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开明绅士(二) ——沂蒙山抗日小调系列故事之十三
大山前村,傍山而居,土地瘠薄,耕地较少,村民贫困。在村的后面,王乃家有150亩地,可是耕地只用了50亩地,其他100亩地长满荆棘、橡子灌木等,是他家柴草地。
这天,王乃家四个人又来到大山前村这个地界,他对其他三人说:“这个村很贫困,我这块荒地完全可以开垦成耕田,用来种庄稼。现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我把这块地无偿地献给村里,由村民开荒种地。你们看如何?”其他三个人很赞同这个意见。
王中锋马上到村里组织成立以郑信为首的“开荒队”,他们用了半年的时间开垦出这块100亩荒地,分给了村民耕种,为根据地大生产运动解决粮食困难,改善群众生活做出贡献。
郑信成了解放区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的楷模,被授予山东解放区劳动模范。当时山东《大众日报》报社已转移到良店村,设在一个安全秘密的柴草园里,报社副主编王复会将郑信作为大生产运动的典型做报道。《大众日报》又为此当做典型发表社论《郑信为军民垦荒树立了榜样》,号召全省农村广大群众、共产党员向郑信学习。
1941年3月,鬼子突然对十字路村进行扫荡。一百多名鬼子冲进村后,先将房屋点上火,群众四散逃跑,鬼子满街追杀百姓;此时街道成了人间地狱。大火烧了一整天,所有的房屋几乎被烧光。十字路村的联防民兵立刻派人到良店请求援助。
王县长得到情报后,决定亲自带领县武装大队300多人,王仲锋乡长带领良店联防民兵100多人,火速赶往十字路村。
当时国民党在十字路村建立政权,叫十字路国民区公所。鬼子进村后,区公所的人不敢抵抗,慌忙逃到东北角的甲子山上去,区公所也被烧掉。
到了傍晚时分,鬼子不敢久留住宿,准备往大店方向逃窜。王县长看了下地形,急令民兵在北大门桥的北头鬼子必经之路埋上几颗拉弦地雷。因为时间紧迫,天色已黑,也无需用土深埋,用杂草、干土简单一盖即可。等鬼子来后,埋伏在旁边的民兵李玉成、王本田准时拉弦,周围埋伏上县武装大队王环臻、刘刚成、王玉才等二百多人,一旦敌人踩上地雷,马上伏击。
联防民兵的武器较差,王县长派王仲锋带领他们急忙占据村南一块高地,佯攻驱赶。果然鬼子不敢恋战,急忙收兵往北逃窜,刚过了北大门的石桥北头便踩了一颗地雷,“轰”的一声,几个鬼子炸飞了。
狡猾的鬼子不敢再往前走,急忙撤退,见河底干涸无水,便从桥下向北逃窜。县大队的人见鬼子不走桥上,急忙从四面冲上桥板,站在三丈高的桥上,他们居高临下,桥下的鬼子好似囊中之物、尽收眼底。鬼子又扛着抢来的财物,还驱赶着抢来的耕牛走得很慢。战士们急忙掏出手榴弹,无需投掷,从上往下像下冰雹似的扔了下去。只听轰轰声不断,炸得鬼子不知所措、四下逃窜。
可惜战士们的手榴弹很少,每人只有一至两颗。民兵王德国、王西急中生智,忙把桥头埋的地雷抱来,先拉开弦,再扔下去。这个大家伙可真过瘾。一连四颗大地雷全部扔到桥下鬼子群里,桥下被炸成一片火海。
县大队急忙端起枪冲向桥下;抡大刀的联防民兵也到了用武的时候了,挥舞着大刀向鬼子砍去!敌人本来就被炸得晕头转向,指挥官也不知死活,鬼子们乱做一团。突然见民兵像天兵似的从天而降,无法应战,来不及逃跑便死在刺刀和大刀之下。侥幸逃亡的几个鬼子借助夜色,无目的地钻进破墙乱草、沟底水道、野田丛林逃命去了。
把鬼子打跑了以后,八路军决定在十字路镇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国民政府区公所闻知后非常恼火,扬言这是国民党的地盘,不允许共产党在这里建立政权,并在街上贴出了告示:任何人不准支持共产党在这里霸权,如有人支持八路军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如捐物、捐地、捐房屋等行为,全家抄斩……
王乃家在十字路有个大商号叫“御昌荣商家”,占有十字路街道重要的位置,里面设有商铺、钱庄、酒家等综合生意项目,历来生意兴隆,在十字路也算首屈一指无可匹比的大商店。
王乃家明白八路军只要占领这个重要的地理位置,对巩固整个十字路周围的解放区十分有利,对鬼子的扩张活动又是一个重要的障碍,对国民党土匪的向西扩张势力也是一个阻挡,更重要的是,对八路军设在良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起到护卫作用。
“好哇!”王乃家听说要在十字路设立抗日乡政府,高兴地拍手跳了起来,“我的生意不做,御昌荣不要,也要八路军在这里建立自己的乡政府!”他马上找到王仲锋一起到县政府向王县长表态:“我们的八路军要在十字路建立自己的乡政府,我坚决支持!没有地点和房子不要紧。我的御昌荣商家就是最好的地点,我可以送给八路军!”
王县长说:“你的御昌荣是最好的位置,我们就想在那里设立八路军抗日乡政府。我们想和你商量,你愿意卖就可以出个价,我们买你的;愿意出租也可以出个价,我们租你的。”
王乃家听后生气地说:“说什么买和租就见外了!我既不卖也不租,我无偿送给八路军用!不要八路军的一分钱,我说话就算数,就这样决定吧!明天我便搬出所有的东西,你们马上去驻!”
