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古城古校古槐(散文)

绝品 【菊韵】古城古校古槐(散文)


作者:陌阳 布衣,19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163发表时间:2023-05-03 22:48:08

【菊韵】古城古校古槐(散文)
   一座古城就是一部史书。城墙、城门、破旧的窨子屋和青石小巷……都是那斑斓泛黄的书页,一页页都记载着岁月的沧桑百味。蜗居城中的人,每天都在续写着自己的悲喜人生,或富贵,或贫贱,但头顶着同一片星空。千千万万的古城人,一起使劲,伴着沅水里纤夫的号子声,把它拖出了洪荒岁月,重塑了这座古城的灵魂。
   位于沅江与㵲水交汇处的千年古城,积淀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赞“沅㵲抱城,万种风情三面水;芙蓉题句,千年诗意一楼春。”
   古城里的5A级景区芙蓉楼为纪念王昌龄而建。《送柴侍御》《采莲曲》《送魏二》等等,是唐朝诗家天子王昌龄被贬龙标(今洪江市黔阳古城)时留下的千古绝美诗篇!
   一碗粥,可以救活一命;几仓粮,可以绊倒一个王朝;一粒种子,改变了整个世界。洪江市又是杂交水稻的发源地,袁隆平院士曾在这里圆了让天下人吃饱饭的“禾下乘凉梦”。他,苦心谋得万民食,功过三皇盖九贤。
   吃了饱饭的人,产生了更高级的需求:学习、健体、社交、旅游……甚至掌控财富和权力。于是古城里就有了衙门、书院、店铺、商会、茶馆、戏院、教堂和宗庙。
   如今,古城还是清一色的明清木屋,檐挨着檐,瓦连着瓦。数米宽的石板路,如那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把密密麻麻的古建筑群,分为九街十八巷。即使是当年有钱的大户人家,也只是在窨子木屋四周砌了封火墙,表示与穷人划分了界限。
   白天,古城人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赏景的,都在吆喝中忙碌生计。只有一些外地人执手机自拍杆,或举着长长的变焦镜头,陶醉地在古城走走停停。
   古城的夜,才最迷人!当天边的晚霞还未完全退去,对岸的蟠龙寺还在隔江敲打着木鱼,古城便开始勾勒夜景。醉人的晚风最先从城门溜进来,晃悠在古巷斑驳的墙头,牵扯着天空的云霞,撩拨着游人的裙摆。随后,天色渐渐暗下来,一轮明月,挂在龙标山普明寺钟鼓楼的木窗格上。几盏蒙尘的红灯笼,点亮了隐匿在夜幕中的青石小巷,街边窨子屋和高高的封火墙模糊得只剩下淡淡的轮廓。幽幽深深的巷子里,皮肤皱巴巴的几个老人,轻摇蒲扇闲嗑着,仿佛在咀嚼往日的岁月;三三两两的游人,恣意地细听墙脚里流泻的唐诗古韵,把那时光的钟摆停滞在遥远的年代。
   现代人就喜欢玩穿越。古人吃腻了的野菜糠粑,被他们奉成了上等美食;住过的四壁透风的木屋,成了他们眼中的一道道风景;叠折陈放在历史橱柜的粗布汉服,被人们奉为穿着时尚;被饥饿折磨得皮包骨头的瘦弱女子,被欣赏成了骨感美女;连在沅水中沉睡了上万年的鹅卵丑石,突然蜕变成了享誉全国的“沅江彩玉”。
   商机,一切都是商机。古城又沸腾了。凿池筑亭,栽花植木;拆房扩店,布灯造景;办洪马,购游轮等等。一盘发展古城旅游的大棋,正在如火如荼地下着。
  
   二
