要走了……”
   说完,她便去追赶部队,但仍是三步一回头,两步一停步,走出去20多步又跑了回来,似乎有一肚子话要说,他又紧紧握住程发全的手说:“大哥,孩子如果发生意外,请你不要难过,我不会责怪你的!”
   看来这位妈妈早就把孩子的不测预料到了。
   说完,又握住孩子的小手放在口里含着不放……可是孩子全然不知。在场的所有人员都眼泪不约而同地流了下来。
   她睁大眼睛,又深深地看了孩子一眼。
   突然,她急转身,断然不再回头,坚定地迈步向队伍走去,跳上马车,命令赶车的战士说:“赶快开路!追上队伍,不准掉队!”
   ——她义无反顾,再也没有回头。
   程发全和老婆抱着孩子,目送着远去的队伍一直消失在暗淡的晨雾弥漫的地平线中。
   程发全将孩子抱回家,邻居们都来探望,一起想办法。有的送来鸡蛋,有的送来红糖,不多时,妇救会长、农救会长、民兵队长等都来想办法了。
   下午,有两个民兵和程发全背着到良店求王本华治疗。王本华说:“这孩子我认识,已经在我这里治了几天了,本想让孩子留下,但他们又怕给老乡添麻烦,便带在身边转移了。我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你们赶快到坪上求王克敏和王乃俊吧。我给你们写封介绍信。”接着又开了点药,暂时先治着。
   第二天一早,农救会派了四个年轻力壮的民兵轮换背着,飞奔向坪上。虽然路上有危险,但这四人表露出坚决不怕任何困难。到了坪上,王克敏见了王本华的介绍信,知道这是八路军首长的孩子,于是和王乃俊商量,决心倾尽全力抢救。
   正巧前些时间外国医生罗生特来这里拜访王克敏,并传授指导注射输药新技术。这种技术在中国还没有普及,还送给王克敏一套注射用具和专用注射药液。
   为了抢救这孩子,王克敏便采用注射输药新疗法,病人当天便有好转。他们在这里住了三天,孩子很快恢复了健康。
   不过孩子的意识恢复了以后,哭喊着找妈妈。这些日子的危险经历,他全然不知。程发全家中原有两个孩子,现在又添了人口,全家人都喜乐融融、快乐无比。
   程发全将孩子叫来和王仲峰见面,王仲峰发现这孩子很健康,很可爱,决定收留到孤儿班上学,并说明为了方便,在学校附近另找个农户收养、住宿、照顾。
   可是程发全的脸色有了不高兴:“我们相依为命这么几年,他离不开我们,我们也离不开他。我们不愿意让孩子再承受割断亲情的痛苦,去读书是应该的,但是另送户人家我们不同意!”
   僵持了一会后,决定同意程发全的意见:“现在孩子小,每天上学早去晚归,由我接送,不管寒冬酷暑,刮风下雨。孩子略大一点,和本村同学结伴上学,互相照顾。由我上学的大儿子负责带领。”
   后来八路军115师又进驻良店村,部队后勤总部把这个孩子和前街王凤正收养的孩子一同收容到八路军孤儿院去了,他们随部队转移到各个地方。
   (人物后传:后来这位首长的太太得了重病身亡。首长的后继太太对此事一无所知。首长整日公事缠身,预料到这孩子不可能在世了,毕竟当时双方都没有记下对方的姓名地址。二十多年过去了,首长从没有派人来找孩子,可是灾难却找到程发全的头上来。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位首长在中央被打成走资派。村里的坏人把程发全揪出来,扣上许多政治帽子进行批斗:
   走资派的帮凶、走资派的保皇、反革命集团分子、潜伏下来的特务、反革命的孝子贤孙……
   后来有个暴徒叫陈兆锋,带领学生抄了他的家,让他交出银元和毛巾,不然就扣发他全家的口粮并不让孩子上学。程发全无法只好花了半年工分挣的钱买了两块银元和毛巾交了上去。从此,每次批判时,他们便把银元和毛巾作为罪证……)
  
   丫头能上学,别提多高兴了。
   王本华领她到了学校,王仲锋说:“你已经养了这么些日子,就寄养在你家吧!”“那当然,别人想要我也不同意。”王本华回答。王仲锋对丫头说:“从今以后,他就是你爸爸了,家中还有妈妈,要很好地听爸妈的话。”丫头马上抬头,甜甜地喊了声“爸爸”。声音是那么真诚亲切,心里想:“多好的爸爸呀。”
   王仲锋又问:“叫什么名字呀?”王本华心中早有准备了,说:“这孩子天天蹦蹦跳跳地不断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就取这个‘欢’字,叫‘李欢’吧!”
