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兄弟祭祖(小说) ——沂蒙山抗日小调系列故事之六
莒南县人民政府的成立筹备工作都由王仲锋带领村干部和地下党员干的。王县长很佩服王仲锋的工作能力,自己初来乍到,不了解当地情况,无从入手。一切工作幸好有当地党组织的协助,才使工作出色完成。这天,他决定去拜访王仲锋。
来到大门口,只见阔门高墙,两边石狮张牙舞爪,丈多高的双扇门有三寸多厚,铜钉穿缀;虎头钢鼻的门掛穿插对称。“好气派哟!”他拾阶而上,心里道:“清朝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铺设这样的石阶。”对着大门口的东屋影壁墙上,正中有砖刻着“圣旨”二字,这一切都告诉人们,这是清朝时期的官宦人家。
院中地面用方砖铺设,两边奇花异草数不胜数、美不胜收,院中古香古色的摆设和目不暇接的美景,无不显示房主的豪华尊贵;只有依偎在墙边的苍树败枝和积年累月攀爬在假山上的枯藤稀叶,却掩盖不了当年的盛况早已逝去,透露出今天的颓败和艰辛。
王仲锋迎了出来,发现客人很注意庭院的外貌,略带羞涩地表露:“这些陈旧之物都是先祖的遗物,晚辈虽不习惯,但碍于高堂尚在,只能勉强维护,让您见笑了。”
“说哪里话,都是自己人。你的尊名仲锋,敝下叫仲年。我是东海王17世人,你呢?”
“我们也是东海王,我也是17世人。“
“这么巧呀!没想到在这里遇到自家兄弟了,我年龄略长,你比我小,我应称你为小弟了!”
“当然,当然!我得尊称你为兄长!”于是王仲锋抱起双拳,故意学着古人行礼的方式,弯下腰来,开着玩笑说:“拜见县长哥哥!”两人抱手大笑坐下来。
“入党几年了?“
“我在临沂师范学校里入的党。”
“这里发展党员怎么样?”
“我们这里成立支部三年了,主要在校内先进青年中发展。现在足有30多名党员,这些进步学生是我们民族不可缺少的财富。他们各项工作都跑在头里。“
“你们这个村富裕人家多,土地也多,如果减租减息能进行下去吗?”
“保证完成任务!”
“为什么?”
“这里几个大户都是抗日积极分子,样样工作跑在头里。首先我肯定要带头,只可惜我的土地很少,现在只剩下十多亩地,用来养活九口人。我的住宅是继承先祖进士的,当时荣耀风光了一阵子,很快败落了。现在是外强中干,只有老宅子支撑门面了。听说你是诸城人?”
“我家是诸城枳沟镇大北杏村,和革命前辈王尽美同一个村、同一家族,论辈次我称他叔父。我曾在诸城省立十三中学读过书,后来考入济南杆石桥高中,接触到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各项爱国运动。抗战爆发后,我回到家乡,跟着王尽美的儿子王乃征参加各种抗日活动。1937年,由王乃征介绍我入党。我们都受王尽美的影响,决心继承他的革命传统,积极抗日,报效国家……”
“你们诸城可是了不起的地方,自古至今英贤辈出,像古代苏东坡、刘庸等都生在诸城……”
“还是沂蒙是个好地方呀!这里山河秀丽,环境优美,物产丰富,而且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和勤劳勇敢、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人民,自古以来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像姜子牙,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等都是我们沂蒙人。”
“同时,沂蒙人民自古就有反压迫、反剥削、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历史发展到我们这一代,祖先开创的大好河山交给我们了,岂能容忍外来的强敌玷污我们的祖国吗?”
“对,你说的对!我们一定要肩负起祖辈和时代交给我们的历史使命。谁敢侵犯我们,我们绝不容忍。让我们齐心协力,坚决消灭一切敢来侵犯的敌人!”
“我早听说过:大店庄,良店王。这里的先辈也曾出过很显赫的人物!”
王仲锋说:“据史书记载,先祖王金相是清朝后期出名的清官。他道光二十年中了进士,历任直隶、武清、宛平、密云知县及滦州、涿州、昌平州、通州知州等职,后任西路督捕同知、兼署通州运河兵备道、诰授奉政大夫。他恪守旨意,清正廉洁,勤于政事,视民事如家事,很得当地百姓好评称赞。”
说话间,王仲年一抬头发现堂中央挂着一块金牌,上面有“圣旨”二字,中间有醒目的四个大字“清正廉洁”。王仲年细看中间的小字,才知道这块金牌可了不得。只有五品以上的官职,在地方或在朝中作出突出贡献,有效于百姓和朝廷并且一生清正廉洁,除深得百姓喜爱赞扬外,还需官僚们公认,得到皇帝获准,方可由皇帝亲自颁发金牌。这金牌价值不菲,不只是光宗耀祖,还有很多特权,子孙几代享有朝廷俸禄,免除后代赋税。
王仲年连连称赞道:“先祖的功绩还真了不得呀。”
“哈哈!”王仲锋大笑了起来,说道:“这金牌并不是皇帝赐给先祖王金相的,而是一个乞丐送给我们家的……”
王仲年大为吃惊:“乞丐怎能送个金牌呢?”