盘踞在甲子山上的反动派是由国民党地方残余势力与当地土匪勾结的极其反动的恶霸。他们独霸甲子山周围一百里路范围,残害百姓,敲诈勒索,无恶不作。有时还勾结鬼子汉奸、残杀抗日干部、党员、群众,给我们滨海根据地造成极大危害,是根据地的一个毒瘤。
几天以后,甲子山派人到王乃家送来恐吓信,里面还装有一颗子弹:“你小小的年纪就活够了!我们绝不食言,最近几天便去取你的脑袋;不过不杀你全家,我们看中你刚过门的俊俏媳妇,到时候我们要把她带上山来……”
王乃家气得怒不可遏,马上把信撕得粉碎,并立刻告诉部队首长和王县长,要他们提高警惕。首长告诉他:“如果害怕的话,我们敢在十字路建立自己的政府吗?不过这伙土匪作恶多端,我们要提高警惕是对的。对于消灭这伙土匪,我们已经有计划了。”
“王乃家这个人真了不起,太感动人了!”王仲年县长感动地对《大众日报》王复会编辑说,“你们要赶快如实地报道王乃家的模范事迹!”《大众日报》报道后立刻在全省引起很大反响!在王乃家的带动下,不止是在莒南县,还在全省起到很大模范作用。
后来王县长又向山东省军政主要负责人黎玉、罗荣桓等人做了详细汇报。省政府一方面表扬莒南县的减租减息、参军和大生产运动搞得好,一方面惊叹莒南县会有像王乃家这样的典型先进人物。黎玉高兴地说:“陕甘宁边区有开明绅士,我们这里也有更优秀的开明绅士!王乃家比那个开明绅士还开明!我们要树立山东革命根据地自己的开明绅士。王乃家便是我们山东省的开明绅士,你们回去还要大加奖励!”从此,王乃家便成了山东省黎玉命名的唯一的一名开明绅士。
王县长根据省里的指示,对王乃家大加奖励:奖给织布机三台,耕牛两头。王乃家领回家后,将三台织布机全部捐献给为八路军织布的合作社;又将一头耕牛奖给大山前村的开荒有功的劳动模范郑信;另一头耕牛奖给无劳力的一位抗日军属。
1942年4月,刘少奇受中央委托到山东指导工作,并在临沭县会见了黎玉、罗荣桓等同志。山东领导向刘少奇汇报了山东省抗日工作和减租减息、参军扩军、大生产运动等工作情况。刘少奇听后,极力肯定了山东的工作成绩,并说我们的减租减息工作刚刚开始,没想到你们会走在全国的头里取得如此大的成绩。
后来山东分局根据党中央的意见,将莒南县作为全国各项工作的试点县,要求摸索、总结经验,指导全省,推广全国。
刘少奇驻在临沭县与莒南县交界的朱樊村,距莒南县仅30里,在这里住了4个月。每天夜晚,刘少奇总要工作到深夜。他将白天了解到的情况和各级领导汇报的信息总结起来。
这一天夜深人静,刘少奇独坐在卧室的油灯下,将半年内汇总的材料、机密文件又重新审阅了一遍。一会儿又直起身来伸了伸筋骨,打了个哈欠,不由得回忆起半年来的工作。
——身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受党中央的委派,从江苏省到山东省亲临前线指导工作。夜间时常被枪炮声惊醒,目睹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同时亲身经历了日寇的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又见证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积极支持抗战的决心、信心……
最后一站来到山东滨海根据地莒南县,本想在这里马上回延安,可没想到在莒南县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特殊收获:
全国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在莒南县却勇敢地跳出了一个特殊人物——王乃家,他要免租免息、无私奉献、支持抗战,这在全国是没有的。
开展参军扩军运动。又是莒南县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参军人数在全国最多。在莒南县驻地良店村仅有80户,但是参军的足有36名,全县在两个月内,共有1480人参军。
全民抗战。在莒南县又出了个闻名天下的渊子崖村。村民自发地用最原始的武器和敌人展开悲壮的殊死斗争。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大生产运动。还是在莒南县,大山前村涌现出一位全国著名的开荒劳动模范郑信。
以上这些特殊人物、特殊事迹,在自己半年来走过的地方是没有的,但是都发生在莒南县。
好一个沂蒙山区!好一个莒南县人民!好一个县长王仲年!
刘少奇越想越感动,彻夜不能入睡!
天亮后,他便为莒南县题了一句词:再接再厉,永创辉煌!
不几天,便回到延安。
(作者按语:战争年代,莒南人民为革命创造出不少的辉煌,可是伟人还要莒南永创辉煌。不知是伟人早有预见,还是上苍必须按伟人的预言去做。人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十多年过去了,历史到了五十年代,这个莒南县果然按伟人的预言,再创伟大辉煌——一连三个奇迹发生在这里。后来,毛泽东为莒南县典型事迹连发了三个批示。)
(人物后传:王乃家由于表现突出,莒南县政府于1943年将他调到莒南县政府工作。1947年土改时,被村贫委会押回家批斗。但此时他家的土地已很少,加上他年龄又小,没有剥削,更没有民愤。但仍不允许他返回单位工作。直到1950年他被招聘为小学教师,1956年调岭泉中学任校长。文革期间,惨遭批斗迫害,后被人暗杀。后来平反昭雪,恢复名誉。)