   往年的二月还未放假,今年就已开学。早春的季节,还吹着冬季的寒风。贴伏于地的寸草,最先感知了大地的温暖,长出些嫩绿的芽尖。朝露和每一株小草亲吻私语,告诉它,冬季已过去。
   与以往不同,校门口,没有了祝福学生与老师的标语,而是摆放了两幅复建叙州府衙的平面图和效果图。旁边还摆了一圈盆景,像未谙世事的稚童,张着呆萌的笑靥,全然不知这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古校也在拆迁之列。理由是这里曾是叙州府衙,还有那四层高的教学楼和洁白学生宿舍,破坏了古城的格局。有人愤慨:说鸡窝里容不下白天鹅,该拆的是那些破旧木屋。还说,自古善举头三样,修路架桥办学堂。发展旅游就一定要拆掉这所百年老校吗?我也参不透其中的玄机。
   这里,每一寸土都烙印下时代变迁的印痕,都藏有一段被时光深埋的故事。
   古校的前身是龙标书院,系黔阳县令张扶翼于1666年建成,清同治八年复修,一时名流师生和韵成帙。1935年更名为黔阳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徐悲鸿的大弟子徐风曾在此执教美术;黔阳第一位共产党员蒋希清(1923年入党并任支部书记,后因叛徒告密入狱脱党)曾在此执教国文。解放后发展成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才高八斗的老校长的一副对联:“倚钟鼓望蟠龙得自然灵气,偎芙蓉观沅㵲育天下英才。”道出了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功绩。
   高大雄伟古色古香的大门两边,挂满了几十块奖牌,缀饰着它的伟岸身姿。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为寒门育英才,始终是古校吟唱百年不变的旋律。为了不让贫困生失学,老校长与办公室主任步行去偏僻的乡壤,探望和慰问特困生,因主人不在家,遭遇数十条恶犬围攻,退守墙脚十几分钟才脱险。在古校,历任校长从不把办学理念和校训刻在墙上,而是用言行把它烙印在师生的心里。
   进大门是小广场,中央立有“腾飞”的铝质雕塑。右边是高中教学楼与实验楼,楼与楼相望,中间爱萱亭和草坪隔开,再往右是两幢学生宿舍。左边有一小片明清时期的破旧窨子屋,墙体已经开裂,梁柱开始腐烂,已有部分塌陷。若把它当住房,就没有了使用价值,原来住在那的几户人家,都搬去了后面食堂旁的廉租房;若把它当文物,那就是蛤蟆的屁股都是精肉,甚至可能值价连城。
   也许是风水好,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西方传教士也把触角伸进来,在学校操场旁修了幢中西结合的天主教堂。上世纪六十年代,教堂成了西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产物,遭到人为破坏。九十年代古城文物开始受到保护,为了扩建校园,时任校长跑断了腿,盖齐了大红官印,总算把天主教堂拆下来。当时是政绩,现在是罪过。当学生宿舍进行到二期工程时,下游修电站道路被毁,大车进不来,管基建的总务主任,指挥大伙顶着烈日赶着马车,将水泥、沙子和卵石一车一车驮进来,才按期完工,不耽误开学。每当提及这些往事,管过后勤的杨副校长声音便已哽噎。也许不久就会有挖机开进来,把这里捣毁。也不知这些曾用汗水浇铸的工程的命运,是被废弃?还是被善待?