   回家后,妈妈又用旧军衣给她改了身衣服,头上戴着八路五星帽,真有小八路的样子,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
   原先在校老师都有自己的班级,抽不出多余的老师给孤儿班任教;对于“私塾”遗老教师,王仲锋不感兴趣,他要提倡新教育。
   八路军抗大学校就住在学校里,有很多学员都是从沦陷区城市逃出来的青年学生,他们有知识、有才华,有理想、有新教育理论和方法。各门学科都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就连音、体、美也人才济济。这些近在咫尺,天下难求的知识人才,正是最好的教师。
   抗大学校领导很支持王仲锋的意见,这也是锻炼学员、走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大好时机;学员们也都积极要求参加这项活动。教师问题也终于解决了。
   战时的学校没有正规固定的课本教材,王仲锋又组织教师重新编写了适应这个班级的教材。当时“大众日报”报社就驻在良店村,他又请报社帮助油印了课本,教材课本也解决了。至此,共招收孤儿入校儿童98名。
   上课了。每个同学桌子上一块石板,即多用破盆、破罐、破瓦改用的,石笔便是破瓦片。老师先领着大家读课文:
   第一课
   我是中国人,
   我爱我的祖国。
   第二课
   跟着共产党,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
   然后老师又领着大家一笔一划地写。
   下课了。老师和大家一同做游戏。大家每天还要上算术课、常识课、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等,别提多愉快了。
   因为战时人员流动很大,教师无法固定,抗大学员只好轮流上课;轮到谁,谁便大显身手,倾力表现自己的才华。
   学生们和抗大学员都有共同的身世遭遇和苦难,所以师生关系融洽得很密切,以至后来抗大学员要转移的时候,他们难舍难离,全都挥泪分别。
   后来抗大学校人员陆续转移,但仍留下三名学员教师继续执教,他们的任务不以教学为主,主要以教学为掩护,在这里完成地下工作和收集抗日情报等任务。

共 597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一篇是沂蒙山小调系列故事之四,沂蒙山是抗日根据地老区,故事自然很多很精彩,作者精心发掘出来,写成系列小说,这是非凡的杰作。值得赞颂。本篇小说完整,专写良店小学的故事。良店小学是当时有名的抗日小学,校长王仲峰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他在学校努力为抗战工作,收养了很多烈士的遗孤和八路军的孩子,让这些孩子得到衣食,救护,得到良好的学习和教育。良店小学为抗战做出极大奉献!最后还成为地下工作站,收集情报,小说朴实,生动,描写刻画细致,人物见思想,有个性!佳作推出欣赏!【编辑:野山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野山梅        2023-04-24 09:36:45
  良店小学校长王仲峰。收养了很多烈士的遗孤和八路军的孩子。让这些孩子得到衣食,救护,得到良好的学习和教育。良店小学为抗战做出极大奉献!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04-24 09:41:19
  系列故事很精彩,喜欢看,尤其这一篇很是感人!良店小学的王校长这个人物刻画很美!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玉山松        2023-04-24 14:08:42
  文章朴实生动,情节真实感人。良店是人才辈出的圣地,早有耳闻。仅凭短短本文,便体现出良店人为抗日战争做出的巨大贡献!感谢王老师佳作!
退休教师
4 楼        文友:鲁芒        2023-04-24 16:22:12
  文风朴实,故事感人。王老师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