“说来话长。”王仲峰说:“这是先祖王金相在世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常言说,一年知县府,十万白花银。在腐败堕落的清政府,哪里有什么清官廉洁。所谓的清官,都是巧取民脂民膏,为粉饰自己,便上下奉迎,不惜巨金买通上司朝廷,弄个金牌来掩饰自己。
王金相做官多年,历来公正无私,从没有巧取不义之财,更没有仗势榨取。即使这个住宅,也没有达到他做官应具备的标准。后来他两袖清风,弃官回家。因为没有积蓄,更没有置下田地,日子过得很清贫。”
王仲锋接着说:“有一天,一个乞丐临门讨饭。金相令家人将自己正在吃的饭送了出去。乞丐一见是两个带糠的子煎饼和一碗高粱糊粥,大为不满,出言不逊道:‘一个堂堂的朝廷命官,竟拿些狗都不吃的糟粕侮辱我。你小看我一个要饭的。我走遍天下,什么样的大官富豪没见过!没见过像你这样小气之人,不可怜穷人,怎能做官……’
这时,家人跑出来传话:‘老爷正在吃饭,请先生进屋和老爷共进早餐!’乞丐非常高兴,心想自己这一骂,倒是可与老爷共享山珍海味了。
一进屋看见金相全家老少正围着一个旧方桌共吃早饭,吃的是同样的带糠子煎饼,每人面前一碗可照人影的高粱粥,中间一盘咸菜。
金相忙站起来说:‘先生可能家境贫寒,饥饿难忍,不得不出门讨饭,请坐下吃完饭再走吧!’
乞丐见此状,忙跪下大喊道:‘老爷,错怪您了!错怪您了!’并将自己讨来的白馍、面饼之类的饭给金相看,说道,‘我吃的可比你强多了。’说完,满脸愧色退了出来,慌忙走了。”
王仲年听完非常感动。
“故事还没讲完呢!”王仲锋又接着讲:“这乞丐出门之后,又周游四方讨饭去了。有一天,他来到江苏一个地方,正遇一家大户操办婚事。原来是一位朝廷高官,腰缠万贯,周围土地、山岭、河川百里左右都属他有;今年80多岁了,还再娶一房小妾,不必说亲朋好友奉迎贺喜、迎亲接客多么热闹了。看热闹的更是人山人海,拥挤不暇。
一会儿,老爷家的人传出话来:凡是乞丐、讨饭的一律驱赶出去,免得冲了老爷的喜事。马上一队100多人的家丁、打手,全副武装,有的挥舞着刀枪,有的呵斥鞭打,气势汹汹将乞丐们往外驱赶。这位从良店去的乞丐走的略显迟钝些,便挨了两鞭子。他非常气愤,走到大门外,看到门楼下挂着一块御赐的清廉金牌,他心想:你这不要脸的窃国害民的老贼,算什么清官!不由得举起要饭棍朝着金牌砸去。他本想借此发泄满腔怒气,不料一棍竟把这金牌砸了下来。这可惹下大祸了,但是人多慌乱,没有人发现,他连忙将这金牌捡起,装在怀里慌忙溜了出来。
这块金牌蛮够他吃、用一辈子的,无需再去讨饭。可是这是御赐的法定宝物,市场忌惮出手,倘如暴露出来,便灾祸临头。他思来想去,自己不便收藏,不如送给山东良店王金相老爷。这人倒是名副其实、天下难有的清官。于是他回到良店村将这块御赐的清正廉洁金牌送给了王金相。”
王仲年惊喜地道:“原来如此。我明白了,我们的祖先王金相不是朝廷颁命的,而是百姓公认的清官,这比朝廷任命价更高!”
王仲锋又介绍:“据《莒县志》记载,你们莒县王氏和我们良店王氏都是在明洪武二年从东海当路村迁来的。我们是同祖同根。当时还记载蒙阴、沂水、济宁,赣榆和宿迁等县及北京城里的王氏都和我们同一始祖,祠堂就建在良店村。”
“这么说来,祠堂既然设在这里,我算是来到自己家了。这个祠堂,可以说是代表我们北方的王氏祠堂,规模应该很大吧,我一定要去祭拜。”
“好,我们这就去。”
兄弟二人来到村东王氏祠堂前,王仲年一看大吃一惊,说道:“这就是全国出名的王氏祠堂吗?”
“正是,这就是当年进士王金相主持修建的祠堂,正殿长8米多,宽不到5米,不及现在一座民宅的面积大。”
王仲锋又介绍说:“金相返乡后,又监修了孔庙、文昌宫、二贤祠。他深知所用之款皆是民脂民膏,所以总是亲临工地,视情用款,节俭办事。接着上级官府同意他在家乡修寺庙和王氏祠堂,各用地十亩。王金相指示道:修寺庙是为民善事,可修。但不能占地太多,只用六亩即可;祠堂是家族私事,只用一座民用宅的地即可。不然人们会说克扣公款修的祠堂,所以这座赫赫有名的祠堂修建得很平常。”
接着他们进了正殿。正殿虽不宽广,但室内庄严肃穆的气氛和先祖的灵位,让人屏气敬仰。王仲年第一次跨进先祖的灵殿,郑重立在灵前虔诚地祈祷:
盘古开天,三皇创业,五帝传袭,千万年来,先祖们在这里扎根立足,辛勤劳作,不畏艰险,生息繁衍,开创出中华民族悠久古老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子孙后代得以安居乐业,享以太平。
不料今日,东洋倭寇,突起贼意,夺我疆土,掠我财富,杀我同胞,使我民族岌岌可危,国家将要灭亡。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岂能容忍强盗如此猖狂!
我们是你们的后代,绝不能在您面前忍受耻辱;我们决心,团结起来,不怕牺牲,艰苦斗争,哪怕肝脑涂地、粉身碎骨、死而后已!我们承诺,有炎黄子孙在,就有我们国家在。
我们宣誓誓与民族共存亡!不杀尽豺狼,对不起先祖在天之灵!先祖们,保佑我们,成就我们的伟大事业!等收复了国土,扬我民族志气,
再来祭祖!
虔诚叩拜!
接着二人又连连鞠躬行礼,祭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