   物亦非,人亦非,过往的记忆成了一种伤痛。
   整个高中楼空荡荡的。几处门窗坏了,被风摔得啪啪直响。老师们见了心酸,在微信群里反映,某某教室窗户烂了,某某班多媒体机出故障了。远在外校遥控的总务主任偶尔在微信里回复:学校都要拆了,将就下吧!整栋楼就只剩校长室这个指挥中枢了。教务处只挂了块牌,没人办公。都三年多了,教务主任和教务员一直空缺,老师们只是在开学时去领下课程表和计划纸,平时都由铁将军把门。我从一楼上三楼,一间间教室前停留,想寻找曾经的足印。一时,有多少张熟悉的脸庞悄然走来,转眼又悄然远离。我,弯腰捡起往日丢弃的粉笔头。倏忽间,一股熟悉过后的陌生感油然而生。
  
   三
   市治搬迁那年,我调来老校工作,父亲坚持要送我。他曾在这里做学生,我来这里当先生。父亲心里是高兴的。他已很多年不来古城了,仍记得它的模样,领着我从东门穿过青石小巷,来到学校。当时他也诧异于母校的变化,当年的教室和宿舍已荡然无存,但很快找到了一棵老槐树。父亲抚着残缺的树杆,怀旧的情愫,缠绕古槐的枝叶滋生蔓延。他想起树荫下,被风吹过的夏夜。想起夏夜里,借助微弱的路灯温习功课,被班主任逮个正着:“都半夜了,黑黢黢的,不要命了。学贵巧思,何必五更起三更眠。”责令他按时就寝。然后第二天叫去办公室,会悄悄塞给他一点荤菜。
   父亲生于贫苦人家,读书家里给不起钱,全靠课余和假日去南门码头当挑工,赚几个生活费。皮肤晒得漆黑,肩上起了老茧。困苦,无法剥夺他的理想,他半工半读,坚持读完了三年初中。
   就在这棵槐树下,我许下诺言:我将用我汗水擦亮百年老校这块金字招牌。
   一棵老槐,几代情怀。
   去年的冬季很冷,我怕它耐受不了寒冻而死去,不止一次在树下久久凝望。
   老槐,孤独地立在教学楼后面操场旁的井隅,几棵柳树和樟树都盖过了它的头顶。偶有凉凉的风摇晃着它稀疏的枝条,但没剩几片叶,不会唦唦作声,就像垂暮老人欲言又罢,无奈地摆摆干枯的手。
   老槐树真的老了,老得失去了皮的柔性,失去了叶的光泽,老得只剩半条命了。原需两人才能合抱的茎身,早已腐烂只剩小半,整个树杆就像倾斜的半边水槽,内面枯朽,外面苍老折皱的皮也看不出任何生机。虫蚁爬上去,乘机钻孔筑巢,啃噬着它的躯体。只有那绿绿的苔藓,填满那开始腐烂的沟壑,想为它抚平那岁月的痕。
   我肃立树下,聆听落叶的声音。凉爽的风,从我身体穿透,窥视我灵魂的空洞,脖子不住地往里缩。又有几片叶落下来,慢慢地翻滚着、回旋着,那么轻柔优雅,生怕碰伤了枝,生怕碰伤了芽胚。我抬眼,看了下那光秃秃的枝丫,应该是最后几片落叶了。它们不是风吹落的,是时光剥离了它。干枯的落叶,准备就此化入泥土,守望生命的延续。寒风不知落叶意,忽地把它冷酷卷走。
   花有落期叶有枯黄,四季轮回几度炎凉。或许这几片落叶不值得替它悲伤,可它就落在我跟前,那枯黄的管络,也曾有鲜嫩的汁液涌过,甚至在脱落的最后一秒,还在进行着光合作用。莫道秋悲凉,自古离情最断肠。忽然觉得,古校如同这棵老槐,那片片飘落的树叶是时光的沙漏,在替它数着不多的日子。自己仿佛是这冬季里渐次脱落的蜷曲枯叶,在站最后一班岗。这份凄凉,总在我心里挥之不去。
   千年柏、万年松,不如老槐腹中空。古槐没有死,几轮春风拂过,它又抽枝发芽了。生机与枯死融合,热衷与淡泊交织,成了古校人心中的寄托。
  
   四
   建筑就像城市的羽毛,总在不停地翻新。不拆迁,城市就长不大。其实,五年前市府就规划了“旅游兴市,产业强市”的战略,古校因此停止了招生,后经古校毕业的名流、学生家长和退休老师的多方呼吁,又恢复了初中部招生。新来的末任校长就职时曾说过:“三中古校已经死过一次,现在恢复招生,算是又活过来了。今后怎么个活法?是苟且偷生?还是再创辉煌?这是我们每个三中人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台下的教师听了心在滴血。自从市治搬迁后,一座新城悄然崛起,市府投入巨资修建了芙蓉中学、芙蓉小学、隆平中学和隆平体育馆。古城早已失去了经济中心的地位和办学的区位优势。大家心里都清楚,拆迁已成必然,但仍幻想着奇迹再现。
   新校长没有让古校起死回生,失去了财政支持和优质生源的古校,很快沦落为一所三流学校。挣扎没有改变结局,只是延长和加深了痛苦的历程。
   百年古校,即将从地标上消失。眼泪,不是别言。有人站在校门口,深情地目送学生依依不舍地离开;有人在拍照,每一个转角,都让人情肠缠绵,千回百转;有人捡一片槐叶,做成书签,把那无数个日日夜夜浓缩成一段馨香的眷恋;有人在打包物品,整理心情,带着古校的基因,去新的土壤耕耘;有人默不吭声,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最后的交接;有人怕学生和家长找不到新学校,在交代上学该坐哪一路车……人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宣泄自己滚烫的情怀。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古城永远都是古城人心中守望的精神家园;古校早已嵌入古城,在这方土地播洒下理想、信念和文明的种子;那棵古槐,身处井隅,心向璀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我们的祖先“山顶洞人”走出山洞,是进化,是进步!若让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守着山洞,用骨针和骨锥缝制兽皮衣服,人类将会永远停留在母系氏族的旧石器时代。古校的消失,是古城发展旅游的需要,是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重构,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古城这部史书,将翻开了新的一页。

共 45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古城的城墙、城门,破旧的窨子屋,青石板的小巷,都泛着一页页的斑斓历史印记。古城历史虽然悠久,迷人风采依旧,但岁月变迁,人事飘零,终究改不了搬迁的命运。古校中的古槐年轻时擎起伞盖,笼罩四野,一代代的年轻人在它的注目下走向全国各地,它是游子们心中永不磨灭的温馨家园。它的静谧温馨,它的坚韧挺拔,励人前行。虽时光催行,它亦渐渐老去,身躯腐朽半边,树皮枯萎不堪,虫蚁钻洞蛀穴,但其仍屹立不倒。古校虽然搬迁,但其精神依旧在,犹如不死的老槐,身躯已消逝,其精神依旧存在于天地间,它依然胸中有千壑,眼里存山河。好文欣赏,感谢赐稿,强烈推荐【编辑:寂寞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5040003】【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20230704第0030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寂寞寞        2023-05-03 22:54:49
  好文采!主线明暗分布得当,环环相扣,不急不缓娓娓道来,然后水到渠成。文章中对于搬迁虽有惋惜之色,但在惋惜中却充满了对于未来美好的向往。好文拜读!
2 楼        文友:陌阳        2023-05-04 12:46:32
  感谢寂寞寞主编的精美编按和盛赞!寂寞寞老师,辛苦了!从我发稿到编发才用一个多小时,这么快的速度,见证了菊韵编辑的敬业精神。
   4月24日,我们学校举行了搬迁仪式,可今天才是我们师生搬去新学校上课的第一天,心理应该高兴,新教学楼修的真好,是按一流的标准设计的。但我总觉得自己还是古校人,深深地眷恋着三中古校,为了表达自己心里的这份不舍,才写下这篇《古城古校古槐》。其实我们还真的是三中古校人,古校不是整体搬迁,是拆。在新学校,学生还不入籍,教师还不入编,等待我们的命运是下半年分流。有的可能留在芙蓉新校,有的可能去隆平学校,有的可能去乡下或职中,不管去哪,都选择了服从大局,没有一个人去闹,这才是我们古校三中人的精神。
3 楼        文友:寂寞寞        2023-05-04 22:53:53
  祝贺精品,恭喜!
4 楼        文友:远近        2023-07-03 14:26:33
  精彩不断,主次分明,回响弥望,珍惜当下与未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4 楼        文友:陌阳        2023-07-05 20:59:23
  感谢远近老师!祝夏祺!
5 楼        文友:乐歌        2023-07-05 14:28:38
  祝贺陌阳老师佳作《古城古校古槐》荣膺绝品王冠,实至名归,期待更多精彩!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回复5 楼        文友:陌阳        2023-07-05 20:57:42
  感谢乐歌社长!
6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23-07-05 14:44:09
  文化命脉,历史传承,人文情怀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与精神,该文围绕着古城、古校、古槐,将其精髓饱满地呈现出来。文章表达比较深邃,情感中,有悲怆和失落,也有希冀,更有恋恋不舍。全文引经据典,夹叙夹议,浑然天成,语言精当,表意也贴切,彰显了散文特有的韵味。推荐绝品。
回复6 楼        文友:陌阳        2023-07-05 20:56:20
  感谢江山文学网!感谢绝品评审组的评委!
   陋文《古城古校古槐》能通过评审,我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对我学习写作有所进步的肯定,也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和鞭策。同时也让我感到意外,因为自己所学非中文专业,底子薄水平还很低,文中还存在不少的毛病。与江山网的高水平老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019年我开始学习写散文,投稿江山文学网。记得第一次投稿时,只求能发表不被退稿就0K。几年来,得到菊韵社团众多编辑老师帮助,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也找到乐处。
   我在古城老校工作近二十年,目睹或听闻了古城的变化以及古校的兴衰,我深深地眷恋着古城,深深地眷恋着古校和校园井隅旁的那棵古槐,特别是这次古城发展旅游,古校被拆,教育资源重构,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是我写《古城古校古槐》的原始冲动,取材和架构中想将城、校、槐结合,呈现整体到局部的面、线、点的关系。表达自己心中那份不舍、失落、希冀等复杂情感。只因功底浅,有很多言不达意的地方,敬请谅解!
   最后,遥祝评委老师和编辑老师夏祺!
7 楼        文友:刘银科        2023-07-06 11:30:35
  这篇散文,叙事中交铸着抒情,抒情中包容着冷静。作者用前后对比的手法,把对家乡、尤其是对古校的深厚感情,对古校的时代变迁通过一组组鲜明的镜头推送到读者面前,让人观让人思让人议。其主题既有怀古亦有忧今。不仅表达了对古校深深的眷恋、热爱之情,同时也抒发了时代脉搏下自己内心的隐隐不安。呈现出的是一种看似矛盾实为统一的思想棱镜与思虑历程。是的,历史车轮应前行,该放弃的当放弃,不应守古因循;然则人的恋旧心理总对熟悉的人和事感情要多一些,“分离总是断肠时”。不可忽略的还有,文本的意义还在于透出了一种忧患意识,一种保护古物的思想。这种毁古立新是否真的合理?是否应该给以肯定甚止提倡?其与保护自然、保护古迹的政策是否相符?后果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以上这些隐忧掩饰不住地在字里行间流淌,作者也许在无法控制地悄悄叹息。散文行文紧凑,从容而不拖沓,似一气呵成又线条分明。诗意的语言给本文增添了不少光彩。尤其动词的选用恰如其分又新颖别致,胜过诗歌一筹,令人击节!可见作者亦有诗人气质。文字精练,吐纳有度,该收就收该放则放。作品犹如一块晶莹剔透的碧玉,冠绝名至实归。祝贺!学习!
回复7 楼        文友:陌阳        2023-07-06 16:08:17
  感谢刘银科老师!我的拙作《古城古校古槐》能入刘老的慧眼是我的荣幸,您的盛赞是我写作最大的动力。
   您以前也在菊韵做过总编,非常地关心我们这些刚刚上路的文学业余爱好者,常常在群里讨论写作和文学鉴赏,发些写作和赏欣的资料,对我帮助很大。虽从未谋面,但很敬佩您,敬佩您文学功底深厚,不光能写,还很懂赏析。后来听说您在大学教中文,水平比我们高出一大截,是菊韵社团的老人。
   遥祝健康快乐!
8 楼        文友:瓦工        2023-08-11 23:34:40
  文笔细腻!欣赏。
勤能补拙,境由心造。
9 楼        文友:闲云野马        2023-09-08 21:55:00
  景描精致,诗情画意,情景交融,乐忧交替,悲催引情,那种感伤让人莫名的揪心,都能牵着读者的思绪飞扬。妙!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